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项羽之死》文言文翻译

更新时间:2025-02-26 02:30:12 阅读: 评论:0

社交网络观后感-病英语


2023年5月27日发(作者:泪光)

《项羽之死》文言文翻译

第一篇:《项羽之死》文言文翻译

有人把《史记》誉之为悲剧英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则是悲剧群

像中的绝代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

幕。“喑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在人间的是历史长河中曾

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群山万壑中殷殷不绝的回响。接下来小编

为你带来《项羽之死》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

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

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

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

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

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

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

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

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

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

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

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

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

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

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

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

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

“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

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

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

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

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

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

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

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

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

其一体。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

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

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

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

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

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

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

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

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

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

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

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

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

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

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

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

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

“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

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

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

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

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

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

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

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

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

其一体。

译文

项王的部队驻守在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的军队把他重重

包围。深夜,(项羽)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羽于是大为

吃惊,说:“难道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

多呀!”项王于是在夜里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

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ī,追),(项羽)一直骑着。这时

候,项羽不禁情绪激昂唱起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

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时骓马不再奔跑!骓马不奔跑可

将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我)将怎么安排你才妥善?”项王唱了连

唱几遍,美人虞姬应和着一同唱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

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忍心抬起头来看他。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独自一人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

在后面,当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天刚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

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

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

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

兵追上了他们。项王于是又带着骑兵向东跑,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

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

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

抵挡我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战败,因

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亡我,决

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必死无疑,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

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

的确是上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

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

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

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

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

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退避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

处会合了。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

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有百八十人,聚拢骑

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敬

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

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

也足够让您称王了。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

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

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

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

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又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

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

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

追兵交战。仅凭借项羽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

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马

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把项羽指给王翳看:“这才是项

王。”于是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

的脑袋,我送你个人情吧!”说完便自刎而死。

文章思路

本文记叙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

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

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第一段写

垓下之围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

“慷慨悲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的和名骓、虞姬诀别,

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

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

了一股柔情。“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男儿有

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

面。“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

境。

小结: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惊—起—饮

—歌—泣)

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和第三段写东城快战。

第二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这一段前

半部分把逃亡路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战争的形势和

项羽的处境一目了然。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项羽

认为“今卒困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灭亡就在面前,他

仍旧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

羽的极端自负。项羽又言“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明知必死,

没有退缩,愿意痛快的打一场,这反映了他勇猛刚强的大丈夫气概;

“愿为诸君快战”表明了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

是为了畅快的、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

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

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感将荡然无存。

小结: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1、此段中项羽对部下所说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

析其中表达的意思。(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反复强调:“此天

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第一次

通过“项王大呼,驰下,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

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第二次行动项羽并

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

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是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摄人魂

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第三次行动,项羽斩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而“亡其两骑耳”,通过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难怪他充满

自豪的谓其骑曰“何如”,这一问再次表现了他的自负。

小结: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 汉军——皆披靡

“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

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

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杀

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

勇猛善战。)

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

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

对话,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

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项羽乌江自刎。这一段写了两个场面。第一个

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项羽本“欲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

岸边,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决定。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

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

容地做出选择。那位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儿,这时反而笑了。

“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

亡,镇定安详的笑。项羽和随从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

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

事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那就不是项羽了。

项羽是宁肯站着去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

自刎而死。看到了背楚归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

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

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可以看出项羽的

高贵感和英雄气质,这个情节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第二篇:《项羽之死》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有人把《史记》誉之为悲剧英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则是悲剧群

像中的绝代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

幕。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项羽之死》文言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

有帮助。

项羽之死

项羽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

面皆楚歌,项羽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

羽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

项羽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羽泣数

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羽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

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羽渡淮,骑

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羽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羽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

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羽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

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

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

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

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羽谓其骑曰:“吾

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羽大呼驰下,

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羽,项羽瞋目

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

羽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羽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

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

“如大王言。”

