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公羊传原文及翻译

更新时间:2025-04-05 16:24:48 阅读: 评论:0

充满活力的岁月-言什么什么据


2023年5月28日发(作者:六月雨)

公羊传原文及翻译

导语:本篇选自《公羊传》。《公羊传》相传为子夏的学生公羊高

所作,它和《左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解释《春

秋》的。以下是由小编为您整理的《春王正月》的原文及翻译,希望

对您有所帮助!

春王正月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

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

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

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

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

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

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注释

①元年:指鲁隐公元年。

②文王:周文王。

③曷:为什么。正月:阴历每年第一个月。

④王正月:指周历正月。古时改朝换代即改正朔(正月的第一天)

周历以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

⑤大一统:天下统一。

⑥平国而反之桓:隐公打算平治鲁国后,把政权归还桓公。

⑦隐长而卑、桓幼而贵:桓公的母亲仲子是鲁惠公的夫人。隐公的

母亲声子只是随嫁来的姐妹。

⑧扳:拥戴。

⑨适:同“嫡”。

⑩立子:立庶子。

名句:

“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立夫人所生的嫡子为国君,只凭年长,不凭贤明;立妾的儿子为国

君,只凭尊贵,不凭年长。

译文

“元年”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是指国君即位的头一年。“春”字是

什么意思?是一年的开始。“王”指的是谁?是指周文王。为什么先说

王而后说正月,这是为了说明是周王朝的正月。为什么说周王朝的正

?是为了尊重周天子的一统天下。隐公为什么不说即位?是为了成全

隐公的意愿。为什么说是成全隐公的意愿?因为隐公准备治理好国家,

然后还政于桓公。为什么还政于桓公?因为桓公年幼却地位尊贵,隐公

年长却地位卑下;他们之间尊卑的差别是很小的,国都里的人没有知道

的。隐公年长而有德行,众大夫攀援隐公而立他为国君。隐公在这时

要是推辞即位,就不知道桓公是否一定能立为国君;如果桓公立为国君,

又恐怕众大夫不能辅佐幼君。所以,总的说来,隐公的即位,正是为

了桓公将来即位。隐公年长而有德行,为什么不宜立为国君?这是因为,

立嫡子,凭年长不凭德行;立庶子,凭尊贵不凭年长。桓公为什么尊贵?

因为他的母亲尊贵。母亲尊贵,儿子为什么就尊贵?母凭子贵,子凭母

贵。

读解

本篇选自《公羊传》。《公羊传》相传为子夏的学生公羊高所作,

它和《左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解释《春秋》的。

《左传》详于记事,《公羊传》、《谷梁传》着重解释经文。本篇是

《公羊传》的第一篇,解释《春秋》鲁隐公元年第一句经文“元年,

春王正月”,阐明君位继承的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

长”,目的是防止因争夺君位而引起祸乱。

《公羊传》、《谷()梁传》、《左传》是春秋三传。《春秋》的

文字简约,意义晦涩,单读经文,不能明白其中的涵义,《公羊传》

就是《春秋》的注释本,解释经文中隐微语言的深远意义。他的体例

是先引用经文,然后自问自答,逐句解说,解说的重点是儒家的思想。

“元年”的“元”字与《易经》中的“元亨利贞”联系起来看,

是“始”的意思。天道由“元”开始,《春秋》以“元”开始,其中

每代君王的纪年都从“元年”开始,意味着《春秋》源于效法天道,

国君治政首先要效法天道。

依夏历,“春”是一年四季的开始,是万物发生的季节。地道顺

应天道,在人间表现为四季循环,由此而体现生生不息,所以,“春”

意味着国君治政要效法地道。“王”是人中最高者,是效法天道和地

道而且能贯彻人道的象征性人物,“王”意味着君王治政需要贯通天

道、地道、人道。在夏历中,“正月”是十二月之首,概括起来就是

四季,再概括起来就是春秋,十二月无非就是阴阳的消长。正月对应

《易经》的“泰卦”,是阳气已经占主要地位的一卦,正道由此而开

始。总之,元年体现天道,春体现地道,王体现人道,正月体现对天

道、地道、人道的开始贯彻。

鲁隐公只是诸侯国中的一位国君,诸侯国的国君是无权称“元年”

的,也就是说无权“立元”、“改元”,只有统辖各诸侯国的天子才

有此权。在此,称“鲁隐公元年”,是《春秋》认为,周天子已经失

去其德、位、权,亦即已经是天下无“王”的时代,因此,《春秋》

要“改元”,而另立其“元”。王和国君都可以称为“君”,君王治

国的道理是相同的。此处是以鲁国假托为王所在的地方,叫做“王鲁

说”。为什么假托鲁国是王所在之地呢?为了说明君王治国如何实行王

道。历史事实之中,鲁国国君不是“王”,在此孔子也不是要把鲁国

国君当作王,而是把鲁国国君假托为实行王道的现实之中的象征。

“年”是十二月的总称,由“元”开始的“元年”,意味着王道要开

始落实到政治之上,而且首要的是要效法天道。在“元亨利贞”之中,

四者各自对应着“仁礼义智”,所以,“元年”意味着王道从“仁”

开始。

在“元亨利贞”之中,四者各自对应着“春夏秋冬”。无论人世

间有多少年,无非春夏秋冬的无限循环,而春季是其每次循环的开始。

四时是阴阳之气的消长,因此,无论多少次循环,也都只是一气之转

换,君王的变换,朝代的变迁,其中不能断绝的是这一气的贯通。阳

气产生于冬至,到立春之时,已是三阳开泰的时候,天气开始转暖,

万物开始发生,庄稼开始播种。春季不去播种,秋季不得收获;国君不

行仁政,庶民不得安宁。四时之中,生长敛藏,只不过是天地之道生

生不息的体现。

王指的是谁?说的是假设出来的符合道德礼义的“文王”。这个

“王”不是指周朝的任何一位“王”,也不是指鲁国国君,而是假托

出来能够贯彻王道的“王”,目的是要说明人类如何依照王道来治理

天下。什么样的人才能叫做“王”?必须是能够效法天道、地道、人道

而且将三者贯通起来的人。现实的掌握政权的国君,假如治理天下不

遵循王道,就是不合格的王;背离了王道,国君却自称为王,便是窃取

王的名号的“僭称王”。因此,这里的“王”,是“王”的原则与标

准,可以用来指导现实的国君;当现实的国君依据这个原则与标准去治

理天下的时候,便是在逐渐接近“王”的标准;不符合这个原则与标准,

可以依据这个原则和标准进行批判。为什么说是“文王”?因为“文”

是道德礼乐的意思,“文王”便是遵循道德礼乐并且推行道德礼乐的

人。

为什么先说王然后才说正月?因为是文王所颁布的历法的正月。为

什么说是“王正月”?是为了强调王道统一于道、天下统一于王。“元

年”体现天道,“春”体现地道,“王”体现人道而且要贯彻天道、

地道和人道,所以,“王正月”是强调王道统一于道。国君治理天下,

不能没有统一的历法。《论语》中说“行夏之时”,《孔丛子》中说,

夏时合天道,所以,王道政治使用夏代所用的历法形式,以正月为一

岁之首,并由国君颁布于天下,共同遵行。所以,正月必须是王之正

月,不能各国各地自行制订颁行。这就是“大一统”的意思,也就是

强调天下统于“一”,这个“一”在原则上是指“道”,在现实中则

是指“王”。“道”不行于天下,就无所谓“王”;“王”的政令不行

于天下,天下必乱。

对联的由来-谈判破裂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04:38: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193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公羊传原文及翻译.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公羊传原文及翻译.pdf

标签:公意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