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园艺2021年第7期
园林的新与旧———方塔园案例分析
夏民
(中合慧景(长沙)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以上海方塔园为例,从园林的观念、尊敬的反叛、方塔园的新与旧精神以及方塔园创作背后理念4个方面阐述探讨园林的
新与旧,进一步探究了其背后的思想理念和设计方法,并试图使其更为具体化、明了化,从而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园林;设计方法;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方塔园
园林的观念1
园林集中反映了当时在文化上占支配地位的人们
的理想、情感与憧憬,如中国传统四大基本类型园林中
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和自然风景园林,都是
与当时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的,历史文化不同,园林
就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不再是过去单一的培育
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当前自然环境、游憩境域的内容
和形式都发了变化,其面对的问题复杂多样,内涵日益
丰富,价值体系也越来越多元,相对应的使命已经发生
了深刻改变,也就是说理解和认识园林的观念是需要很长时间里,在惯有的文化逻辑里是艺术需要创
不断变化和扩展的,而不只是停留在固有观念和思维造,创造需要反叛,创造是需要有新的实质性内容,这
里,如今很多人认为具有民族形式的就是有文化的,规都是对的。但创新不是简单的弃旧图新,文化财富应该
则的就是不自然的,不生态的,曲线的就是美的、自然是叠加的,在创造的同时,应该做到尊敬的反叛,只有
的等观念的认识局限性,这就需要不断地吸收现代科理解传统,系统地掌握创作规律,才能打破传统观念及
学技术的成果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形成一套理论知识认识局限,才会对传统有新的想象,并且找到一个支
人对颜色变化有了情感。植物的生死变化给人精神的
支持或者削弱,春天植物的生命力让人有种信心增强
的内心享受,而秋天植物的陨落又会让人感慨岁月的
流逝和生命的逝去。同时中国的文学氛围喜欢借景抒
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的世界里,所以植物的生
理变化会引起人的共鸣,这种共鸣就会让人感到植物
的境遇就像是自己的境遇。植物的气味更像是“生化武
器”,通过芳香物对人的生理进行调节。植物的间接影
响通过营造和谐舒适的环境来满足人,同样的人也会
因为失去这样的环境而感到悲伤。在各种各样的影响
因素中,颜色影响最为显著,生死变化影响最直接,声
音影响和气味影响较为温和,间接影响最为隐秘。同时
各种影响间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就像绿色伴随着新
生而又反抗着死亡,这种关系的研究需要去更深层次
的理解。在未来的园林建设过程中,园林植物对人的影
响研究对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人
和植物的关系十分紧密,建议今后在植物配置中,合理
利用人的感情变化和植物变换的关系,以提升人类居
(收稿:2020-10-17)
住环境。
:
[1]赵娟,崔文静,李红.浅析园林植物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J].花卉,2018(12):164.
和技术手法,才能构建具有当代精神的园林,创造出更
适合人们生活方式的园林。
选取方塔园作为个案研究,来分析方塔园的“与古
为新”精神,是在渲染场所传统文化韵味的同时,呈现
出现代主义技术理念与文化智慧。因此,方塔园是随时
代而发展的,是同社会相适应的普通人日常生活的需
要,而不是过去那种传统园林凌驾于普通人生活之上
的园林观念。
尊敬的反叛2
[2]徐坚.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果媛媛,姜瑶,王松.园林植物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J].黑
龙江科学,2015,6(10):102-103.
[4]李霞,安雪,金紫霖,等.植物色彩对人生理和心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7):1730-1733.
—以“伤[5]朱丽卉.浅谈曹丕散文中的死亡意识与庄子的道家哲学——
秋”“悲风”为意象进行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31(5):22-26.
[6]中华书局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M].上海:中华书局,1999.
[7]孙力,王敏.基于生理心理影响的园林植物配置优化探析[J].中国城
市林业,2018,16(1):44-48.
[8]韩国娟.佛教死亡观及其现代价值[D].青海师范大学,2019.
—以[9]黄国萍,李美荣,崔泽玉.大学新生孤独感的状况及疏导策略——
池州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10,24(01):
147-150.
[10]PallasmaaEyesoftheSkin.ArchitectureandtheSens[J].Ar-
chitecture(Washington,D.C.),2012,95(3).
[11]贾梅.康复景观中几种芳香植物挥发物及其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
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7.
[12]欧亚丽.芳香植物景观建设初探[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1):68-70.
[13]中华书局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M].上海:中华书局,1999.
