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日发(作者:千里之行)
《木兰辞》的意思及全文翻译赏析优秀5篇
《木兰诗 / 木兰辞》赏析 篇一
《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
父参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
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
“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
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
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
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参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
“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
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
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
定代父参军。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
木兰紧张地购置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只用了两天就走完
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迫,使人感到紧张
的战争气氛。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
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假设飞〞,
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
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
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剧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
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那么
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绩之大,天
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土。“木兰不用尚书
第 1 页 共 7 页
郎〞而愿“还故土〞,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
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五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
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
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
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
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
男装、代父参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
味。
其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三,六,七段详写木兰女儿情
怀,四,五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
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
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
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
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木兰诗》是中国诗史上罕有的杰作,诗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参军的不
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
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
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
热爱和平生活。木兰完满具备了英雄品格与女性特点。天性善良勇敢,沉着机
智,坚忍不拔,是木兰英雄品格之必要内涵,对父母对祖国之无限爱心和献身
精神,那么是其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同时,全诗紧扣“木兰是女
郎〞,从“不闻爷娘唤女声〞到“木兰不用尚书郎〞,从“木兰当户织〞到
“着我旧时裳〞,始终不失其为女性之特点。故木兰形象极为真实感人。《木兰
诗》创具一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其特质,乃是中国人传统道德精神、乐观
精神及幽默感之整合。这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实与以挖苦为特征的西方喜
第 2 页 共 7 页
剧大不相同。《木兰诗》充分表达出中国民歌之天然特长,铺排、夸张、象声、
悬念的突出运用,对于渲染气氛、刻划性格,效果极佳。
过去多认为《木兰诗》所产生之根底,为北朝尚武之社会风俗。但是,北
朝历史开展之主流,是入居北中国的游牧民族接受农业文明,进而接受中国文
化,最终为中国文化所化。就此诗言,即使木兰之家原为鲜卑民族,也早已汉
化。“木兰当户织〞,是一证。木兰还家,全家喜庆之中所深具之礼意,是又
一证。尤其木兰替父参军、高度表达对父母之爱心与对祖国之忠心,实为高度
表达中国文化之精神。故应当说,《木兰诗》所产生之根底,是中国传统文化与
北朝尚武风俗之融合,而《木兰诗》之根本精神,那么是中国文化之精神。
《木兰诗 / 木兰辞》译文 篇二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梭的声音,
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在想什
么,也没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了征兵的文书,君主在大规模征兵,征兵
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我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我没有兄
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从此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置骏马、马鞍、鞍下的垫子、马嚼子、缰绳和马鞭。早上辞
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水
奔腾流淌的声音。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
的声音,只听见胡人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隘,越过一座座的山峰。夜晚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将士们身经
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得胜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勋,赏
赐了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能骑着千
里马,快马加鞭送我回故土。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
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开
我东阁、西阁的门,坐在我的床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女儿
第 3 页 共 7 页
装,面对窗户和镜子梳理像云一样柔美的头发,额上贴上花黄。出门去见一起
打仗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征战同行这么多年,竟然不知木兰是个女子。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
眯着,所以容易识别。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区分哪个是雄兔哪个是
雌兔呢?
《木兰诗 / 木兰辞》故事 篇三
《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歌,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它的
产生年代及作者不详,一般认为,它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代父参军,在战场上建
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
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沉着的风姿。
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
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对木兰的讴歌,也冲击了封
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它“事奇诗奇〞〔沈德潜语〕,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
比拟刚健古朴,根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木兰诗》很有特点,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诗中用拟问作答来刻画心理活动,细致深刻;用铺张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
气跃然;而运用精练的口语,不仅道出一个女子口吻,也增强了叙事的气氛,
更显民歌的本色。唐代大诗人杜甫《草堂》诗抒写迁居草堂的欢欣情景,明显
汲取了《木兰诗》描述全家欢送木兰归来的表现手法。至于元稹《估客乐》
“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以及白居易《戏题木兰花》“怪得独饶脂粉
态,木兰曾作女郎来〞,可以看出《木兰诗》在中唐已经脍炙人口。
木兰的故事深入人心,广为传颂。据《太平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
湖北黄冈〕有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据地方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县、河南
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立庙奉祀木兰。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
仍然鼓励人们的爱国情操。
木兰的形象
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
第 4 页 共 7 页
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北方广阔土地上的有血
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为可贵。
详略得当:忠孝两全,深明大义。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不慕
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表现出淳朴和高洁的情操。
《木兰诗 / 木兰辞》思想倾向 篇四
《木兰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以浓挚的感情
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
参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木兰不一定实有其人,可是,女扮男装却
实有其事。木兰不过是这些女子中的一个代表而已。木兰的悲欢离合,是富有
戏剧性的。因此,千百年来,她的感人的事迹在群众中流传不息。《木兰诗》究
竟表现了一种什么思想倾向呢?
