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文化与石窟文化
---------------------------------------
中国佛教文化与石窟文化
一、佛教文化
佛教的产生: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反思过程中对人的自身产生一种浓厚兴趣而导致对自己
同类的原古崇拜.
释伽默尼是南亚小国的一个王子,他舍弃王位不做,而进行苦练修行6年,在这六年中,他
吃尽人间苦,做个乞丐,放过牧,装过疯,受过病魔之苦,感受尽人间喜怒哀乐,并以身试
虎,从而感悟人生.后人由于对释伽默尼的人生哲学的原古崇拜,并想跟随他的足迹,归于
佛门而达到盲目崇拜的顶峰.
对佛教的产生进行心理学分析,对古代人类行为的15种基本欲望和价值取向进行分析研究
(好奇、社会交往、荣誉权力、社会威望、秩序、独立、拒绝、公民身份、报复、厌恶的感
觉、家庭、体育运动、性、食物)认为:人类的好奇心而导致人类求知的欲望,由于对求知
的探索欲望而导致的,就像人类对黑洞的兴趣,虽然黑洞离人类那么遥远,与人类那么无关,
甚至是那么的虚无缥缈,但人类对他却存在着浓厚的兴趣.
二、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
汉代是分为东西两汉,西汉是公元(前206-公元25).东汉是(25-220)年,在西汉之间,
公元9年,摄政王王莽篡位,23年王莽灭.更始帝登基25年,东汉开始,光武帝刘秀登基,
年号建武,公元58年汉明帝刘庄登基,由于多年战乱纷争,明帝期望永修太平,从而建国
号永平,希望通过“法外施恩”来达到消除皇族的手足之争.对佛教传入中国很有利.皇族中
有人谋反,只需面壁思过就了事,这样对天下百姓也有个交待,同时还免除宗族兄弟间的施
杀.《资治通鉴》曰:“佛教,大低以虚无为宗,贵虚悲,不杀,以为人死精神不灭,随后受
形.生死所行善恶,皆有报应.故所贵修练精神,以至为佛,善为宽阔胜大之言,以劝幼愚
俗.”公元60年,在汉明帝“法外施恩”的精神指导下,佛教顺利地传入中国.公元250元在
洛阳的《白马寺》有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徒.中国第一个佛教徒诞生于三国时期的魏国(三国
是220-280),魏(220-265)蜀汉(221-263)吴(222-280)在三国纷争之初,国内战火连
年,民不聊生,百姓十有八九死于战乱或逃于山林,人民在绝望中求生.从而产生了归于佛
门的强烈愿望,祈求死后升入西天极乐世界,从而佛教得以在中国大地广泛传播.玄藏,唐
王朝人氏,年幼聪颖过人,后受唐皇重托去西天取经18年,成为南亚佛教最后的、知识最
渊博,最光彩照人的三藏法师,他博闻强记,两年学完古印度语(梵文),能写诗,和流利
地用印语交谈,并懂得多种外来方言.能熟练背诵5000本佛学经典:《佛、律、论》成为印
度佛学史上第十位获得印度佛学院的最高学位:“三藏法师”称号(总共就十位).在印度佛
学院,他讲经布道,与经文高手进行辩论,他所发表的经文论文无人能改一字.赢得了印度
佛门弟子普遍的尊敬.由于他本来自大唐,又在印度获“三藏法师”称号,故名“唐三藏”.唐
三藏离开南亚时,他带走了南亚佛教的灵光,回大唐后,印度的佛教就开始衰落了.印度的
佛教传入中国时,要考虑到中国当时的文化背景,由于两汉后,中国的儒家已占居了人们的
思想领域,但又由于战乱,民不聊生,佛教的传入使人们在心灵的空间中找到了寄托.在唐
三藏前,中国已有佛经,但经文不正统,唐僧取经主要想获得西天真经,并在翻译真经的过
程中去掉中国人不能接受的地方,因而从这儿就开始了佛教的中国化过程.
