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日发(作者:小火车游戏)
维普资讯
第22卷第3期
2006年9月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Cangzhou Teachers’College
NO.3 Vo1.22
Sep.2006
文坛摇曳的流星——王小波小说价值简论
——
论王小波的想象方式和写作立场
李伟华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天津030022)
摘要:通过对王小波作品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两个方面来揭示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在对其作品的纵向梳理
上,从写作方式的角度,指出他的作品凸现出一种悖论式的想象;另一方面,把他的作品与九十年
代文学语境中的主要话语形态进行横向比较,揭示其个人化的写作立场。
关键词:个人化写作;消极自由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62(2006)03—00儿~O3
如果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众星璀璨,那么王小
波则是一颗耀眼的流星,把他比喻为流星是因为他的生命是如
写了一些纯属虚构的作品,这些作品基本上同生活的联系很
少,完全靠作者的想象力营构出来的,这部分作品基本上是王
此的短暂,他的人格和作品又是如此充满了魅力。王小波是学
理工的,但是他热爱文学创作,尤其是痴迷于写小说,9o年代
以来,他的小说《黄金时代》和《未来世界》曾先后荣获台湾
小波的快意的书写“游戏”、率性而为,这反映了王小波的一
种写作追求:对呆板生活的拒绝,对有趣世界的追寻,如《红
线盗盒》、《舅舅情人》、《夜行记》等。总的来说,处于初期创
作的王小波还没有明确的写作意识.但是,在记述青春期的美
丽故事和随意的“胡涂乱写”中表现出了天生的文学才能。不
难看出王小波早期创作同以后的的创作有着紧密的联系,其
中,后期小说中所弥漫的荒诞性和惊人的想象力都能在早期创
作中找到“影子”。
从《黄金时代》写作开始,王小波进入自觉的写作追求。
联合报第l3届和第l6届中篇小说大奖,他的电影剧本《东
宫・西宫》在1997年的阿根廷国际电影节上也一举夺魁。但
是王小波在他生前的文学创作,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他的
文学成就使他在海外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在国内却是备受冷
落。这主要表现在对他的作品研究的匮乏上,在他生前,对他
的作品进行研究的文章屈指可数。1997年他的英年早逝,从某
种程度上推动了对他的作品的研究,但是,除了一些先锋批评
家所写的少数有质量的论文外,大多数是亲友的回忆性的文
章,没有多大的学术价值。在—个不正常的文化体制与接受者
水准较为低等的情况下,受冷落并不是说其作品的价值不高,
许多天才作家在死后才为人所知,这几乎是一条规律了。那么,
王小波小说创作的深刻价值和意义何在?下面笔者将从纵向
剖析和横向比较两个方面去探讨其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1.悖论式的想象
王小波的早期创作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知青生活”
为背景的小说,这些小说与“当代知青文学的一般水准差距不
这种自觉性表现在对小说语言艺术的精益求精,以及对文革题
材的有效处理上,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如小说集《黄
金时代》中的几篇小说:《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等。
他的小说集《青铜时代》、《白银时代》,《黑铁时代》是他的后
期作品,其中《青铜时代》是对古代故事的改写,可以称之为
“历史写作”,不过这种“历史写作”同80年代的先锋小说家
的“新历史主义”是不一样的。“新历史主义”仍然通过重写
历史故事来重新阐释历史的本源,而王小波的“历史写作”并
不打算阐释历史的本源,而是一种游戏性的写作,快乐的“胡
涂乱写”,而《白银时代》、《黑铁时代》的故事发生在未来,
可以称只为“未来写作”,这部分写的不如《青铜时代》潇洒
