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日发(作者:青少年抑郁症)
第4卷第5期
长安学刊
2013年9月
Vo1.4,No.5
Changan Xue Kan
Sept.,2013
王小波研究述评
王会青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48)
摘要:王小波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坛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阐释世界、观照历
史的角度和方式在学术界和评论界一直饱受争议,然而正因为“备受争议”、“难以被归置”,却似乎作为一个
独异的质素填补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某些必要的空缺。本文从文本研究、文化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现象研
究四个系统方面来探析王小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循的思路。
关键词:王小波;创作;现象;研究述评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一O(2013)05—039—02
与许多中国当代作家不同的是,王小波作为中国文 个方面。对王小波系列作品:《黄金时代》、《青铜时代》、
坛中一位有影响力的作家,学界对他的研究并没有在其 《白银时代》、《黑铁时代》的研究,成果不丰,且分布不
生前展开。追溯缘由,主要是由于他对现实世界、历史
均。研究并没有持续连贯地形成继承、扬弃的发展脉
记忆的理解以及言说方式皆表现出与中国当代文坛主
络,而是散见于个别篇章之中。
流声部的“不和谐”,因此,作品历经艰难发表之后,却未
在文本研究系统中,许多研究者关注王小波作品中
能引起学界和评论界足够的关注和理解。
具有的后现代性特征,成为重要的一支。最早提出的是
从1994年华夏出版社出版《黄金时代》始,王小波
张伯存,之后,此观点被研究者在不同程度深掘开去,比
的作品陆续进入大陆读者的视野。此后,学术界、评论
如韩彦斌的“元小说”说、王福湘的“复调小说”说、王旭
界以及大众媒体才开始对王小波予以关注。1997年,出
的“陌生化”说等,这些研究成果在不同方面分析阐释了
现研究王小波的学术性论文,特别是在2007年(王小波
王小波作品中所具有的后现代式的特征①。但是总的来
逝世1O周年之际),猛增为54篇,超越了之前任何一
说,这部分研究存在对作品文本脱节的问题。因此,作
品的诠释与理论的结合不免有貌合神离之嫌。此外,与
年。这对王小波研究来说,是打开新局面的一年。应该
小说的研究状况相比,杂文的研究更能贴近文本本身。
说,王小波研究虽然被提上日程,但是从整体呈现的生
值得关注的是,早期研究王小波的学者,如艾晓明、戴锦
态系统的完整度以及挖掘的深度来看,都有待提升和完
华、许纪霖、易晖等人的研究——艾晓明的《不虚此生一
善。
纪念王小波》、戴锦华的《智者戏谑一阅读王小波》、许纪
一
、
文本研究系统
霖的《他思故他在一王小波的思想世界》、易晖的《旷野
文本研究涉及面广,但研究内容较为集中,大都缺
上的漫游一读王小波》等对王小波及其作品的解读准确
乏对作品宏观的把握。具体而言,研究王小波单篇作品
到位,多角度的阐释给予后来的研究者许多必要的启发
的成果主要集中在《黄金时代》、《红拂夜奔》、《万寿
和引导,使王小波研究从一开始就呈现出较为丰硕的成
寺》、《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 果,但是之后的许多研究却似乎很少超越前人的阐释框
神家园》上,其中,研究者对中篇小说《黄金时代》的关注
架,缺乏新的思路。
度大大高于其他作品,共有59篇。研究的角度涉及多
二、文化学研究系统
作者简介:王会青(1988一),女,陕西省延安市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
39・
这部分研究以文化视角中涉及到的政治、道德伦理
和文化自身等层面.探析王小波及其作品,成为与王小
波作品进行对话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王小波作品中贯穿的思想立场、理想诉求在中国当
代文学中是一个新鲜的质素。研究者注意到王小波身
上所具有的独立精神、自由意志和理想人格,并考察王
小波在言说方式、文化批评、精神立场、存在方式等方面
突显出的价值和意义,在某种程度扩大了对王小波研究
的视野,对后来的研究者发现新的角度与问题大有裨
益。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丁东、谢泳的《论自由撰稿
人——以王小波为例》。这篇论文对于理解王小波选择
主动退出主流文坛,作为自由撰稿人而偏居一隅专事文
学创作以及诠释他的作品都有“互文”的启发性作用。
