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 -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更新时间:2024-04-02 02:11:57 阅读: 评论:0

2024年4月2日发(作者:舍生取义的事例)

叔本华 -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摘录

从小到大接受了很多的教育,专业的、政治的、道

德的。但是似乎从来没有人教育过我们,什么是幸福、

如何获得真正的幸福。我们从课堂、从书本、从社会中

学到的文化,让我以为似乎只有出人头地才是幸福、只

有有车有房才是真正的幸福、只有权力和金钱才能带来

幸福——而实际上,我们似乎为了这些目标获得的却是

痛苦,顶多是痛苦之后的短暂幸福,很快这种幸福感就

会稍纵即逝。然后,我们就奔向下一个“幸福”,却收

获新的痛苦。如此往复。难怪有人发问:“中国人你为

什么不快乐?”或许,我们也可以这么问,“中国人,

你知道什么是快乐吗”。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一书

似乎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一、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

叔本华认为,幸福本质上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为“现

实生活,亦即当下经历的每时每刻,都有两部分组成:

主体和客体„„面对完全一样的客体时,不同的主体„

构成的现实完全不同。最美最好的客体和呆滞、低劣的

主体相互结合只能产生出低劣的现实。”“正如每个人都

囿于自己的皮囊,每个人也同样囿于自己的意识„„仆

人、士兵、王侯将相之间的区别只是外表的,在表象之

下的内核都是一样的:他们都不外乎是可怜、痛苦、烦

恼的戏子。各人的内在幸福并不会因为外在角色的不同

而产生对应的区别。”同时,“一副健康、良好的体魄和

由此带来的宁静、愉快的脾性„„温和、节制有度的意

欲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所有这些好处都是财富、

地位所不能代替的。”

而人的主观感受的基本划分又来自三个方面:人的

自身、人的财产和人的表象。

1、人的自身与幸福。叔本华认为,能给人带来最

大幸福的是人的自身。“对人的幸福起到首要关键作用

的,是属于人的主体的美好素质,包括高贵的品格、良

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即“健

康的身加上健康的心”。

对人自身幸福的最大两个威胁,是匮乏和无聊这

两个极端。“正是由于内在的空虚,他们才追求五花八

门的社交、娱乐和奢侈,而这些东西把许多人引入穷奢

极欲,然后以痛苦告终。”而能免除人类这种痛苦的手

段,“莫过于拥有丰富的内在——即丰富的精神思想。”

因为“处于痛苦的另一极端的人,一旦匮乏对他的控制

稍微放松,给他喘息的机会,他就拼命寻找消遣和人

群„„他这样做的目的不为别的,只是为了逃避他自己。

因为独处的时候,每个人只能返求他自身,这个人自身

拥有的就会暴露无疑。”

