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
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于今北境建都,后世称为“南亳”。
约公元前1060~1028年,纣王封梅伯于境内,建梅伯国。
周
武王元年(约前1027),褒封神农后裔姜姓于焦,置焦国,内有焦城(故址在今亳州城一带)、夷城(故址在今城父集)。后属陈国。
襄王十五年(前637)秋,楚将成得臣(子玉)率兵伐陈,取焦、夷二城。
景王九年(前536)秋,楚令尹子荡率师伐吴,驻军于溪(今城东南高卜乡境内)。
景王十二年(前533),楚公子弃疾迁许国于夷。
景王十五年(前530),楚灵王伐徐,两度驻兵干溪。是时灵王在干溪西侧役百姓筑章华台。
景王十六年(前529),楚公子弃疾派观从率兵至干溪,并告楚灵王军“先归复所,后者劓”。灵王军闻之皆溃。五月,灵王卒于干溪附近。
景王十七年(前528),楚平王筑谯陵城(故城在今亳州城内)。焦城改为谯邑。
景王二十二年(前523),楚平王命太子建居夷守边。
敬王八年(前512),楚左司马沈尹戌取夷。十二月,吴国灭徐国,徐国君章羽逃楚居夷。
敬王九年(511)春,吴国伐夷。
敬王三十一年(前489)春,吴伐陈,楚救之,驻军于夷,吴师退去。是年楚昭王卒于夷。
敬王三十四年(前486),楚伐陈,取谯、夷二城。
敬王四十一年(前479),楚灭陈,谯、夷二城改属楚。
秦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将李信、蒙武率兵20万攻楚,至城父(原夷邑),为楚将项燕所破。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在当地置谯县,隶泗水郡,后改隶砀郡。
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部将葛婴率兵攻占谯县。
汉
西汉
高祖元年(前206),汉将灌婴攻谯县。
高祖五年(前202)十月,楚大司马周殷叛楚,屠城父(今城父镇)。
元朔六年(前123),黄河水首次入涡河。
建平元年(前6),汉大司徒、御史长卿至谯县谒汤王家。
东汉
建武二年(公元26)八月,梁王刘永奔谯县,刘秀派虎牙大将军盖延与刘永激战。
建武十八年(公元42),豫州刺史治于谯县。
永初三年(109)九月,华佗生。
光和二年(179)春,大疫。
中平六年(189)十二月,曹操于陈留已吾起兵讨伐董卓。
建安元年(196)九月,曹操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省许昌市东)。献帝以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后又封为丞相,魏王。
是年,曹操向献帝献家乡谯县“九酝酒法”(酿造九酝春酒的方法)。
建安七年(202)正月,曹操驻军谯县,颁《军谯令》。
建安八年(203),曹丕至谯县,作《临涡赋》。
建安十四年(209)三月,曹操至谯县,作轻舟,治水军。七月,曹操率水军自涡河入淮河,出淝水,驻军合肥,开芍陂屯田。十二月,曹操引军还谯县。
建安十七年(212)十月,曹操南证孙权,派苟或至谯县犒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正月,分沛国立谯郡,治谯县。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二十三日,曹操病死于洛阳。曹丕嗣位为魏王、丞相。
延康元年(220)七月,曹丕驻军于谯县,于邑东大飨六军及家乡父老百姓,日夕方散。丕下令立“大飨碑”于城东,刻字记事,并免谯县租税二年。
三 国
魏黄初二年(221),曹丕诏以谯(县)为陪都。
是年,曹丕大徙民至谯县屯田。
黄初六年(225)五月,曹丕至谯县;八月率军自谯循涡入淮伐吴。
景初元年(237),大雨成灾。
晋
西晋
泰始元年(265)十二月,司马炎改谯郡为谯国,治谯县。
东晋
建武元年(317)六月,晋平西将军祖逖取谯城,石勒遣石虎攻谯,被祖巡击败。
永昌元年(322)十月,后赵石勒攻陷城父,遂围谯城,破晋祖约军,约退守寿春(今寿县)。
咸和八年(333),石勒死,其将石聪以谯城降晋。
咸康四年(338),晋于谯县侨置陈留郡小黄县,自此谯县又称小黄县。
太和四年(369),晋桓温北伐,遣袁真攻谯城,克之;旋桓温又败于谯。
太元九年(380,晋龙骤将军刘牢之克谯城。
南北朝
宋景平二年(420,刘粹督豫州,派苑纵夫讨伐谯郡“叛户”,诛杀30家。
北魏水安元年(528),北魏大将侯景率兵围谯城,未克;转攻浚仪(今之城父集),克之。
北魏太昌元年(532)上半年,梁萧衍派侍中元树攻魏,魏南兖州刺史以谯城降梁。七月,北魏派兵攻元树,元树军败被擒。
北周大象元年(579)二月,当地始名亳州,兼置陈留郡。
北周大象二年(580)六月,相州总管尉迟回举兵讨杨坚,并派兵攻占亳州;亳州总管贺若谊率兵讨尉,克亳。
隋
开皇十年(590),水灾,杨坚命苏威等开仓赈粮,并免亳州租税一年。
开皇十六年(596),分小黄县梅城一带置梅城县,隶亳州;大业三年(607)废。是年改亳州为谯郡。
