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考点分布
(1)常见文言实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
(2)古今异义 能力层级:B级(识记、理解、综合高考常考查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各种意
(3)一词多义 分析、鉴赏评价) 义和用法。
(4)通假字
(5)词类活用
(6)偏义复词
(7)兼词
【粤考趋势】
实词的考查绝大多数是常见常用的词语。在2009年的12套高考试卷中,共涉及70个;其中“责”“拜”
“徒”“诣”“致”均出现多次出现,单音节出现65次,双音节出现3次。
考生平时复习时,只注意《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常用实词是远远不够的,常见实词应引起高度重视。
古今异义的考查,主要出现三种形式:①在考查实词中综合考查,如:广东卷的“悦服”、湖北卷的 “羁
旅”;②单独命题考试,如上海卷的“宾客”“观览”“衣冠”“东西”;③偶尔在文言翻译中综合考查,如
2005年全国卷Ⅱ的“妻子”。
对于通假的考查也在对实词理解、翻译句子中得到体现,如2006年福建卷在考查实词时考到了“责-债”,
在翻译中考到了“振-赈”“罢-疲”; 2006年浙江卷在考查实词时考到了“属-嘱”;2004年湖北卷第11
题C、D项考到“趣-促”“闲-娴”。
广东高考历年所考词语均在120个实词以内。以单音节词为主。
【考点透析】
应掌握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
盖 故 顾 固 归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
克 类 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 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
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 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恶 微 悉 相 谢 信 兴 行 幸
修 徐 许 阳 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 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
(一)古今异义
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如:
变 化 示 例
情 况
范围 色(古:脸色;今:颜色) 皮(古:兽皮;今:皮肤-表皮)
扩大 病(古:重病;今:病) 江(古:长江;今:江河)
词义
兵(古:士兵;今:军队-战争)
扩大
义项 劝(古:劝勉;今:劝勉、规劝)
增多 假(古:凭借、利用;今:凭借、利用,不真)
范围 臭(古:气味;今:坏气味) 金(古:金属;今:金子)
词义
缩小 丈人(古:老人;今:岳父)
缩小
义项 让(古:责备,谦让;今:谦让)
减少 怜(古:爱,怜悯;今:怜悯)
涕(古:眼泪;今:鼻涕) 偷(古:苟且;今:偷窃
词 义
去(古:离开;今:到某地去) 走(古:跑;今:步行、行走)
转 移
狱(古:案件;今:监狱)
讽(古:委婉地劝告;今:讽刺) 爪牙(古:武臣;今:坏人的党羽) 恨(古:遗憾;今:
感情色彩
仇恨) 下流(古:地位或处境低下;今:品德恶劣)锻炼(古:玩弄法律陷害别人;今:锤
变化
炼)
1
古今异义,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的古今词义不同,尤其是后者,容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
义,它也是高考常考的热点。以《逍遥游》为例:
词语 古义 例句 今义
志 记载 志怪者也。 志向、志气
之 到„„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常作代词、助词
果然 吃饱的样子 腹犹果然。 不出所料
虽然 即使如此 虽然,犹有未树也。 连词
恶 何,疑问代词 彼且恶乎待哉。 恶劣、凶恶
无名 忘记功名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不为人知
如2005年高考第11题D项“天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
意义完全不同。了解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是为了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二)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类。学习一词多义知
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如“引”:
意义 例句
本拉开弓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义 丁壮者,引弦而战。(《塞翁失马》)
拉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拉长 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宣州环波亭》) 引吭高歌(成语)
抽、拔出 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纪》)
伸着 狼奄至,引首顾曰。(《中山狼传》)
引
拿 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
带领 燕引兵东围即墨。(《史记·田单列传》)
申
承担 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周武帝纪》)
举荐、提拔 奖引后进,如恐不及。(《欧阳修传》)
义
延请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援引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 引经据典(成语)
引导 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
掉转 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古字通假
1. 通假的具体情况:
解 说 举 例 注 意 点
有本字而不用,借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异,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
通 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同“早”)(《鸿门宴》) 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如: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假 来代替,这个借用的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亡”同“无”)
字 字叫通假字。 门宴》)
(“倍”同“背”)
一个汉字(古字)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中学教学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教材中注
古 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壁下。(“莫”同“暮”)(《石为“莫”同“暮”。
今 别,另造一个新字(今钟山记》)
字 字)来表示其中的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个或几个意义。 (“受”同“授”)(《师说》)
异 音同义同,形不同。 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俛”教材亦按通假字方式注释。
体 同“俯”)(《过秦论》)
字
2.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
2
字义 释,A字的字意与句子安书》)②天下云合而响应,“景色”均说不通,故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字。
分析 的意思有矛盾,而换成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景”通“影”,作状语。
字音
分析
字形
分析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本①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①句中“责”根据前文有“偿”,理解为“责任”
字”)在字义上一般没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是不通的,而理解为“债”可通,故可以断定其
有关系。如果用A来解则仆偿前辱之责。(《报任通“债”。②句中“景”理解为“景物”“情景”
本字B来解释,句子通
顺,那么我们就可以考
虑“A”通“B”。
A与B原则上都是同音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例中的“知”与“智”、“颁”与“斑”,都是
字或音近字。 学》)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同音字或音近字。
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①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①“被”与“披”,共同的声符是“皮”。②“具”
同的声符,或是本字的世家》)②愿伯具言臣之不通“俱”,通假字“具”是本字“俱”的声符。
声符,或是通假字的声敢倍德也。(《鸿门宴》)③“材”通“才”,本字“才”是通假字“材”
符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马的声符。
说》)
(四)词类活用
古诗文中,实词的某个词属于哪一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是,也是某些词在进入句子以后,它的词性
可以改变,它的用法可以改变,这就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②动词、形容
词活用作名词;③名词、动词作状语;④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用方法;⑤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等。本书
在后文“专题9”有专题论述,在此不一一赘述。
