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日发(作者:复韵母表读法)
【统编版】高一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文学与建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仅因为建筑和文学在美学上有许多相通之处;还
因为建筑往往是文学家观察与描写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展现情节与铺陈故事的场景和空
间。
在中国文学中,建筑是文学家抒发感情的载体,历史上有无数脍炙人口的描写亭台楼
阁的诗文。古人在建造建筑的同时,也建起了建筑文学宝库。历代文学都留下了许多生动
地描写建筑的篇章,有关古建筑的文献有诗词、曲赋、游记、题记等。这些文学作品无论
是在文学的体裁、题材、手法上,还是风格和意境上,都丰富多彩,不仅在艺术水平上,
而且在建筑论述上也有很大的成就。
《诗经》有许多关于建筑的篇章,《小雅》有一篇歌颂周王宫室落成的诗《斯干》。
诗中写道:“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意思是说宫室建筑的势态好
像人抬起脚跟望远,有的又像箭羽那样周正挺括,屋顶四角如飞鸟展翅,像锦鸡那样飞翔。
这些描写已成为人们认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形式的原型。
有许多可以列入建筑专业文献的文学作品,但凡楼堂、宫室、馆阁、亭台等建筑完工,
多有碑铭、题记、诗词或辞赋记载,后代的文人墨客赞颂或追思的作品也会流传下来。唐
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都是千古绝唱。北京人民大会堂大报告厅顶棚的设计就受
到《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启发。
《红楼梦》可以称为“建筑文学”,一种根据建筑演绎的文学;同时也呈现了一种“文
学建筑”,文学生成的建筑。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关于大观园和荣国府、宁国府的描述,
激起了多少文人墨客和建筑师的遐想,他们努力从书中寻找被历史淹没了的建筑,并试图
重建作者虚构的“大观园”。《红楼梦》塑造了一个综合了南方和北方园林与建筑特点的
1
大观园,用文学艺术语言表达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论、园林艺术、造园手法等。小说
《红楼梦》将建筑融入文学作品之中,描写建筑空间的变化,书中涉及的建筑及景物有
82处,建筑及建筑空间、构件、家具等共155种,门30余种。
(选自郑时龄《这部浪漫小说启发了凡尔赛宫的园林设计》,有删改)
材料二:
余志成:人类能够绽放千百年的智慧之花,应该非文学与建筑莫属了!但要系统探究
起来,似乎又很不简单。那么,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建筑?文学与建筑的内在联系又表现
在哪里?
赵丽宏: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智慧高度的两个标识:一是文学,二是建筑。文学展现了
一个时期或几代人的生活与内心情感,而建流刷则是一门综合艺术,其精美能成为时代的
里程碑。文学和建筑,是人类的智慧之花。
余志成:赵老师,记得你曾经写过一篇散文《我向往的城市之美》,你认为的魅力城
市其建筑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呢?
