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东晋“土断”对南朝寒人艺术文化的影响
作者:宋匡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年第03期
摘 要:东晋政权建立后,为了管理南迁的流亡百姓,打击藏匿人口行为,实施了“土断”政策。“土断”政策不仅对东晋的经济带来了促进作用,同时也改变了门阀世族在社会中的垄断地位。刘宋建立后,东晋“土断”的成果被南朝寒门出身的地主阶级所继承,寒人艺术开始打破了门阀世族的艺术垄断出现在南朝的历史舞台上。 关键词:土断;南朝;寒人;艺术
公元317年,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建国初始,东晋政权接纳了大量的北方流亡百姓,但是流亡人口如何处理,中央政权内部存在着分歧。一方面,皇族希望能通过掌握户籍来控制税赋、徭役,增加国家收入,增强皇族实力;另一方面,政权中的门阀世族阶层暗自容纳流亡人口,隐匿户籍,自行生产劳动,逃避税赋,对抗中央。在这样的前提下,东晋政权势必要实行相应的律政措施来解决这些内部矛盾。
这项政策就是“土断”。
一、东晋“土断”前的社会经济状况
公元4世纪初期,在西晋政权灭亡的过程中,居住在中原的汉族人民为了躲避游牧民族混战所带来的灾难,有的留守中原结成坞壁生产自卫,有的西行前往河西走廊地区,而相当一部分则逃至淮河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在逃亡的百姓里有一部分曾担任过西晋政权高级官僚的世族大姓也一起向南方转移,历史上也称这次迁移为“衣冠南渡”。
“衣冠南渡”并非政府主导的有序迁徙,而是一场在短期内自发形成的逃难,接受流亡百姓和官员的东晋政府很难及时地做出安排,因而造成东晋政权在早期户籍管理问题上的紊乱。同时,为了安抚人心、迅速恢复生产,东晋政权默许南迁的门阀世族大量开发南方的无主地,占夺田园山泽,建立方圆数十里至数百里的庄园,放任容留南逃的百姓充当其私人农业、手工业劳动力。
这些做法在东晋立国之初对缓和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生产力、迅速恢复经济民生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政权的稳定,社会逐步趋向正轨后,世族门阀大量的私人土地影响了国家对土地的支配;同时由于世族门阀隐匿人口、私蓄家奴,损害了中央政府在赋税上的利益,世族门阀家中的宾客等人还造成了很严重的治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