真正使佛法中国化的是“禅宗六祖”慧能,慧能是一个苦难的农家孩子,后成佛门小僧.他聪
明过人,后与师兄(神秀)结下恩愿,受到师兄多年的追杀,后经多次劫难,终于铲除师门
逆子,并得“木棉嘉沙”成为主寺.是他使佛教在中国大众化,他提出诸于“放下屠刀,立地
成佛”、或“顿悟成佛”的许多观点.使众多佛教徒免除修行之苦.所以我们仍认为:慧能完
成了佛教的中国化,同时也使佛教在中国达到了顶峰,从慧能以后,中国的佛教就走向教条
化,并逐步哀落.
三、佛教文化与石窟艺术
石窟艺术诞生的基本条件:对过去繁华的怀念,对面临和即将到来的劫难的恐惧,对未来的
巨大期盼,对佛教创始人的无限教仰,是虔诚的宗教徒才做出空前的奉献的心理动因.出钱,
献出技艺的人,都同时具有这样共通的心理动机,才能产生出像石窿这样空前的成就.佛教
一直主张,人生象劫难,只有修养高的人才能正确地面对劫难并能度过劫难.北京地下藏经
甚称国宝,是静疏法师,生怕天有不测“以备法灭”才用一生的时间石刻佛
经,以供后人信仰和研究.
1899年,中国人发现敦煌的莫高窟,从而引起的世界轰动,历史上西方世界都认为中国没
有绘画艺术,莫高窟最著名的是窟中的壁画艺术,它是唐代的匠人绘制,特别是“飞天美女”,
如仙女从天而降,飞天美女的身段线条柔美.手舞柔轻飘带,飘飘然,一挥而就.作为一个
工匠,他们在唐代不属于杰出的绘画家,只属于手艺人,他们的作品不是一流的,但却引起
世界轰动,并诞生一门敦煌学这一学科,可见中国唐代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中的地位.这些壁
画其实是佛教创始人释伽牟尼的人生故事的一系列“连环画”,是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国
的四大石窟是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刻.莫高窟地处甘肃西北部的敦煌;云
冈石窟地山西大同;龙门石窟地处河南南部,郑州东南方向;大足石刻位于四川成都东部.云
冈石窟常有少数民族的装束.龙门石窟有点傲世不恭,大足石刻是赵智凤在小佛湾构思、大
佛湾石刻而成,评论家评论说:“大小佛像约万余,喜怒皆生气,凡释典所著无不备列,几
乎将一代大佛(指佛教)收罗毕尽.”
四、莫高窟和大足——人类共同的遗产
不论是敦煌的莫高窟还是大足石刻,它都集聚人类的智慧结晶.走遍全国石窟,大家都会看
到释伽牟尼的侧卧像,人们称为卧佛,周围有十几个弟子围坐在释伽牟尼周围,那就是释伽
牟尼圆寂图.释伽牟尼一生吃尽世间苦难,临终前,他带弟子来到白果树下,他感到非常疲
惫,想休息一下,一睡醒来时,他感觉到自己应该西天归去了,就对周围的十几个弟子(还
有几个弟子在场)留下遗嘱,交待完毕后,他右手托腮,安详而面无苦色的圆寂归去.面对
生死选择,坦然处之.在窟中,也有盘腿打坐而终,还有面对瀑布打坐而终.乐山大佛是坐
佛,高达60米,建筑90年之久,大佛面向三江会合处,依山修建,山本身是卧佛,仰卧而
成,而乐山大佛是在卧佛的心中,即寓意是“佛主在我心中,出家人心中有佛”之意.此佛是
海通法师募捐修建而成.大足石刻中有弥罗佛:坦胸露肘,笑傲天下.“笑世间可笑之人,
容天下不容之事.”由于弥罗佛整天笑逐颜开,释伽牟尼认为此人修行不在他之下,未来必
定成佛,所以后人称他为未来佛,后人修建他的像时,更喜欢他的现世形象,所以全国各地
的大多数寺庙中都有弥罗佛像.
中国佛学的建立
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国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从它传入以后,它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因
素,在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方面有其特殊影响.
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传入的确切年代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历史家们仍未解决,大概是发生在公元一世纪上
半叶.传统的说法是在东汉明帝(58一73年在位)时,但是现在有证据说明在明帝以前在
中国已经听说有佛教了.尔后佛教的传播是一个漫长而逐步的过程.从中国的文献资料看,
在公元一、二世纪,佛教被人认为是有神秘法术的宗教,与阴阳家的和后来道教的神秘法术
没有多大不同.