太大”(艾晓明语),基本按照现实主义的手法加以处理,主要
色彩是青春期的感伤,但不乏王小波天生的幽默,如《天长地 从容,显得有些拖沓散漫。但是深刻的思考了未来社会科学技
术对人的精神生活的侵蚀。王小波对科技对于人的异化的思
考.在当前无疑是超前的。此外,未来写作也涉及到艺术同权
久》(1980年)、《我在荒岛迎接黎明》等等。第二类也是一些
源自于生活,但是在F_Nt上却偏离了现实主义,而采用了一些
现代主义的手法,想象的因素开始介入。这些作品以陌生化的
方式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世界的追求,对丑恶世界的憎恨,如《绿
力的关系,艺术家的受虐从某种程度上恰晗隐喻了个人的精神
空间被囚禁压抑的状况(追求自由的艺术家象征了渴望自由的
人类)
毛水怪》(1997)、《这是真的》、《变形记》等。第三类王小波
收稿13期:2006-05-20
作者简介:李伟华(1979一 ),男,河北邯郸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教师,文学硕士。
・
ll・
维普资讯
对从《黄金时代》到《黑铁时代》的写作历程,王小波的
胞兄王小平的评论无疑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在小波的一些作
品中。我看到观念把形式胀的鼓鼓的。这些作品通常有较多的
生活背景支撑。比方说,我喜欢《黄金时代》,特别是在农学
院教书的那一段,因为在字里行间有很多层意思趣味。这些意
思和趣味都不是编出来的——因为想象力有时而穷——而是
在生活中琢磨出来的。换句话说,那些意思和趣味都不是他创
造出来的,有些是生活的提示,有些是从别人嘴里听到的……
而后来,小波辞职写作,我怀疑是否削弱了他与生活的纽带。
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总的趋势是从半写实向想象方向过渡。《青
铜时代》进入童话境界,将想象力发挥到极致,视觉细节也栩
栩如生,恰似在心灵屏幕上构造的卡通。我不知道他是否意识
到,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的想象力极限的挑战……《白银时
代》和《黑铁时代》似乎与生活更远,而且不再强调具象,不
复是色彩鲜丽的卡通,而是对某种观念的批判,我越看越像是
寓言。……而且到了晚期,他的心脏逐渐变的衰弱,身体状况
一
定会影响精神状况,他体验到身心的不快和压抑会不可避免
地表现在作品中,所以他的作品中多了抽象的隐喻,多了一种
世纪末的晦暗和烦躁的情绪。我把小波的创作历程概括为:写
实或半写实——童话境界一寓言境界”。 笔者之所以这样引
用王小平的评论,是因为他的分析无疑是精辟的,但是,笔者
更为倾向欲另一种分类。
文学是想象的产物,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虽然有现实生
活的影子,但是整个故事也可以说丌。乎完全是想象的。孟繁华
曾说,“王小波个人的知青生活同那代人并无多少差别,他用
王二和陈清扬的方式来讲述那段生活,就其状态而言不啻为天
方夜谭。……王二和陈清扬没有障碍,肆无忌惮的性爱是王小
波在90年代的想象”。 其实,从王小波早期小说也可以看出
其想象的天赋,这样王小波的整个创作就可以概括为“想象写
作”,然而笔者认为同是想象写作,《黄金时代》和《青铜时代》、
《白银时代》、《黑铁时代》还是有区别的。《黄金时代》的想
象可以称之为“j}犬卡式”的想象,而《白银时代》、《黑铁时
代》则可称之为“奥威尔式”的想象,《青铜时代》介于两者
之间。那么何谓“卡夫卡式”想象?米兰・昆德拉在评判卡夫
卡时说,“他创造了极为无诗意世界的极为诗意的形象。所谓
‘极为无诗意的世界’,我是指对于个人的自由、个人的特性
毫无位置的世界,人在其中只是外一人类力量——官僚主义、
技术、历史——的—个工具。所谓‘极为诗意的形象’,我是
指:卡夫卡并没有改变这个世界的本质和他的非诗意特点,但
却以他的巨大的诗人的奇想,改变和重新塑造了这个世界“。
这种想象是来源于真实生活和生存的想象,它往往以悖论的
形式呈现出生命所“独有的表睛”,如《黄金时代》对那个无
性爱时代放浪形骸的性爱的想象,这一方面写出了现实对人性
欲望的残酷性,另一方面写出了人类对自由的向往,欲望的压
抑与狂欢奇妙地呈现在同—个文本中,这无疑是卡夫卡的悖论
式的写作方式。在这里,笔者称之为“悖论式”的想象。而“奥
威尔式”的想象是一种理念性的写作,以这样的想象营构的小
说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一部伪装成小说的政治思想……
.
Z2.
