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用引经据典或亲身经历阐述这种学习方法的好处作
文
甲文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
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
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
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
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a)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
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
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
来是它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
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
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来应门。他
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
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漠。就上句“鸟宿池
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
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b)
是否真如古今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中玩索(c)而要
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者想到“敲”而
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
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
(d),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乙文贾岛《题李凝幽剧》:“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
下门。”这几句诗并不好,只是他对作诗非常认真,一个字都不放过,要反复研
究,这种精神还是可取的。________。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若即景会心,
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诗人不是为写景
而写景,景物有会于心,可以用来达情意才写,所谓“即景会心”。究竟是“敲”
还是“推”合于情景呢?假如诗人已经有了要表达的情意,那么两个字中哪个字
合于情意,当下就可决定,用不着反复推求。问题是诗人对所要表达的情意不明
确,所以决不定。就这首诗来看,敲的该是李凝幽居的门,这个僧可能是作者自
指,因作者出家为僧,法名无本,那他在晚上去找李凝,应该敲门,才和幽居相
应。从音节上说,敲字也较为响亮。
本文发布于:2023-05-23 02:44: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167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用引经据典或亲身经历阐述这种学习方法的好处作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用引经据典或亲身经历阐述这种学习方法的好处作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