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COVER STORY
公/合江楼,位于广东惠州市东新桥。绍圣元年(1094 )十月,苏轼初到惠州,久仰大名的知州詹范安排 他暂住合江楼。合江楼原是三司行衙中朝廷驿馆皇华 馆内的一座江楼,建于东西二江合汇之地,此处占尽地利,风景优美。苏轼谪居惠州期间,曾先后两次入住合江楼,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寓居合江楼》。历史上 的合江楼几经兴废,今合江楼为2006年惠州市政府异址重建
曰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寓居惠州: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文
I 黄金生
曾游岂f 中,欣然鸡犬识 料。吏民肺坐何事,父
■ ^
老相揭迎批翁。苏武岂知还
涑此,管宁自钦老辽东。岭南万产耷 春色,会有幽人客富w 。
—
苏软《十月二日籾到惠州》
宋代的惠州,人称为“蛮貊之 邦” “瘴病之地”,统治者一向都是把
“罪恶”较大的臣子贬谪到岭南去的。 苏轼虽然久经磨难,但是突然来到这 么一个陌生的地方,心中也不免充满 恐惧和担忧,他把苏迈、苏迨两房子 孙遣送到常州。其悲苦状态可想而知。 徐行数日,东坡来到清远县(今广东清 远),此行的目的地惠州已遥遥在望。 迎接他的到底是什么呢?在清远县, 他曾与一位顾秀才相遇:
到处聚观香案吏,此邻
S
著玉堂
仙。讧云涑谨桂花a ,洚雨倏僚荔子 然。闻道黄柑f •抵鹊,不容朱橘更论 钱。怆从神武来弘
I
,便句
f
浮1雅
111。(《音行至请达县,£颍秀才,极谈 惠州氏物之其》>
顾秀才告诉东坡,惠州气候宜人、 物产丰富。温润的空气中常常荡漾着 桂花的清香,新雨过后,满树的荔枝
114 |国家人文历
史
■苏轼的丨'.作群■
鲜艳夺目,恍如燃烧的火焰,黄柑朱橘 更是惠州的特产,漫山遍野,根本不值 钱,听说当地的人常常顺手摘来掷打 鸟雀,就像扔小石子一样随便……
那么,哪个才是真正的惠州呢?
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绍圣元年(丨094 )十月二曰,东坡 到达此行的目的地——惠州,初到惠 州,苏轼竟生出似曾相识的感觉。惠 州的吏民一向过着安静的生活,突然 听闻苏轼到来,纷纷扶老携幼,出门 相迎。苏轼大感欣慰,仿佛他不是漂 泊到举目无亲的异地,他甚至一度疑 心,这是他曾经来过的地方,正所谓 “仿佛曾游岂梦中”。
在本文开篇《+月二日初到惠州》诗中,“岭南万户”本为酒名,古时常 以“春”名酒。这里“岭南万户皆春色”一句则包含着多重意思,既借指惠州 家家户户都有美酒,也比喻这里的民 众热情好客,使人有如沐春风之感。
宋代的惠州,只不过是一个小镇,人口不多。可是,其地理环境和风景 却很特别:四面坏水,北边有东江东 西方向流过,城的四周便是组成西湖 的五个湖:南湖、丰湖、平湖、菱湖和 鳄湖。城中有数座小青山。整座惠州 城就在绿水青山之间,风景十分美丽。惠州知州詹范以前虽然不认识苏拭,但久仰东坡大名。当东坡报到后,他 马上把东坡一家安排到合江楼居住。
合江楼原是三司行衙中皇华馆内 的一座江楼。皇华馆是朝廷官员的驿 馆,相当于现代的高级干部招待所或 高级宾馆。苏东坡作为一名贬官,地 方上仍待以殊礼,被特许在合江楼暂 住,可见詹范对苏东坡敬仰的程度。合江楼建于东西二江合汇之地,此处 占尽地利,将各色美景结合一处,翠 绿的绵绵青山、不息的滔滔江水,风景极尽优美,身在其中,甚为惬意。苏
东坡甚至怀疑自己,这一次竟到了人
