一、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概述
慢轮是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在学会用手捏制陶胚后,发明的最重要的制陶工具,时至今日,人们几乎看不到慢轮的身影。在西双版纳的傣族地区,依然还完整的保留着相当于新石器时期这种古老的制作工艺。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国内外著名的考古学家多次对傣族制陶进行专门调查,认为傣族传统制陶是我国原始陶艺的代表,是解开中国新石器时代烧陶之谜的钥匙。
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技艺逐渐为世人所认识,1992年,一名叫横山邦的日本学者到西双版纳考察时,偶然发现曼斗村傣族玉勐所制作的陶器与日本1991年在佐贺县吉野里等处遗迹出土的日本弥生时代的陶器极为相似,这一发现引起了有关人士的重视,遂派多批专家前来考察观摩玉勐的制陶、烧陶全过程;1996年7月,应日本东南亚文化振兴协会的邀请,景洪市曼斗村民间艺人玉勐、玉腊约、玉当罕赴日本九州地区参加了世界烧陶博览会,参加博览会的国家除了东道主日本外,还有中国云南、泰国清迈、越南平顺等国,在一个月的表演中,西双版纳代表团的精彩表演在日本引起了轰动,日本的考古学者认为西双版纳代表团所表演的“土馒头”式烧陶方法很可能是日本弥生时代烧陶方法的“源流”,这一学说已被逐步确立,这种“土馒头”式烧陶方法被认为是解开日本古代烧陶之谜的突破口,日本陶艺爱好者对2千多年前创造了这种烧陶方法的“古代云南人的高超智慧”赞不绝口,以当地佐贺县鸟栖市的“土烧会”为首,各地
纷纷强烈希望学习云南的烧陶方法。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及烧制技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见图1-3-1)。
图1-3-1 德国友人观摩傣族慢轮制陶
(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珍贵遗产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时至今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曼斗寨、勐罕曼峦站寨、勐海曼扎寨及勐龙寨等地还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傣族制陶传统工艺。傣族制陶传统工艺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制陶在傣族的生
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傣族慢轮制陶保留着从无窑堆烧向有窑烧制过渡的初级形式,弥补了研究人类原始制陶史的空白,是一座活的制陶历史文化博物馆。2006年6月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傣族慢轮制陶这门被称为制陶活化石的传统手工技艺得到了应有的保护。
(二)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制陶的用途
傣族制作陶器用途广泛,包括傣族日常生活用具,佛教建筑装饰、佛教礼器等。
日常生活用具:土锅、水壶、茶壶、酒壶、水杯、打水器、水缸、米罐、药罐、碗、花瓶、花盆、瓦盆等。
佛教建筑装饰:寺庙建筑物上用的土陶瓦饰,如:正脊中央的小塔(“帕萨”),垂脊上的孔雀、龙、凤、狮、象等(“娥”),还有连续排列于屋脊的火焰形瓦饰,
放置在佛寺的龙首凤身的“鸱吻”,还有“缅瓦”。
佛教礼器:赕佛用具、和尚化缘用的钵等。
从生活用具来看,西双版纳傣族生活的地区气候炎热,用陶罐盛水清凉爽口,用土锅煮肉、炖鸡鲜嫩
清香,用陶杯沏茶特别香醇,陶罐盛放粮食不会变质,有防潮防霉的作用,且价廉物美,深受傣族人民喜爱。
二、今天的西双版纳制陶业
今天的西双版纳制陶业依然以单个傣族家庭为单位进行制陶生产,延续着传统的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以景洪市曼阁村岩罕滇一家为代表的家族式制陶作坊突破传统,开始了新式傣陶的创新与开发,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为传播与发扬傣族民族文化做出了贡献。
(见图1-3-2)。
图1-3-2 岩罕滇家生产的新式傣陶
2015年后,西双版纳泰象陶团队开始崭露头角,泰象陶专注于傣陶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播、强调傣族精神传承,站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进行工艺改进,创作了大量精美绝伦的傣陶作品,因为团队创始人邱以胜具有深厚的学院学术背景,泰象陶创作的傣陶设计感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随心所欲游走,被人形象的称为学院派,作品被海内外客人收藏。如今,泰象陶已经是一张靓丽的西双版纳名片,泰象陶设计制作的傣陶器型典雅,独具传统文化符号。
图1-3-3 泰象陶团队开发的新式傣陶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普洱茶的市场推广,傣陶的优势逐渐显露,西双版纳天然陶矿自然洁净,透气性强,是制作茶器的优质陶矿,傣陶茶具在1000-1200度高温间不断地氧化还原中烧制而成,高温烧制傣陶含有铁、锌、钙、镁、锶等十几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傣陶茶贮可让普洱茶充分舒展、孕育陈香、原枝原叶,将普洱茶的香醇韵味发挥得淋漓尽致,用傣陶存放普洱茶,可以让普洱茶获得充分的呼吸,具有文化属性的普洱茶与千年傣陶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