为了论证此点,叔本华指出,人的内在快乐有三

类源泉,他来自人的三种生理基本能力。第一类是“机

体新陈代谢能力带来的乐趣:包括吃喝、消化、休息和

睡觉”。“在一些国家,这类快乐甚至成为全民性的娱乐”。

第二类是“发挥肌肉力量带来的乐趣:包括„各种体育

运动;甚至打斗和战争也包括在内。”第三类是“施展感

觉能力方面的乐趣:这些包括观察、思考、阅读、默想、

写作、学习、发明、演奏音乐和思考哲学等。”叔本华

认为,感觉能力是人类独有的生理能力——前两种能力

动物身上也存在,甚至远胜于人类。“感觉能力越卓越

和明显,我们享受到的乐趣就越大。”并且它给予人类

的是不依赖于意欲和外在事物的内在幸福。而常人却常

常寄希望于身外之物,“寄希望从财产、地位„„社会

人群那里获取生活快乐,他把自己一生的幸福都寄托在

这些上面„„一旦他失去了这些东西,或者对这些东西

的希望破灭,他的幸福也就烟消云散了。”而内在丰富

(也即内在幸福)的人“对外在世界确实别无他求,除

了这一否定性的礼物——闲暇。”因此,我们可以看出,

同样是时间,对于内在丰富的人而言是幸福,而对于寄

幸福于外在事物的而言则是无聊以及无聊导致的痛苦

——他只能寄希望于利用时间去追求新意欲带来的刺

激。

对于后一种人,叔本华称之为“菲利斯特人”(德

语里“没有精神思想要求的人”的含义)。这种人“没

有真正的需求,也就没有真正的快乐。”首先,在他们

自身方面,“菲利斯特人没有什么精神上的乐趣。”“牡

蛎和香槟就是他们生存的最高境界。”其次,在对外方

面,他们“尽力在财富或社会地位,或者权力和影响力

方面胜人一筹,以此获得他人对于自己的尊崇,又或者

至少他们可以追随有上述本事的人,以沐浴在这些人身

上折射出来的余晖当中。”第三,对于他人,“菲利斯特

人没有精神上的需求,只有身体上的需要”。

2、人的财产与幸福。叔本华认为,拥有财产的限

度应当以能保障人的自由为标准,从而丧失享受精神快

乐的机会。缺乏必要的财产会陷入为生计而奔波,而为

了不必要的占有欲而追逐财产同样会丧失自由。“如果

一个人从一开始就拥有足够的财产,能够享有真正的独

立自足„„那就是一种弥足珍贵的优越条件„每天早

晨他可以说上一句:‘今天是属于我的。’„„如果一个

人继承了遗产,但却又不曾做任何事情„这个人就是一

个可耻的无所事事者。”

3、人的表现与幸福。很多人是为了人的表象(即

我们在他人眼中的样子)而非自己而活的,而叔本华认

为应当“尽量降低我们对待别人意见的敏感程度„„”,

否则“只能成为他人看法和意见的奴隶”。“隐居生活之

所以对我们的心绪宁静有一种特别良好的影响,其主要

原因就在于我们不用生活在别人的视线里。”

为了表象而活的极致,就是虚荣和名声。“上流社

会的人尽可以说,我们的幸福存在于自身之外,它活在

别人的脑袋里。”而“大众的头脑是可怜、凄凉的舞台,

真正的幸福不可能在这里安家落户,只有虚幻不实的幸

福才会在这里栖身。在名声的殿堂里,我们可以看到多

么混杂的各式人等啊:统帅、大臣、舞妓、歌手、富豪、

庸医„等等”。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对生活的平和与满足。“如果不

与别人做比较,我们就会为我们所得到的感到快乐。如

果因为别人比我更幸运而感到不安,那么我们将永远不

会快乐。”因此,“要增进我们的幸福,主要依赖我们平

和与满足的心情——再没有比限制人的这种冲动(比较

的冲动)更好的想法了。”因为“虚荣是源自人类本性

的愚蠢。(和骄傲相比,虚荣是从外在获得自己以为的

尊重,而骄傲则是内在的直接的自我尊重)”而对于名

声,我们也不必刻意的追求,因为“ 每个人都只能欣

赏与其自己本性相呼应的东西。”,而“名声到来越迟则

维持的时间就越长久,因为任何优秀的东西只能慢慢的

成熟。”并且“具有价值的不是名声,而是借以获得名

声的东西——名声只是一种偶然意外而已。”

二、横向幸福观:如何在社会生活中达到上述的幸

福。

1、理解理解真正的幸福。

在常人的理解了,幸福就是所追求的一切能够得到

实现。而叔本华却认为,这正是痛苦的来源,因为它把

幸福和意欲联系在了一起。“理性人所追求的不是快乐,

而只是没有痛苦。”因为常人所追求的幸福是意欲得到

满足,而意欲得到满足的本质是受到压制的意欲得到了

释放从而获得快感。但由于“每一种快感都持续相当短

暂的时间”,所以“我们不要把目光盯着追求生活的快

感和乐趣上面,而是应该尽可能的避免生活中数不胜数

的祸害。”“快乐只不过是一场梦,而痛苦却是真正是在

的。”“如果一个人总想着得到比自己已经拥有的更美好

的东西,那他就是相当盲目的”,“更好是好的敌人。”