在二世纪,有一个说法是,佛不过是老子弟子而已,这个说法在一定范围内传开了.这个说
法是受到《史记·老子列传》的启发,其中说老子晚年出关,“莫知其所终”.道家中的热心
人就这句话大加发挥,创作了一个故事,说老子去到西方,到达印度,教了佛和其他印度人,
总共有二十九个弟子.这个说法的含意是,佛经的教义不过是《道德经.老子》的外国变种
罢了.
在三、四世纪,比较有形上学意义的佛经,翻译的更多了,对佛学的了解也进了一步.这时
候认为,佛学很像道家哲学,尤其是庄子哲学,而不像道教.佛学著作往往被人用道家哲学
的观念注行解释.这种方法叫做“格义”,就是用类比来解释.
这样的方法,当然不会准确,容易造成曲解.于是在五世纪,这时候翻译的佛经大量地迅速
地增加了,这才坚决不用类比解释了.可是仍然存在这样的情况,就是五世纪的佛学大师,
甚至包括印度来的鸠摩罗什在内,继续使用道家的术语,诸如“有”、“无”、“有为”、“无为”,
来表达佛学的观念.这样做与类比解释不同,后者只是语词的表面相似,前者则所用语词与
其表达的观念有内在联系.所以从这些著作的内容来判断,作者们继续使用道家术语,并没
有造成对佛学的误解或曲解,倒是造成印度佛学与道家哲学的综合,导致中国形式的佛学的
建立.
这里必须指出:“中国的佛学”与“在中国的佛学”,二者所指的不一定是一回事,即不一定是
同义语.因为佛教中有些宗派,规定自己只遵守印度的宗教和哲学传统,而与中国的不发生
接触.相宗,又称唯识宗,就是一
个例子.相宗是著名的到印度取经的玄奘(596—664年)引进中国的.像相宗这样
的宗派,都只能叫做“在中国的佛学”.它们的影响,只限于少数人和短暂的时期.它们并没
有进入广大知识界的思想中,所以在中国的精神的发展中,简直没有起作用.
“中国的佛学侧不然,它是另一种形式的佛学,它已经与中国的思想结合,它是联系着中国
的哲学传统发展起来的.往后我们将会看到,佛教的中道宗与道家哲学有某些相似之处.中
道宗与道家哲学相互作用,产生了禅宗.禅宗虽是佛教,同时又是中国的.禅宗虽是佛教的
一个宗派,可是它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佛学的一般概念
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有些人为佛经的汉译作了巨大的努力.小乘、大乘的经文都翻译过来
了,但是只有大乘在中国的佛学中获得永久的地位.
总地说来,大乘佛学对中国人影响最大者是它的宇宙的心的概念,以及可以称为它的形上学
的负的方法.对这些进行讨论之前,必须首先考察一下佛学的几个一般概念.虽说佛教有许
多宗派,每个宗派都提出了某些不同的东西,可是所有的宗派一致同意,他们都相信“业”
的学说.业,通常解释行为,动作.但是业的实际含义更广,不只限于外部的行动,而且包
括一个有情物说的和想的.照佛学的说法,宇宙的一切现象,或者更确切地说,一个有情物
的宇宙的一切现象,都是他的心的表现.不论何时,他动,他说,以至于他想,这都是他的
心做了点什么,这点什么一定产生它的结果,无论在多么遥远的将来.这个结果就是业的报
应.业是因,报是果.一个人的存在,就是一连串的因果造成的.
一个有情物的今生,仅只是这个全过程的一个方面.死不是他的存在的终结,而只是这个过
程的另一个方面.今生是什么,来自前生的业;今生的业,决定来生是什么.如此,今生的
业,报在来生;来生的业,报在来生的来生;以至无穷.这一连串的因果报应.就是“生死
轮回”.它是一切有情物的痛苦的主要来源.,用佛学的说法,这一切痛苦,都起于个人对事
物本性的根本无知.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心的表现,所以是虚幻的,暂时的,可是无知的个
人还是渴求它们,迷恋它们.这种根本无知,就是“无明”.无明生贪嗔痴恋;由于对于生的
贪恋,个人就陷入永恒的生死轮回,万劫不复.
