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重庆直辖后,四川省区域经济格局受到一定的影响。本文基于四川省1998-2009年人口及经济发展面板数据,采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式,对四川省区域总差异、区域间差异以及区域内部差异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区域总差异呈倒U形特征,其中区域间差异和内部差异贡献相当;在区域内部差异中,以成都经济区最为突出。
关键词:总差异 区域间差异 区域内差异 泰尔指数
区域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及配置、经济要素及政策导向等差异,导致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区域经济差异既反映了区域的优劣势,同时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或正或负的影响。一方面,发达区域带动落后区域发展,促进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出现发达区域和不发达区域之间的对立,引起社会经济问题。故促进区域经济的平衡和谐发展受到广泛关注。已有代表性研究中,林毅夫、陆大道、李小建等研究了东中西三大区域、南北区域、省际和省内区域。在省市区域经济差异近期研究中,有代表性的有广东省、贵州省、江苏省等区域的经济差异。
从研究方法来看,主要通过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来衡量,绝对差异采用极差、标准差等指标;相对差异采用泰尔指数、变异系数、离差系数、基尼系数等指标,也有文献采用因子聚类分析法进行分类分析。关于四川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已有研究采用基尼系数对其进行了分析。而采用泰尔指数及分解式来衡量区域差异,充分考虑了收入权重和人口权重两个因素,不仅可以表示区域总差异,同时也可以表示区域内部差异及区域间差异。本文采用泰尔指数及其两个分解式对重庆直辖后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情况进行分析。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参照四川省“十一五”规划方案,据资源条件、地理区位和发展潜力等,把四川21个市州分为五个经济区(见表1)。采用1998-2009年四川省、五大区域以及市州的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分析全省五大区域间及区域内部的差异。数据来源于《四川统计年鉴》(1999-2010年),其中五大区域的数据通过求和方式获得。
(二)研究方法选择
泰尔指数可对经济发展、收入分配等均衡(不均衡)状况进行定量化描述。其中,以收入比重加权计算为T指数,以人口比重加权计算为L指数,本文采用T指数分解T=BT+WT。分解如下:
其中,i表示区域数量,j表示某区域内的市(州)数量,gi为第i个区域GDP占全区域比重,ri为第i区域的人口在全省所占的比重。gij表示第j市的GDP在第i区域中所占比重,rij表示第j市的人口在第i区域所占比重。zij为i区域j市的收入占全省比重;qij为i区域j市的人口占全省比重。T为区域总差异,BT为区域间差异,WT为区域内部差异。T、BT、WT越大,表示全区域、区域间、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T、BT、WT越小,表明全区域、区域间、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异越小。
计算与分析
(一)区域总差异分析
通过式(1)、(2)、(3)计算得出1998-2009年四川省的总差异、五大区域间的差异和五大区域的内部差异,差异值分别用T 、BT和WT表示。结果见表2。
从表2结果可以看出,四川省1998-2009年区域经济总差异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部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趋平衡,区域内部差异占总差异的比重越来越大,对总差异的贡献呈增大趋势。区域间差异总体呈下降趋势,由1998年的53.66%下降到49.73%,区域内部差异在区域总差异中的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46.34%上升到50.72%。图1直观地展示了表2的结果。
从图1可以看出,四川省1998-2009年区域经济总差异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呈现倒U型特征。从1998年到2002年,区域总差异变大,2002年后逐渐减小。总差异展现出来的特征,是由1998-2001年区域内部差异急剧增长和区域间差异稳步增长,及2002年后区域间的差异快速减少和区域内部差异缓慢减少导致的。
总差异呈现倒U型特征可以解释为,1997年重庆直辖后,成都作为四川省的经济核心,由于区域政策、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及配置、市场环境等较优越,成为整个区域的增长极,协同德阳、绵阳等周边区域发展起来,经济实力增强,和其他区域间差异变大。之后通过极化与扩散效应、支配效应、乘数效应等对其他区域产生组织作用,带动这些地区不断发展,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区域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二)区域内部差异的贡献分析
四川省区域总差异中,区域内部差异的贡献有增大趋势,五大经济区域内部差异的贡献存在差异(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五大区域中成都经济区内部差异对四川区域内部差异贡献占有明显的优势,所占比重在79%以上,说明成都经济区内部的差异大,构成了区域内部差异的主体。川西北经济区区域内部差异所占比重在五大区域中最小,均为6%以下,说明甘孜、阿坝两州的区域内部差异较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区域内部差异也存在一定的变化(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都区域内部的差异呈现倒U型特征,即2002年以前,成都区域内部差异不断增大;2002年以后成都区域内部差异逐渐减小。说明成都在发展起来后,成都经济区内其他市在成都的带动和自身发展下,逐渐发展起来。川南、攀西、川东北和川西北四个经济区,在区域内部差异中所占的比重小,占内部差异的15%以下,说明这四个经济区对区域内部总差异的影响不显著,四个区域内部发展比较平衡。
结论与建议
根据四川省区域差异演变的实证分析来看:四川省区域经济总差异在1998-2009年呈威廉姆森的倒U型曲线,2002年后区域总差异呈下降趋势,四川省在“十一五”规划中,五大经济区的划分对减少区域总差异具有积极意义;从区域间差异来看,成都经济区因加入了资阳、眉山后,其绝对优势受到一定的影响,缩小了和其他区域间的差异;在区域内部差异中,成都经济区的贡献最大,说明成都经济区的内部差异大,大差异产生和成都经济区内资阳、眉山两个地级市相对落后是分不开的。川南、攀西、川东北和川西北四个经济区内各市州的发展相对平衡,区域差异贡献小。
为缩小四川省区域总差异,实现四川省内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从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部差异两个方面进行。对于区域间差异,一方面,进一步发挥成都经济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其他几个经济区发展,缩小和成都经济区的差异;另一方面,川南、攀西、川东北和川西北各经济区域需具有竞争意识,主动发展,借鉴成都经济区的发展优势。对于区域内部差异,一方面,各区域应确定准确的经济核心,并通过核心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整个区域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各区域内部的城市应根据资源禀赋及区位条件,凸显优势产业,实现主动发展。由此,达到各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提高的目的,进而缩小区域间差异及内部差异,减小区域经济总差异。
参考文献:
1.林毅夫,蔡,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区域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1998(6)
2.陆大道,薛凤旋.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M].商务印书馆,1998
3.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2)
4.王晓丹,王伟龙.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1990-2009[J].城市发展研究,2011(5)
5.陈群利,王红.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分异格局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3)
6.曹建军,刘永娟,李金莲.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5)
7.孙丽萍.云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分解研究[J].特区经济,2010(10)
8.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9.陈迅,冯敬娟.重庆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基于泰尔指数[J].技术经济,2011(6)
10.邓谋优,张冬云.基于基尼系数的四川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8)
11.徐建华.计量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