赵丽宏:那是一个秋天的黄昏,我骑着自行车,沿复兴中路由东往西。无意中抬头远
望,视野中出现的美妙景象使我吃了一惊。一轮巴经失去耀眼光芒的落日,像一个巨大的
火球,喷射着暗红色的光焰,静静地悬挂在天地之间。天空是蓝灰色的,有几缕金色的云
霞飘浮在落日周围。使我吃惊的美妙,是落日下的城市轮廓。建筑犹如层叠的山峦,犹如
起伏的波澜,让人产生遐想。
我想,一个有魅力的城市,最好是依山傍水。依山,自然是靠山而建,城在山里,山
在城里,街道盘旋起伏,房屋层层相叠,入夜之后,城市的灯火和天上的星月融为一体。
傍水,当然是指江海湖泊与城市为伴。水是生命的源头,也是城市活力的源泉。城市如果
建在海边,那是得天独厚,大连、青岛、烟台和威海这样的城市,沐浴在海风中,视野开
阔,景色清朗。
楼房建筑,是城市的主体。一个城市是不是有魅力,和城市的建筑有没有自己的风格
大有关系。上海曾经被世人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这和上海的独特的历史有关,上海
是中国最早大规模向世界开放的城市,人类创造的各式各样的文化都涌进了这个城市。其
中最显眼、最持久的便是建筑。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上海的建筑风格,我想,大概只
能用“千姿百态”来形容。外滩那些欧式建筑,向世人展示的是西方人的智慧和文明,是
2
那个时代的纪念,尽管它们所代表的岁月是中国人的耻辱,然而谁也不能否认它们在建筑
艺术上的成功。这些用石头垒起的楼房,是那个时代智慧和才华的结晶。直到今天,它们
依然是上海的标志。
我认为,一幢成功的建筑物,往往汇集了各种艺术手段。建筑如同岁月的纪念碑,一
个时代的建筑中,镌刻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沉积着那个时代的情感,也汇集了那个时代的
审美眼光和趣味。建筑又如同时代的接力棒,我们可以从城市建筑风格的演变中,探知文
化眼光、社会习俗和经济水平的发展。
(选自《文学与建筑的城市智慧》,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古代的诗词、曲赋、游记、题记中都有关于古建筑的佳作,这些作品无论是从文学
的角度还是从建筑论述的角度考量,成就都很高。
B.依山傍水是一个城市具有魅力的先天优势,而城市的主体一楼房建筑,有没有独特的风
格,也是衡量城市有没有魅力的重要元素。
C《红楼梦》是在大观园、荣国府、宁国府等建筑的基础上演绎而成的文学作品,它将中
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论等以文学艺术语言传达出来。
D赵丽宏认为上海的建筑风格是“千姿百态”的,外难的欧式建筑虽然让中国人想到耻辱
的岁月,但在建筑艺术上是成功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斯干》一诗,歌颂了周王宫室的落成,较全面地反映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
充分体现了文学与建筑的密切关系。
B.《阿房宫赋》是唐代杜牧描述古代建筑阿房宫的文学作品,它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是
因为兼有文学价值和建筑专业文献价值。
C成功的建筑往往综合了多种艺术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人们从城市建筑风格的演
变中,可以感知社会习俗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变化。
采访者结合赵丽宏的作品进行提问,这样不仅能让被采访者有一定的熟悉感,而且可以使
其回答更加生动具体、思想更加深刻。
3
3材料一中说:“但凡楼堂、宫室、馆阁、亭台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铭、题记、诗词或辞
赋记载。”《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中这样描写“稻香村”:“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
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
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下列选项中,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和这一
建筑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
A.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 B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C.一哇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D.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4.当被问及“你认为的魅力城市其建筑应该具有哪些特点”时,赵丽宏没有直接回答,而