间仙境,至少,离仙境如此之近:
海上葱昽气"f圭哉,二江合处朱楼
升。违菜方丈应不达,肯为苏子浮工来。
-:工成枋戊睡正美,楼上啼鸦呼我起。我
今身也两相违,&浼S E)东流水。楼中
老人E)汴析,天上岂有菸仙人。三山咫
尺不归去,一杯付与?浮春。
合江楼只是暂住,它并非贬官的
久居之所。十多天之后,苏轼带领儿
子和朝云及老女仆,搬到嘉祐寺去住
了。嘉祐寺故址在现今的惠州市东坡
小学的位置,地势略高,这里虽然没
有合江楼条件好,但环境很清幽,尤
其是寺后有一座不太高的土山,满山
可见茂盛的松树,山顶上有个松风亭,
苏轼常到这里漫步锻炼。一天,苏轼
本想一口气登上松风亭,却不料刚走
到半山腰就觉得疲乏了。他抬头望望
松风亭,发现亭子还在很高处的树梢
上面呢,停了一会,他想,为什么一定
要爬到亭子那呢?这里不也挺好吗?
他索性就此坐下歇息了一会,浑身感
觉舒畅,而后便径直下山去了。后来,
他写下《记游松风亭》:
余當富居惠州喜祐寺,鉢步扣风
亭下。足力疲乏,思敦就亭止息。望亭
宇尚在木农,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
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
如挫钩之鱼,忽得解軋。苦人.1■吾此,虽
兵眸相接,鼓声如雷f,进则死敎,退
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这篇小短文看似写登山,实是写
心境:因为预先确定了游玩的目标,
所以为到达不了那里而不胜其苦:一
旦放弃这个目标,就如鱼脱钩,释去
羁绊,轻松自在。苏轼进而悟出一个
人生的哲理:人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摆
脱自我限制,获得心灵的完全自由。
进一步,生死也可置之度外,即便万
分危急之时,也可以突然醒悟:“此间
有甚么歇不得处! ”如果联想到苏轼此
时谪居岭南的处境,那么或许他也在
®/嘉祐寺,位于惠州东坡小学内。苏H两度搬入合江楼后,又两度迁出,住进嘉祐寺。此处地势略高,
坏境清幽,寺后有一座不太高的土山,山顶上有个松风亭,苏H常到这里漫步锻炼,并在《记游松风亭》中写下了自己随遇而安的乐观心境
FEB2021 I
115
封面故事COVER STORY
m
公/《致南圭使君贴》,宋,苏轼,绍圣三年 (1096),纸本,行书,纵26.1厘米,横20.9厘
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贴中“南圭"为绍圣三 年惠州知州方子荣(字南圭),两人来往甚为欢 洽,留下诸多唱和之诗
迹院,白水山在罗浮山东麓,东面是 高达百余丈的瀑布,西边是佛迹岩,岩 上有巨人足迹数+痕,即世人传说的
“佛迹"。他们走进佛迹院,院中,地下 涌出二泉,相距不过十步,水温却迥然 不同。东泉“汤池”,水滚沸;而西泉“雪 如”,凉可沁心。院内设有二泉相调的 浴池,苏家父子在浴池里痛痛快快洗 了个澡并作诗道:“汤泉吐艳镜光开, 白水飞虹带雨来。胜地钟灵传异事,巨 人留迹等苍苔。”
天色渐晚,他们往回走,又看到 烧山的壮观景象,等江月高悬,他们 乘船中流击水。回到家里,已是二更, 父子两人举杯对酌,夜不能寐。
清代诗人宋湘说:“惠州西湖,以 东坡先生得名。”寓惠期间,苏轼甚爱 游览西湖,他常与爱妾王朝云漫步湖 堤、泛舟波上。不仅常在白天游览,而 且喜欢夜游西湖,往往“逮晓乃归”。 他在《江月五首》首章写道:“一更山 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 门外看。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停 鞭M 莫上,照我一杯残。”月明之夜, 物我皆忘,他把自己融入西湖的景色