于是项羽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羽曰:“江东虽

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

汉军至,无以渡。”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

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

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

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羽身亦被十

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

王翳曰:“此项羽也。”项羽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羽,相杀者

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

其一体。

“喑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在人间的是历史长河中曾

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群山万壑中殷殷不绝的回响,两千年来无

数读者掩卷而思、拍案而起的长叹息。

这最后一幕,由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场组成,其中

包含了楚歌夜警、虞兮悲唱、阴陵失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赐头

故人等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和细节。司马迁怀着满腔激情,运用史

实、传说和想像,传写了项羽的穷途末路,不断丰富、发展了他的性

格,让这位英雄死在歌泣言笑之中,取得了可歌可泣的艺术效果。

第一场:垓下之围。

大幕刚启,夜空中传来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四面楚歌之声,先

奏起背景音乐;然后唱出变徵之音的“虞兮”主调:一起便哀音满耳,

感人至深。“时不利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结尾三虚字反复

唱叹,曼声苍凉。正如《史记评林》引吴贤齐说的那样:“一腔怨愤,

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这

支歌由项羽主唱,美人和之,更显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以至这位

从不曾流过泪的西楚霸王也不禁“泣数行下”;他的部属更是“左右

皆泣,莫能仰视”,一片呜咽。这里唱出的不仅是个人在命运面前无

可奈何的悲哀,也包含了连所宠爱的美人都无法保护的悲哀;这里流

出的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英雄犯了错误之后的悲哀的眼泪,也是一位伟

大的英雄面对最终失败的忏悔与惭愧的眼泪。司马迁不愧是伟大的传

记文学家,他对音乐的感发作用有着深邃的理解。在《刺客列传》中,

他曾用“易水之歌”写荆轲的壮士之别,令“士皆垂泪涕泣”;在

《留侯世家》中,他用“鸿鹄之歌”写刘邦晚年不得立如意为太子的

痛苦心态,使戚夫人“嘘唏流涕”;而现在(公元前二〇二年),他

又用“虞兮之歌”作为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让悲怆的气氛笼

罩全篇,把读者引进苍茫辽远、四顾寂寥的境界,噙着泪水一字一字

地往下读,一读则欲罢不能。

接下来是第二场——东城快战。

当项羽“自度不得脱”之后,连连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也。”“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与后面的“天之亡我,我

何渡为”互相呼应,三复斯言;明知必死,意犹未平。钱钟书说:

“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管锥编》)“不服气”,

正显示了他的平生意气,说明了他自负、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快

战之前,司马迁设计了阴陵迷道这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田父把他指

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他过去“所过无不残灭”,丧失

人心的结果。“田父绐之曰:‘向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

之。”人家骗他,指向左边,他便不假思索地驰向左边,表现了他从

来不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这里两

“左”字独字成句,节奏短促,纸上犹闻其声,显示出当时形势严峻

紧张,仿佛那五千骑追兵已从征尘滚滚中风驰雨骤而至,迫促感、速

度感、力量感尽蓄笔端。

写阴陵迷道,目的在揭示这位末路英雄丧失人心;写东城溃围、

斩将、刈旗,则着意于进一步展开他拔山盖世的意气和个人英雄主义

的性格。此刻,他丝毫不存幸胜突围之心,只图打一个痛快仗给追随

他的残部看看,确证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在这位英雄心目中,

死,从来就是不可怕的;英名受侮,承认自己失败,那才可怕。要死

也死个痛快,死在胜利之中。这种心态,可笑而又可悲。在这场“快

战”中,司马迁再一次运用细节描绘,写项羽的拔山之力,不世之威:

“于是项羽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赤泉侯……追项羽,项羽嗔目

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里,仍用虚笔,集中写他的

声音。一呼则汉军披靡,一叱则不仅人惊,连马也吓得后退数里,这

是何等的声威力量!他像一尊凛然不可犯的天神,一只被猎犬激怒了

的猛虎,须眉毕张,咆哮跳踉,谁也不敢靠近他一步。特别是他“复

言!’”“何如”二字,写得意,写自负,声口毕见,活活画出项羽

豪迈的性格。在这一瞬间,他感受到的只是一种不屈服的自我肯定的

甜蜜,哪里还曾意识到自己是千枪万箭追杀的目标!

第三场:乌江自刎。

其中写了拒渡、赠马、赐头三个细节。项羽马到乌江,茫茫江水

阻绝了去路。悲剧的大幕即将落下,司马迁偏偏在这最后时刻打了一

个回旋,为他笔下的英雄形象补上了最后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设计了

“乌江亭长舣船待”这个细节。文如水穷云起,又见峰峦。项羽本来

已无路可逃,司马迁却写成他有充分的机会脱逃而偏偏不肯过乌江,

好像他不是被追杀得走投无路,不得不死;而是在生与义,苟活幸存

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作出了选择。江边慷慨陈辞,英雄的形象更

加丰满完美。那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子,临了反而笑了。“项

羽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

镇定安详的笑;显示了他临大难而不苟免的圣者之勇——“知耻近乎

勇”。自惭无面见江东父老,正是由于知耻。这个细节,展示出他的

纯朴、真挚、重义深情。对自己的死,他毫不在意;却不忍爱马被杀,

以赠亭长。因为,“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五年来无数胜利的

回忆,猛然兜上心头。今昔如此,情何以堪!文章写到这里,实已神

完气足,司马迁颊上添毫,再加上把头颅留赠故人这样一个出人意表、

千古未闻的细节。“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

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

鲜明!