要逃脱生死轮回,唯一的希望在于将“无明”换成觉悟,觉悟就是梵语的“菩提”.佛教一切不
同的宗派的教义和修行,都是试图对菩提有所贡献.从这些对菩提的贡献中,个人可以在多
次再生的过程中,积累不再贪恋什么而能避开贪恋的业.个人有了这样的业,其结果就是从
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这种解脱叫做“涅磐”.那么,涅磐状态的确切意义是什么呢?它可以
说是个人与宇宙的心的同一,或者说与所谓的佛性的同一;或者说,它就是了解了或自觉到
个人与宇宙的心的固有的同一.他是宇宙的心,可是以前他没有了解或自觉这一点.佛教的
大乘宗派,中国人称作性宗的,阐发了这个学说.(在性宗中,性和心是一回事.)在阐发之
中,性宗将宇宙的心的观念引入了中国思想.所以性宗可译为School of Universal Mind(“宇
宙的心”).佛教大乘的其他宗派,如中国人称为空宗,又称为中道宗的,却不是这样描述涅
磐的.它们的描述方法,我称之为负的方法.
禅宗:静默的哲学
“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
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
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已经是第二十八代.达摩于梁武帝时,约520一526
年,到中国,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禅述的宗系
达摩将心传传给慧可(486—593年),为中国禅宗二祖.如此传到五祖弘忍(605—675年),
他有两个大弟子,分裂为南北二宗.神秀(706年卒)创北宗,慧能(638一713)创南宗.南
宗不久超过了北宗,慧能被认为六祖.禅宗后来一切有影响的派别,都说它们是慧能的弟子
们传下来的.
这种传述的早期部分可靠到什么程度,是很可怀疑的,因为还没早于十一世纪的文献支持
它.本章的目的不是对这个问题作学术的考证.只说这一点就够了:现在并没有学者认真看
待这种传述.因为中国禅宗的理论背景,早已有人如僧肇、道生创造出来了,这在前一章已
经讲了.有了这种背景,禅宗的兴起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实在用不着把神话似的菩提达摩
看作它的创始人.
可是,神秀和慧能分裂禅宗,却是历史事实.北宗与南宗的创始人的不同,代表性宗
与空宗的不同,如前一章描述的.这可以从慧能自序里看出来.从这篇自序我们知道慧能是
今广东省人,在弘忍门下为僧.自序中说,有一天弘忍自知快要死了,把弟子们召集在一起,
说现在要指定一个继承人,其条件是写出一首最好的“偈”(ji),把禅宗的教义概括起来.当
下神秀作偈云: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针对此偈,慧能作偈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据说弘忍赞赏慧能的偈,指定他为继承人,是为六祖(见《六祖坛经》卷一).
神秀的偈强调宇宙的心,即道生所说的佛性.慧能的偈强调僧肇所说的无.禅宗有两句常说
的话:“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神秀的偈表现了前一句,慧能的偈表现了后一句.
顿悟
修行,不论多么长久,本身只是一种准备工作.为了成佛,这种修行必须达到高峰,就是顿
悟,如在前一章描述的,好比飞跃.只有发生飞跃之后才能成佛.
这样的飞跃,禅师们常常叫做“见道”.南泉禅师普愿(830年卒)告诉他的弟子说:“道不属
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大虚廓然,岂可强是非也.”
达道就是与道同一.它如大虚廓然,也不是真空;它只是消除了一切差别的状态.
这种状态,禅师们描写为“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后两句最初见于《六
祖坛经》,后来为禅师们广泛引用,意思是,只有经验到经验者与被经验者冥合不分的人,
才真正知道它是什么.在这种状态,经验者已经抛弃了普通意义上的知识,因为这种知识假
定有知者与被知者的区别.可是他又不是无知,因为他的状态不同于南泉所说的无记.这就
是所谓的不知之知.
一个人若到了顿悟的边缘;这就是禅师最能帮助他的时刻.一个人即将发生这种飞跃了,这
时候,无论多么小的帮助,也是重大的帮助.这时候,禅师们惯于施展他们所谓“棒喝”的方
法,帮助发生顿悟的一跃.禅宗文献记载许多这样的事情:某位禅师要他的弟子考虑某个问
题,然后突然用棒子敲他几下,或向他大喝一声.如果棒喝的时机恰好,结果就是弟子发生
顿悟.这些事情似乎可以这样解释:施展这样的物理和生理动作,震动了弟子,使他发生了
准备已久的心理觉悟.