中了。正因有了这位大文学家,惠州 西湖才能获取“中国西湖三十六,唯 惠州足并杭州”的盛名。
在惠州,苏拭的足迹遍及东新桥、 西新桥、合江楼、嘉祐寺、松风亭、江 郊钓矶、白鹤峰故居、潜珍阁、罗浮山、 白水山、香积寺、汤泉、九龙潭瀑布、 佛迹岩等等。在汤泉,苏东坡写下“汤 泉吐焰镜光开,白水飞虹带雨来”“7欠 辞角上两弯触,一洗心中九云梦”等 名篇佳句。现在九龙潭瀑布右边的石 壁上,有苏东坡的诗句“一洗心中九 云梦”和“出山不浊”的题刻。此外, 岭南景物也纷纷出现在他的生花妙笔 之下。岭南的瓜果也让苏轼惊喜不已。 其中,他最喜欢的是荔枝。
一
阵小雨
过后,满山满岭的荔枝树犹如刚刚洗
了一个澡一样,粉红的果实又如同漫 山遍野燃烧的火焰,同时空气中还飘 扬着清新的桂花香味: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
斩。E )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如 果说被贬黄州的时候还有东山再起的 希望,那么,被贬惠州则大有老死异 乡的况味了。但政治上的挫折和生活 上的窘迫并没有击倒苏轼,偏远的惠 州反而使他远离了政治漩涡和政治迫 害。至少,就环境来讲,惠州是个适合 生活的地方。因为有颗恬淡之心,虽然 生活清苦,苏轼还是很快就喜欢上了 这里的生活。在他看来,惠州的春天, “海国空自暖,春山无限清”(《新年五 首》)。“门外橘花犹的墙头荔子已 斓斑。”(《三月二十九曰二首》)。甚至 惠州的冬天也美丽而富有生气:“处处 野梅开,家家腊酒香。”(《残腊独出》L
闲居蓄百毒,救彼跛与盲
苏轼被贬惠州时的身份是宁远军 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为自己开脱:就眼前这个样子,又有 甚么不好!
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苏轼曾对友人钱济明说,我到贬 所,除了关□自我反省外,没有一点 工作可做。于是他的生活多了一
些闲 暇,他与苏过、赖仙之、王原、僧人具 颖、行全、道士何宗一游罗浮山道院 和栖禅精舍;与进士许毅拎着酒壶游 惠州附近的几座小山,高兴了就喝酒, 常常弄得有点醉意。正是这种开脱,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曾称苏轼的贬 居惠州为“仙居”,他“或命巾车,或纵 杖履”与“黄冠野老”以及当地居民往 来于西湖之滨、东江河畔,“生死恐惧” 不入于心,“忧危困顿”不以为念,完 全忘记了自己的迁谪身份,成为林语 堂所说的“不可救药的乐天派”,表现 出与韩愈不同的另类文士形象。
被人视为瘴疠之地的惠州,却速 成为东坡生活的乐土。十月二十三曰, 他与程乡县令侯晋叔、归善县簿潭汲 同游大云寺,游览之后,大家围坐在 松树下,饮“松黄汤”,即用松花煮的 水和东坡家酿的“万家春”酒。随后他 还填了一首《浣溪沙》:“罗袜空飞洛 浦尘,锦袍不见谪仙人。携壶藉草亦 天真。玉粉轻黄千岁药,雪花浮动万 家春。醉归江路野梅新。”与游伴同坐 在松树之下,苏轼想起了曹植笔下的 洛神女神步履轻盈地在水面飘行的样 子,又想起自称“谪仙人”的李白身着 锦袍坐于船上顺江而下的情景。不过 现实中却是几个凡人在品茶饮酒,放 松地享受着美好时光。
H '•一月二+六曰,归善县东松风