(五)偏义复词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
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也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偏义复指”。
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异同:偏指“异”,“不同”)
②昼夜勤作息。(作息:偏指“作”,“劳作”)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指“去”,“离去”)
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指“姥”,“婆婆”)
②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指“兄”,“兄长”)
又如2003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难度并不高,但有相
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
笑话。
(六)兼词
1、 用于句中,“之于”的合音,①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其中“之”为代词,“于”是介词。 ② 穆公访诸蹇叔。(《崤之战》)
诸
2、用于句尾,“之乎”的合音。“之”①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为代词,“乎”是句末表疑问的语② 闻强氏授甲攻子,子闻诸?(《左传》)
气词。
“何不”的合音,其中“何”是疑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盍
问代词,“不”为否定副词。
1、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彼”。“在其中”“从这里”“在②青麻头伏焉。(《促织》)
焉
这件事上”
2、相当于“于何”,译作“在哪①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
里”“从哪里” 也?(《齐桓晋文之事》)
“之焉”的合音,其中“之”是代①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
旃
词,“焉”是语气词。 ② 无其殃之也,其将聚而歼旃。(《左传》)
“不可”的合音,可直接译为“不① 居心叵测(成语)
叵
可” ② 马岱曰:“曹操心怀叵测„„”(《三国演义》
“而已”的合音词,可译作“罢了” ① 荆州之民附曹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耳
②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鸿门宴》)
3
【南粤高考直析】
【粤题精讲】
1、(2009年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
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
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
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
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
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
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
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
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
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
2、(2008年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
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
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
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
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
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②。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
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
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
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
4
“将士用伞,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
访之世未敢为非
(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
[注]①散吏:闲散的官员。②海昏:地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作
.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收留
.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 前往
.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愉快
..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A应为“赈济”;B应为“抓获、扣留、收监”;D应为“高
兴地降服”。此题几个词语均属常用词语,难度适中。】
3、(2007年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郭生,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
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
无如何。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恨甚。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
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涴①卷,类冗杂可删。讶曰:“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
顿觉所涂良确。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
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库。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
备狐啖饮。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
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
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然每作一文,经营
惨淡,辄被涂污。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乃笑曰:
“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
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自是狐竟寂然。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
如是夫。 (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
注:①沈:弄脏。②狃:因袭。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询问
B.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友好
C.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玩味
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 记载
4、(2006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岁,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
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
...
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
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
.
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
.
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
遇而返,坐乃定。
.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
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
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
.
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槨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
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节选自宋濂《杜环小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然诺,好周人急 周:救济
.
B. 母如其言,附舟诣谭 诣:往见
.
C.谭谢不纳,母大困 谢:道歉
.
D. 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食:给……吃
.
