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 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
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今天为大家准备
的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论文,希望能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 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 的一个重
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师生感情融洽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理学家认为:
积 极的情绪(即愉快)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 维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
知识,迸发出智慧的火 花,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进而开发智力,陶冶 情操,
优化教学效果。因此,新课标强调学生要在 愉快中学习。
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 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
力的前提条件。新课标强 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 导者,
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 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
建立一个接纳 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 共同体”,尊
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只有
这样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钻研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
象。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
习兴趣。为了使学 生愿学、乐学,笔者在多年的课改实践中作了以下 五方面的
探究: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 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
项重要任务。师生 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 合作,只
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 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
轻松愉快、活 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 语文学习,焕
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且将是在师生沟通的时
候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讲授 《列夫·托尔斯泰》一文的时候,学生对文中写托
尔斯 泰的眼睛“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 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
1
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 确元误的频波”无法理解,笔者就引用同学们正在 看
的《西游记》激起兴趣:“难道托尔斯泰的眼睛能 像太上老君的宝葫芦、像金
角大王银角大王的金 角一样能把世界上的物质吸进去?”得到了齐声否定之
后,笔者又问:“我的眼睛能把语文书吸进去吗?” 学生答:“不能。”笔者
一本正经地说:“我说我能! 我能通过眼睛把这本书的内容记到我的脑海中
去。”望着笔者“抓起”“塞入”的手势,同学们会心 大笑。进而笔者一手指
着自己的眼睛一手指着课 代表:“我的眼睛能把卢婉敏吸进去吗?”同学们开
心答到:“能!”“对,通过眼睛我知道了她是个勤奋 好学聪明负责的女孩子。”
接着再以好差两生的评 价让学生领会了什么是“放出准确无误的频波”, 最后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要学生自己概括对该句 话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直至铃
声响起还意犹未尽。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 发挥的条
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 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
才能积极主动 参与教学。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语文的魅力 在于此,语文
课堂的活力也在于此。同一问题,由 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素养、心理状况
等等的不同,得出的答案可能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这 就是创造力的表现,
也正是我们要悉心呵护和着 意培养的。教师要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尊重学生
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 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展开想
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 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
造的方法。
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特别是与老师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敢于 不屈从于
教师,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学生在一种无拘无束自
由畅达的空 间,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往往能产生一种宽松、新奇、愉悦
的心理体验,学习兴趣高涨,从而诱 发潜在的创造智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展现语文 课堂的无限活力。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老 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
步,帮助学生发现 自己、肯定自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清代学者 颜元也
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都是 讲赞扬欣赏的激励效用。 赞赏是
廉价的,也是无价的。同学的掌声,老 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
成功的力量 源泉。课堂上笔者采用多种表扬方式:或用赞许的 口吻——“你说
2
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 象力真丰富!”;或用亲切的动作——
拍拍肩膀,轻 轻一点头,微微一笑?6?8?6?8每节课笔者尽量多赞赏 学生,
不光赞赏一个两个,而是赞赏一群一批,甚 至全班;不是虚伪的应付的,而是
真真切切实实在 在的。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 常常感受
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 跃,学习效果好。可以说,赞赏出创
造力,赞赏出学 习兴趣,赞赏出进步的学生,赞赏出有特点的学 生。通过赞赏
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 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
力养成 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赏识学生对知识的
掌握及能力的提高,又要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及 方法上的优良行为,还要赏识
学生在情感态度、价 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 教育工作
者:“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 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
愿望。”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老师掌握着“话语霸 权”,学生只能当作一个个容器,
等着老师往里灌 东西,可结果,园丁的辛勤,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天 性,“人类
灵魂的工程师”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 了统一模式铸造的标准件。新课标提出