大业十一年(615),城父县小吏朱粲率百姓起义反隋。
唐
武德四年(621),改谯郡为亳州。
武德五年(622),在亳州置总管府,辖亳、宋、颍、沈、谯等州。武德七年(624)改亳州总管府为都督府。
贞观四年(630),建州学宫。
永徽二年(651)秋,水灾。
乾封元年(666)二月,高宗李治至亳州朝老君庙。
开元元年(713),划定州府,亳州与宋、滑、许、汝、晋、洛、虢、卫、相等10州为十望。
天宝元年(742)月,改亳州为谯郡。
天宝十五年(756),谯郡太守杨万石降安禄山。
乾元元年(758),谯郡改名亳州。
建中二年(781),亳州为宣武军节度使。
元和十四年(819),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叛唐,亳州一度为吴军占领;七月,亳州复归唐。
乾符二年(875),在州城西建护国禅院。
乾符五年(878)二月,黄巢起义军攻亳州城,未克。
中和三年(883)十二月,朱温占领亳州。
中和五年(885)正月,朱温败秦宗权于亳州。
光启三年(887)八月,朱温军复克亳。
五 代
后梁开平元年(907),朱温在亳州置宣武军。
开平二年(908),升亳州为防御州。
后唐同光元年(923)十月,庄宗李存勖改亳州夷父县为城父县,改亳州防御州为团练州。
后晋开运二年(945),改亳州团练州为防御州。
宋
北宋
端拱二年(989)六月,涡河泛滥,淹没当地民田、房屋无数。
淳化四年(993)秋,淫雨,庄稼颗粒无收。
咸平元年(998),修复魏武帝庙。
景德二年(1005)七月,汴水决口南注亳州。
大中祥符七年(1014)正月,真宗赵恒朝谒亳州太清宫,赐亳州城西门名朝真门,门楼名奉元楼;北门名均喜门,门楼名均庆楼,北门外涡河桥(桥址在今二桥浮桥处)名灵津渡;改亳州奉元宫为明道宫;减亳州岁赋十分之二;升亳州为集庆军节度。
天圣八年(1030)十月,当地解除盐禁。
靖康元年(1126)正月,徽宗赵佶诣亳州太清宫。至州城,百姓多潜遁。
是年十一月,大雨雪,金兵占领亳州,后又退走。
南宋
绍兴四年(1134)十月,金兵围亳城,宋以舟师阻亳州河路,被金兵战败,金兵再次占领亳州。
绍兴十年(1140)五月,宋亳州知州王彦先降金。六月,宋将张俊率兵与金大战于城父,乘胜克亳城。后又弃亳城退至寿春。
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南宋与金议和,亳州属金。金于亳州置防御使,隶南京路。
嘉定八年(1215),金升亳州为节镇。
嘉定十一年(1218)十二月,农民起义军夜袭亳州,百姓纷纷响应。
嘉定十三年(1220),亳州大水,计当免租30万石,而金三司官不以实报,只免10万石,金宣宗完颜珣诏命治三司虚妄之罪。
嘉定十四年(1221)十二月,城父县百姓起义反金,金派兵镇压。
绍定五年(1232)月,蒙古兵渡淮,围亳城八日未克。
绍定六年(1233)正月,蒙古兵围亳城,败退。
是年六月十九日,金哀宗完颜守绪至亳州。二十日至亳南双沟,避雨双沟寺中。
端平元年(1234)六月,宋军克亳,亳州归宋。
嘉熙四年(1240),黄河决于开封,南流注亳,州城遂为泽国。
宝祐二年(1254),蒙哥汗令张柔移镇亳州。张柔率山前八军重筑亳州城垣,自亳至开封筑雨路120里,建桥15座,通商贾。
元
皇庆二年(1313)六月,黄河决口,水淹亳州。
泰定三年(1326)十二月,黄水泛滥,当地受灾严重。
至正九年(1349),义门百姓起义,诛城父县令达鲁花赤伯颜。
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刘福通拥立韩林儿起义。十二月,元兵围亳州城。刘福通与韩林儿退走安丰(今寿县内)。
至正十九年(1359),元将察罕贴木儿率兵入州境,大肆抢掠。
明
洪武初,废谯县、城父县。
洪武六年(1373),降亳州为亳县,隶凤阳府颍州。
洪武二十二年(1389),设武平卫,属河南都司。
宣德十年(1435),武平卫指挥使周广率兵用砖筑城。岁末,黄河水淹境内,指挥使史献率兵重修。
成化元年(1465),在城东观稼台处建大悲寺。
成化十七年(1481)二月,地震。
成化十八年(1482),知县贺思聪始修县志,仅成数页,未传。
弘治九年(1496),亳县升为亳州,改隶凤阳府。
弘治十六年(1504),王浩修《亳州志》十卷,今佚。
正德六年(1511)十月二十日,饥民杨虎起义。亳州武平卫指挥石玺、百户夏时率柔镇
压,杨虎兵败被杀。
嘉靖二年(1523),大饥、大疫。
嘉靖三十二年(1553),归德(今之河南省商邱县)施尚诏起义军攻亳。
嘉靖四十三年(1560,知州李先芳主持编纂《亳州志》四卷,木刻刊印。
万历二十九年(1601)正月初一,州城火灾。烧民房无数。
万历三十年(1602)正月,大雪,平地深数尺;五月,雨雹伤人畜树木,热风如火。
万历四十一年(1613),当地所产减酒作为贡酒进贡朝廷。
崇祯八年(1635)正月十七,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破亳州北关。
是年八月,农民起义军马守应克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