5
应考方法盘点
掌握解释文言文实词的方法
1、 字形分析,看形推义。
即根据字形判断词的意义。文言文中,即使是生僻的词语,也可以根据造字法中的象形、会意和形声,均可
推断词的基本意义。如: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乡。(《归园田居》)
“羁”字看其字形,为马被辔头罩住,可理解为束缚之意。类似从“罒”的字均有“网罗、束缚”的意思。
有“罗(网)、罟(网)、罩、罹”等。
2、语境分析,因文定义
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我们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
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与“一”、“三”相对使用,可见它不是指“又一次”,而是“第二次”。
(徐)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 (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11题B项)
题干解作“强迫”显然也是望文生义,由上文不难推断应为“强行改变(他的主张)”
3、构词分析,联想迁移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
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到已学
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
(1)联系成对的反义词、同义词。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
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反义词并用如“进退”、“高下”、“富
贫”、“穷达”。同义词并用如“宫室”、“辅相”、“臣虏”、“货赂”。
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晏子治东阿》)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
例中由“货”推知“赂”指财物。“无”与“鲜”相对,故可理解为“无”、“少”。
(2)联系成语。即从成语和习惯用语中考察古词古义。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
因此解题时联想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
危乎高哉!(《蜀道难》)
亡去不义。(《鸿门宴》)
例中,“爽”义为“差错”,成语有“屡试不爽”,词语有“爽约”。“危”为“正”义,成语有“正襟危
坐”。“亡”有“逃跑”义,“北”有“失败”义,成语有“追亡逐北”“亡命天涯”,词语有“逃亡”“败北”
等。
韩轨遂投城遁走(2004年高考辽宁卷第11题A项)
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据上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再联想到成语
“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
(3)联想课文。遇到需要解释的词语,联想初高中的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帮助我们判断。如:
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1题C项)
《鸿门宴》中有:“不如因而善遇之”,“遇”为“对待”之义,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遇”应
该解作“对待”,而不是“优待”。
4、推断句法,理其结构
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
手分析。
①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6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李密《陈情表》)
③其一犬坐于前。(《狼》)
“愚”:例①中作主语,我;例②中作定语,我的。例①是否可看成作状语呢?不行。因为它前面不能再补
出主语。由此可知,“愚”符合名词特点(作主语、定语),词性应为表谦敬的名词。
例③,按现代汉语的理解,可以为“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前后文,何来“一条狗”。其实,这
里句子的主语是“其一”,即“其中的一只狼”,谓语的中心词是“坐”,“犬”是用来修饰谓语的,而非主语。
正确的译文是“其中的一只狼象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
又如“为之”这一结构中的“为”,是介词,还是动词?
①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
②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郑伯克段于鄢》)
例①“为之”后是动词“泣”,“为”为介词。例②“为之”后是名词“所”,“为”为动词。
因此,其区分格式应为:“为之”+动词→为:介词;“为之”+名词→为:动词。
5、常规不通,通假代入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
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如2006年高考江苏卷:
4.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2)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这两题每句的翻译要注意,实词“振”通“赈”,应译为“救济”;“罢”是通假字,通“疲”,应译为
“疲乏、疲惫”。根据前后文,“振”后带有宾语,译为“振作”说不通,就要考虑通假。“民罢于征发”,如
果按常规理解,“罢”有“停止、完结、罢官”的意思。老百姓不可能停止“征发”,那是当官的权力。因此要
考虑通假。《过秦论》(中)有:“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论积贮疏》有:“罢夫羸老
易子而咬其骨。”
6、熟悉传统,掌握常识
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近几年试卷中时有涉及,高考已考过“乞骸骨”
(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
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2004福建卷第11题D项)
“用事”,题目解为“凭感情做事”,也是不明文化常识之故。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教材中学过
的《触龙说赵太后》中有“太后新用事”。
要注意掌握我国古代有关的天文、地理、历法、官职及其变化和年龄、时间的特定称谓。
以官职的任免为例:
① 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② 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③ 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④ 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⑤ 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⑥ 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⑦ 表恢复的:复、还。
⑧ 表辞官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⑨ 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⑩表主管的:知、典、主。
7
【模拟新练】
1.(2009年广州市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
..
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 “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
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
.
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
.
②
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极。有土垤魂碣,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
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
.
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
.
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
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
.
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
..
因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
.
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
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山去吴城才百里 离开
.
治理 B.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裂开 C.山脉怒坼,赭石纵横
.
.
D.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 体会
.
2.(2009年佛山市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①
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自幼已矫然不群,邃经术,文力雄健。中进士第,知雍丘县,御吏如束湿,
②
抚民如伤。县枕汴流,漕运不绝。旧苦多盗,然未尝有获者,时人莫知其故。伯雨下令纲舟无得宿境内,始犹
不从,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自是外户不闭。
.
使者上其状,召为大宗正丞。甫至,擢左正言。时徽宗初政,纳用谠论,伯雨首击章惇,曰:‚惇久窃朝柄
.
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向使其计得行,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
..
地?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臣闻北使言,去年辽主方食,闻中国黜惇,放箸而起,称甚善
.
者再。又谓南朝错用此人。北使又问,何为只若是行遣?以此观之,不独孟子所谓‘国人皆曰可杀’,虽蛮貊之
..
邦,莫不以为可杀也。‛章八上,贬惇雷州。
伯雨居谏省半岁,所上一百八疏。大臣畏其多言,诏迁给事中,密谕以默为要。伯雨不听,抗论愈力,且将
..
劾曾布。布觉之,徙为度支员外郎,寻知虢州。崇宁间,坐党事,削籍编管通州。为蔡卞所陷,与陈瓘、龚玦、
..
张庭坚等十三人皆南迁,独伯雨徙昌化。奸人犹未甘心,复逮其仲子申先赴狱,妻适死于淮。报讣俱至,处之如
平常,曰:‚死者已矣,生者有负于朝廷,亦当从此诀。如其不然,其天杀无辜耶!‛
.
