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
一、教学亮点:
“读的雅致;译的顺畅;悟的透彻”是我在日常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文言文学习的三大要素,从最基本的朗读、翻译、感悟三方面着手,完成文言文学习的三个基本要务。这也将是本课教学的一大亮点。
二、教学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我将整个教学流程主要分为四步:读——一译——析——悟。以学生自学、思考贯穿始终。 三、教学方法: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我制定了如下的教法。
1、朗读法与自学辅导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学习的需要,教师主动地给学生创
设学习情境,使学生自主、互助学习,引导充分主动地学习,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给与分析和点拨。注重朗读,以读会意,通过读来加强对文意的理解,进而更好地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
2、情境再现法,通过表演文中三人的说话内容、语气,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激发兴趣,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发现真理。
3、比较阅读法,与《伤仲永》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对“学习是人成长的关键。”这一主旨的认知,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于文言文的相关要求以及七年级语文学习目标,结合本人的教学特色和学生的学习基础及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和它的作者司马光的相关文学常识。
(2)学习本文一些文言词语的古今义;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会“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的用法;学生借助于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能正确翻译、理解全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和个性化阅读,理解文意,顺畅翻译,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指导学生阅读和积累的习惯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理解终生学习、勤奋学习的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培养正确、积极健康的读书学习观,体验学习带给人的乐趣。
教学重点:
熟练朗读课文,准确流畅地翻译,个性化地理解。
教学难点:
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分析人物性格。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学习方法:
第一步: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于课文注释、工具书理自行、讨论、指导来理解字词句,教师是引而不发,把方法教给学生,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二步:自主、合作、小组讨论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疑难问题,并与《伤仲永》进行比较阅读,教师组织讨论,引而不发,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三步:感悟文章主旨:学习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正面宣传和建立积极健康的学习观。
七、教学过程:
(一) 、故事导入,引入文本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
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设计意图】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好奇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作品作者介绍(要学生在教材的课文注释中用笔画出来。)
师: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师: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幻灯演示)。
①司马光,北宋的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②《资治通鉴》是有司马光主持编写的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因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取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
北宋的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设计意图】学会积累相关历史人物知识。掌握《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
(三)、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多重朗读,培养语感。
我这样引领学生:“你知道文言文阅读的三大要素吗?”
第一大要素,是朗读。文言文的朗读要在准确朗读字音、断句、语调的基础上,读的雅致,读出韵味,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也就是说,文言文的朗读,节奏要舒缓,速度要放慢,不仅要读的准确,还要读出文言味。”在这一环节,我采用范读、自由读、指导读、分角色读、齐读课文等多种形式朗读 。
①、教师范读全文,要学生注意文言词语的读音和断句。
②、学生自由读。
③、指名学生读,我这样提示学生:“请同学们认真倾听,学习他哪里处理的很巧妙,也看看他哪里读的是否还欠缺点什么?”学生读过之后,要让其他同学对他的朗读进行评价,然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听读”给予赞赏性评价和更高的要求,强化并夯实语文学习中听、说、读的基本意识和基础能力。
④、指导学生一读准字音,二读出停顿。(提示:生僻字 多音字 通假字)
⑤、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思考,初步了解文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发现用声音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顺畅翻译,合作学习。
在学生的学习情绪被激发以后,我将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学习的第二大要素——“译的顺畅”。
1.学生结合书中注释与手中的资料书自己疏通文意。
2. .分小组质疑交流 ,疑难提交全班探讨。
(友情提示:文言文翻译五字法:留 替 补 调 删)
3.请同学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明确:(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的形式,既降低了一个人独立翻译的压力,也给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这种开放的学习形式下轻松学习,轻松掌握。培养学生以读会意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课文注释、工具书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会积累知识。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分析人物 解读文本
在学生能雅致朗读、顺畅翻译的基础上,我提出文言文阅读的第三个要素——分析得透彻”。
问题:课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
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采用“学生交流朗读体会——学生试读,师生共品共评,学生再读——全班齐读”的方式对文章加以揣摩,读出感情。
1..找出孙权的语言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2.找出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学生先试读,体味语气。
(“不可不学”双重否定句,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语气应加重;“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隐隐可见不悦的神情和责备的意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现身说法,循循善诱,言辞恳切,应读的得语重心长。)
(鲁肃是十分惊异 ,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得 自豪,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
2.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不同的个性。
3.从语言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4.全班齐读。
(孙权:关爱部下、 好学、善劝;吕蒙:能听取意见;鲁肃:爱才、 敬才。)
【设计意图】以小组形式,通过讨论,体会文中人物的语气,分析人物形象,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
(五)、情景再现 拓展文本。
这篇文章故事性强,人物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比较适合表演法进行学习和再造,中学生也喜欢表演这种学习形式,收效一定会很好。
先划分每个人物说话的内容,然后分角色表演,请学生分别扮演孙权、吕蒙、鲁肃,用自由的方式再现他们谈话的情形,可以展开想象,适当补充情节。注意说话人的内容、语气,还可以增加手势等动作。
道具:象棋、茶杯
(一组同学上台表演)
学生表演结束后,我会因势利导,请刚才扮演吕蒙的同学留下,并且创设一个记者采访的情境,检验学生学习和展示后的收获。
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尊敬的吕蒙先生:请问:作为一个成功人士,你认为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一定会说到努力、勤奋等态度方面内容,再让其他学生补充,问题的答案就会丰富和
完整,教师再及时小结, 强调读书和思考相结合,积累与运用的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意识,养成习惯。
【设计意图】加深对文意、人物的理解,对文本的主旨理解更深一步,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比较阅读 感悟深化文本。
比较一下方仲永和吕蒙,联系生活体验,你又有哪些启示?
让学生先回忆《伤仲永》,与本文比较,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作答。
学生自由起来发言,教师只做引导和总结,同时又可以参加学生们的讨论:
同:以学习为话题,告诉我们学校对人成才的重要性,肯学,就有进步;不学,就只有倒退;
异:少不学,一无所成;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让学生加深对学习对人成长的积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七)、布置作业
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这节课,你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和语文学习的习惯上,都收获了什么?在学生回答之后,我会用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提出鼓励和希望,然后布置作业。
“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成败。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只要勤奋学习,定能成功。希望同学们拥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多读书,读好书。”
请以“由《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像,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了你的意思就行。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性地回顾本节课的学习,从课文内容的把握上,从写作方法的学习上,从语言素材的积累和运用上,从语文学习的习惯上,多角度地进行总结和归纳。
八、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以文章中三个主要人物和故事脉络 “孙权劝吕蒙学习,鲁肃赞赏吕蒙学习”为主线,三个人物中间用箭头以相对方向连接,兼以标注人物不同的特点,以及故事给人带来的“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启示。整个板书内容简练,内涵丰富。
孙 权 劝 学
《资治通鉴》
劝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