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日发(作者:鲁郡)
石灰吟教学反思
石灰吟教学反思1
《石灰吟》是爱国诗人于谦的一首诗,本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表达了作
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教学这课,感悟至深,是失败与失误让我收获了不少,成长了许多。这课的
基本教学思路是: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知诗人— 悟诗情——链诗
篇。
六环节中,解诗题紧抓了“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诗文,不仅复习了旧
有的《游子吟》,又学习了一种新的古诗形式,学生学习轻松愉快。解释诗意过
程中,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石灰的炼制过程,再让学生用诗中的话说石灰的经
历,继续思考,再用四字词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过程。这种思路,由粗到细,由
宽到窄,让学生三次走进石灰、了解石灰,从而理解了诗文的意思。其实这种教
学思路是在最传统的解词、释义、串句屡遭失败后,集大家智慧而成的。我现在
明白了“斟酌”、“推敲”两个词的含义。
领悟诗情,需要有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起初,我的设计很肤浅,没有真正
意义上深入文本,深入于谦,有点华而不实。后来领导的点拨让我懂了,成功的
课既要实在,又要技巧。我把诗人背景资料做了很大的修改,让资料成为学生感
情升华的根本,由石灰迁移到了于谦,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分两个层次领悟了
诗情。让学生懂得了于谦的粉身碎骨与永留清白。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
流互动的过程,相信学生,给予学生思考发言的空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
沉稳的倾听,恰当地评价,让课堂充满生机,学生学得踏实,学得快乐。这点,
也是我正在学习和继续学习的主要内容。
俗话说,教学相长,是的,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在实践中摸索、探求,相
信会有更大的收获。
石灰吟教学反思2
上周,我和小邱同课异构,执教了《石灰吟》。对于第一次选古诗作为研究
课的我来说,这的确是一次非常难得且宝贵的经验。之前,何平说,不能试教,
王老师事先也不指导,就是要体现我们自己的思考。因此,我一直怀着一种忐忑
的心情,怕自己上砸了辜负了王老师的期望,况且还是在“杭州名师培训周”上
课呢!但是,在课堂上,我很快找着了一种古诗教学的感觉,直至课后,我胸中
澎湃的情感似乎还在暗涌,久久不能平静。几天来,我一直在思考,思考这节课
的得与失。
回忆教学的设计过程,我觉得第一个“得”首先是我更认同了文本细读的意
义所在。自从《珍珠鸟》的备课,我对文本细读的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一次,
从备课到上课有七天多的时间,我用了一半以上的时间来做文本细读,当然,这
种思考在上《珍珠鸟》之前已经模糊地进行着了。文本细读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微
妙的心理体验。上次的《珍珠鸟》,我在文本细读中,时常感受到一种难以言传
的温馨与幸福;这次的《石灰吟》,我更多的体验是感动,甚至激动,写着写着,
不知不觉已然泪下。所以我想,文本细读是教师与教材对话的必经之路。从什么
角度解读,往往决定了教什么。我以为,一个真正成熟的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时
间花在对文本的解读上,而不是仅仅用在设计教学环节和形式上。文本细读是
“童子功”,是我以后一定要坚持下去的。
第二个“得”是学以致用。这一段时间,我在各种讲座、王老师的评课和听
课活动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在三天多里五易其稿,因为我希
望把更多的所学(尽管暂时只是囫囵吞枣式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整个设计中,
我的初稿是缺少学生的活动的,但听完王老师《走向视域融合的对话策略》讲座
后,我不断地修改着,给学生留出更多活动的空间。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本来
是没有很细致的指导的,但是听了庞老师的课,使我反思自己,于是从初读时起
便先给予学生朗读技巧的一些指导。我又运用了王老师所说的感性学习的一些策
略,把作为零度观察者的学生化为主体者。在“于谦之死”这个情境中,凄切的
乐声中,于谦被抄家的文字令学生震惊,这时我突然感到,教室里有一个“场”
正在发生和凝聚,使我和学生都必须努力地屏住呼吸。学生融入了情境中,“于
谦就义前的慷慨吟诵”“百姓的轻轻应和”“男女老少感天动地的声音”“天
地回音”这几个层次的读,读得激情、深情、动情,把感人的气氛推向高潮。读
完以后,我看到很多学生深受感动,于是我脱口而出:“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
很感动,我也很感动——为于谦所感动,也为你们的感动而感动。”所以,这节
课朗读的质量我自己是比较满意的,我也由此悟出,读的指导,必有的技巧的指
本文发布于:2024-04-02 12:37: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20326763057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石灰吟教学反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石灰吟教学反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