[14]葛坚,赵秀敏,石坚韧.城市景观中的声景观解析与设计[J].浙江大
学学报(工学版),2004(8):61-66.
[15]康宁,李树华,李法红.园林景观对人体心理影响的研究[J].中国园
林,2008(7):69-72.
[16]孙艳美,钟秀宏,尤淑霞.负氧离子及其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4
(13):37-38.
[17]邢振杰,康永祥,李明达.园林植物形态对人生理和心理影响研究
[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5,30(2):283-286.
訛訕訌觼
2021年第7期现代园艺
点,使创新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才能知道自方塔园最终呈现出艺术家的审美和匠人的精神,
己当前的位置以及要走的路的方向在哪里。按照冯先很好地完成了场地与人的互动体验,反映出极强的设
生谈创新的理解,是希望做到“合道”同时又“反常”,即计信息。新园林与旧建筑的对比,既有场所感又有场面
所谓“趣与道”的结合,如果只是反常,不合道的话就流感,能够感受到场地时间的纵深感,可谓营造用心至
于低级趣味、过眼云烟。搞创新不主张弃旧图新,不应
从反常态、反前人出发,但也不能再用民族形式束缚住3.3核心空间
自己,而是从具体时代背景和现实任务出发,巧妙地运
用所有已知的理论和技术,开阔思想,多途径地生动地观赏路径及空间组织。基于此,核心空间采用西方现代
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创新,进而促进创作水平的提手法做传统空间,围而不合的院墙来界定塔院边界,构
高。成核心主体,并以方塔为核心向南延伸的湖面成为南
3方塔园的新与旧精神
3.1项目背景
1978年上海建设委员会批准以方塔为中心建一
个历史文物公园,并将方塔园建设工程交给冯纪忠,总
体规划和设计于1978~1986年,一二期工程于1982年
完成,后续完成园中何陋轩的设计,总占地面积为
11.52hm。在当时复杂的环境背景和压力下,方塔园对
2
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理念道路的开拓具有重要的意
义。
方塔园建设时的定位是保护历史文物、展现地域
文化的城市公园,后续的规划也都是基于这样一种认
识来进行的。从定位中可以找到2个重要信息,其一是
保护历史文物,修缮方塔及搬入园中的天后宫与楠木
厅等文物,使其形成一个固定区域,便于人们参观和后
期管理;其二则是立足于展现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园属
性,既要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又要在风格特
征上展现方塔的传统古韵。因此,根据这样的现状及任
务,围绕“与古为新”这一精神立意,以尊重古人的东西
为前提,寻求一种最为适合的方式展现历史古韵,让新
的东西可以和古的东西在一起成为新的。
[1]
3.2项目布局
按照冯先生讲的是取“冗繁削尽留清瘦”之意,不
拘泥于传统园林布局,而是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开放
自由布局,灵活组织空间。规划首先考虑的场地核心
[2]
问题,是如何组织好宋塔、明壁和清殿这一组不同轴线
和朝代的文物。通过分析对比,采取尊重场地历史文
脉,打破常规惯例作轴线布置,大胆地采用曲折的轴
线、错落有致的石筑台地,生成结构秩序清晰的广场空
间,将三项文物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相互之间有极强
内在张力的空间关系,从而形成了以方塔为中心的广
场空间、湖面空间和草坪空间,以及东侧竹林、西侧传
统游园等功能区。为了更好地突出宋代方塔,进一步在
空间序列上安排了2组空间序列,一组是从北门———
方塔空间序列,另一组是从东门———方塔空间序列,以
不同的空间体验路径引导人们层层递进,最后汇聚于
方塔。
极。
围绕方塔的主体位置,也就需要考虑人们合适的
端草坪空间与广场空间的过渡空间,这样以水面为界
形成了南北2组观赏方塔的空间。最终,通过方塔与广
场、湖面、草坪相互贯通,形成了草坪空间、水面空间和
广场空间,这3个空间是一体的,体量上也是均衡的,
相互之间空间是自由流动的,整体上具有中国山水画
的“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美学特征,场所的气势也就
出来了。
按照这个思路设置了2组观赏方塔的空间,一组