禅师们用“如桶底子脱”的比喻,形容顿悟.桶底子脱了,则桶所有之物,都顿时脱出.同样
地,一个人顿悟了,就觉得以前所有的各种问题,也顿时解决.其解决并不是具体地解决,
而是在悟中了解此等问题,本来都不是问题.所以悟后所得之道,为“不疑之道”.
“南无阿弥陀佛”及其他
在寺院庙宇,经常可见到“如来佛”、“南无阿弥陀佛”等等,它们是什么意思呢?
“如来佛”.“如来”这个名词是从梵语译出来的.“如”字就是“真如”.即一切法(事物)的真
实状况.它又包含“如实”的意义.“如来”佛经的解释是:“乘如实道来成正党.”又说:“如实
道来”;“如来”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是“佛陀”的异名.如释迦牟尼佛,可以称释迦牟尼如来.“弥
陀佛”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佛,是梵语音译,意义是“无量的光明”.
“南无佛”.“南无”是梵语的音译,它的意义是“警礼”.
“佛”.佛字是“佛陀”的简称,佛陀的意义是“觉着”或“智者”.佛教赋予佛陀的涵义有三种:
一、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二、等觉或遍觉——不仅自
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使别人觉悟;三、圆觉或无上觉——自觉他的
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最圆满的境地.“释迎牟尼”.也叫佛,是公元前6世纪的人,有
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达多,姓是乔达摩.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
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他是当时达毗罗卫国净饭王的长子,是他母亲临产前根据民俗回母家
时.路过蓝毗尼花园,在树下休息的时候生下的、他自小从婆罗门学者学习文学、哲学、天
文学等,知识广博,又学了武术,世间许多现象(如饥渴、困乏,在烈日下耕田的农人,绳
牵鞭打、口喘汗流、拖着犁头耕地的牛),促使他思索着一个问题——如何解脱世间的苦痛,
于是有了出家的念头.他父亲为他娶了邻国
的王女为妃.生了一个儿子.但他还是在一个夜晚走出国城,进入森林,剃会须发成
为修道者,舍弃了王位.他先后寻访3名学者学道,不能满足要求,尝够了艰苦辛酸,坚持
6年之久,结果徒劳无功,方才悟到苦行是无益的,他于是到尼连排河里去沐浴,洗去了6
年积垢,随后受了一个牧女供养的牛奶,恢复了气力.一天,他走到一棵毕钵罗树下,铺上
吉祥草,向着东方盘腿而坐,发誓说“我今如不能到天上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
座.”终于在一个夜里,战胜了最后的烦恼魔障,获得了彻底觉悟而成了佛陀,毕钵罗树也
得了菩提树之名.“菩提”是“觉”的意思.
“佛教与莲花”.寺庙中木雕泥塑的佛像有站立的,有静金的,也有侧身躺卧的.但是,绝大
多数的菩萨和佛都是端坐在莲座之上.尽管菩萨的等级没有佛祖高,可是享受莲花座位的待
遇是一样的.佛教选用莲花座位不是偶然的.因为莲花象征圣洁、贞静,与菩萨和佛庄严肃
穆的法相得益彰.莲花不仅用做佛座,也可作为菩萨的帽子,在寺院中,随处都可见到莲花
的装饰和器物:和尚跪拜用的是绣莲蒲团,大雄宝殿上长垂的是记青佛名的莲幡,和尚念经
唱赞时敲打用的乐器饰有莲花,甚至和尚圆寂后也要盛在莲缸之中火花.