亭下梅花盛开,东坡前去赏梅,后又 在罗浮山下梅花村赏梅,对“玉雪为 骨冰为魂”的梅花大加赞赏。十二月 +二日,他和苏过游览惠州白水山佛
116 |国家人文历史
苏轼的丨:作群_
这样一来,受监视管制的同时也是无 公事劳烦的闲散之人。不过,受儒家 正统教育的苏轼,还是想为百姓做点 实事。他发现惠州天气炎热,各种瘟 疫流行,而此地在北宋的边陲,医疗 水平极其低下,百姓们常常因得不到 有效的救治而死于非命。苏轼就蓄药 治病,救死扶伤,“闲居蓄百毒,救彼 跛与盲”(《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 并引》)。在《与王敏仲》第十三简中,他把自己在惠州发明的治瘴法告诉广 州知州王古(字敏仲),并认为效果非 常好:“治瘴止用姜、葱、豉三物浓煮 热呷,无不效者。”因为“土人不知作 豉。又此州无黑豆,闻五羊颇有之”,因此,他请求王古送黑豆“三硕”(即 三石),以便自己做豉,配合姜、葱煮 成汤以治百姓:“便乞为致三硕,得为 作豉,散饮疾者。”苏轼用此法,医治 了不少因瘴气而生病者。后人将苏轼 与沈括收集的药方,合编为《苏沈内翰 良方》。当苏拭得知广州疫病流行时,他还建议王古在广州设病院,以防疫
病流行。王古从其议,建成医院,有效
地扼制了流行病之流行,也为当地百
姓寻医看病提供了方便。苏轼还将黄
州的新型农具“秧马”推广到岭南。“秧
马”是一种插秧用的工具,农民可以
坐在上面劳动,靠双脚推动秧马,一
边前进一边插秧,省时省力,既免除
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又大大加
快了插泱速度,广受赞誉。
北宋特殊的政治制度使得军队建
设一直都是一大难题,武官的地位低
下,也使得中下级军官的待遇很低。
在之前任职过的州府,苏轼就处理过
相类似的问题,现在到了惠州,处理
起来更得心应手了。因为营房失修,
惠州许多中下级军官居无定所,只得
在街市上与游民为伍,而且家属散乱,
军纪极其涣散,各种扰民事件频频发
生。这些情况不仅使得民不聊生,而
且军队也不能安心训练。针对这种情
况,苏H建议修建营房,整顿军纪,让
公/苏轼啖荔雕像,位于惠州西湖风景区。气候
宜人、物产丰富的惠州很快成了苏轼生活的乐
土,寓居惠期间,苏轼非常喜欢岭南瓜果,其中
尤爱荔枝,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
南人”的著名诗句
军队建设走上正途。
苏轼还帮知州詹范做了两件事
情。一是詹范把兵荒马乱之后拋撒在
野外的几百具无主尸骨收拢、掩埋,
他代詹范作了《惠州祭枯骨文》,在文
中说“尔等暴骨于野,莫知何年。非
兵则民,皆吾赤子”。二是惠州东江和
西江两座浮桥年久失修,行人以小船
渡江,冬天常有人掉进江里,丧了性
命。苏轼想为百姓办点事,但又无权
无势,只好向他的表兄程之才写信,
请他资助,他又担心传到京城,既可
能连累表兄,又使自己落得个不安本
分即“僭越”的罪名,于是嘱咐“仍乞
密之,勿云出于老弟也。”为防官吏贪
腐,他希望程之才派一位强干的吏令
FEB2021 |
117
封面故事OVER STORY
来把持财务收支的关口,再请罗浮邓 守安道士募捐并监管建桥。两桥建成 后,东新桥成为联结惠州县城和府城 的重要纽带;西新桥位于苏堤(也是 苏东坡捐资修筑的)中段,不仅为人 民的生产作息提供了方便,还对西湖 风景区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绍圣三 年六月,两桥完工,老百姓兴高采烈, “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 散,杀尽西村鸡。”(《两桥诗并引其 二西新桥》)
