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日发(作者:我的妈妈300字)
研究
报告
RESEARCHREPORT
文章编号院1005-2690渊2019冤08-0134-01中图分类号院S153.62文献标志码院A
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杨慧敏
吉林
四平136000)(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为我国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开
以期找到维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库的有效措施,摘要院通过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发利用提供参考,最终达到土壤固碳和农业增产的目的。
关键词院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因素
1土壤有机碳储量
(Soil
OrganicCarbon,
土壤有机碳
SOC)作为土壤有
机质的一种化学量度,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
促进植物生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SOC在全球碳总量
(2344Pg)中占有巨大比重。据估算,土壤有机碳库储量
[1]
为1550Pg,大于植被和大气碳的总和。其中,农田生态系
[2]
统的碳储量占陆地土壤碳储量的8%~10%(120~150Pg),
但是全球农业土壤的固碳潜力仅为20Pg。以往研究有机
而如今的研究更注重其
碳时,注重其对农业生产的作用,
[3]
对于生态环境的意义。
2影响因素
2.1自然因素
2.1.1环境因素
.. All Rights Rerved.
土壤有机碳是指土壤有机质(SOM)中的碳含量,是陆
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机碳释放和降解
化学性质和地表
的速率主要取决于SOC本身的分子结构、
枯落物与死亡根系的数量与质量,其中土壤有机碳分子结
构又是影响有机碳质量和功能的重要内在因素。研究发
现,一些结构比较稳定的有机碳(如木质素)在土壤中分解
转化的速率竟然比其他有机碳短
[4-6]
,而一些性质比较活跃
的有机碳(如糖类)却可以稳定在土壤中长达10年之久
[7]
。
所以分解的机这也许是因为不同种类细菌代谢方式不同,
[8]
制也有一定区别。SOC虽然是由微小的化学分子组成的,
而是取决于生
但是其持久性却不是由分子性质所决定的,
态系统的属性,如生物群的空间异质性、环境条件等。所
以,分子结构的抗性并非完全地控制有机碳在土壤中的长
期持久性
[9]
。而有机碳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却可以显著
降低土壤有机碳被降解的可能性。
2.1.2微生物因素
土壤中产生大量的CO
2
,是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分解
所产生的结果。而微生物的生长活动又受土壤养分含量的
高低、C和N的有效性以及土壤pH值的影响。当微生物所
需的营养元素供应充足以及土壤pH值增加时,微生物活
性和繁殖速度也随之提升,从而加强对有机碳的进一步分
解,增加活性有机碳库的比例。土壤微生物不仅是进入土
壤有机物质的“转化者”,也是土壤养分内部供应能量的
“源”和“库”。微生物对有机碳的转化主要通过两种方式,
一种是利用微生物的胞外酶,对土壤外源有机质和土壤原
有有机质进行降解,重组或改变其分子结构,这会使植物
是将难分解的有机碳
来源的碳发生沉积。在这个过程中,
最终导致土壤总微生物生物
转化为微生物容易利用的碳,
量碳升高。二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理过程,对胞外酶转化后
使
的有机物进行进一步加工,残留的物质贡献于土壤中,
微生物来源碳发生沉积,因此进一步分解后的物质属于微
生物合成代谢的产物。这两种转化是生态系统所特有的,
在有利于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同时带动了营养元素的循
环和能量流动,使微生物能够更好地参与土壤碳循环。在
主要表
全球范围内,土壤有机碳对气候的变化十分敏感,
土壤活
现在温度升高、微生物活性增加且代谢明显增强,
性有机碳含量呈现回升趋势
[10]
。反之温度降低,土壤活性
有机碳含量明显下降,但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地区,有机
碳对温度变化表现得并不明显。
2.2人为因素
2.2.1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质地、微生物生活环境都会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数量缩减。自然
的影响,从而使有机碳的稳定性发生变化、
植被中,草地开垦为耕地后SOC下降30%~50%,温带地区
[11]
除草地转变为耕地会使的草地损失20%~40%的有机碳。
有机碳含量下降外,过度放牧也是导致草地初级生产固定
碳素能力降低的原因,这导致了土壤养分转化能力的明显
泥炭与湿地
下降,植被和土壤双重退化
[12]
。林地转向耕地、
转向耕地均会使SOC的净固存率下降,其中林地转向耕地
损失20%~50%的有机碳,而湿地恢复、耕地转回林草却能
使SOC净固存率增加。其中转为灌木林地或天然草地,比
转化为人工林更有利于SOC的固存。但在短时间内,农田
向林地转变也可能使SOC降低。
2.2.2农田管理措施
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农田管理措施可显著提高农田土
壤碳吸收速率,其固定的土壤有机碳所带来的CO
2
减排占
整个农业减排潜力的89%。农田土壤的固碳趋势表现得越
来越明显,这可能由于农田管理与培育技术的进步和推
广、肥料施用量合理配比等因素影响下促进了作物高产,
同时带动了作物地下根系生物量及地上凋落物归还土壤,
农田土壤中溶解性腐殖质的不断增加,农田土壤溶解性有
机质大于森林土壤溶解性有机质,有机碳含量呈上升趋
势。如免耕能够保护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团聚体内部有机
碳的分解、改变土壤有机碳的分布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与
活性,使呼吸作用减弱,从而减少对有机质的消耗。
研究者
连续
3年在播种前对表在已免耕9年的农田中进行试验,
土(0~15cm)进行翻耕,结果其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了
5.6%。而重复进行免耕耕作,对表层碳的存量有了明显改
窑134窑
研究
RESEARCHREPORT
报告
14]
善
[13,
。这是由于免耕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活性及代
减少由于矿化引起的损失
[15]
。但谢程度,增加微生物种类,
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递减的趋势
[16]
。
3结论与讨论
土
有机碳的影响因素包括微生物和气候等自然因素、
地利用方式/农田管理措施等人为因素,近些年对表层土
而对于深层有机
壤有机碳稳定性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碳碳源的供应需多加探讨。微生物作为有机碳的驱动因
素,在其生境发生改变的同时,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如
土壤有机碳占全球的比重巨
何变化的研究也较少。此外,
大,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对土壤有机碳库的估算还存
在很大不确定性。今后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如何通过土壤的
加
无机环境来协调好有机碳长期稳定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强土壤有机碳的固碳能力,响应全球号召。
参考文献:
[1]UtaStockmann,,rd,
knowns,knownunknownsandunknownsofquestrationofsoil
organiccarbon[J].Agriculture,EcosystemsandEnvironment,
2013,164(4):80-99.