项羽终于自刎了,他是站着死的。帝王刘、项,将相萧、曹,对

于两千年后的我们,本来无所轩轾。但当我们读完《项羽本纪》,特

别是读完“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时候,总不免咨嗟叹息,起坐彷

徨,这就见出司马迁传写人物的艺术魅力。在这最后一幕中,留给我

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个场次之间的节奏变化,起伏张弛,抑扬徐疾。

第一场重在抒情,节奏纡徐,情如悲笳怨笛,以变徵之音形成了呜咽

深沉的境界。第二场重在叙事,全用短节奏,进行速度,铁马金戈,

声情激越。第三场江畔陈辞,羽声慷慨。“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

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连用两反诘句,顿挫抑

扬,极唱叹之胜。此外,还用了许多形象生动,蕴涵丰富的细节,其

中必有不少出于传闻、揣度,但无不使人感到可感可信、人情人理。

清刘熙载《艺概》所谓“太史公时有河汉之言,而意理却细入无间”;

钱钟书《管锥编》所谓“马(司马迁)善设身处地,代作喉舌”,都

是赞扬他设计的细节情理兼胜,妙合无垠。虞姬悲歌,乌江拒渡,赠

马赐头,一波三折,全凭细节传神,使全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

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在传记文学中,不说绝后,至少空前。

第三篇:项羽之死文言文

关于项羽的故事

1、最不能忍受的一次挨骂----<沐猴而冠>注:韩生建议项羽都

(建都)关中,未被采纳.这个书呆子认为项羽目光太短浅,骂了一通湖

北佬---‚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指猕猴戴帽,徒具人形。比喻外表

象人,实无人性。果然,项羽听了无法忍受,架起油锅把韩生烹了。

2、最显刀光剑影的一次宴会-----<鸿门宴>:很热闹,有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有项羽妇人之仁,放跑了刘邦。有范增骂人:‚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最难逾越的界限-----<鸿沟>:鸿沟,即现在的贾鲁河,在河南

中牟县。楚、汉曾划鸿沟为界。

3、最得意时犯下的错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注:项羽封

刘邦为汉王,把刘邦封锁到巴.蜀偏僻之地,又见刘邦烧了栈道,以为

天下太平了,没想到刘邦烧了栈道,还能‚暗渡陈仓‛。

4、最有气魄的一句话-----<取而代之>注:秦始皇耀武扬威四处

巡游,刘邦看了羡慕,说:‚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看了藐视,说:‚

彼可取而代也‛。

5、最果断的战略------<先发制人> 注:项羽与叔叔项梁在选择

灭秦时机时,提出‚先发制人,后则为人所制‛战略,果断杀死秦将举兵

起义。

6、最能体现视死如归决心的一次战斗-----<破釜沉舟>注:与秦

兵作战,“悉引兵渡河,皆沉舟,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

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以破秦军”。

7、最有名的一把火-----<付之一炬> 注:楚霸王火烧阿房宫。

8、最想显“阔”的典故------<衣锦还乡>注:灭秦后有人劝项羽

(建都)关中,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于是

衣锦还乡了。

9、最惨烈的一场大决战-------<逐鹿中原>:汉王刘邦亲率大军

与楚霸王项羽在荥阳、成皋一带对峙,史称‚成皋之战‛,是楚汉战争中

最重要的战役。史称‚逐鹿中原‛。

10、最悲怆的歌声-----<四面楚歌>:项羽困于垓下,兵少食尽,

汉军围之数重。一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羽乃大惊曰:‚汉皆已得

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此乃张良瓦解楚军之计.

11、最英雄气短的悲歌-----<霸王别姬>:项羽闻四面楚歌,披衣

而起,独饮帐中。乃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

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后人称《垓下歌》。虞姬起舞和之,曰: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项王泣数行下,

左右皆泣,虞姬歌罢,拔剑自刎,项羽抱尸痛哭。

《项羽之死》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

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

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

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

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

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

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

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

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

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

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

非战之罪也。”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

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

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

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

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关于项羽乌江自刎,名家评说。

题乌江亭 []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

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 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

肯过江东。

作业:根据前文资料,评价项羽,观点鲜明。写在周记本上,300

字以上。

第四篇:项羽之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

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

命运。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

示。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当年秦始皇到会稽巡视的时候,项羽和他的叔叔项梁一起去观看。

项羽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那个人我可取而代之)。”而刘邦

当年到咸阳服徭役时,也看到了秦始皇,他非常感慨地叹息说:“大

丈夫当如此也(大丈夫应当像这个人一样)。”十几年后,刘邦黄袍

加身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而项羽只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可他却

给后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那么西楚霸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

不是一个大英雄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对《项羽之死》的继续学习

来对此作详细的了解。

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复述课文内容。2.梳理情节。

提问: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垓下之战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我们用三个短语来概括

这三个场景,可以怎样概括?