绍兴初,高宗诏赠伯雨直龙图阁,又加谏议大夫。采其谏章,追贬章惇、蔡卞、邢恕、黄履,明著诬宣仁事
以告天下。淳熙中,赐谥忠敏。
(《宋史• 列传一百四》,有删改)
[注] ①束湿:本义为捆扎湿物,湿物难束,须急捆之。指行为急切,也比喻行为严急苛刻。
②纲舟:运送货物的船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趣京师者护以出。 趣:通“趋”,趋向、奔向
.
B.甫至,擢左正言 擢:提拔,提升
.
C.若贷而不诛 贷:宽恕,宽容
.
8
D.崇宁间,坐党事 坐:掌管,主持
.
3.(中山一中第二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朱敬则,字少连,亳州永城人。以孝义世被旌显,一门六阙①相望。敬则志尚恢博,好学,重节义然诺,善
与人交,振其急难,不责报於人。与左史江融、左仆射魏元忠善。咸亨中,高宗闻其名,召见,异之。为中书令
李敬玄所毁,故授洹水尉。久之,除右补阙。
初,武后称制,天下颇流言,遂开告密罗织之路,兴大狱,诛将相大臣。至是,已革命,事益宁。敬则谏曰:
“臣闻李斯之相秦也行申商之法重刑名之家杜私门张公室弃无用之费损不急之官惜日爱功亟战疾耕。既庶而富,
遂屠诸侯。此救弊之术也。故曰:刻薄可施于进趋,变诈可陈於攻战。天下已平,故可易之以宽简,润之以淳和。
秦乃不然,淫虐滋甚,往而不反,卒至土崩。此不知变之祸也。陆贾、叔孙通事汉祖,当荥阳、成皋间,粮饷穷,
智勇困,未尝敢开一说,效一奇,唯进豪猾贪暴之人。及区宇适定,乃陈《诗》、《书》,说礼、乐,开王道。
高帝忿然曰:‘吾以马上得之,安事《诗》、《书》?’对曰:‘马上得之,可马上治之乎?’帝默然。於是贾
著《新语》,通定礼仪。此知变之善也。向若高帝斥二子,置《诗》、《书》,重攻战,尊首级,则复道争功,
拔剑击柱,晷漏之不保,何十二帝二百年乎?故曰:仁义者,圣人之蘧庐;礼者,先王之陈迹。祠祝毕,刍狗②
捐;淳精流,糟粕弃。仁义尚尔,况其轻乎?”
后善其言,迁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以老疾还政事,俄改成均祭酒、冬官侍郎。易之等集名儒撰《三教珠英》,
又绘武三思、李峤,苏味道、李迥秀、王绍宗等十八人像以为图,欲引敬则,固辞不与,世洁其为人。出为郑州
刺史,遂致仕。侍御史冉祖雍诬奏与王同皎善,贬涪州刺史。既明其非罪,改庐州。代还③,无淮南一物,所乘
止一马,子曹步从以归。卒年七十五。
【注】①仕宦之家门前所建用以表彰的建筑物。②祭祀时用的用草扎成的狗。③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
朝廷任职。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孝义世被旌显 被:受到 B.故可易之以宽简 易:代替
..
C.为中书令李敬玄所毁 毁:诽谤 D. 祠祝毕,刍狗捐 捐:捐献
..
4.(广大附中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深虑论 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
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以
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
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
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
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负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
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
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
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
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
而岂天道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变封建而为郡县 封建:封邦建国
..
B.方以为兵革可以不复用 兵革:兵器
..
C.其于治乱存亡之几 治乱:治理乱世
..
D.笼络当世之务 笼络:包揽
..
9
参考答案
【粤题精讲】
1、(2009年广东)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
用法,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所考查的四个实词,都是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之中
的,且都是教材中常见的词语。
【参考答案】B
【解析】A.奇:意动用法, 认为……惊奇,C.诛:诛杀,D.弛:松弛。
2、(2008年广东)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A应为“赈济”;B应为“抓获、扣留、收监”;D应为“高
兴地降服”。此题几个词语均属常用词语,难度适中。】
答案: C。
参考译文:周访字叫士达,原本是汝南安城人。汉末时期逃避战乱到了江南地区,到周访已经是第四代了。
吴地平定后,就在庐江寻阳安家周访年轻时沉稳坚毅,谦逊而且礼让,行事果断,周济穷困的人,家里没有剩余
的财产。做了县衙的功曹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吏,周访推荐他做了主簿,与他结为好友,把女儿给了陶侃的儿
子陶瞻做妻子。周访被察举为孝廉,然后被任命为郎中、上等甲令,都不去就任这些官职。
等到元帝渡过长江,命令周访参与镇东的军事。当时有一个与周访同姓名的人,犯罪应当处死,狱吏误会扣
留周访,周访奋起还击扣留他的人,几十人都逃散了,然后自己到元帝跟前自首,元帝没有怪罪他。不久任命他
做扬列将军,讨伐华轶。周访统领的厉武将军丁乾与华轶统领的武昌太守冯逸勾结,周访逮捕丁乾并杀了他。冯
逸来攻打周访,周访率领军队迎击打败了他。华轶的将领周广烧毁城池来响应周访,华轶军队溃败,于是平定了
江州。
元帝任命周访为振武将军,命令周访和各路军队共同征伐杜弢。杜弢制作桔槔,攻打官军的战船,周访制作
长岐枨,来抗拒他,,桔槔不能够成为祸害。周访又乘小战舰前往湘城,军队抵达富口。于是杜弢派遣杜弘出军
海昏。周访徒步登上柴桑,偷偷渡江,与敌人交战,斩掉首级几百个。敌军退守庐陵,又在庐陵包围了杜弘,。
杜弘扔到城外许多宝物,士兵争着捡宝物,杜弘趁阵前混乱突围逃出城。周访率领军队追赶他,获得鞍马铠甲武
器不可胜数。杜弘逃入南康,太守率领士兵迎面痛击,又打败杜弘,杜弘逃向了临贺。元帝又一次晋升周访为龙
骧将军。
周访到了襄阳以后,致力于农业生产和训练士卒,勤于选拔人才接纳谏言。王敦以之为患,但是害怕他的强
大,不敢有异心。周访的威严风范树立之后,远近的人都愿意归附,,智慧勇气超人,成为中兴名将。性格谦虚,
从不谈论战功。有人问周访:“别人做了一点好事,很少不自我宣传的。您功勋卓著,却不说一句,为什么呢?”