是先细描述了二个秋日黄昏的情景。这样回答有什么好处?(4分)
5.赵丽宏创作《我向往的城市之美》,在某些方面体现出文学与建筑的内在联系,请联系
材料中的相关论述,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唢呐王
宋志军
①唢呐是这一带很有名的乐器,一支唢呐和一支笙,一阳一阴,恰如一个男人和一个
女人,合在一起,便可演奏出各种基调的曲目,欢快如百鸟朝凤,悲伤如雪梅哭灵,让观
众随着不同的曲子时喜时悲,完全沉浸到乐曲的氛围之中。
这一带有许多唢呐艺人,三五人聚到一起,便可组成一个唢呐班,他们走村串户,谁
家有了红白喜事,便会请他们前去演出。这唢呐班不仅主人家请,有时候被邀请的亲朋也
可以送,主人家办事,被邀请的亲朋不仅要备礼,有时还会请上一家唢呐班,吹吹打打送
上门去,既是对主人家的尊重,也显得自己办事排场。
②唢呐王姓王,六十多岁了,是这一带最有名的唢呐艺人,打小就跟随父亲学艺,至
今已吹奏了大半个世纪。他的真名很少有人知道,大家都喊他“唢呐王”,一是因为他姓
王,另外也有称赞的意思。唢呐王一生未娶,只有一个捡来的儿子,大家习惯叫他“小唢
呐”,也少有人叫他的真名。据说是唢呐王在演出路上于荒野偶遇的弃婴,便抱回家中,
4
一直养在身边,视为己出,打小就教他吹奏唢呐,父子二人相依相伴生活。至于唢呐王为
何一生未娶,有很多传言。流传最广的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姑娘爱上了他,但遭到姑娘家人
强烈反对,于是姑娘和唢呐王偷偷私奔,并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小唢呐。后来姑娘和孩子
还是被其家人找了回去,姑娘被逼远嫁他乡,从此再无音讯。孩子被扔到荒郊野外,任由
唢呐王抱了回去。但这些传言终归没有证实,最后成了一个谜。
③吹唢呐算得上是一门不错的营生,不用种不用收,走到哪里都能讨口饭吃。但随着
时代的发展,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行当渐渐地不太为人看重了。如今社会上各种
各样的演出团队多了,用的都是现成的音响里放出来的音乐,唢呐二胡这类“老把式”,
便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④面对这一切,唢呐王丝毫不为所动。在他内心深处,这把唢呐不仅是他的营生,还
牵系着他一生的追求和深埋于心的不可言传的故事,任由别人去说。他终身不娶,唢呐就
是他的一切。小唢呐年轻,思想新,几次和唢呐王商量,要唢呐王把积蓄拿出来,办一个
歌舞团,去挣大钱。但唢呐王就是不答应,气得小唢呐冲他大吼,你不是我亲爹,把你的
那些钱都带到棺材里吧!小唢呐决计和唢呐王分开,自己带了几个人另起炉灶。虽然还是
演奏唢呐,可心里却总有不甘。
⑤这一天,南村的李伯过八十大寿,又派人来请唢呐王父子前去演出,让父子二人再
唱一出对台戏。并许下重彩,谁若胜了,奖彩头十万元,当场兑现。
⑥小唢呐闻听,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同时心里暗暗较劲,发誓这次一定要赢。大概是
年纪渐长,李伯打从前年起祝寿搞得很隆重,搭起五彩缤纷的舞台,请他们父子摆开擂台,
连续让他们唱对台戏,吸引得四里八乡看大戏的人如山如海。李伯每次都拿出重彩,前两
年分别是三万、五万,今年一下子增加到十万,前两次的钱都被唢呐王赢走了。小唢呐对
此是十分气恼,小唢呐第一生李伯的气,这李伯和他们家无仇无怨,却好像专门为他父子
俩摆开这个擂台让二人相斗,父子成仇。第二,更生父亲的气,他不明白自己父亲竟然如
此贪钱,丝毫不顾及儿子,为了那些钱要将儿子逼上绝境。
⑦然而疑惑归疑惑,气恼归气恼,这件事倒憋出小唢呐的一番雄心壮志来,暗地里每
日刻苦练功,发誓一定要打败唢呐王,不知不觉技艺大增,他所带的班子名气也越来越大,
甚至盖过了唢呐王,收入也较以往多出了不少。所以,这一次他有信心打败父亲,把那十
万元彩头赢过来。
5
⑧比赛这天,父子二人依然是和从前一样,一上来就各不相让,各展其能。唢呐王一
曲《大祭桩》,让台下的老头老太太直抹眼泪;小唢呐的一曲《抬花轿》,又赢来台下年
轻男女的一片叫好。二人一曲接一曲,越战越勇。这边观众如两股潮水,一会儿流向东,
一会儿流向西,掌声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二人从早上一直比赛到午后,太阳刚升起时像
一只大红盆,后来变成了让人不敢直视的万道光芒。唢呐王干脆甩下上衣,赤膊上阵。只
见他头上青筋乱跳,活像一只剥了皮的青蛙。那边小唢呐也头上冒汗,活像刚揭开的蒸笼。
⑨时间久了,唢呐王渐渐露出败象。一者他年纪大了,体力不支;二者他会的曲子没
有小唢呐多,最后不得不重复演奏一些曲子。眼看着观众一个个都到小唢呐的台子下,唢
呐王突然吹奏出一个极高的声音,声震屋宇,然后吐出一口鲜血,倒在台上。
⑩小唢呐见此,如梦方醒,他一把扔掉手中的唢呐,跑到唢呐王的台子上,紧紧地抱
住了父亲。一阵混乱后,唢呐王被抬回家里,当晚就咽了气。
11第二天一大早,李伯就来了。当他把十万元交给小唢呐时,被小唢呐拒绝了。小
○
唢呐说,“您老走吧,正是您老摆下这个擂台,让我亲手害死了自己的父亲,我恨您!”