板书: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三、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司马迁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景表现项羽无

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不同的场景着重刻画了项羽形象的不同

侧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这三个场景,使心中的项羽血肉丰满起来。

(一)垓下之围(师生对话,教师解读点拨)1.教师范读第一段

2.这段文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项羽的慷慨悲歌,展现了项羽什

么样的性格?

(项羽这个豪爽勇猛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

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人,为项羽的

形象增添了一段柔情。展现了他多情善感的一面。也将他有心保护心

爱之人和心爱之物却又无可奈何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3.我们想象一下,曾让所有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盖世英雄,

现在却唱着悲壮哀婉的《垓下歌》,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平添几分感

伤?但也有人据此说项羽此时所心痛的只女人和宝马,你们同意这个

看法吗?为什么?

(项羽作为一名曾经号令天下的霸王,现在却四面楚歌、穷途末

路,他所心痛的绝不只是女人和宝马,更有自己的英名、霸业还有和

自己并肩作战的江东子弟。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别的又是最爱:江

山、美人、霸业、英名等,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

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沉重复杂的。)4.此时

最能表现项羽这种复杂心境的一个动词是什么?最能烘托当时悲凉气

氛的动词是哪一个?(“泣”,极其传神地表现项羽内心难言的情感。

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

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随从

将士的“泣”,写尽了他们心中的不忍,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5.这首《垓下歌》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再现项羽当时的心境和

处境呢? 6.生读《垓下歌》,师点拨,生再读。

(二)东城快战(学生用点评法把握人物性格、形象)1.生自由

朗读二、三两段。

2.这个片段又着重展现了项羽哪个侧面的形象?请大家仔细品味

这两段文字,在最打动你的句子或词语旁边作一些点评。如学生点评

不到位则补充提问:

①项羽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请生翻译,判断

句式),你们能体会此时项羽的心理吗?

(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虽知失败已是定局但仍然自负勇

力。他到此刻仍不明白失败的真正原因,认为一切是天命的安排,认

输不服气。)②项羽说“为诸君快战”,快是什么意思?(痛快、畅

快,《琵琶行》中即有“快弹数曲”的用法。)为什么说“快战”而

不是“决战”?(项羽已知自己必死无疑,快战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

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痛快淋漓地展示自己的勇猛无敌,

保住一世英名,是落幕前最后的演出。决战则带有鱼死网破最后的挣

扎的味道,项羽的快意自负荡然无存。)③你们认为项羽的这场快战

有价值吗?为什么?

(有价值,一场必败的战斗有什么价值呢?可以展现项羽的神威,

以及项羽一向自负神勇,“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迷信个人能力的性格

特点。没有价值,那么司马迁为何要浓墨重彩地写这一笔呢?可以充

分展现项羽勇猛无敌的形象和印证“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的说

法,显示项羽迷信个人能力,不能自省失败的原因。)

3.生齐读“吾起兵至今八岁矣„„非战之罪”。师备资料

作者浓墨重彩地正面描写了项羽的英勇善战。

情节:阴陵迷道,绐陷大泽(揭示末路英雄丧失民心,写他不惯

骗人,也从不相信有人敢欺骗他的直率、粗犷)

语言: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着破,所击者服,

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

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死,并不可怕,承认失败,那才可

怕。)动作: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汉将。(临战先声夺人,

有排山倒海的气势。“遂”字写项羽轻取敌人的神威,于千军万马中

取敌将首级,如入无人之境。)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

里。(神威凛凛,气势迫人)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满身神

力和超群武艺)

语言:何如?(写得意、写自负,活活画出项羽的豪迈性格)

此场景主要写项羽东城快战中的三次行动,以及快战之前的豪言,

表现了项羽豪迈自负的性格特点和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

(三)乌江自刎(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题,把握人物形象)1.点学

生朗读第四段

2.学生对人物神态、语言进行赏析。(分组合作探究)①项王笑

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如何理解项羽的这一“笑”?

(泣下数行的血性男子,临死反而笑了,不是强自矜持的凄然苦

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这一笑足以表明项羽已将生

死置之度外,也只有将成败生死置之度外才

能笑得出来!)

②“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

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

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无颜见江东父老,面临一线生机,不愿含羞忍耻地苟活于世,

而选择了慨然赴死。表

现他知耻重义的性格。)

③“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

忍杀之,以赐公。”表现项

羽的什么性格?