周访说:“将士们冲锋在前,周访有什么功劳!”将士因此更敬重他。周访训练军队简拔士卒,想要进攻中原,慷
慨激昂有平定河洛的志向。善于安抚收纳军民,他们都愿为周访效死。听说王敦有不臣之心,周访一直切齿痛恨。
王敦虽然怀有叛逆的心思,但周访离世之前,不敢为非作歹。
3、(2007年广东)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D项的“录”应为“抄录”。此题几个词
语均属常用词语,难度适中。】
答案:D。
附:参考译文:
郭生是淄博东山人,他从小特别喜欢读书,但山村没有地方可以请教。二十多岁时,他的字画还有很多错误。
以前,他家中狐狸作难,衣服、食品、器物,总是丢失,他深深地为狐狸的祸害而苦恼。一天晚上,他阅读自己
的诗文,读完后,随手把诗卷放在案头。第二天一看,他惊呆了:自己精心写出的诗文竟被狐狸涂得乌黑,以至
于连字行都分辨不清。于是,他只好选择稍稍干净的编辑起来读。他心里十分愤恨,但又无可奈何。后来,他又
收集了新写的二十多篇,准备向名人请教。早上起来,见诗卷被狐狸翻开摊在案几上,墨汁几乎把它全部涂满了,
他更加愤恨。
刚好王生因事到东山,他与郭生是好友,登门拜访郭生时,见到被墨汁污染的诗卷,问是怎么回事。郭生详
细诉说了他的苦恼,并拿出残剩的诗给王生看。王生仔细地看了看,发现狐狸的涂抹,好像有章法,被它污染的
地方好像可以删去。他惊讶地说:“狐狸好像懂诗,它不仅不是你的祸害,而且你应该马上拜它为师。”过了几个
月,郭生回头看自己的旧作,忽然感到狐狸涂得很对。于是修改了两篇放在案上,以观察有什么怪异。到天亮时,
10
又被狐狸涂了。过了一年多,狐狸不再涂,只是用浓墨洒洒点点,弄得满卷都是。郭生感到奇怪,拿去告诉王生。
王生看了看说:“狐狸真是你的老师啊!这好文章可以入试了。”这一年,郭生果然考上了秀才。他从此感激狐狸,
常常买些鸡肉黍米,备给狐狸吃。他买了别人名稿,自己不选择,而是让狐狸选择。因此,他在县、府两级考试
中都名列前茅。
当时,叶公的文章,风格典雅,文词华美,家传户诵。郭生有一个抄本,爱惜备至,不料被狐狸倒了约一碗
墨汁在上面,污染得几乎没有剩余的字;第二天,郭生又仿照叶公的题目创作,自己感到很得意,没想到,狐狸
又把它涂得漆黑。于是郭生渐渐不相信狐狸。但过了不久,叶公因为文章内容不当被囚禁,郭生又不得不佩服狐
狸有先见之明。但自己每次惨淡经营地写一篇文章,总是被狐狸涂坏。他还是怀疑狐狸妄为,就拿了从前被狐狸
圈点很多的文章来试狐狸,狐狸又全部涂污。郭生笑着说:“这真是胡闹了!为什么以前肯定而现在否定呢?”于
是,他就不再为狐狸安排饮食,并把读过的书锁在箱子里。第二天清晨看箱子分明锁着,打开一看,卷面却涂了
手指粗的四道印,第一章涂了五道印,第二章也涂了五道印,后面就没有涂了。此后狐狸没有再来打扰。以后郭
生在科举考试中得了一次四等,两次五等,才知道那征兆已寄寓在狐狸的涂划中。
异史氏说:自满必招致损伤,谦虚方可得到益处,这是客观规律。刚有点小名气就自以为是,偏执于叶公的
不良恶习,因袭而不改变,不到一败涂地而不停止,骄傲自满真害人就是这样的啊!