[2]丁雪丽,韩晓增,乔云发,等.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存的主要影
响因子及其稳定机制[J].土壤通报,2012,43(3):737-744.
史喜林,等
.土壤有机碳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研[3]吴晓丽,李林,
究进展[J].东北农业科学,2014,39(3):42-45.
[4]吴家森,张金池,钱进芳,等.生草提高山核桃林土壤有机碳
含量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20):
.. All Rights Rerved.
111-117.
黄玉洁,等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5]张勇,胡海波,
分子结构及其稳定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15,28(12):
1870-1878.
[6]MarschnerB,BrodowskiS,DrevesA,evantisre-
calcitranceforthestabilizationoforganicmatterinsoils[J].
JournalofPlantNutritionandSoilScience,2010,171(1):91-110.
[7]BerheAA,HardenJW,TornMS,tenceofsoilor-
ganicmatterinerodingversusdepositionallandformpositions[J].
JournalofGeophysicalRearchBiogeosciences,2015,117
(G2):29.
牛承岗,等
.细菌降解木质素的研究进展[J].[8]郁红艳,曾光明,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8(2):104-106.
[9]BasiledoelschI,BalesdentJ,eractionsbetween
organiccompoundsandnanoscaleweatheringmineralsthekey
driversofcarbonstorageinsoils?[J].EnvironmentalScience&
Technology,2015,49(7).
[10]FengX,SimpsonAJ,WilsonKP,dcuticular
carbonquestrationandligninoxidationinrespontosoil
warming[J].NatureGeoscience,2008,1(12):836-839.
[11]MurtyD,MufK,McmurtrieRE,nversionofforest
toagriculturallandchangesoilcarbonandnitrogenAreview
oftheliterature[J].GlobalChangeBiology,2010,8(2):105-123.
[12]金琳.农田管理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及模拟研究[D].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13]GuoLJ,LinS,LiuTQ,sofConrvationTillage
onTopsoilMicrobialMetabolicCharacteristicsandOrganic
CarbonwithinAggregatesunderaRice(OryzasativaL.)-Wheat
(TriticumaestivumL.)CroppingSysteminCentralChina.[J].
PlosOne,2016,11(1).
[14]BrahimN,ofLandUonOrganicCarbon
DistributioninaNorthAfricanRegion:TunisiaCaStudy[M]
//SoilManagementandClimateChange,2018.
[15]BeareMH,ColemanDC,PohladBR,ePlace-
mentandFungicideEffectsonFungalCommunitiesinCon-
ventionalandNo-TillageSoils[J].SoilScienceSocietyofAmerica
Journal,1993,57(2):392.
[16]宋明伟,李爱宗,蔡立群,等.耕作方式
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
学学报,2008,27(2):622-626.
看你的观点
(收稿日期:2019-03-26)
扫一扫,
(上接130页)
昆虫提供一些人工养殖场,增加天敌在生态中的生存率,
还可以对天敌的
起到更好的消灭害虫的作用。不仅如此,
生存环境进行维护,然后破坏害虫的生长和繁殖环境,进
一步促进整个森林自然生态环境的平稳运行发展
[3]
。
3.2生物农药防治技术的发展应用
可以用很多菌类中
在整体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
提炼的生物农药,对害虫进行喷洒,防止出现一些天敌昆
虫没有完全消灭害虫的情况
[3]
。因为这种农药不会对人体
不会危害人体的
产生任何的副作用,它的使用是安全的,
健康。但是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应该要保护好生活中的天
然微生物,防止害虫对这种农药产生抗药性,也可以在一
些森林土壤中清除难以分解的残留有害物质,促进病虫害
的长期控制治理发展,进一步合理地保障森林生态环境的
干净整洁。在2017—2019年福建省罗源国有林场针对北
际工区、寒洋工区300hm
2
的柳杉林地内全面药物喷洒阿
维菌素加苏云金杆菌药物进行柳杉毛虫的防治,对所有小
数量、时间,以便及时实
班做好前期监测工作,提供虫龄、
施预防作业,达到最佳的预防效果。
4结束语
我国现阶段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
并不能对我国的森林病虫害起到根本性的防治作用,还在
逐步改进的过程中。但是现阶段采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可
以对我国森林病虫害起到安全的杀虫作用,也能够促进整
体的病虫害防治效率的提高,因此,我国还必须进一步加
强对森林病虫害的自然防治,有效地促进森林保护技术的
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周世健
.基于GIS技术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信息[1]詹新武,
系统[J].中国森林病虫,2005,24(1):24-27.
[2]张再福.(超)轻型飞机防治森林病虫害技
术研究[J].林业科学,2000,36(3):81-86.
[3]孙淑清,罗继生,李庆君.现代技术在我
国森林病虫害监测管理中的应用[J].防
护林科技,2004(2):38-39.
2019-06-10)
扫一扫,
(收稿日期:
看你的观点
窑135窑
本文发布于:2024-04-02 10:36: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20254181806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