叔本华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牺牲欢愉以避免痛苦,

那我们肯定获得收益。”“如果因为错过了机会享受一番

而感到痛惜,则是肤浅、狭隘的,甚至是可笑的。”“叔

本华形象的写到:“我们好像总是受到一只邪恶魔鬼的

诱惑,它用欲望的幻象引导我们舍弃没有痛苦的状态。

其实,没有痛苦的状态才是真正的、最大的幸福。要避

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

为此,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保持一只平和、知足的心

态,“不要向生活提出太多要求,因为这样我们幸福所

依靠的基础就变得太广大了„„这样的幸福是很容易

崩塌的,因为遭遇变故的机会增多了,而变故无时不在

发生。”我们要时刻记得“在这世上有着很多令人羡慕

的东西,我们只能得到其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

在理解幸福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当换一个角度看待

不幸。叔本华对人生的态度建立在悲观主义的基础之上,

“要时刻记住人的生存大致来说是一种悲惨、可怜的宿

命”。我们应当把不幸的发生看做必然,而不应当把幸

福的实现看做必然。“那些难以放松自己心情的人,必

须以命运论的观点安慰自己„„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是

必然的,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持有命运论的同时,

也应该意识到,“如果我们的轻率、鲁莽要为我们的不

幸付上部分责任„„那么我们可以吃一堑长一智,这对

以后将来都大有益处。”理解了幸福和不幸,我们就能

更坦然的面对得到和失去。用失去的钱,“我们直接买

回了聪明。”

2、如何对待现在和未来。

要想获得幸福,还必须懂得平衡现在和未来之间的

关系。既不能活在将来,也不能沉溺于现在。“太过于

沉溺于现在,这些是无忧无虑、漫不经心的人。更多地

活在将来,他们则是谨小慎微、忧心忡忡的人。”叔本

华认为,对待未来可能的种种不幸,有必要的防范是正

确的,但是“应该把牢想象力的楼阁„„更要小心不要

夸大想象那些只是有可能发生的不幸,以免受到无谓的

惊怕。”“对于微不足道的烦恼,如果我们脑子里老是想

着他,老是以强烈的色彩夸大地描绘这一烦恼,就会膨

胀成为可怕的巨物。”“如果把细小的物件放置的太靠近

眼睛,我们的视野就会受到限制,就无法看到其他别的

东西。”

所以,与其惊恐与将来,不如抓住现在。尤其要抓

住每一个早晨,“我们不应该贪睡和晚眠而缩短了早晨

的时光。”如果我们抓住了每一个早晨,就抓住了每一

天。“每一天都是一段短暂的人生:早晨起来就是诞生,

晚上睡觉就是死亡和结束。”

3、如何对待社交。

叔本华认为,有限制的社交能够促进我们的幸福。

“所有局限与节制都有助于增进我们的幸福„„范围

圈子越大,我们感受的焦虑或者担忧就越多„„原因就

在于意欲受到的刺激越少,我们的痛苦也就越少。”他

进一步指出,泛滥的社交会降低人的精神快乐,因为“我

们为了与他人相像、投契就只能放弃绝大部分的自

我„„我们获得了别人的好感,但是„„这根本就是一

桩得不偿失的买卖。”

为了避免社交带来的烦恼,我们必须学会独处。

“青年人首上的一课,就是要学会承受孤独,因为孤独

时幸福、安乐的源泉。”他甚至认为,“我们承受所有不

幸皆因为我们无法独处„„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与

人交往,我们平静的心境——它对我们幸福的重要性仅

次于健康——会随时因为与人交往而受到破坏。”所以

“节制与人交往会使我们心灵平静。”

为此我们要学会用精神生活来弥补社交生活,“快

乐和痛苦„„取决于我们意识的内涵,纯粹的思想智力

活动能带来更多的快乐„„而实际生活中的成功与失

败总是变幻不定,于此紧密相关的就是人的心旌摇动和

精神折磨。”

但是由于必要的社会交往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过

分的独处也是要避免的,“长期离群索居的生活会使我

们的情绪变得敏感异常。”我们应当学会在社交当中的

独处,“把部分的孤独带进社会人群中去,学会在人群

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学会不要把自己随时随

地的想法马上告诉别人,另外对别人所说的话不要太过

当真„„ 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或

者思想上。”他甚至这样评价社交活动,“众人集合的地

方,也就是无赖集会之处,尽管人们胸前挂满勋章。真

正优秀的聚会无论在哪里都必然是相当小型的,辉煌、

热闹的喜庆场面大都只有空洞的内核。”

4、如何对待他人。

每个人对人生和幸福的理解不同,并不是每个人都

能理解上述幸福的真谛,因此与他人以客观的方式相处

我们才能获得幸福。在这一点上,叔本华似乎始终认为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说:“我们应当把一个人视成