1、三藏法师:
玄藏,唐王朝人氏,年幼聪颖过人,后受唐皇重托去西天取经18年,成为南亚佛教最后的、
知识最渊博、最光彩照人的三藏法师,他博闻强记,两年学完古印度语(梵文),能写诗,
和流利地用印语交谈,并懂得多种外来方言.能熟练背诵5000本佛学经典:《佛、律、论》
成为印度佛学史上第十位获得印度佛学院的最高学位:“三藏法师”称号(总共就十位).在
印度佛学院,他讲经布道,与经文高手进行辩论,他所发表的经文论文无人能改一字.赢得
了印度佛门弟子普遍的尊敬.由于他本来自大唐,又在印度获“三藏法师”称号,故名“唐三
藏”.唐三藏离开南亚时,他带走了南亚佛教的灵光,回大唐后,印度的佛教就开始衰落.
2、“五祖传位”的故事
《红楼梦》里薛宝钗给林代玉说过一个“五祖传说”的故事.五祖的大弟子神秀作了一偈,读
起来很有道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而当“伙头军”的慧
能却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拘,何处染尘埃.”五祖认为:慧能讲得好,
就把衣钵(音波)传给了他.
3、佛教的故事
传说过去有一个和尚从小吃素,规规矩矩遵守佛教一切戒律.有一天他走在路上踩死了一只
青蛙,觉得自己白修行一辈子.非常伤心,痛哭.一个杀猪的屠夫从那儿经过,知道这情况
后,要替他赎罪,立即拿出屠刀自杀.这时天上佛主使者把屠夫度去西天.和尚一看此景,
也用屠刀自杀,结果就那样死在路边.杀猪的上西天,吃素的死路边.这说明思想觉悟的极
端重要性,只在形式上下功夫,是不能成佛的.——思想觉悟的极端重要性
4、佛门的故事——为何背那位女子
一高僧带一弟子云游,途中遇一女子,因河水急流阻在此岸无法过河,这位高僧见状来到女
子面前说道:“施主搭老僧肩上,老僧背你过河.”到对岸女子谢毕,高僧带弟子入山林.在
路上弟子总是想不明白,佛门应不近女色,为何今日师傅却背一女子过河.弟子为解其中之
谜,走近师傅问之:“师傅,你为何背女子过河呢?”师傅说:“我不是放下了吗?”徒弟想了
一会儿还是不明白,等一会又问师父为何背那位女子,师傅不耐烦地说:“我不是早就放下
了吗?”
5、遇见神仙故事
中国有个故事,说是有个人遇见一位神仙,神仙问他需要什么东西,他说他需要金子.神仙
用指头点了几块石头,石头立即变成金子.神仙叫他拿去,但他不拿.神仙问:“你还要什
么呢?”他答道:“我要斧的手指头.”
6、还俗和尚——半路子的人
一个和尚因为耐不得佛家的寂寞就下山还俗去了.不一个月,因为耐不得尘世的口舌,又上
山了.不一个月,又因不耐寂寞还是去了.如此三番,老僧就对他说:你干脆也不必信佛,
脱去袈裟,也不必认真去做俗人,就在庙宇和尘世之间的凉亭那里没一个去处,卖茶如何?
这个还俗的人就讨了个小娘,支起一爿茶店.老僧的指引很
好,半路子的人,只能做半路子的事.
7、佛门故事——和尚犯罪
一和尚犯罪,一人押送之.夜宿旅店,和尚沽酒劝押送人烂醉,然后和尚将押送人头发削去
后逃之夭夭.第二天早晨,押送人(押役)酒醉,绕屋寻和尚不得,摩其头则无发也,乃大
喊道:“和尚还在,我到何处去了.”
——佛门乃四大皆空,最终达到无我的境界
8、讽刺佛门的故事
有一个讽刺故事,说是有个书生游览一个佛寺,受到执事僧人的冷遇.有一个大官也来游览,
却受到最大的尊敬.大官走了以后,书生就问僧人为什么待遇不同.僧人说:“敬是不敬,
不敬是敬.”书生就照僧人脸上狠狠
打了一耳光.僧人愤怒地抗议道:“你为什么打我?”书生说:“打是不打,不打是打.
9、佛家的故事——送一轮明月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在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开悟了
自性的般苦.他喜悦地走回住处,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的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
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候,他知道小偷
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里.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错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
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
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景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
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
进入室境.
第二天,他在阳光温暖的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室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
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他一轮明月.”
感谢阅读,欢迎大家下载使用!
本文发布于:2023-05-25 13:51: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179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佛教文化与石窟文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佛教文化与石窟文化.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