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到了西汉时期,今文学派的代表作《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就把《尚书》所追溯的上限推到更为久远的时候。东晋以后出现的伪书《古文尚书》又沿用此说。但据其内容看,应该在殷商末年或西周初期写定。因此, 《尚书》实际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郭沫若、范文澜等主持校勘工作,编辑出版了《十三经注疏》。
《尚书》有很多版本,流传较广且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种。《今文尚书》相传为孔子编订,成书于鲁哀公元年(前478)至二年(前479),篇目和内容基本不变。它根据传统解释的“五经”,即《诗》、《书》、《礼》、《乐》、《易》分为六类。全书共一百篇,分别叙述尧、舜、禹的言论。但各篇长短不齐,错简颇多,甚至连篇章次序都有颠倒。故清儒孙星衍在《尚书今古文注疏》中指出:“其中二十九篇当出于孔子之手,惟
《尧典》、《皋陶谟》已见于前,知其旧矣;其余并当出于后人所依托,非孔子原书也。”《古文尚书》相传为孔安国于西晋永嘉之乱中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至迟成书于东晋咸康七年( 341)。该书共一百零五篇,除了十四篇重复外,其余皆完整保留了下来。
西周,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礼仪之邦”,具体可分为“雅”和“颂”。“雅”主要歌咏王政德治方面的功业,是贵族祭祀祖先和进行政治活动的舞曲。“颂”则包括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山川、农业收获、先王功绩等颂词,抒发对祖先的怀念,以及祈求丰年和天下太平。
一般来说,“雅”的形式比较庄严肃穆,语气崇高;“颂”的格调比较轻松欢快,语气灵活。孔子曾精心挑选了一些颂[gPARAGRAPH3],加入自己的理解,写成《颂诗》三十一首。其中有名的如《周颂·噫嘻》、《大雅·文王》、《小雅·鹿鸣》等。另外还有少数几首描绘神话传说、田猎游玩的诗歌。在“颂”中,《周颂》篇幅最长,文辞优美。
《尚书》虽只称“书”,却是记录周王朝历史的官方典籍,堪称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之大成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