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轨道交通线网城轨云与大数据平台
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通过对贵阳轨道交通线路信息化系统建设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结合呼和浩特、太原等地城轨云平台的建设经验,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
城轨发展纲要》(以下简称《智慧城轨发展纲要》)要求,贵阳轨道启动线网城
轨云与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关键词:智慧城轨;信息孤岛;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0 引言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最为迅速,信息处理技术突飞猛进、
日新月异,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革。2020年3月12日中国城
市轨道交通协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的发布,为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建设指明
了方向。结合纲要要求,为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新一代中国式智慧型
城市轨道交通,贵阳轨道也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拟构建轨道交通
线网城轨云与大数据平台。
1 线网规划及线路建设情况
1.1线网规划
2008年和2015年,贵阳市政府分别批复了两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共9条
线(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S1线、S2线、S3线、S4线、G1线),线
网规模467公里,总投资约2785亿元。
1.2建设规划
2010年9月和2016年7月,国家发改委分别批复了两轮贵阳轨道交通建设
规划,共6条线(1号线、2号线一期、2号线二期、3号线一期、S1线一期、S2
线一期北段),线网规模约170公里,总投资约968亿元。
1.2线路情况
1.2.1运营线路情况
目前开通了1、2号线两条线路,其中1号线全长35.1km,设25座车站、1
座车辆段和1座停车场,在诚信路站附近设控制中心,与2号线共用,于2019
年12月开通试运营;2号线全长43.6km,设32座车站、1座车辆段和1座停车
场,于2020年4月开通试运营;1、2号线通信、信号、综合监控、自动售检票
等弱电系统均按《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要求的常规方案进行设置。
1.2.2在建线路情况
目前在建有3号线和S1线两条线路,其中3线路全长43.1km,设29座车站、
1座车辆段和1座停车场,在中曹司站附近设控制中心,与S1线和S2线共用,
计划于2023年开通试运营,由中国中铁联合体采用PPP模式承建;S1线全长
30.32km,设13座车站、1座车辆段和1座停车场,计划于2024年开通试运营,
由中国铁建联合体采用PPP模式承建;3号线和S1线通信、信号、综合监控、自
动售检票等弱电系统初步设计方案均按《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要求
的常规方案进行设计。
1.2.3 存在的问题
由于贵阳轨道建设的第一轮信息化项目,基础架构只局限于1、2号线,没
有形成线网级的架构支撑,无法支撑集团公司长期的信息化工作要求,集团公司
各部门之间信息壁垒依然存在,且在此基础上要满足开展大数据工作的条件并不
具备,基础设施、业务扩展及系统功能等方面尚有较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问题:
由于缺乏前期统筹规划和考虑,既有1、2号线控制中心信息机房与民用通
信机房共用,空间较小,供电、UPS及机柜均无预留,无法满足未来后期大数据
应用的发展需要。信息化业务系统支撑不足,功能应用分散,没有统一和共享的
平台,数据分散,没有集成的综合展示和分析应用,新兴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
等应用不足。已建的信息系统相对独立,不同系统之间数据共享较少,系统之间
数据编码标准尚未完全统一,未形成完善的数据管理制度及标准。
在规划建设方面,目前只对建设档案、工程图纸进行了管理,对工程项目的
立项、项目执行、项目后期的几个阶段缺乏信息化的管理;在运营管理方面,建
立起了客运组织管理、调度管理、乘务管理、站务管理、票务管理、维修管理、
安全监控应急管理、乘客客服管理,但在维修管理、乘务管理、施工调度等业务
中缺乏移动化应用;在资源开发方面,目前还没有建立相应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在经营管理方面,包括电子报销管理、费用控制等在内的费控管理也没有建立起
来,不能满足营改增价稅分离和不同业务场景下的费用分摊管理要求;没有建立
起从建设期、试运行期和运营期三个阶段完整的资产管理,没有建立从价值流、
实物流和信息流等多种维度的采购、到货、安装/施工、实物移交、竣工结算、
资产转资、资产折旧等全生命周期的资产管理,在采购管理、设备维护、资产管
理上还存在“三码合一”的问题。在综合管理方面,虽然建立起了贵阳轨道的统
一门户和OA系统,但在质量安全、合约法规、监察审计、党群工作等领域,还
没有信息化系统的支持,移动化应用还无法大面积使用。
2 城轨云与大数据平台方案研究
结合既有线路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
强国战略纲要》、中城协《智慧城轨发展纲要》,贵阳轨道于2020年完成了
《贵阳轨道顶层信息化规划》,对智慧城轨在贵阳轨道的如何落地实施进行了研