愿同荔支社,长作鸡黍局
东坡好交游,除詹范、程之才外, 据其诗文记载,与他有直接交往的惠 州人物不下百名,他不但与文人学士 同饮,也与村野父老共杯。一次,东坡 和友人游览白水山回来,经过水北荔 枝园,遇到一位85岁的老农,指着“累 累如芡实”的荔枝对他说,等到荔枝成 熟时,“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馀。归 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有酒持饮我, 不问钱有无。”面对乡亲这种纯朴的感 情,他高兴地答应下来,并写诗道:“不
逢商山翁,见此野老足。愿同荔支社, 长作鸡黍局” “步从父老语,有约吾敢 违”(《和陶归田园居六首》)表示愿同 野老一起过着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在《白鹤峰所遇》一文中,苏轼写 道:“邓道士忽叩门,时己三鼓,家人 尽寝,月色如霜。其后有伟人,衣桃榔 叶,手携斗酒,丰神英发,如吕洞宾 者,曰:‘子尝真一酒乎?’就坐,各饮 数杯,击节高歌……”翟逢亨是个穷 秀才,家境贫穷,住的是茅房,戴的是 破帽,穿的是烂衫,长年食的则多半 为
杂粮,嗜酒,又苦乏酒资,苏轼经常 与之对饮。“甕间毕卓防偷酒,壁后匡
衡不点灯”(《夜过西邻翟秀才二首》), 苏轼这句诗用毕卓偷酒的典故,调侃 翟氏贪杯,要善于酿酒的林行婆防着 点,别让他把好酒都偷喝光了。后句 则用匡衡凿壁借光事,称赞翟氏家贫 仍勤读苦学。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 远道而来的和尚卓契顺。
苏东坡贬寓惠州一年多后,与住 在宜兴大儿子苏迈音讯受阻,没有任 何联系,彼此之间非常牵挂。钱世雄 是苏轼的朋友,与定慧寺长老守钦也
有很深的交情,在苏迈告诉自己对苏 轼的牵挂之情后,一曰钱世雄到定慧 寺喝茶,闲聊中说起苏迈无法联系父 亲的烦恼,守钦长老听闻,声声叹息, 而此时站在一旁伺候从事杂役的僧人 卓契顺却说:“把家书交给我,让我去 惠州送给苏轼吧。”守钦长老转头看看 卓契顺,问道:“说说容易,你知道惠 州有多远吗? ”卓契顺认真地说:“惠 州不在天上,行即到矣。”卓契顺收拾 行装随身带去苏迈和佛印、钱世雄等 人写给苏轼的信件,长途跋涉去见苏 轼。卓契顺一路拖钵化缘,经过三个 多月的努力,抵达惠州,凭借路人的 指引,在三月初二那一天把苏迈的家 书亲手送到了苏拭手中。
待卓契顺休养几曰以后,苏轼询
问他:“你此番不远千里前来,我要给 您准备一份谢礼表达我们苏家对您的 恩情。”卓契顺想了一会说:
“唐代有 一个叫蔡明远的人,当颜真卿在升州 做刺史的时候,没有了粮食和钱财, 蔡明远不远千里,背着大米前去接济 颜真卿,颜真卿心中无比感激,便亲 自写了一幅字画送给蔡明远。我虽未 见过大人,但心中无比敬仰,如果可 以,我希望引用察明远的例子,请求 大人亲笔赠予我几个字便可。”苏轼听 闻,立马写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赠给卓契顺,并且附《送虎丘卓氏者》 诗二首。在诗中详细记载了卓契顺送 书信的过程。苏轼写的那幅字虽然未 能保存下来,但这两首诗详细地记载 在《坡公集》中。
已买白鹤峰,规作终老计
程之才的到来也让苏轼重新住进 了合江楼,境遇获得改善。但到程之 才离去后,苏轼又不得不再次迁居嘉 祐寺。在合江楼和嘉祐寺之间往复迁 居的经历,也催生了苏轼买地筑屋,118
丨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