把一个现实无情的缩减为它的纯政治方面……恰恰在于把生
活缩减为政治,把政治缩减为宣传……它把—个被憎恨的社会
的生活缩小(并教人去缩小)为—个简单的罪行举例”。 我在
这里把其称之为“理性式想象”,这样一种想象方式是在一种
简单的认知方式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单向度的表达方式,他侧重
于批判社会,而不是揭示存在。王小波在他的后期小说(《白
银时代》、《黑铁时代》)对未来社会的批判,所采用的想象方
式就是这种的“奥威尔式”的想象写作,譬如在《白银时代》
中,他写科学体制对人的虐待,作品中完全是压抑的感觉,整
部作品成为对极端的科学体制沉默的控诉。可以说在这些作品
中,作者塑造的就是—个摧残人性的“无诗意世界”和一批没
有生命力的“无诗意的形象”,人成为了一种表现作者主体的
符号,这呈现的艺术世界是远远比不上《黄金时代》的,其对
复杂的生命体验的表达力度显然不及以前。
从“悖论式”的想象转变为“理性式”的想象,除了上文
王小平所提到的王小波身体衰弱、精神压抑的原因外,笔者认
为“理性式”的想象其实本身就是王小波的一种强性思维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小波是—个思辨性逻辑性很强的人,这
不仅从他对数学的爱好中看出来,更可以从他的杂文中看出
来。从他后期的作品来看,杂文越写越好, 卜说是越写越差。
这说明他更多的应该是—个思想家,而不是—个文学家,他在
思想领域的成就应当比在文学领域更大。
2.个人化的写作立场
上面勾勒了王小波作品的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他的作品的在当前文学的深刻价值和意义,如果说刚才的论证
是从纵向的角度去发掘其作品的价值的话,那么下面笔者把王
小波放在九十年代的文学话语场中通过比较给其定位,进一步
凸显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九十年代的文学话语场基本上由主
流意识形态话语、精英知识分子话语、市民话语、欲望化写作
几部分构成。先来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这是一种体现国家意
志的文学话语,是直接受国家政权控制的一种文学话语。这种
文学话语往往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是“无我”的宏大叙事,在
古代称之为“颂”,现在称之为“主旋律”,它对文学作品的要
求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
精神塑造 …-.’’王小波的文学话语不属于主流话语,恰恰同
主流话语构成了极大的偏差,主流话语处理的是“个人对时代
的感恩和歌颂”,而王小波处理的是“主观的自我世界和客观
的外部世界之间的紧张关系” ,个人和时代的紧张关系,揭
示的是个人在时代面前的渺小感和无奈感。(这也是王小波的
作品早期难以出版的原因)
精英知识分子话语,这主要是指那些具有启蒙意识的知识
分子所营构的“广场文学”(不同于政权所垂直支配与使用的
知识分子),虽然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这种话语已显式微,
但是仍有着丰富的土壤,这种话语的特点主要是启蒙个人追求
属于自我的权利。然而,王小波的文学话语也不同于此种话语,
虽然两者都是知识分子,但是出发点不同,对“自由”的理解
不同。“自由”在西方有两个思想渊源:一是英国经验主义思
潮,一是欧陆理性主义思潮,柏林因此将自由观念分为“消极
维普资讯
自由”和“积极自由”。所谓“消极自由”,即“在什么样的限
度以内。某—个主体(—个人或一群人),可以、或应当被容
许,做他所能做的事,或成为他所能成为的角色,而不受别人
的干涉?”,阎他还把这一概念简化为“免于……的自由”。“消
极自由”事实上区分了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两种领域,为个体
保留了—个不容国家政府或其他权威,抽象理念所干涉的私人
生活范围。“积极自由”则是“去做……的自由”,主张宏扬人
的主体精神,去追求没计的目标,因而在许多情况下它会与乌
托邦集权暴力联系在一起。两者的差异在于:—个认为自由的
本质在于自发性和无强制性,另—个认为只有追求并达到目的
才能实现自己。显而易见,王小波的写作是基于消极自由的。
这在他影响甚广的杂文里也有清楚明确的证明,他曾说“你有
种美好的信念,我很尊重,但是硬塞给我,我就不那么乐意”
。
在《沉默的大多数》等杂文中,他明确表示对怀天下己任
的人和爱做价值判断的人的反感。此外,在他的文学作品中鲜
明地体现了“消极自由”的主张,弹压的一系列名著如《黄金
时代》、《红拂夜奔》、《革命时期的爱情》等,都思考的是集体
对个人领域的粗暴地干涉。
市民话语,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的兴起直接导致了市民文化
的崛起。市民文化所追求的13常生活化,从某种程度上消解了
主流话语和精英知识分子话语的严肃性,把“人”从各种各样
的政治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虽然王小波的文学话语具有某