究,主要以贵阳轨道城轨云与大数据平台为重要抓手来切入实施和建立健全贵阳
轨道智慧城轨体系。
2.1构建贵阳轨道城轨云与大数据平台的必要性
2.1.1是建设轨道上的城市群和都市圈,推广交通“一卡通”、二维码“一
码畅行”,未来全国城市轨道交通“一张网”的需要
贵阳城市地形被黔灵山脉、百花山脉、南岳山脉所切割,城市建设用地较零
碎,城市空间布局呈狭长形、组团形,城市组团间地面交通走廊有限,贵阳周边
有安顺、遵义、黔南、黔东南等城市群、都市圈,高大运量的轨道交通作为连接
城市组团间、城市群、都市圈的交通工具已成为必然,其具备的运送客流大、承
载能力强、便捷、准时、环保等特点为城市向更大规模的城镇化发展、更高质量
的经济发展、更美好的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前进提供更高的承载能力。根据国家发
改委发布的《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要推广交通
“一卡通”、二维码“一码畅行”,构建贵阳轨道交通城轨云平台后,可通过城
轨云平台实现贵阳与全国其它城市轨道交通的“互通”功能,实现网上未来全国
轨道交通“一张网”的更高目标,就如全国高铁一张网一样便捷,更能以人民至
上为中心,高质量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2.1.2是支持轨道交通高质量网络化发展的需要
贵阳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了9条线路,规模约470km,规划了3个以上运营调
度指挥中心(OCC)、1个线网指挥中心(TCC),调度指挥中心、线网指挥中心
分设于不同的地方,各条线的建设、运营数据均单独收集及存放,加之PPP建设
模式加入轨道交通建设及运营后,各条线、调度指挥中心、线网指挥中心等之间
缺乏统筹、统一平台的管理,难以实现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构建贵阳市轨道城
轨云与大数据平台,为信号ATS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综合监控系统、门禁系
统、能源管理系统、通信各子系统等系统统一提供计算、存储、网络资源,并预
留后期其他线路系统的接入条件,并能实现贵阳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和运营的可
持续发展。
2.1.3 是统筹、组织贵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与其它交通网融合发展的需要
交通多网融合是充分发挥各种交通制式的优势以及互补作用,贵阳贵安高度
融合发展的需要及“强省会五年行动”方案指明了交通间融合的发展方向,推动
贵阳智慧城轨交通建设,建立城轨云及大数据平台,使轨道交通建设、管理、运
营等更智慧、更智能、更安全、更便以服务于人民群众。贵阳贵安已在高度融合
发展的路上,与周边城市群的轨道交通连接有高铁沪昆线、成贵线、渝黔线、贵
南线等,贵阳已成为高铁云集的枢纽中心,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21年新型
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要优化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建设一体
化综合客运枢纽和衔接高效的综合货运枢纽,促进各类交通方式无缝接驳、便捷
换乘,在研究贵阳贵安的城市轨道交通与高铁的接驳换乘物理关系后,构建贵阳
轨道城轨云与大数据平台后,有通过城轨云及大数据平台实现与其它交通网上
“互通”的基础条件。
2.1.4是共享资源、节约能耗、节省建设投资、营造良好运营环境等高质量
发展轨道交通的需要
贵阳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后,自动售检票系统、综合监控系统、门禁系统、
能源管理系统、通信各子系统等配置的服务器、工作站等设备集中布置,可实现
多线资源共享,节约能耗;线网数据统一管理、存储等带来近期建设投资较分散
布置方案不增加、远期各条线接入后不大规模重复投入软硬件设施,节约了建设
投资;打造的一个城市轨道交通门户、构建三个中心、拓展五大领域、依托三张
网络、搭建一个城轨交通云与大数据平台对轨道交通外便捷接驳及协调,对轨道
交通内统筹运营管理,急需营造良好的轨道交通线网运营环境。
2.1.5是构建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需要
智慧交通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智慧城市最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社会发展和
科技进步,人们对良好道路交通环境的需求和期待越来越高,高效便捷的现代交
通体系,也无疑是推进高标准要求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近年来,
贵阳贵安抢抓机遇,全面融合发展,大力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交通网络体系,目前已将贵阳轨道与公交集团合并,全面统筹公共交通规划建设,
在智慧公共交通探索试点上,“脸行贵阳”正式上线,“智慧停车信息平台”也
逐步完善,通过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深入实施“大数据
+”,赋予交通发展更多科学内涵,全面提升贵阳贵阳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和城市
治理水平。
2.2构建贵阳轨道城轨云与大数据平台的紧迫性
贵阳轨道已建成运营1号线、2号线,约76km,在建线路3号线一期、S1线
一期,约74km,即将启动S2线一期北段工程建设,约32km,至2024年我市将
开通4条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全长约150km,日客运量将跃升至约为100万人次。
