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
2、能判断并运用决定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及数学表达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实验中培养观察操作、归纳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养成严谨、创新、理性、求真、协作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的探究过程。
【难点】
实验中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和使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实验导入:前面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中强调:物体在不受力的时候总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即处于平衡状态,换句话说,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那为什么我们在推桌子的时候桌子并没有动呢?在桌面用弹簧拉动物块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块受到拉力为什么还会是匀速直线运动呢?引出课题《滑动摩擦力》。
环节二:建立概念
1、学生分组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桌面上的木块,感受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并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尝试描述滑动摩擦力的的定义、方向、大小。教师之后根据学生的认知和观察进行总结明确概念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i,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方向总是阻碍物体运动,故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回忆旧知,归纳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
(1)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并存在挤压力;
(2)接触面粗糙;
(3)有相对运动。
通过几组演示实验来验证以上条件,如不接触的两个物体间是否存在摩擦力?接触但没有相互挤压力的情况,学生也可自行尝试验证,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得记忆和理解。
(2)教师明确说明摩擦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根据以往对力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环节三:深化概念
【滑动摩擦力影响因素的探究】
1、小实验:
a、将手放在桌面上轻轻滑动,用力!再用力!再用力!感觉滑动摩擦力不断增大;
b、 将手放在纸上重复上述动作。
2、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实验器材:滑块、砝码、弹簧测力计、棉布、纸等。
(3)实验步骤:
a、提出问题: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b、作出假设:
①跟作用在接粗面的正压力有关系
②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系
③跟接触面积大小有关系
④跟运动速度有关系
c、证明假设: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滑动摩擦力
d、分析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实验,教师首先强调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后,小组代表上台进行数据分享,最后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
比:
环节五:小结作业
1、教师引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对摩擦力有怎样的认识。
2、作业:如何改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1)什么时候需要增加滑动摩擦力?怎么办?
(2)什么时候需要减小滑动摩擦力?用什么方法?
方法归纳:
(1)改变动摩擦因素μ
(2)改变正压力
四、板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2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七章第六节内容,制定了“透析生活中的摩擦”的教学设计方案。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对学生而言非常熟悉,但往往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意义,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在教学设计中,以“激发— — 冲突— — 顺应(或同化)— —建构” 为基本模式。在上课之前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 播放大约2分钟的与摩擦力有关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上课时再辅以生动形象的影视剪辑画面引入课堂,诱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首先设计学生用手在桌面上拖动和用手握住玻璃杯两个小试验,让学生体会感受摩擦力.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使学生逐渐深入地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 充分运用多媒体播放影视及生活、生产中的画面,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其中的摩擦现象。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感受科学,从而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物理课堂,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