种市民化的特点,如口语化,顺口溜等等,并且也构成对主流
话语和精英话语的消解,但是他的话语却不能归于市民化。这
是因为,一方面,他还是站在独立知识分子立场去写作,另一
方面,由于他内在的精神深度和杰出的现代叙事技艺,大众并
不能真正接受王小波的小说文本。
J比夕 ,九十年代以来,一些作家由于对个人欲望的关注和
书写,从而对精英知识分子或主流意识形态营造的“宏大叙事”
有所消解,而受到一些批评家的推崇,这些作家也由早先处于
“边缘”位置而一跃成为文学圈里的风云人物,对他们的命名
也纷纷而至,“欲望化写作”、“晚生代写作”、“私人化写作”
等等。王小波的笔下也写到了欲望,但是与以上作家不同的是,
如果说“欲望化写作”热中于对个人欲望的展示和隐私的暴露
的话,那么,王小波则“通过叙述与展示正常而自然的性被我
们的社会机制扭曲的过程及其文化逻辑,来指认我们的生存状
况,揭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荒诞的”。 前者处理的是个
人自身的经验(同士大夫的仕途忧怨和闺阁春情写作没有什么
区别),而后者通过对欲望的处理指向了人类生存的向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王小波的小说创作既不同于“代
言人”的“大我”或“非我”的宏大叙事(丧失个体性的主体
性写作),也不同与市民化的“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的虚无叙事(王小波在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中仍有一种自由关怀
闪耀在其中),此外,也不同于那种展示所谓的个人欲望的隐
私写作。
那么,王小波的写作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呢?笔者认为
王小波的写作是一种真正的个人化写作。这种个人化写作不同
于“伪个人写作”,“伪个人化写作”指的是作家把“个人领域”
作为唯一题材的写作,如卫慧,棉棉等人的写作,而真正有价
值的个人化写作是“个体主体性对整体生存的包容”(诗评家
陈超语),是以一种个人的眼光来处理公共经验的叙事,从个
人的角度直接切入到“人类精神共时体”的写作。正如郭宝亮
先生所说,“真正的个人化写作,正是以真正的个人的真知灼
见,面对时代和历史发言,面对存在领悟存在。也就是说,个
人化写作只是一种观察角度,一种个人心灵的外射。只要是关
涉心灵的,不管是私人领域的还是公共领域。都将打上强烈的
个人标记。写作永远都是一种价值重构,平面化、大众化、商
业化的写作对于我们的时代是远远不够的。……我只是希望他
们,能保持个人化写作的真正的个人视角,在对现实的个人体
验的鲜活性的基础上,将目光放大到整个时代和历史,与时代
和历史保持批判的关系”,㈣王小波几乎从开始写作就有这种意
识,至八十年代已做到了这一点。
从上面的论述不难看出,本文对王小波价值的评判主要集
中在他的写作方式和写作立场两个方面。当代作家应当站在怎
样的立场上去写作,应当怎样去表现生活,王小波在这两个方
面无疑给当代作家带来了许多启示。
参考文献:
[1]朱大可.十作家批判书[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
136—137.
[2]盂繁华.生命之流的从容叙事 .南方文坛,1998,(5).
[3]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2o5,2 o7.
[4]卡夫卡.卡夫卡全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488.
[5]伯林.两种自由概念[A].公共论丛一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
[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5:1,2oo.
[6]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1,43.
[7]段从学.2o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性与国家[A].叶舒宪.性别
诗学[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 9:1,259.
[8]郭宝亮.个人化写作与公共性[A].2000年中国年度文论选
[c].漓江出版社,2o o1:1,325.
【责任编辑:商隶君】
・
i3・
本文发布于:2024-04-02 11:52: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20299641807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文坛摇曳的流星——王小波小说价值简论——论王小波的想象方式和写作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文坛摇曳的流星——王小波小说价值简论——论王小波的想象方式和写作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