这首诗一开头,它就把读者吸引到它所描写的场面中了。木兰平日织布时
发出的“机杼声〞,已经被她的声声叹息所代替。原因是可汗“沙场秋点
兵〞,老父名在军籍,家中没有长男,怎能不使木兰焦虑、愁闷?但她终于做
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勇敢的抉择。
木兰参军,是迫不得已的,也是不合法的。当她一旦做出“参军〞的抉
择,她的态度那么是积极的,这从她四处购置行装的繁忙情景就形象地表现出
她的主动性和坚决性。木兰初次远离家园,异乡的山山水水,都会触动她的思
亲之情。诗中对此的描写是真挚的,也是非常感人的。参军,使木兰得到同男
子一样可以施展智慧和才能的良机,十年的战火考验,使她从一个善良、热
情、能干的闺中少女,成为一名建立战功的“壮士〞,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变
化啊!
战争,赢得了胜利,也赢得了和平。环境变了,木兰何去何从?她有不可
明言的苦衷,在论功行赏的大典礼中,由于她是一个女子,不配得到自己应有
的荣誉。她只有辞受封爵,走上解甲还乡的惟一道路。无名氏作者认为这是天
经地义的事情。所以用欢快的笔调描写木兰骨肉团聚的欢乐,让她在“当窗理
云鬓,对镜帖花黄〞之后,以女子的面目出现在同伴的面前。作者可贵的是,
第 5 页 共 7 页
最后用兔子跑在一起,难辨雌雄的隐喻,说明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时机,她
们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这样描写木兰的参军与还乡,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的思想倾向。问题在于我
们如何正确地去分析作者所反映出来的这种社会现象。有人认为,木兰还乡是
她不慕功名富贵,是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本色。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
正确的。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子作男儿〞,除了木兰,还有一个黄崇嘏。谢
枋得在《碧湖杂记》中把她俩的事迹当做奇闻逸事加以记叙。木兰是在战场上
杀出来的女英雄,她“不受封爵而归〞;黄崇嘏是五代时期蜀国的女子,她女
扮男装,在蜀相周庠的府中做掾属。因她“吏事明敏,胥吏畏服〞,而被周庠
看中,“欲妻以女〞。弄得黄崇嘏啼笑皆非,只好讲明自己是个女子,一走了
之。
女扮男装,在封建制度下被人视为反常的现象。“男治乎外,女治乎内〞
是封建礼法的一条戒律。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代父参军,并发挥出她那潜
在的智谋和才能。不然的话,所谓“牝鸡司晨〞的恶名就会落在她的身上。木
兰和《木兰诗》的作者都无法改变这种命运。
封建礼法加在妇女身上的镣铐是难以解脱的。清代的女词人王筠在《鹧鸪
天》中痛感自己不能像木兰、崇嘏那样一显身手〔“木兰崇嘏事无缘〞〕,只好
在她的弹词《繁华梦》里让女主人公登上艺术舞台〔“好将心事付梦诠〞〕,来
抒发她那埋藏在胸中的人生理想。
由此可见,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
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木兰诗》的作者不可能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从木兰所走过的
和平──战争──和平的曲折的生活道路,不自觉地反映了木兰在特殊条件下
所创造的奇迹,并热情地歌颂了它。这正是作者忠于现实生活的表现,也是和
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相通的。
《木兰诗》的思想倾向是什么?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它对于普通女子所
禀赋的智慧和才能表示了肯定和赞赏的态度。而且也要看到,这种态度是寓于
第 6 页 共 7 页
衬托〔“火伴皆惊忙〞〕、隐喻〔“双兔傍地走〞〕等描写中自然流露的。直到
明朝末年,人们才能用“海内灵秀或不钟男子而钟女人〞这类明确的语言把它
说出来。但是,在《木兰诗》中,却没有明朝人那种明显的尊女卑男、矫枉过
正的倾向。而明朝人对于妇女潜在的智慧、才能和力量做出那样大胆的估计,
除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外,从历史思想源流来看,《木兰诗》是有启蒙作用
的。
《木兰诗/木兰辞》创作背景 篇五
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
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根本
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学者们大都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
期。
第 7 页 共 7 页
本文发布于:2024-04-01 23:57: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9870453051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木兰辞》的意思及全文翻译赏析优秀5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木兰辞》的意思及全文翻译赏析优秀5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