教师要多 倾听学生的发言。笔者认为,学生“讲”教师‘听”。 有三大好处:
一是通过“听”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 解学生。笔者通过“听”常常被学生天马
行空的想 象力、独到深刻的见解、幽默睿智的语言所折服。 二是通过“听”可
以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 真谛。三是通过学生“讲”教师“听”,可
以锻炼学 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课 堂成了他们发挥
的舞台,这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 兴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 譬如在教鲁迅先生
的《雪》时,笔者让学生找 出喜欢的句子,先在学习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 流,
一学生说:“我喜欢‘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 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
齐来塑雷罗汉’,这 写出了小孩天真活泼、充满生机的情景,尤其是 ‘呵’字
非常的形象、传神、有趣。还有那‘紫芽姜一 般的小手’,很好玩。”当笔者一
问什么是“呵”时, 大多数同学拢着两手呵气,一时课堂笑声一片,活 力迸发。
又如《两A,JL辩日》,几乎都是学生在疏通 文意在争辩。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
立“自主学习和协调学习” 的教育观,由传授知识向学生终生发展延伸。世界
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 不会学习的人。而这种学生多
3
讲、老师多昕的教学 模式正是“授之与渔”“操练捕鱼”的有效途径。在 整个
学习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做主角,极大地调动 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兴趣,
使学生的学习 状态保持活跃和热烈,使语文课堂呈现无穷的活 力与魅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 具有最高裁定权,却忽视了学
生的自评与互评,实 质上也漠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尤其语文课堂
教学氛围营造方法。
当学生的自觉意识得到高度强化,内在的进取热情已得到激发,教师就可以
把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权交还给他们,激发其活跃的主体意识,感受班集 体内平
等、和谐、信赖的自由氛围。. 笔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把诸如抄写默写背
诵等客观作业交给学生自检瓦评,取长补 短。学生在评改时,既能感受到老师
的信任,也感 受到当一回老师的快乐,还把知识又复习了一遍, 一举三得。 作
文评改是语文教师的重荷,而往往教师批得辛辛苦苦,学生一看了之,真正的高
耗低效。对 于作文的评改,笔者经常“放纵”,具体的做法为:将本次作文评
分标准板书在黑板上,先由学生独 立评改一篇作文,要求有勾画有旁批有总评
有分 数并有签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补充,目的是 多多学习他人的作文写
法及评法,最后由各组推荐出一两篇优秀作文或评文,借助实物投影仪师 生一
起复评,选出最佳作文或评文。当热烈真诚的 掌声伴着笑声在教室里回荡,所
有同学都陶醉在 这严肃又活泼、平等与信任的气氛中,眼神中闪烁着主动参与
评改的自豪感。这样不仅让笔者从繁 重的作文评改中解脱出来,而且也激发了
学生的 写作兴趣,让以往死气沉沉的作文评讲课变得活 力四射,每周六的作文
评讲课也成了同学们的周末礼物——开心一刻,收获无限。 曾有老师感叹考试
“不是考学生,而是考老 师”。的确,一次考试,语文老师需几天才能改完, 而
那时学生早已把考试内容遗忘到九天云外,劳 而功小。对此笔者尝试着改革,
在上学期,除了期中期末考试,单元测验笔者全“放手”:头天考,第 二天白
评自改,老师讲评时作好评改指导,学生个人无法把握的可询问老师。刚开始实
行时,笔者还 真担心学生乱给分数,但从事后收上来的试卷可 看出学生还是诚
实可信的。这种评改方式可把学 生由过去的注重“形”(即分数)转而注重
“质”(明 白每一题的得失),从而有利于下一阶段的学习下一阶段的测试。
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即是有
4
魅力的教师。一副自然大方亲切随和的教态,一身的时尚端庄搭配得当的衣着,
一手龙飞凤舞刚柔相济的书法,一口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普通话,一段声情并茂
慷慨激昂的朗诵,一句委婉动听相得益彰的轻唱,都会对学 生的注意力具有无
形的控制作用,对学生的审美 情趣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
兴趣,焕发课堂活力。 语文教师要将学生带人美妙的文学殿堂,最 重要的还得
用语文的真正学识去感染学生,使其 受到熏陶——教师满腹经纶,才气横溢,
授课时, 或宏论滔滔,妙语连珠,或精点略评,字字珠玑,让 学生如饮甘醇,
定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 体而言,教师的授课语言要有绘声绘色的形
象性, 表情达意的准确性,辞约意丰的简明性,和谐悦耳 的音乐性,严密准确
的逻辑性,教师用这种语言描 景状物,述说人事,说明特征,品味诗文,剖析
事 理,定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 语文教师不仅要
熟悉教材,对典范的名篇佳 作记忆成诵,而且应形成自己钻研教材的真功夫, 能
常教常新,能给学生以艺术熏陶与美的享受,真 正成为学生求知与做人的良师
益友。语文教师出 色的艺术审美能力与艺术创新能力,有助于激活 课堂气氛,
使课堂充满朝气与生机,因为学生在教 师的引领与点拨下,能够从教材的字里
行间发现 各种静态美、动态美、形态美、色泽美、韵律美,能 够用自己的心灵
感受到教材横生的情趣。不仅如 此,教师匠心独运的板书设计也能给学生以美
的 享受、美的熏陶,从而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焕 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 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赞
赏学生,营造轻松浓郁 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在课堂上 不能
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摈弃 以往把语文课堂变成教师居高临
下向学生施舍知 识的场所,摈弃家长制、霸道者的教风,要代之以 民主平等的
态度去真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亲 其师,信其道。”学生才能喜欢语文,
学好语文。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
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
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
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
方面着手:
5
上课开始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这样,不仅让学生从课间
的活动当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
学习作好铺垫。如果是借班上课,可以和学生课前谈话,如问学生“你贵姓”“老
师想和你做朋友”“你吃过饭了吗?”等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这样便能在极短
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了新授课作情感铺垫。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
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
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
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
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
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
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
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
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
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
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
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
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
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
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
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
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的时候似乎