我市轨道交通的中心将从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运营转至网络化的建设、运营管
理上。为迎接近期规划建设完成后大规模网络化建设、运营带来的挑战,贵阳轨
道须引入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以提升路网服务能力、运营安全水平与运营成
本管控效率。我司在2018年启动了贵阳轨道顶层信息化规划,2020年5月完成
规划编制,2021年完成贵阳轨道城轨云方案专项设计,随即启动贵阳轨道城轨云
平台的建设,以满足线网化建设和运营管控,建设时间要随3号线、S1线建设工
期同步甚至提前完成,时间较紧迫。
2.3构建贵阳轨道城轨云与大数据平台的可行性
2.3.1国内其它城市建设经验
目前,呼和浩特及太原初期的线路建设模式是采用PPP建设模式,均已按中
央高质量发展轨道交通的要求以及参照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智慧城轨
发展纲要》相关指导文件和规范进行了城轨云平台的建设,优化调整原来的初步
设计方案,并已开通运营;北京、深圳、武汉等地已按城轨云进行了项目研究和
招标,现正处于项目实施阶段。已经建成运营的城轨云平台经验可供借鉴。
2.3.2贵阳轨道城轨云与大数据平台的可行性
根据前期贵阳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建设规划布置的OCC、已经实施的TCC完
成情况,按照2019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战略纲要》,结合《智慧城
轨发展纲要》及相关规范的要求,从实施条件、技术方案、投资等方面进行了分
析:利用原3号线一期、S1线一期各系统中分散布置的设备变为集中设置,整体
投资较初步设计基本不变的条件,搭建起贵阳轨道城轨云平台,原3号线和S1
线初步设计方案中信号ATS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综合监控系统、门禁系统、
能源管理系统、通信各子系统等配置的服务器、工作站等设备将集中统一布置到
贵阳轨道城轨云平台,不再单独配置;经与3号线和S1线两家PPP项目公司多
次沟通协调,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具备平台建设实施可行性。
2.4 贵阳轨道城轨云与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采用主备数据中心容灾的模式,利用原3号线一期、S1线一期各系统中分散
布置的设备技术方案变为集中设置的技术方案。城轨云中心主要集中设置于中曹
司控制中心及麦架车辆段线网指挥中心,硬件主要由中心网络设备、中心网络安
全设备、中心计算服务器、中心存储设备、中心云桌面、一体化机房等构成。其
中,中曹司主数据中心作为贵阳轨道城轨云平台的主中心,分别为安全生产网、
内部服务网以及外部服务网构建三个独立资源池。安全生产网资源池根据业务需
求为ATS、ISCS、AFC等提供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及各类云服务等;内部服务网
资源池为各企业管理业务系统提供数据备份服务;外部服务网资源池为各类乘客
服务系统提供计算、存储资源、各类云服务等。
采用城轨云平台方案后,原3号线和S1线初步设计方案中信号、自动售检
票、综合监控、门禁和通信等入云各子系统等配置的服务器、工作站等设备将统
一由贵阳轨道城轨云平台统一提供,不再单独配置。主要是将原各系统中分散布
置的设备变为集中设置,整体投资较初步设计基本不变。概算分别从3号线、S1
线的通信、信号、综合监控和自动售机票系统中原分散布置的设备设施,整体费
用约为1.41亿元。
贵阳轨道城轨云平台方案于2023年与3号线、S1线整体工期建设同步和开
通,由于该方案调整已改变原项目的PPP协议内容,目前已取得了PPP项目公司
的同意复函并通过了市政府的审批,现正在进行相关招标文件编制工作,并计划
于2022年年内完成该项目的招标和实施。
3 结论
打造智慧城轨已成为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共识,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
已成为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的趋势。贵阳作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
大数据交易中心、数据中心集聚区、“中国数谷”,贵阳轨道城轨云平台的建设
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并将为轨道交通行业在智慧城轨的探索上作出积极的示范。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刚要[G].北
京.2020
[2]李中浩, ZHANG Liman译. 建设标准化的城市轨道交通云和大数据平台
[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21, 24(6):3;
[3]景亮, 方晖, 张森. 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云平台及大数据平台建设[J].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20(8):6。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23:32: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166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贵阳轨道交通线网城轨云与大数据平台的探索与研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贵阳轨道交通线网城轨云与大数据平台的探索与研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