(对自己的死毫不在意,却不忍爱马被杀,赠给亭长,表现其有

情有义、心地仁善的一面。)

④“若非吾故人乎?”„„“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

德。”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慷慨赠头,出人意表。表现项羽的视死如归。故人追之、认之、

欲杀之以取赏,项羽却

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相对比,何等鲜明!用吕马

童的逐利反衬项羽的重

义。)

3.齐读“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籍独无愧于心乎”、“吾知公

长者„„以赐公”、“若非

吾故人乎?„„吾为若德”。

四、总结评价人物形象

1.小结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我们之所以能够如此清晰真切地感受到两千多年前人物的形象,

得益于太史公对人物传神细腻的刻画描写。场景 人物形象 情节与细节

写法 垓下之围 多情 善感

惊、起、饮、歌、泣 垓下歌、左右皆泣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侧面

烘托 东城 快战 勇猛 自负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大呼、驰下、斩将 嗔目叱之

弛,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场面描写

自刎 知耻 重义

拒渡、赠马、赐头

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对比

通过对项王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惊—起—饮—歌—泣”一连

串的动作描写和慷慨悲凉的《垓下歌》,展现了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

和末路英雄的悲情形象。通过描写项羽东城快战中的三次行动,以及

快战之前的豪言,表现了项羽豪迈自负的性格特点和勇猛无敌的英雄

形象。

通过对项羽临死前据渡、赐马、赠头一连串情节中的神态、语言、

动作的描写,表现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2.经过刚才的一番探讨,我们对项羽的形象应该有了更全面深入

的认识,请大家再来说说自己心中的项羽。

项羽是一个的人,因为

,所以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

3.你们喜不喜欢、欣不欣赏项羽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

重彩的一笔而后人对其评价

褒贬不一的人物呢?谈谈你的看法。4.师总结

五、尾声

齐背《垓下歌》,祭奠项羽这位悲情英雄的完美落幕。

六、课后探究(作业)

英雄谢幕了,然而后人的评论却永不落幕。尤其是对于项羽该不

该拒渡江东选择自刎而

死这个问题更是争论不休。杜牧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

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

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不该拒渡自刎,而李清照诗曰: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

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你们认为项羽该不该过江东

呢?

《项羽之死》教案

2011-03-04 08:15:59| 分类: 教案参考 |字号 订阅

项羽之死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②通过三个场面,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探讨项羽悲剧性格与乌江自刎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把握文章内容,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项羽之死。

②感受古代英雄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

〖学习重点〗

把握项羽的性格特点。〖学习难点〗

探讨项羽性格特征及乌江自刎的原因。

〖学习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人把《史

记》誉为悲剧英雄的画廊,而其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悲剧画廊中的绝代

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乌江

自刎”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历史把版面留给了刘邦,楚河汉界

的真正含义从此变成了性质,寄居在中国象棋棋盘上。“喑哑叱咤,

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给我们无数读者的是掩卷闭目思索、拍案

而起的长叹。

多媒体显示项羽自刎乌江图及课题。

二、朗诵全文

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

悲剧氛围,感染学生。

多媒体显示学习任务: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

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知识积累

师生共同疏理文言基础知识,教师用多媒体归纳重点字词句。

1、重要字音

垓()下

骓()

数阕()

马骑()

麾()下

属()者

田父()

绐()

自度()

刈()旗

王()我被十余创()

2、通假字

骑皆伏曰(服)

乌江亭长船待(舣)

3、古今异义

期山东为三处(山的东面)

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4、词类活用

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本指军垒,此处为设营驻守)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词作动词,唱楚歌)

项王则夜起(名词作状语,连夜)

直夜溃围南出(形容词使动,使„„溃;名词作状语,向南)

身七十余战(名词作动词,亲身参加)

令诸君知天亡我(动词使动,使„„亡)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使动,使„„为王)

5、特殊句式

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状语后置)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

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

所当者破(被动句)

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

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

呢”“怎么„„呢”等)

6、翻译下列句子。

①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

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

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

④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

份好处送你吧。

⑤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下一百多人了。

四、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第二课时

五、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教师导入

多媒体显示彩图“乌江自刎”,提问:你会用哪些词语为项羽画

像?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

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请大家一起来朗诵《垓下歌》。从这一诗歌当中,大家感受了怎

样的一个形象。(明确:勇武、柔情、悲壮)。项羽这一位历史人物

的形象是多面性的。这首诗歌是他性格一个方面的展示。下面我们就

去体验下这位悲剧英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2、课文描写了几个场面?

明确:垓下被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3、描写项羽在“四面楚歌”时动作行为的五个词是什么?表现了

项羽什么思想性格?

明确:惊—起—饮—歌—泣,刻画其多愁善感的性格侧面。

4、第二段中项羽对部下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

这些语言反映了人物什么性格?

