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发展核心素养的路径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极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基本道德观念和法治核心素质的关键路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深入分析道德和法治的核心素质是什么,了解其核心素质对学生的意义,从而科学地教育学生,有效地实现培养学生道德和法治的教学目标。小学生道德和法治的核心素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教育;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一直以来我国都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念,德和法是国人必备的基本意识。但是这种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不断地教育指导和深化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小学生开始就灌输道德与法治知识,让他们掌握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潜移默化的成为一个德法兼备的素质少年,更好地健康成长。
一、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涵义
首先,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小”就决定了这门学科属性是教育启蒙和教育养成类学科,是学生未来学习某方面知识技能或更好的发展成长的基础。其次,《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灌输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则。而且,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核心素养愈发强调知识、性格、能力和态度的综合表现,侧重于思维分析,以期做到“三思而后行”。综合上述分析,培养小
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素养就是要培养他们的道德与法治思维素养。要让学生学会运用道德与法治思维来考量自己、他人的行为,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的对,什么做的不对。
二、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1.养成良好的行为品德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系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关键环节。因而学科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形成依附性、原则性,真正将思想品德的教学变成指点迷津的良方,让学生的道德水平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认知逐步过渡到有价值的、本质的理解,最终培养出一代代品德优良的好少年。
2.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学习了道德与法治知识后,学生就能运用道德思维和法律思维来解决生活中问题,更好地处理个体和群体关系以适应社会。再者学生会朝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能量方向发展,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个体生命价值也会得到提升,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核心素养的发展路径
1.强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因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对某种事物的倾向。儿童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其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显得尤为重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提出一些社会上有关道德和法治的事件或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能自主自由地学习和探究问题。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灌输更多的道德和法治观念,使学生能够调动主动性,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2.趣味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所处年龄阶段使得他们喜欢去追求有趣的东西,易被有趣新奇的事物
吸引。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习惯于枯燥地讲述教材知识,因而适当地创设情景、开始游戏教学、故事会以及角色扮演等模式能有效聚焦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对课程内容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我和规则交朋友》一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通过游戏教学,更好的学习规则意识。首先老师制定一种游戏规则让学生积极参与,之后让学生自己制定规则进行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产生矛盾时给学生讲解规则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规则是协调矛盾的重要工具,让学生有规则意识。游戏结束后对所有的学生进行表扬,让学生们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往往通过趣味教学能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兴趣。
3.以身作则,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相关调查表明,小学生一般对教师怀有独特的尊敬和依恋之情,教师的要求甚至比家长的话更有威严。由此可见,教师努力保持与学生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其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这就要求教师要用真心去呵护、教育每一位学生,积极与学生沟通交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然后在言传身教中灌输道德与法治思想。例如在教学《健康生活每一天》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和同学们一起制定相互监督一天的计划,教师和学生可互相纠正对方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还可以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的方式引导学生勇敢地反省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并积极加以纠正;教师更要多鼓励表扬品德高尚、行为优良的学生,给予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好事表扬、赞许,让学生的心理能得到满足,从而在课堂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知识,促进学生和老师可以实现共同进步。
4.因材施教,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
正如陶行知所言:“育人和种花一样,首先要了解花木的特性,因材施肥,
才能针对性地发挥教育的最大效用。”因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来制定灵活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找到一条适合自身道德品质学习发展的道路。
四、结语
总之,教育部对中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本的改革正是国家更加加强意识形态方面建设的体现。尤其是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其道德观念和法律规则意识薄弱,因而在当下核心素养的背景中,教师就更需要把道德和法治的核心素质贯穿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各个阶段,通过在社会层面上发挥积极作用,切实有效地提高小学生道德法治的核心素质。
参考文献:
1.林萍.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 科普童话·新课堂:下, 2017(31).
2.佚名. 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情境教学的行动研究[J]. 新课程, 2019.
3.佚名.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J]. 考试周刊,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