是由北门入口与东门入口分别通过甬道与堑道的形式
延伸至中心广场,进而通过中心广场的营造,将文物
如“掌上明珠”一般承托在高低不同台座上,凸显文物
的珍重,同时使其能够显露或者是加强主体宋塔的韵
味。另一组则为大水面及南岸的大片草坪,大水面是
[2]
在原有河道的基础上扩大后成为湖面,北面结合院墙,
筑规整的石砌驳岸,结束于宋桥,这样墙和水的界线就
很清楚地分开,南岸的大草坪则缓坡入水,与塔岸对
应,岸线形成软硬对比的对偶变化关系,进而烘托主
次。此外,开阔的大草坪超过10000m,草坪的山坡向
2
南有地形坡度,呈靠背椅形,这就与塔形成围合关系,
加之草坪南侧群植乔木、散植丹枫,由北岸南眺,营造
出背日丹枫万木稠的景象,可以看出冯先生这样一种
精致的组景手法。
3.4北门———方塔空间序列
北门面向城市的主要街道,人流比较集中,是公园
的主要进出口。自北门到方塔,铺砌一段较长的高高低
低的步行石板通道,甬道与方塔的位置并不在同一条
轴线上,略有曲折,是由标高不同的矩形平面交错迭合
而成,并通过线性铺装强调路径指向,向下层层跌落。
甬道东侧沿线留出草地空间及布置一片以浓郁的树丛
为背景的花镜,并增设弧形矮石墙来进一步明晰这条
游览路线的边界,来收拢人们的视线和打破狭长线性
空间的单一性,同时起到了与线性甬道形成了直观的
对比,以及减弱人们行走在甬道上步步向下的感受,这
样让人行走时有一种变的感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高
低起落的标高变化来弥补塔基过低的不足,用层层台
阶分段过渡,逐步下降,这样行走步道上的近端视线也
訛訖訌觼
现代园艺2021年第7期
就只能目及乔木的林上空间,进而增强人们踏进广场个人意念和情感很强的表达载体,都表现在屋顶、基
时对核心空间的感受。可以看出冯先生这种“旷”与台、弧墙、空间变化、道路、建构细节等各个方面,如屋
“奥”的空间处理手法,用心地营造出该空间序列的仪顶的设计源于松江到嘉兴一带的乡间民居,但屋顶又
式感。不是民居屋顶的简单再现的表象,而是取其情态作为
3.5东门———方塔空间序列地方文化予以继承的新东西,也是冯先生超越方塔园
东门为次入口,越过东门进入内院,前方设一道长之外地方文化的文脉延续。
长的照壁,北侧设垂门一座,有意导向北行,过垂花门分量问题一直是冯先生关注的,提出新建的何陋
后则步入地面高低曲折的堑道。堑道是受到了无锡寄轩要和天后宫的分量相当,“新”和“旧”应该有相同的
畅园八音涧的启发,因场地现状东北角的外围有多层分量,何陋轩基座的大小,用的就是天后宫的大小,而
住宅,考虑到院内外景观视线不相互干扰,采取堆土形且是用的3个,3个尺寸都是17.64m×11.64m,3个台
成较高的地势,并群植高大乔木进行视线遮挡,堑道就子按照30°、60°、90°组合在一起,这是要表达出自
是这样带着解决现场问题的设计方法开辟出的。己在选择方向,在改变,这是有意的。
为了打破线性的通透感,堑道被分成多个尺度不另外,弧墙和光影的变化关系也是有意识的,墙面
等的矩形空间进行转折变化,这使得人们行走其中的和地面的转弯,屋顶上带有弧形的弯弧,从早至晚,使
视觉感受在发生幅度变化,不停地在“收———放———得空间中光影的变化变得丰富,是特意营造出来的意
收———放”之间变化,引人入胜,使得空间“奥”的感受动空间变化,来增加人们的总感受量。同时,还借助两
量得到叠加,直到出堑道登天后宫大殿平台看到方塔侧弧形檐口与弧墙之间的弧线张力共同取得这种效
与广场,空间“旷”的感受量得以呈现。这与北门———方果,所使用的向外的这种形态,也就有这种自由开放的
塔空间序列的处理手法是相通的,都是运用旷奥开合含义,另外还表达出自由、平等的观念,这些都隐含在
的空间处理手法,按照冯先生自己的话讲,在空间感受何陋轩的细节处理中。
变化幅度的把握上,2组空间序列的设计都具有一定3.8赏竹亭
的分量,设计堑道是为了跟方塔所在区域构成一定的赏竹亭位于园东竹林南侧,是木制草顶方亭,亭顶
关系,这和北大门甬道的路线共同构成与方塔的空间檐口压得较低,大屋面坡度明显,整个亭子给予人以份
联系,从而凸显宋塔的地位及呈现场地整体意动空间量感,这又是冯先生一开始就考虑的分量问题,它不只
的气势,达到了臻于至善至美的境地。
3.6东门与垂花门面四角各3根等边直角形布置的立柱,支撑起大屋顶,
东门在屋顶和结构的处理上,和北门采用了同样四角内收处各设1根金柱,不落地,由底部横梁间斜出
的手法,东入口门棚体量较北入口大,整体尺度上没有
北大门协调。门棚屋顶下方两侧各设有1个值班室,屋节点为中心四散开,各成角度,金柱与下部短梁的交接
顶是由6根钢柱支撑的东西向两面小青瓦单坡屋顶而
成,屋面下轻钢析架加横向连杆形成屋架,这一做法形强了此节点的视觉感受力。同时冯先生的意动空间理
式和材料都是现代的,但在波浪式钢结构中却表达了