为既成事实和无法改变——没有一个人能够改变自己

的真实个性。”“一个人会忘记一切,绝对所有的一切,

但却不会忘记他的自我。性格是绝对无法改正的。”“把

一个人性格中的劣性忘掉就跟扔掉了我们千辛万苦挣

得的金钱一样。”他多次强调着一点,并形象的比喻到

“天性被叉子赶跑,但她还是要折回头。”

既然人的本性无法改变,我们就要学会认识人的本

性并正确的对待它。“无论如何,对一个我们刚刚认识

不久的人,都应当注意不要评估太高。否则十之八九我

们都会失望、羞愧,甚至招来祸殃。”要学会从小事认

识他人,“一个人会在细节小事上疏于防备,从而表露

出自己的性格。”我们要在识人中增长经验,“把现实生

活中或者书本中遇到的人„的纯粹特性„„视为人的

特性的某种标本,把它记录下来。就想一个矿物学家偶

然发现了某种矿物的典型标本。”在学会认识人的本性

的基础上,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应当是“生活,让别人

也生活。”最聪明的做法就是“我不准备改变他们,我

要利用他们。”

除了认识他人的本性外,我们也要学会通过他人认

识自己的本性。叔本华认为,他人是一面镜子,“每个

人只能根据自己的思想智力去明白和理解他人„„他

除了看到他自身的低级缺点以外,不会还有别的东西。”

因此,当我们对他人抱有偏见的时候,我们首要想到的

是这种偏见首先折射出的是自身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

使自己客观的看到别人。有时候为了客观的看待自己,

不妨仔细思考敌人的批评与指责,“朋友都说自己是真

诚的,其实敌人才是真诚的„„以此更多的了解自己。”

除了抱有客观的态度看待他人外,在与他人的交

往中也应当保持必须的客观。 “人们尤其不能忍受别

人需要他们。一旦认定别人需要他们,必然的结果就是

他们将变的傲慢、无理。”因为“适合与我们深交之辈

非常稀有,我们应该小心注意不要与低级、下流之辈太

过亲近。”

5、如何看待命运。

人生中难免经历命运的起伏,正确的对待命运能让

我们获得幸福。对此,叔本华把人生比作一条船的航程,

“运气扮演着风的角色,它可以加速我们的航程,也可

以把我们推回老远的距离„„我们的努力和挣扎只是

发挥桨橹的作用。”

叔本华虽然承认命运的不可抗拒,但他的这一论点

仅在告诫我们坦然的面对人生的起伏,并非主张消极的

度过一生。相反他的人生态度相当进取,“在这世上,

我们只有挺着剑才能获得成功„„一个人如果看见天

空出现了乌云,就沮丧气馁、怨天尤人(人们总是对政

府、法律和公共机构深感不满,但这主要不过就是把本

属于人生的可怜苦楚归咎于政府、制度等),那这个人

就是胆怯、懦弱之辈。”面对命运的挫折,绝对不能畏

惧,因为更多时候毁灭我们的是畏惧本身,“畏惧本身

是畏惧的理由”。“就算是一件有危险的事情,只要它的

结局仍然悬而未决,只要存在一个更好结局的可能,我

们就应该„„努力抗争”。但是,就是抗争失败,也不

知道沮丧,因为这本来就是命定的——而我们将收获勇

敢。

三、纵向幸福观:如何在人生各个阶段获得幸福。

叔本华认为,在人生不同的阶段,由于认知能力

和意欲两者的地位不同,对幸福也应该有不同的界定。

并且一个人的性格虽然是不会改变,但却会和人生的某

一个阶段特别的契合。“不少人到了老年才表现出自己

最好的一面,他们既温和又宽容,因为到了此时,他们

更富于人生经验,为人处世更泰然自若。”

1、童年阶段。

叔本华认为,童年阶段的人大多处在对世界的认知

阶段,还没有完全的受到意欲的刺激与控制。“还在孩

子的时候,我们的认知活动远胜于意欲活动。”因此预

示童年获得幸福,就应当尽力的发挥人的认知能力。从

而使得我们树立正确的对世界的了解,“我们的世界观

在以后的时间里会得到拓展和完善,但本质上却是不会

改变的了。”