小唢呐通红的眼睛里含着泪水。
12李伯沉吟了一阵,说,孩子呀,你有所不知,这个擂台是你爹让我摆的呀!这几
○
年他看你不安心,心里很着急,就和我商量,设下这个擂台,目的就是让你苦练技艺,别
丢下这门艺术!这钱,本来就是你爹放到我这里的,他不是不愿给你,他是想让你靠自己
的本事赢回去!
⑬小唢呐听到这些,目瞪口呆,好一阵子才缓过神来,不禁转回身,大叫一声,爹呀
——一下子扑到唢呐王身上。唢呐王出殡那天,附近的几百名唢呐艺人都赶来了。小唢呐
身穿重孝,手捧唢呐走在前头,几百只唢呐一起吹响,声震旷野。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唢呐王”为题,含义深远,一方面提示了作品描写的主要对象,另一方面表
达了作者对唢呐王面对流行文化进行不懈抗争的敬意。
B.小说开篇对唢呐艺术的介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情感,既为小说的发展营
造了氛围,也表达了作者对唢呐艺术命运的感慨。
6
C.李伯隆重的祝寿方式源自父亲的“设计”,这个设计包含着父亲的良苦用心,也为下
文埋下伏笔,暗示了小说令人感慨的悲剧结局。
D.唢呐王父子俩打擂台时,太阳从“一只大红盆”“变成了让人不敢直视的万道光芒”,
说明二人较量时间长,小说也从此慢慢进入了高潮。
7.文末唢呐王出殡的场面描写有何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描写来宾之多、乐声之响,渲染了唢呐王出殡时隆重、悲伤的氛围,具有震撼人心的
艺术效果。
B.烘托出了唢呐王为儿子、为唢呐艺术呕心沥血的崇高品质,表达了唢呐艺人对老艺人
的尊敬之情。
C.小唢呐身穿重孝,手捧唢呐走在前头,不仅表现了小唢呐对父亲的极度尊敬和愧疚,
也暗示了唢呐王后继有人。
D.暗示唢呐王的坚守让唢呐艺术得到传承和发扬,警示人们要善待、传承优秀的文化传
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
8. 请结合小说,分析唢呐王对小唢呐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9. 小说的叙事角度灵活,深具特色,请结合作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4
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各题。(共5小题,19分)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
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
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
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
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
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
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
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
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
唾/亦何有于郑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
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8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侃侃而谈,有理有据,抓住了秦伯的
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
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
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4分)
14 .请结合乙文中的观点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菩萨蛮①
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②,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注】①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罢相后隐居在江宁半山时创作的。②月偃:偃月,半弦月。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阕前两句交代了王安石隐居时的生活环境和形象。由此可知,面对宦海沉浮,王安石
采取了安然自适的态度。
B.上阕后两句写作者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不仅有对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
也有壮志未酬的忧愁。
C.全词写景绘声绘色,描绘江宁半山的春景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鲜明秀丽、清俊娴静的
画面。
D.“何物”两句采用反问修辞,含蓄而余韵悠长,王安石寄情黄鹂,表明他隐居后唯有闲
9
本文发布于:2024-04-02 06:32: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20107653054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统编版】高一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必修下册-教师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统编版】高一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必修下册-教师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