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
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
绪去感染学生。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
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
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
6
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
教学《黄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黄
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
受黄山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
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
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意活跃课堂的气氛,也不知道怎
样活跃课堂的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
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
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
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
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
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
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
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教学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它
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
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放手,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
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
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此时,教师
也不需担心教学效果如何。
在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集体气氛。
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
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
氛。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对
于古诗词的讲解也停留在知识点上,单一地要求学生背诵,而忽略了学生对于古
7
诗词的理解。因此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能体会到古诗词的真正意义,导
致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出现恐惧心理,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低年级的古诗
词讲解中,教师过分注重背诵和生字教学,将理解诗词的优美意境抛到一边,学
生往往学会了生字,但是对诗词的含义理解表现为蜻蜓点水。
古诗词教学在小学阶段占有很大的比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
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改正不足,完善教学体制。
1、欣赏朗诵,理解背诵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记
忆力也处在最强的阶段。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加强对于古
诗词的背诵和朗读。让学生在朗诵古诗词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情,理解作者写作
的心态,这能够使得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对古诗词的理解更加深刻,并真正
了解古诗词的文化。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积累,而背诵往
往就是学生对于古诗词积累的最好方法。因此,欣赏朗诵,理解背诵,能够使得
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同时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多
数是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头联、颈联、尾联应怎样读,需要教师给予很好的指
导。教师的示范朗诵对学生理解诗词具有很大的帮助,重视朗诵是诗词教学的根
本。古诗词都有严格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行云流水,熟读还可以促进背诵。
2、合理联想,深入理解
古诗词之所以十分美妙,是因为其运用了精炼的语言而达到了生动的意向,
营造出作者当时的氛围,让读者进入遐想之中。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对于古诗词意境的重现,加深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此外,在教学
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教学叶
绍翁的《游园不值》时,这是一首著名的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词,作者从侧面描写
了春天的景色。这里的“小扣柴扉久不开”,给学生制造了想象的空间,为什么
敲不开门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设想一下,诗人敲不开门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开
始积极探索这个原因,是外出了呢?还是在院子里干活没听到敲门声呢?这样一
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为什么只看到一枝红杏?院
子里还有什么景色?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历,逐一想象院子里的景色:
生长茂盛的蔬菜,开满鲜花的果树,还有一群群的蜜蜂在采蜜,花间还有蜻蜓和
8
蝴蝶的身影,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这是“一枝红杏出墙来”引发的思考,由点
想到面,由一只杏花想到了院子里看不到的满园春色。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一
方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在交流的过程
中,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3、联系生活,运用诗词
中国的古诗词都来源于诗人的真实生活,能够体现诗人当时的真实感情。因
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古诗词的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
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充满欲望。在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这是一篇描写诗
人回故乡的情景的诗。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理解诗词的写作佳境。“少
小离家老大回”,什么是少小、什么是老大?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具体理解这
句诗,儿童或者更大一点的时候离开了家乡,是什么原因促使离开家乡的?为什
么回来?回来做什么?如今回来的情形又是什么样?当年的小孩在今天的小孩
子眼里是什么形象?村里的孩子怎样和诗人打招呼的?说明了什么?乡音和鬓
毛都说明了什么?这样激发学生对生活经历的回顾,回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重
拾生活的精彩片段,更好地感悟诗词意境。在学生的学习道路上,小学是一个关
键的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尤其对于古诗词教学来说,
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直接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得学
生的小学语文成绩得到提升。
9
本文发布于:2023-05-25 18:16: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180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论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论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