但在认知的方式上,叔本华主张尽力多的通过直观

的方式,“概念知识并不会给我们带来对事物本质性的

认识;相反,对事物本质性的认识„„在于我们对这个

世界所作的直观把握„„任何方式的灌输都是无能为

力的。”他主张:“从生活的原型中了解生活之前,不应

该从生活的复印件中认识生活的任何方面„„让他们

永远直接从现实世界里提取概念。”

2、中青年阶段。

到了中青年阶段,我们的人生就逐渐被意欲所控

制。因此这一阶段幸福的活动来自对欲望的节制。在青

年期,“人们受到情欲的百般煎熬„„受着意欲这一魔

鬼的奴役。”“在青年时期,困扰、造成我们不幸的是我

们对幸福的追求。”“年轻人对那未知和不确定的一切充

满了渴望和向往,而渴望和向往夺走了他的安宁,而缺

少了安宁,幸福却是无从谈起。”因此,叔本华告诫中

青年人,“在欲望和恐惧面前,不要让自己失去了平静、

沉着。”要保持一颗平和、宁静的心,因为“安宁„„

是幸福的本质。”年青人要认识到“在众人渴望、期盼

的事物和苦苦追逐的享受后面,其实都隐藏着不堪的内

容。”——而这一切,只有一个人活动70岁之后才能真

正明白,因为此时他已经面对死亡,意欲对他的放松了

控制。

3、老年阶段。

对于老年,叔本华这样形容“享有喜悦之情的老

年人恰似一个甩开了长期锁在身上的镣铐,终于可以自

由活动的人。”老年期的人,因为“情欲放过了人们,

也就马上得到了安宁。”因为这个时候认识力又如童年

一般重新回到了主导地位,而“认知本身是没有痛苦的,

所以认知在我们的意识里越占据主导的地位,我们就越

感到幸福。” 但是在老年期,我们仍必须保持必要的财

富。因为“金钱是失去了的体力的替代品。”只有这样

才能继续保持物质生活的自由,从而彻底摆脱意欲的控

制。而如果老年人能够无疾而终、寿终正寝,在没有痛

苦的状态下结束一生,在将是这个阶段中最大的幸福。

4、关于时间的流逝。

正如我们每个人所感受到的一样,随着年龄的增

长,时间的流逝似乎越来越快。“我们生活的时间就像

往下滚动的雪球一样不断做加速运动。”而这时间流逝

的速度对我们的人生以及对幸福的感受带来了重要的

影响。“童年阶段似乎是生命中最漫长的时期,一旦缺

少了消遣,可怕的无聊就会抓住他们。甚至中青年人也

无法摆脱无聊的困扰。”而到了老年阶段,随着时间的

飞逝,无聊不断减少,同时“我们的情欲以及伴随着这

些情欲的痛苦也沉寂了。”这如果这段时间没有疾病的

骚扰,则它将是“最好的时光”。

后记

记得刚刚工作的那几天,和涛哥在电话中聊天,

说到了关于读书的问题。他认为工作之后,必须保持不

断的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专业书籍自然是要读的,但也

要读一些关于人生、关于生活的书。我十分赞同他的看

法。因为一旦踏入社会,就像进入了起伏的河流,无时

不刻受到意欲的掌控。当累了的时候,当失意的时候,

当遭遇变故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感到迷茫。我们在哪里?

我为什么在这里?我该往哪里走?这些问题终将会在

疲惫之余爬上自己的心头。而自幼接受的教育,并没有

赋予我们自己回答这些问题的思路和能力。因此,一直

就想寻找这样一本书,寻找答案、正本清源。

十一从四川返京,无意在学校的书店里发现了叔本

华的这本生活随笔。一旦拿起这本书,他就有神奇的魔

力让我再难以放下。“在读完叔本华书的第一页之后,

我就知道的很清楚:我要把他写的所有东西都读完;他

说的每一个字我都要听。”(尼采语)哲人的大部头的哲

学著作以我的智慧是读不起的,能够拾其牙慧读一读他

对生活的精妙之思已经是甚为知足。以吾辈之阅历,尚

不能对人生经验有何指手画脚的说教,唯有摘录书中精

华,与众分享。

叔本华 -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本文发布于:2024-04-02 02:11: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995117627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叔本华 -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叔本华 -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生活   叔本华   意欲   人生   没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