斗拱对力的层层传递的状态。到空间的外延,打破传统美人靠的座椅,取而代之的是
垂花门同样用钢结构、白粉墙和小青瓦。垂花门屋
面下是类似北门、东门的开放式轻钢结构,都是屋顶、间打破,与亭外空间贯通相连,整个空间就灵动起来
墙体分离式做法,垂花门中间是一面开有圆形门洞的
白墙,其两侧对称布置有丁字型的侧墙,侧墙两侧各设感营造出室内外空间的画面,呈现出传统与现代、新与
计有2根钢柱支撑着屋顶,使得整体造型更加厚重和旧的融合效果。
立体。垂花门用在这里强调它的引导功能,起到了暗示
和界定空间的作用,并在门洞上设有题字,进入时是
“导胜揽幽”,出来时是“载馨与还”,进一步强化引导功
能和场所意境。
3.7何陋轩
何陋轩位于方塔园的东南角落,长约22m,宽约
24m,高约10m,整体造型是一个四坡歇山顶的草亭,
供人们游憩时停留休息之用。可以说何陋轩是冯先生
訛託訌觼
[1]
是一个随意的茅草亭,而是作为一个建筑在考虑的。地
一段短梁撑起,角部的檩条加密,以金柱上触主斜梁的
处又横插了小段构件,强化了结构强度,更重要的是加
念也一直贯穿于全园,至始至终都在自然而然地考虑
线条感极强的长条平石凳,飞穿亭外,一下子把亭内空
了,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冯先生以建筑师特有的空间
4理念的探究
本研究对方塔园核心部分大致地梳理了一遍,大
家可以试着想下,为何冯先生会这样来呈现方塔园?那
么想要探究其背后的理念,自然就要去认识方塔园设
计者,回到冯纪忠先生本人的经历,以及晚年发表的少
数几篇重要文章来认识冯先生的思想理念。1915年,
冯纪忠出生于河南开封的一个书香门第,在家从小就
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1934年,冯纪忠进入上海圣约
2021年第7期现代园艺
翰大学就读土木工程;1936年,冯纪忠赴奥地利维也则也。”什么是“意”?“意”是意念,含有2个成分,理性
纳工业大学学习建筑专业;1946年回国后担任同济大与感性,逻辑与审美。当然两者多少有些侧重,决定于
学教授,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和风景园作者的境界。冯先生2008年又在《因势利导,因地制
林专业方向。然而,这个时期的世界已进入现代主义时宜》中谈到设计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有势才能推动,
期,1919~1933年,包豪斯兴起,诞生了大批的现代主表象是推动出来的,而有了表象才会产生具体的形。表
义风格的建筑师赖特、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柯布象前面还有意,借助着势,推动成意象,意象然后才成
西耶及后来的沙利文、路易斯康、阿尔托等一批现代建形。怎么理解这两句话呢?园林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培
筑大师,开创和探索了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建筑。也就育起来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是有条件的,具有独一
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65岁的冯纪忠完成了一座具
有中国时代特征的现代园林———方塔园,这跟冯先生条件提炼重点因素加以分析进行首次转化,形成基本
的维也纳建筑教育和实践背景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脉络,进而抓住重点,突出主题形成能表现主题的具体
是密不可分的,正如冯先生自己谈建筑人生时提到的要素,进一步从逻辑和审美2条路线上将这些要素合
“建筑是很困难的,因缘和合,但是任何东西,他最后都理组织起来,生成空间场景,最终通过系列的空间序列
[4]
流露出这个人的境界,境界是流露出来的”。使得整个场地在一个主题下达到一种和的境界。方塔
冯先生1979年在《组景刍议》里提出总感受量、导园的规划与设计正是冯先生有着对场地深刻的认识,
线长度、变化幅度、时间这四个要素的关系,后来也就抓重点突出主题,以合适的状态程序出场所成。
[4]
应用在方塔园的规划与设计。如空间分量、旷奥、对偶、再回过头来看方塔园,它是一种自带设计信息的
时间感受、意境等处理手法,都可以在甬道、堑道、中心一个园子,可以通过方塔园来感受到“与古为新”精神,
广场、何陋轩等具体场景中找到对应的要素关系,再比不管组织空间、布局、细部都是围绕“宋的意味”,体现
如对偶的运用,全园空间序列的旷奥对偶,甬道运用了了“意动空间”的理念,同时也表现出设计者对场地的