明确:“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极端的自负;“为诸君快

战”,勇武。

5、第三段中项羽有三次行动,请分别找出,从中可见项羽是个什

么样的人?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提问)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

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教师总结: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

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

(提问):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

用吗?

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6、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

明确: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

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补充: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赠头,表现了人物哪些性格?

明确:知耻重义。

7、教师小结:

故事

人物形象

语言

写法

垓下之围

多愁善感

惊、起、饮、歌、泣

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

勇猛自负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

动作、语言、场面

乌江自刎

知耻重义

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

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项羽的形象跃然纸上:有诀别美人名骓的血性柔肠,有感天怨时

的自负自叹,有拼死决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赐

马赠头的豪侠意气。正如古人云:“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8、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慷慨悲歌,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

所心疼的只有宝马和女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

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爱女人是重情,爱战友是重义。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他多情

善感,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男儿中的男儿,这里写项羽“泣数行

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

9、项羽悲歌泣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个场面说明了什么?

明确:众位勇士对项羽的畏惧和尊敬。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

不忍心看到他哭泣,写出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10、项羽面临失败时,多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表现了项羽怎么复杂的心里?

明确:表现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又无法改变现实灭

亡的现实,认为是天命安排。

11、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真是“天之亡我”吗?你认为是什么

造成项羽失败?

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匹夫之勇

政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残暴凶狠

军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

命运的捉弄:鸿门宴会,田父指路

红颜祸水:儿女情长,沉迷女色

六、人物评价

1、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论: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

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明确:①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②王

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

可卷土重来了。③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

作人杰,死为鬼雄。⑤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

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

2、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多媒体显示: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

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归纳总结出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多媒体显示《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

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

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

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

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

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问题一:用原句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明确: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认为项羽好

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问题二:既然批评他“谬”为何将他纳入本纪?(用原句回答)

明确: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参考译文: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人儿。

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人儿。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的发迹

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

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借,

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

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

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

但近古以来象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

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

事可就难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

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

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

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

荒谬吗?)

4、学生自主评价。

教师提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一要有理有据;二要将历史人物

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三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

示今人。

评价要求:①100字左右;②引用一句名言;③(主要)以《项

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④点评事例;⑤联系现实。

示例一: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

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

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

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

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

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

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

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

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

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示例三: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

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

——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

(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

操。

分析示例三所存在的问题:点评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事例与观

点结合起来,以突出观点。

修改:(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

(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

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

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

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

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七、课堂小结

易中天:项羽之死

项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的。

当项羽来到乌江边时,有一条船在那里等他。驾船的乌江亭长大

约是一位崇拜项羽的人,因此早早等在那里,一心要救项羽过江。他

对项羽说,现在整个乌江之上,只有臣这一只小船,请大王立即上船,

汉军无论如何追不过江的。江东虽小,地方千里,数十万人,完全可

以在那里再成就霸业。然而项羽却谢绝了亭长的好意。他只是请亭长

把他心爱的战马带过江去,自己却和随扈亲兵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

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

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束

手就擒,那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宁肯站着去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

他当然也不会放下手中的武器。从他拿起这武器的那一天起,就没想

过要放下它。相反,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更应该把它高高举起,就像

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一定要让演出在谢幕时达到高潮一样。这也是项羽

随扈亲兵们的共识。于是这场敌强我弱的战斗就打得风云变色气壮山

河,光是项羽一个人就杀了数百汉军士兵,自己也受伤十多处。这时,

前来追杀的汉军越来越多,其中就有项羽当年的旧部吕马童。项羽笑

了。他大声地招呼说:啊哈,这不是老朋友吗!背楚降汉的吕马童难以

为情,不敢正视项羽,扭过头去对另一员汉将王翳说:这就是项王。

这可是“新朋友”了。于是项王对王翳说:听说贵国出大价钱,赏千

金,封万户,买我的人头,我就送个人情给你吧!说完,便一剑砍下自

己的头颅。

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

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

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

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然而项羽死得也很惨。

就在王翳一把抢得项羽头颅的同时,其他汉军将士也一拥而上,

争相纵马践踏,争夺项王的尸体,以至于互相残杀,死数十人。最后,

王翳得一首,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各得一体。他们分摊了刘邦

封赏的那块土地,每个人都当了个小小的什么官。而我们的英雄,曾

经让这些人闻风丧胆、不敢仰视的英雄,却在他们卑劣的争夺下竟不

得全尸而终。

这可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以前的时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