4、(2006年广东)名师剖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联系具体的语境判断。
A项中“周”的解释为“救济”,是正确的。可以联想现代汉语中的“周济”,联想到“救济”。B项中“诣”,
“往见”义在初中课文《桃花源记》中有“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人教版高中教材《指南录后序》中有“未
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赤壁之战》中有“遂与鲁肃俱诣孙权”,再者根据后文有人名“谭”。C项,
根据后文“不纳”(不接纳)和母“大困”(处境大为困窘)从而推知不是“道歉”的意思。又根据《孔雀东南
飞》中的“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阿母推托谢绝媒人。“谢”应解释为“推托”。D
项“食母”,如果望文生义,则是“吃常母”,其实这里的“食”对人来讲是“给(使)„„吃”之意,对物来
讲就是“喂养”。只要联想初中课文《捕蛇者说》有“谨食之,时而献焉”,《马说》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就知道这里的解释是正确的。
由此题可知,高考中文言实词的考查,虽非课本原文,但是,所有要理解的意思大多出自教材。只要读懂材
料,联系所学教材内容,或联想现代双音节词,进行适当推断,就可以回答准确。因此,要注意将教材读懂读透。
答案:C。
附:参考译文
杜环,字叔循。祖先是庐陵人,他随侍父亲杜一元远游到江东作官,于是就在金陵定居。杜环特别好学,专
精书法;个性谨慎而又有节制,很守信用,喜欢去救助别人的急难。
杜环父亲的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在九江死掉,家庭破碎。常母张氏,年纪六十多岁,在九江城下痛哭,无家
可归。有认识常允恭的人,同情常母年纪老迈,就告诉她说:“现在的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是常允恭的朋友吗?何
不前去投靠?”常母照那人的话去做,搭船去见谭敬先,谭却谢绝而不肯接纳。常母处境大为困窘,就再度随人
到金陵,于是就向人打听杜一元家在那里,问:“杜一元现在可安好吗?”路上的人回答她说:“杜一元己经死很久了,
只有他儿子杜环还活着;他家就在鹭洲坊里。”
常母穿着破烂的衣服,冒雨走到杜环家里。杜环正与宾客对坐,当她看到常母,大为吃惊,于是就问她说:“您
不是常夫人吗?您为什么会到这里呢?”常母哭着告诉杜环原因,杜环听了也哭了。杜环扶着常母坐下,向她行拜
礼,再把妻儿也叫出来拜见她。杜环妻子马氏脱下衣服让常母更换淋湿的衣服,捧粥给常母吃,又抱出棉被让常
母睡觉。常母问起允恭这生所亲近、交情深厚的老朋友近况,也问起她的小儿子常伯章在那里。杜环知道常允恭
的老朋友没有一个在这儿,常母不能够托付给他们,又不知道常伯章是死、是活,就姑且安慰她说:“现在正在下
雨,等雨停了后,我再替您老人家去找找他吧!如果真没有人事奉您老人家的话,我杜环虽然贫穷,难道就不能
事奉您老人家吗?希望您老人家不要再多想了。”常母看杜环家境贫穷,雨停后,就坚决地要出去找常允恭其它的
老朋友。杜环就叫丫环跟在她后面。到了傍晚,常母果然没找到任何朋友而回来了,这时常母才定居下来。
杜环买回布帛,叫妻子替常母缝制衣裳。从杜环以下,杜环全家人都把常母当母亲侍奉。过了十年,杜环在
外地遇到了常母的小儿子常伯章,哭着对他说:“太夫人在我家里,因为日夜思念着你而生病了,你真应该早点儿
去看看她老人家啊!”常伯章好像充耳不闻,只说:“我也知道这件事情,只是路途遥远不能去啊。”在杜环回家半年
后,常伯章才来,常母看到了小儿子,两人抱在一起痛哭。后来,常伯章看母亲年纪老迈,怕她无法远行,竟然
拿有其它事情欺骗常母,就走掉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看她。杜环更加谨慎地事奉常母,然而常母更加想念小儿
子伯章,病情突然加重了。三年之后就过世了。杜环替她准备了棺木,举行入敛安葬的礼仪,在城南钟家山买块
地给她安葬,逢年过节去那儿扫墓、祭拜。
史官说:“和朋友交往的事情真是难料啊!人们在意气相投的时候,常常拿自己的生命来作保证,好像世界上没
有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到了事态变化、形势窘迫的时候,根本无法实践他们的诺言、背弃离开对方,实在是太
多太多了!更何况是在朋友已经死亡之后而能够奉养他的亲人呢?我观察杜环的事迹,即便是古代所称赞的忠义
烈士也比不上他啊,世俗常常说今人不如古人,这不也是冤屈了全天下人了!”