曲直的对偶,广场塔院用了粉墙、石砌、土丘等多方对感知深刻及中西方的思想理念贯通,直观地传递了传
偶,湖面驳岸用了人工与自然的对偶,这些不仅是物的统与现代在园林中的结合,是继承了传统园林精神实
对偶,更有反常合道的对偶意象的流露,这无不都是围质和揣摩其匠心意境,吸取营养又不拘泥形式,使得园
绕总感受量(空间集合的总感受量)、导线长度(观赏路林中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园林规划中具有新的生命力。
径的长度)、变化幅度(空间感受变化的幅度)、时间(观这也就回到了园林的新与旧这个主题,一个拥有现代
赏时间)这四个要素叠合的这么一条微妙的线索在进精神的园林工作者是如何继承前人理解园林的方法,
行的。形成一种当下的园林。
冯先生1989年在《人与自然———从比较园林史看
建筑发展趋势》里用形情理神意5个阶段对中国园林
发展的历程进行了重新诠释,谈到了设计中的“理”和
[5]
“情”。什么是“理”、什么是“情”?结合冯先生的文章来
看,理就是宋代的格物精神,情就是尊重和发掘自然美
以达交融移情的内心情感。回看方塔园,一直都有析
“理”和从“情”走到情理形神交触,如2组序列空间到
[6]
[7]
性,这在具体设计中表现为多方因素,首先要根据前置
(收稿:2020-12-21)
:
[1]冯纪忠.与古为新———谈方塔园规划及何陋轩设计[J].华中建筑,
2010(03):177.
[2]冯纪忠.方塔园规划[J].世界建筑导报,2008(03):4-13.
[3]冯纪忠.组景刍议[J].中国园林,2010(11):20-24.
—冯纪忠晚年学术思想研究[D].华[4]刘小虎.时空转换和意动空间——
中科技大学,2009.
[5]冯纪忠.人与自然———从比较园林史看建筑发展趋势[J].中国园林,
2010(11):25-30.
[6]冯纪忠.时空转换———中国古代诗歌和方塔园的设计[J].世界建筑
导报,2008(03):24.
[7]冯纪忠.因势利导,因地制宜[J].新建筑,2009(06):43.
:夏民(1986-),男,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中级工程师,
中合慧景(长沙)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总监,研究方向:风景园
林规划与设计、园林建筑、数字景观与技术应用。
2017,33(02):90-97.
[2]杨敏行,黄波,崔翀,等.基于韧性城市理论的灾害防治研究回顾与
展望[J].城市规划学刊,2016(1):48-55.
[3]周梦琪.从城市规划建设角度探讨韧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J].现代
园艺,2019(12):134-135.
[4]范学忠.崇明东滩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5]张振声,施俊杰.上海崇明东滩湿地保护若干问题的探讨[J].上海水
务,2004(2):29-30.
[6]陈天,李阳力.生态韧性视角下的城市水环境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
[J].科技导报,2019,37(8):26-31.
:冯海月,女,硕士,研究方向:园林规划设计。
核心空间有“理”的手法,何陋轩、赏竹亭有情神的融
入,最后到达场地的意境流露。
冯先生2001年在《时空转换》里强调时间与空间
相互关系的设计认识,谈到意境的生成。“意在笔先,定
(上接第150页)通过解析利用韧性理论,结合生
态技术手段对气候性灾害形成的破坏应对是延续可持
续发展理念的重要课题,也值得用大量实践来继续研
究量。目前我国对于韧性理念的研究还不成熟,未来的
研究需要更多的实践区完善这部分体系。其次对崇明
东滩湿地充分地作韧性策略对策分析,具有较好的借
鉴意义。
(收稿:2020-12-14)
:
—雨洪韧性城市设计研究[J].规划师,[1]周艺南,李保炜.循水造形——
訛記訌觼
本文发布于:2023-05-21 20:57: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88/159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园林的新与旧——方塔园案例分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园林的新与旧——方塔园案例分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