也是一个贵族的时代。高贵感和英雄气质,是那个时代的精神。这种

精神是以虎和豹为象征的。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犬和羊。孔子的学生

子贡就曾用虎豹和犬羊来比喻两种不同的人格,并惊叹于虎豹之可能

沦落为犬羊:“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犹犬羊之。”虽然,在

孔子师徒看来,虎豹的精神是高贵的,当是审美的,它不该被代之以

狗的粗鄙和羊的平庸。

然而,自从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英雄的时代也就

开始走向没落。君臣之间的促膝谈心没有了,而代之以行礼如仪、磕

头如捣蒜;游侠谋士纵横天下各展才华没有了,而代之以拉帮结派、

巴结权贵往上爬;诸子百家争鸣自由辩论也没有了,而代之以独尊儒

术、只许一个人思想。权欲和利欲将成为主宰和动力,人格和灵魂则

将被阉割和践踏,就像王翳、吕马童们践踏项羽一样。

于是我们看到的便是这样一个画面:一只代表着英雄精神和高贵

感的虎或豹,在草原上孤独地死去,而一群代表着权欲和利欲的粗鄙

的狼和平庸的羊,则一拥而上,恣意践踏着那只虎或豹,然后每个人

都扯下一块豹皮或一根虎骨叼在嘴里,准备回去邀功行赏。而在不久

之前,他们是根本不敢看那只虎或豹的眼睛的。

这群狼和羊的首领是刘邦。刘邦是他们的君,他们的牧。

就个人魅力而言,刘邦虽然既不可爱也不可敬,但也不可鄙。刘

邦虽然出身流氓,难免有些无赖气,一些事做得也不地道,但好歹也

是英雄,骨子里也有英雄气概,也是血性男儿。公元前195年,他回

到故乡沛县,尽召故人父老子弟畅饮。酒酣之际,刘邦亲手击筑,自

为歌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此歌一出,和声四起,刘邦离座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他拉着

父老乡亲们的手说,游子悲故乡!我虽然不得不定都关中,但百年之后,

我的魂魄还是要回沛中来的。可见,他虽无情,却并不冷酷,虽现实,

却也浪漫。然而,他代表的,却毕竟是一个冷酷无情、摧残人性的制

度,是一个必然要以权欲和利欲代替英雄气质和高贵精神的制度。事

实上,他正是靠着权欲和利欲完成他所谓“大业”的。就连陈平也坦

言,他的身边,尽是些顽钝嗜利的无耻之徒,而这些人正是靠刘邦

“饶人以爵邑”,也就是靠权欲和利欲集结起来的。因为刘邦继承的

是秦始皇的事业。为了建立中央集权的一统天下,以天下万民臣朕一

人,他不能不打击摧残践踏英雄气质和高贵精神,包括对他自己内心

深处残留的这些东西下手,这正是他心灵深处不无痛苦不无孤独的原

因。

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事

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

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

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虎和豹的时代结束之后,

取而代之的便是狼和羊的时代。而且,那狼也会退化为狗,走狗。

项羽,大约生于公元前233年,死于公元前202年。起兵时二十

四岁,是个少年英雄;自刎时三十出头,是一个男儿告别少年走向成

熟的最有魅力的年龄。

项羽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许多故事、传说、成语,还有许

多话题。大家熟知的成语有:破釜沉舟、作壁上观、衣锦夜行、沐猴

而冠、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以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和“无颜

见江东父老”等。最脍炙人口的诗则是李清照的五绝:“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而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第五篇:项羽之死

我看项羽之死

贾宝林

在中国历史上,对于项羽,不同的人是有着不同的情结的,司马

迁把这位唯一不是皇帝的人写入了史记中专门收录皇帝史料的“本纪”