【模拟新练】
11
1.(2009年广州市一模) 答案:C(A.距离,B.备办、准备,D.知道、理解)
...
参考译文:虞山距离吴城仅有一百里,多次想去游玩,始终未能成行。辛丑年的秋天,我将要到江阴去,当时
乘船途经虞山下,远望剑门峰直插云霄,但不能趁此登山。丙午年的春天,我叉到江阴去,船停泊在山脚,进入
吾谷,船夫欺骗我说: “距离剑门还有二十里。”我仍然不能趁此登山。
壬子年正月八日,我和张少弋、叶中理一起到虞山游玩,寄宿在陶氏家。第二天早晨,天将要下雨,两住朋
友都不想去登山,我已经准备好竹杖和登山屐,没什么可阻止我的。从城北出发顺着城边走六七里,进入破山寺,
这是唐代常建题咏诗歌的地方.现在这里的水潭名叫“空心”,是取自诗中的意思。于是从破龙涧上山,山脉突
起并且裂开,红褐色的石头纵横交错,传说是神奇动物龙的爪子和丫角磨过的痕迹,它们时隐时现。相传龙跟神
争斗,龙不能获胜,就冲破那座山离去了。传说的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这里有些痕迹,似乎又值得相信。
行走了四五里路,都是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的,翻越峦岭,赶上石径.就可攀登到山顶。上面有众多山石累积成的
土丘,我怀疑是古代的坟墓,但没有碑文记承是谁妁墓一登上望海墩,向东凝望。这时云的颜色非常昏暗,天地
迷蒙一片,连大海也看不清楚。不一会,雨下起来了,虞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停留稍作休息。雨停了,我们从小
路向南出发.沿途不断出现奇丽的景色:两旁龈腭般的山峰直逼云天,险峻的大山仿佛被从中劈开,两边的山崖
对着张开,像那打开的大门,又像那直立的刀刃,这就是刽门。用剑州的大剑、小剑来拟称它,是因为它们的外
形相像啊。我两脚斜着站了很久,不敢移动,但还是不忍离开、后来,遇到山里的僧人,再向他询问山中的名胜
之地。僧人指引说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宫和读书台;由西往北面是拂水岩,水流向下奔腾如彩虹一
般,大风逆吹,水沫向上飞溅高达几十丈。山的西面有三沓石、石城、石门,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
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我听得懂他的话,想问路前往游玩,但这时山上漉云浓密;风不
断刮来,非常寒冷,天上不时有雨飘洒,打湿了衣服,使我和客人都难以停一片留片刻。而稍停,我们就从虞山
的正面下山,困顿疲惫地踏上归途。从此,春雨接连下了二十多天,‘不能再次去虞山游玩。
唉!虞山靠近吴城只有百里,我两次从山下经过,都无法实现登同的愿望。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
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心里很不快乐。但是世间的种种境界中,有的一接
触就能领会到,而一领会到就走到尽头了,开始的时候很高兴,接下来就索然无味了,想找回一值得玩味的,却
一点也找不到了;反而那些得来很艰难的,而且得到一半就没有了的,却让人有无穷无尽的思恋。唉!这哪里只
是游山寻胜才有的呢!
2.(2009年佛山市一模) 答案:D【座:因…犯罪】
参考译文: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从小已经很强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深入钻研古代经典,文章雄健
有力。考中进士等级。做雍丘县县令时,管理下级如同捆扎湿物(那样急切严厉),安抚百姓如同对待自己的伤
口(那样轻柔细心)。雍丘县靠着汴河,水道运货的船只络绎不绝。从前雍丘县苦于盗贼多,然而不曾抓到过盗
贼,当时的人没有谁明白其中的缘故。伯雨下令成批运送货物的船只不能在雍丘境内过夜,开始(船家货主)还不
听从,伯雨就下令,东下的船只(靠岸过夜的),就用斧头砍断它的缆绳;(如果是)奔赴京城的船只,就护送
着出境,从此雍丘百姓家的门可以不关闭(也没有偷盗现象)。
朝廷使者上奏了他的事迹,伯雨被召见,做了大宗正丞。刚到任,又提拔为左正言。当时徽宗刚开始执政,
听用正直的言论,伯雨首先揭发章惇,说道:“章惇长期窃取朝廷大权,欺骗国君,流毒百官,趁先帝突然去世,
就表现出篡权之意,看不起陛下,不再有做臣子的恭敬。假使他的计谋得以实行,将在什么地方安置陛下与皇太
后呢?如果宽恕而不杀他,那么天下的大义就无法阐明,大法就无法确立了。我听北方(指辽国)的使者说,去
年辽主正进食,听说中原罢免了章惇,放下筷子起身,两次称好,说宋朝错用了这个人。北方的使者又问,为什
么只像这样放逐贬谪呢?从这件事看来,(对章惇)不只是如孟子所说‘国人都说该杀’,虽然是蛮貊之邦的辽国,
也没有人不认为该杀的。”奏章上了八次,皇上贬章惇到雷州。
伯雨处在谏官的位置半年,上的疏有一百零八份。大臣们惧怕他的多言,皇上让伯雨做给事中,私下里告诫
他把沉默作为原则。伯雨不听,批评朝政的言论更加强力,而且将上章弹劾曾布。曾布察觉了这件事,调他任度
支员外郎,不久到虢州主持工作。(后来)崇宁年间,因犯结党的罪,伯雨被削掉官职发配到通州。他又被蔡卞陷
害,与陈瓘、龚玦、张庭坚等十三人都南迁,(可)去昌化的只有伯雨。奸人还不甘心,又抓了伯雨的第二个儿子
申先,将他下狱,妻子在江淮家中又刚去世。子捕妻逝的消息一齐送到。伯雨对这两件事跟平常一样,他说:“死
的人已经死了,活着的人辜负朝廷,也应当从此诀别。如果不这样,上天难道会枉杀无罪之人吗?”
