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翻译及赏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翻译及赏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翻译及赏析1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五代·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译文
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
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
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
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注释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
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
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鉴赏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
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
《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
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
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
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
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
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
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
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
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
——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
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
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
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
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
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
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
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
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
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
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
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
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
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
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
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
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
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
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
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翻译及赏析2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五代十国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
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栏通:阑)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译文
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
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
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
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注释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
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
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鉴赏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明是李后主的恨命词。相传他于自
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同),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
《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去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同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
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
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同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
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去,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
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去时,日日纵情声
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
的国去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
多少明有悔恨之意。“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同小
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
——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
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同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
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又同点明了“春花秋月
同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
明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同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同,可
又不能不“回首同。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同“故国同的——故都
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
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同一词在这里固然具
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
的象征。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
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
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恨唱
——“问去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同诗人先用发人深思
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同,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同
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
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
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
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
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同,“一
字一珠同。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
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
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
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
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
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
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
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
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
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
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
而伤怀。“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
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
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
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
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历历在
目。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
臣……透过此诗句,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
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
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
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
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
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又”点明了“春花秋月”
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
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仅仅朱颜改。”即使“故国不堪回首”,可
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
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
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
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
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
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
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
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
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但显示了愁
恨的悠长长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
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使用比喻、对比、设问
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
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不过一气流注,最后
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二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
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
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
“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
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
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
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
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
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
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
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
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
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
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
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
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
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
“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
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
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
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
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
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
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
“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
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
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
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
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
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
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
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
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
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
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
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
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
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
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
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
删稿之四○)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三
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开头说,春花秋月的美好时
光,何时了结。因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无数往事涌上心头,想到
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见春花秋月。
在东风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国生活不堪回顾了。那里宫殿的雕
栏玉砌应该还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变得憔悴了。倘若要问有多少
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东流去,无穷无尽。一江指长江,用一江
春水来比愁,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结合,充满怀念故国之情。
宋代王绖《默记》卷上:“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
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
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
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
帝(徽宗)《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
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李煜被毒死,
跟他写这首词有关,这真是用血写的。所谓“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
罪恶之意”,就是说,李煜这样的词,不光是写他个人的愁苦,还有
极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
花秋月,怕想到过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国的美好景物已经不堪回顾。
故国的景物象雕栏玉砌等还在,但人的容颜因愁苦改变,这里还含有
人事的改变,人的主奴关系的改变。再象以一江春水来比愁。整首词
正是反映了有亡国之痛的人的感情,担负了所有这些人的感情痛苦。
这正说明这首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这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
就。
宋朝陈郁《藏一话腴》:“太白(李白)曰:‘请君试问东流水,别
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江南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采。至寇莱公(准)则谓‘愁
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少游(秦观)云‘落红万点愁如海’(《千秋
岁》),肯出于蓝而胜于蓝矣。”这里对这首词用“一江春水向东流”
来比愁作了评论。李白的诗句是写别情的长可以跟东流水比,诗在金
陵写的,这个东流水是指长江。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
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因此李白的诗是用眼
前景物来作比,李煜的词是用远离自己的长江来作比,在这个比喻里
就有怀念故国之情,情思更为深厚。再说,“一江春水向东流”,比
东流水”的形象更为鲜明。又“东流水”是比“别意”的“短长”,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愁的无穷无尽。这是两者的不同处,说明李
煜的故国之痛更为深沉,并不是“略加融点”。寇准的词:“日暮汀
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这是用春水来比柔情,这个柔情也指
别意,跟李白的句意相同,可以说是摹仿李白的词意。“如春水”,
也不能与李煜词句相比。秦观的词句:“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
是写“离别宽衣带”的离情别绪,再加上伤春,加上“镜里朱颜改”
的憔悴,配上“落红万点”,确是名句。不过李煜的词写的是亡国之
痛,比离情别绪更为深沉,也写“朱颜改’,是结合亡国之痛来的,
加上“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形象鲜明壮阔,从情思到形象,也不是秦
观的词句所能比。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四
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
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
卒读。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令人人欣喜,但对阶下之囚来说,却
已了无意趣了。"何时了"三字虽问得离奇,实含两层意蕴:往昔岁月
是何时了却的?劫后之残生又将何时了却呢?这表明了他对生命的决
绝心态。
"小楼昨夜又东风"更具体印证了春花秋月无法终了的事实。由小
楼进而联想到故国,"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语。"月明中"既是呼
应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将小楼、故国,人生等等统统笼罩在永
恒的月色中,则李煜个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类之大悲哀。
换头承故国明月,点出物是人非之意。全词到此为止的六句,都
是两两对照,写出永恒与无常的巨大反差,表现作者对宇宙与人生关
系的思索。但柔弱的李煜已经不可能由此激发出进取的激情,而只能
在与生命决绝前,放纵一下悲哀的心情,任凭自己沉溺在这种无边的
生命悲歌中,静静地等候人生终曲的奏起。
煞尾两句自问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怀,写出愁思之
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
以水喻愁,李煜之前已有许多,但此句不仅新颖警辟,而且既贴
切又富有力度。遂为名句。可与李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刘
禹锡"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秦少游"落红万点愁如海"等
参读。
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
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
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
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
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
人》词。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翻译及赏析】
本文发布于:2023-05-26 03:10: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182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翻译及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翻译及赏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