中;李清照为他写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不朽诗篇;聊斋

先生蒲松龄也把“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来当

做自己的座右铭,他们对项羽这个悲情英雄充满了同情,惋惜,与敬

重;当然也有一些人对项羽有勇无谋,性情暴虐,残忍等作出批评。

总之,这是一个人们很熟悉,也多次提及的人物。而最近刚刚看了百

家讲坛中的英雄项羽部分,可以说对项羽有了点更深刻的认识,而项

羽之死,历来为大家所提及,那么今天我就对项羽之死发表一下我的

看法。

在很多人的印象之中,项羽是一个有勇无谋的家伙,打仗的时候,

不太懂什么战术,只是一马当先,大喊大杀,甚至在鸿门宴上放走刘

邦,以至最终养虎为患,自刎乌江。其实不然,项羽其实是一个懂军

事的人,在小时候,他叔叔项梁要他学习时,他既不学文章,也不学

武术,而是学“万人敌”也就是军事战略,而且在项梁死后,他遭受

楚怀王冷落时,采取的沉默蛰伏策略来自保;以及在他的巨鹿之战中

攻取敌人薄弱环节,先断了王离与章邯的联系,在打王离时又将部队

分成几部分轮流进攻,疲敌劳敌;以及对章邯施行的“攻心为上”的

策略来看,项羽并非不懂军事,而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但是,

他最终还是失败了,那么他的死因到底是什么呢?接下来我就做一个

简单的分析。

首先,项羽不懂用人。刘邦在总结他战胜项羽的原因时,说:我

之所以胜利,是因为我手下有萧何,张良,韩信这样的人才,而项羽

呢,就一个范增还不知道珍惜,怎能不败。不论在什么时候,人才对

于一个集团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论是天下太平还是混乱不堪,

都需要有人才来治理,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不好的变好,使好的更好。

而在战乱时代,人才其实是更为重要的,因为如果你没有人才不仅在

自己内部出现问题,而且会很轻易地被对手消灭,纵观历史,没有哪

个在乱世中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不重视人才,比如曹操的唯才是举,刘

备的三顾茅庐都是很好的例子,而项羽身逢乱世,却舍弃人才,不败

才怪。

第二点,项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巨鹿之战的胜利,以及各路

诸侯对他的吹捧,早已是他飘飘欲仙,忘乎所以,早已忘了自己是谁,

所以他发现不了刘邦的野心,所以他要杀掉楚怀王,所以他看不起在

道德上出了些问题的陈平,韩信,所以他会把范曾的话当做耳旁之风。

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应该忘了自己是谁,在失败时不要轻易看

轻自己,在取得成就时更不要忘乎所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才

是一个英主的作为,就像管仲要齐桓公做的“尊王攘夷”一样:有一

次齐桓公举行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来宣读旨意,说齐桓公功劳很大,

可以不下跪,但管仲依然要齐桓公下跪,以表示对周天子的尊敬。结

果齐桓公得到的诸侯的一致称赞。所以一个人无论何时,都应当理性

的评价自己,既不自卑亦不自满。

第三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是项羽没有一个人生的完整计划,

他的理想是什么:“彼可取而代之”说确切点,就是推翻秦朝,报仇

雪恨,因为他爷爷项燕就是被秦朝的大将王翦所杀,而随着楚国的破

灭,爷爷的死亡,项羽也就有贵族公子沦落为亡国贱民了,所以他的

志向就是报仇。在当时的情况下,可以说推翻秦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

事,贾谊在过秦论中讲“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

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又有“良将劲弩守要

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所以说,就一个人而言,可能终其

一生也不能完成这一目标,因此不能不说项羽是一个志向远大的人。

但是令几乎所有人都没有

想到的是,貌似强大的秦国,在农民起义的洪潮之中,很快便走

向了覆灭,而真正灭掉秦朝的就是项羽的巨鹿之战。这一切都太突然

了,让项羽不知所措了。因为原本在他的计划中,并没有灭秦之后到

底该做什么,怎样做。而项羽的选择呢?我称之为“胡做”,或者说

任性而为。而刘邦呢?却又比这更远大的目标,就是要想秦始皇一样

威风。所以,可以说在立志这方面,项羽就已经输了。当然,如果项

羽能在理想的实现过程中不断结合实际,发展自己的理想,有更高的

目标,也许他也就不会败了。这一点,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就是既

要有短期目标,更要有长远目标,而且这个长远目标必须是滚动的,

是动态的,并且及时的去调整它,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

地。

最后,可以说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吧,就是项羽的行为违背了历史

的趋势与潮流。经过了春秋战国的多年混战之后,秦始皇终于将天下

一统,使人们可以有一个安稳的生活;可没想到秦朝是个短命鬼,没

几年就玩儿完了。而项羽推翻秦朝之后做了什么呢?大封诸侯,把原

本一统的天下重新分裂,要知道这是违背了历史潮流的,所以说它必

然会被历史淘汰。就像大家熟悉的三国一样,不论是曹操,孙权,还

是诸葛亮和刘备,他们都企图建立一个非士族集团为主的政权,但是,

当时这也是违背了历史潮流的,三国为什么会最终三家归晋,因为晋

朝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氏族地主阶级政权,所以,当年的三国英雄也只

能随水而逝了。当然,而这还有一点不同,就是项羽的做法是一种倒

退,而曹操,孙权,还有诸葛亮和刘备是一种超前,因为在几百年后

的隋朝便是他们所希望建立的社会了。这一点,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

也不乏借鉴之处,一个人,违背了历史潮流,可能会成为英雄,但最

终会被历史淘汰,思想倒退固然不好,但太过超前也会让人无法接受

的。

以上就是我对项羽之死的一点看法,也许有偏颇,但„„

经济收益-友情最珍贵


本文发布于:2023-05-27 05:33: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188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项羽之死》文言文翻译.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项羽之死》文言文翻译.pdf

标签:乌江自刎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