绍兴初年,高宗颁诏追赠(已故的)伯雨为直龙图阁,又加赠谏议大夫。朝廷采纳他的谏章,追贬章惇、蔡
卞、邢恕、黄履,明确了被诬陷的宣仁事件来告知天下。淳熙年中,朝廷赐予他“忠敏”的谥号。
3.(中山一中第二次)答案:D(抛弃)
参考译文:朱敬则,字少连,亳州永城人。凭着孝义世代受到表彰,他一家门外就有六个阙挨在一起。敬则
志向宏大,爱好学习,重视节义和承诺,善于与人交往,救济别人的急难,不向人要求报答。与左史江融、左仆
射魏元忠有交情。咸亨年间,高宗听说了他的名声,召见他,觉得他非同一般。但被中书令李敬玄诽谤,所以只
授予他洹水县尉的官职。过了很长时间,被授予右补阙的官职。
当初,武后代行皇帝的职权,天下有很多议论,武后就大开告密罗织罪名的渠道,制造大案,诛杀将相大臣。
到朱敬则做右补阙时候,武后已经称帝,社会很安定了。敬则进谏说:“我听说李斯做秦国丞相的时候,实行申
12
不害、商鞅的法令,重视法家学说,限制私人势力,扩张公家权势,杜绝没有实效的花费,减少并不急需的官职,
珍惜时间讲究功效,积极备战致力农耕。人多财富之后,就开始消灭诸侯割据势力,这才是拯救弊病的办法。所
以说:严刑峻法可以用于努力向上时期,机变诡诈可以用在攻城野战方面。天下已经太平,所以可以用宽松代替
严酷,用仁厚平和的政策来润泽百姓。秦朝却不是这样,荒淫暴虐更加厉害,实行下去就不再改变,最后到了土
崩瓦解的结局。这是不懂得变通的祸患。陆贾、叔孙通侍奉汉高祖,在荥阳、成皋一带打仗的时候,粮饷匮乏,
智穷力竭,他们不曾敢提出一种主张,进献一个奇谋,只是推荐一些狡猾残暴的人。等到社会刚安定下来,就摆
出《诗》《书》,宣扬礼制,开辟仁政之道。高帝生气地说:‘我是从马上得到天下的,哪里用得上《诗》《书》
呢?’他们回答说:‘马上得到天下,可以马上治理天下吗?’高帝默然不语。于是陆贾编著《新语》,叔孙通
制定礼仪,这是懂得变通的好处。如果高帝斥退这两个人,抛弃《诗》《书》,一味重视攻城野战,看重杀敌数
量,那么满路都是争功的人,为争论功劳闹得剑拔弩张,国家连片刻时间都不能保有,哪来十二个皇帝二百年江
山呢?所以说,仁义是圣人暂住的旅馆;礼乐,是先王遗留的旧迹。祭祀祷告结束了,刍狗就应该抛弃;醇酒已
经流出来了,糟粕就要丢掉。仁义尚且这样,何况那些没有它重要的东西呢?”
武后觉得他的意见很好,提拔他做正谏大夫,同时主持编修国史的工作。后来因为年老有病辞去了职务,不
久又改任成均祭酒、冬官侍郎。张易之等人召集有名望的学者编撰《三教珠英》,又绘制武三思、李峤,苏味道、
李迥秀、王绍宗等十八人的画像作为插图,他们想聘请敬则,敬则坚决拒绝,不肯参与,世人都认为他品行高洁。
后来被外派担任郑州刺史,于是辞官退休。侍御史冉祖雍诬告他和王同皎关系很好,他被贬为涪州刺史。等到弄
清他没有罪过之后,又改任庐州刺史。再次被召回朝廷时,没有带淮南一件东西,所乘坐的只有一匹马,子女都
跟着他步行而回。去世的时候七十五岁。
4.(广大附中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答案:C (治乱:安宁与动乱)
参考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
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
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
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
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
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
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
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
防备的范围之外。
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
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使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
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
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
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
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
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
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
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
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
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13
本文发布于:2023-05-26 15:16: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185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0份).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0份).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