作为一位崇尚思维乐趣的作家抑或知识分子,王小
波的思想文化渊源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研究者
一
般认为王小波的思想文化渊源,一方面来自与中国现
代精英知识分子,特别是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所具
有的文化批判精神。另一方面,在于王小波自身具备的
独特的文化素养。仵从巨的《中国作家王小波的“西方
资源”》基本上概括了王小波在西方文化这一支流的核
心影响要素。之后的研究几乎没有跳出该框架。
另外,这部分研究也结合了符号学、心理学、大众文
化等方面的研究,如《叙述在否定中展开——四句破、符
号方阵、<黄金时代>》、《析王小波小说的心理防御机
制》、《另一种视域——从王小波、阿莫多瓦边缘主体对
大众文化主流的反观意义》等,从新的思路出发谈及与
王小波创作的关联,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
三、比较文学研究系统
除了独立论述王小波的作家论研究,一些研究者亦
将td,波置于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中。
从论述范围来看,既有从总体上研究王小波与现代
汉语文学、西方文学的关系,但是这里所谓的西方文学
也仅限于王小波杂文中涉及到的几位西方现代小说家
构建起的“西方文学”。当然,在西方文学的论域中,也
涉及到探讨源于西方的虐恋小说在王小波创作中的具
体实践,为理解王小波小说中虐恋书写的研究打开了一
条重要的通道。王小波与鲁迅、沈从文、郁达夫、海子、
王朔、余华、玛格丽特・杜拉斯、卡尔维诺、米兰・昆德
拉等的比较研究,成果不够丰硕。大部分论文中,比较
的结果未能使比较的意义充分体现出来,而是流于表层
・
40・
分析。相对成熟的是王小波与鲁迅二者的比较,写得出
彩的是《世纪回响:从“铁屋子”里的呐喊到“黑铁公寓”
的出走》 。研究者阐释了鲁迅和王小波在不同的时代
文本中表现出的相似的时代原型意象以及他们笔下的
人物具有的人格的同构性,进而推演至二者共有的文学
精神,在比较中打通现代与当代文学精神内质上的紧密
联系。房伟的《从强者的突围到顽童的想象——鲁迅与
王小波之比较分析》亦是一篇高水准的论文。文章对鲁
迅与王小波的作品在小说的思想内容及形式做出演绎
性分析,置于当下的文学语境中探析了鲁迅与王小波创
作对社会、文学的深层价值。
四、现象研究系统
王小波辞世后,对他的讨论随即成为中国文坛中一
个热议的话题。
王小波以及王小波之死,在某种程度上引发学术界
对知识分子的存在方式、角色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操
控等问题的深思,不乏有犀利的声音。具有代表性的是
戴锦华的观点。她立足在权力与知识分子以及知识分
子写作的关系立场上,指出该事件所产生的价值和意
义。从这个角度来看,王小波现象同时引发了人们反观
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现状。郑宾的研究侧重强调外部
因素对事件本身造成的影响。此外,硕士论文《作为自
我认同资源的王小波》(吴志峰)、《从亦步亦趋到试图
超越》(李卓芮)等,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王小波
现象”进行了深刻阐释。
综观王小波研究,尽管研究者对王小波的关注程度
不断上升,并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果,但是王小波研究
尚存在许多生长点和生长空间,需要被发掘。
注释:
①韩彦斌.论王小波创作的元小说特征[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王福湘.复调小说一王小波的一种解读[J].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黄云霞.历史语境中的人性本相一论王小波的历史题材小说
[J].江汉论坛,2005年第4期。
王旭.用一生写出的有趣文字一试论王小波小说语言的艺术
[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②杨荷泉:《世纪回晌:从“铁屋子”里的呐喊到“黑铁公寓”的出
走》,《文艺争鸣》,2012年第6期。
本文发布于:2024-04-02 11:52: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20299213056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王小波研究述评.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王小波研究述评.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