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日发(作者:羌管悠悠霜满地)
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
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
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
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 adjust
and u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 stay tuned!
第 1 页
共 45 页
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
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翻译
“桃花”没有变,依旧开的灿烂;而“我”的心境却变了,变老
了。在这种凄苦潦倒心绪支配下,百无聊赖,我也想听听琵琶。但我
不像宋代的某些高官那样,家蓄歌儿舞女,我只好到歌妓深院里去听
了。
一曲终了,我的情绪沉醉曲种久久不能自拔,让我理解了白居易
当年浔阳江上那份自伤沦落,却逢知己的激动心情眼前东风万里,依
然如故,惟有中原沦陷,山河破碎,半壁山河笼罩在一片落日馀晖中,
尽管还有一线淡淡的红色,但毕竟已是日薄西山,黄昏将近了。
注释
刘郎:指唐诗人刘禹锡。他曾被贬至南方连州、朗州等地。作者
因战乱而流浪南方,故以刘郎自比。
重院:深院。
谢家:指歌伎居处。
浔阳江上: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
瑟·瑟…。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
州司马青衫湿。“这两句说自己象白居易那样听琵琶后落泪伤心。杜
第 2 页
共 45 页
甫《春望》
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句说面对落日映照下的大
地山河,想到国破家亡,不禁感慨万端。
赏析
古人在接近中年时,如果处境不利,遇上不顺心的事,便自觉老
了。谢安有中年哀乐之感,所以袁枚称谢安“能支江左偏安局,难遣
中年以后情”。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在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
写的,时年三十九岁,就在词中自称“老夫”。因苏轼当时外放山东
密州,仕途不利,心情郁闷。朱敦儒生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
宋室南渡是在钦宗靖康二年(1127)朱敦儒年四十六岁。这首词是南
渡以后的作品,作于朱敦儒四十六岁以后,故起笔便自叹“刘郎已老,
不管桃花依旧笑”。这里暗用两个典故。中唐诗人刘禹锡《元和十年
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中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
后栽”诗句。《再游玄都观》诗有“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
来。”诗句。刘郎与桃花的关系就是从这里来的。第二句用唐崔护《题
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
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桃花与笑的关系。作者截去“春风”二
字,与“老”字押韵。刘禹锡两度被贬,仕途坎坷,再游玄都观时,
已五十六岁,进入老境。朱敦儒可能感到自己与刘禹锡有某些相似点,
且又已入老境,故以“刘郎”自拟。“桃花”用在此处,一方面与“刘
郎”有关,另一方面也含有某种象征意义。朱敦儒在靖康之难以前,
在洛阳过着才子词人浪漫疏放的生活,从他的一首《鹧鸪天》词中就
第 3 页
共 45 页
可以看出:“曾为梅花醉不归,佳人挽袖乞新词。轻红遍写鸳鸯带,
浓碧争斟翡翠卮。”由于金人鼙鼓动地来,才惊破了他的佳人诗酒梦。
国亡家破,南逃以后的朱敦儒一下子觉得自己变得衰老了。“桃花”
没有变,“依旧笑”;而词人的心境却变了,变老了。尽管南宋统治
者还在“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朱敦儒却对过去“佳人挽袖”,醉写
新词的生活已经没有那种闲情逸兴了,所以他“不管桃花依旧笑”。
桃李春风、儿女情长都已与己无干,表达的是"人老万事休"的沧桑之
感。
他在《雨中花》词中也曾无限感慨地说:“塞雁年年北去,蛮江
日日西流。此生老矣,除非春梦,重到东周。”又一次表现了他自感
衰老的心情。
在这种凄苦潦倒心绪支配下,百无聊赖,他也想听听琵琶。但他
不像宋代的某些高官那样,家蓄歌儿舞女,他只好到歌妓深院里去听
了。重院,即深院。谢家,即谢秋娘家。谢秋娘,唐代名妓,故诗词
中常用谢家代指妓家,或指诗人所爱恋的女子家。如唐张泌《寄人》:
“别梦依稀到谢家”。温庭筠《更漏子》:“惆怅谢家池阁。”都可
说明这种用法。
过片,紧承上片听琵琶而来。“曲终人醉”的曲,指琵琶曲。词
人听完“谢家”的琵琶曲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有怎样的感受?是
乐还是愁?这是下片词意发展的关键处。在这关键处,作者笔锋决定
性地一转:“多似浔阳江上泪”,这一转,决定词意向愁的方面发展。
白居易在浔阳江听到琵琶女弹琵琶,自伤沦落,心情激动,“座中泣
第 4 页
共 45 页
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朱敦儒为什么“多似浔阳江上泪”?
下文提出了明确的答案:“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原来朱敦
儒感到眼前东风万里,依然如故,惟有中原沦陷,山河破碎,半壁山
河笼罩在一片落日馀晖中,尽管还有一线淡淡的红色,但毕竟已是日
薄西山,黄昏将近了。词人把破碎的山河置于黯淡的夕照中,用光和
色来象征和暗示南宋政权已近夕照黄昏,中原失地,恢复无望。这对
于身遭国难,远离故土,流落南方的词人来说,怎能不痛心?怎能不
“多似浔阳江上泪”呢?!"落照红"三字,即是夕阳西下的眼前之景,
亦隐喻宋季国运的衰微气象。 这种国破家亡之痛,在他的另一首词
《采桑子·彭浪矶》中也有十分明显的表示:“扁舟去作江南客,旅
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
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由此可见朱敦儒身经国亡家破之难,
流离转徙于南方之后,贯串在他词中的主流始终是一颗对国家民族的
拳拳赤子之心,一种感人至深的爱国激·情。千百年后读之,仍令人
心情激荡不已。
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2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
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
波底月。
翻译
第 5 页
共 45 页
秋霜降后,长淮失去了往日壮阔的气势。只听见颍水潺潺,像是
在代我哭泣伤逝。河上传来歌声悠扬,佳人还唱着醉翁的曲词。四十
三年匆匆流去,如同飞电一闪即驰。
生命像草上秋露晶莹圆润,遗落消失却不过一瞬。十五的月轮多
么皓洁完满,第二天就会渐渐缺损。和我一样同醉翁相识,如今还剩
有几人?唯有西湖波底的明月,曾经把所有的人照临。
注释
长淮:淮河。刘长卿《送沈少府之任淮南》:“一鸟飞长淮,百
花满云梦。”
清颍:指颍河,颍水,为淮河重要支流。
佳人:颍州地区的歌女。
醉翁词:指欧阳修在颖州做太守时,所写的歌咏颖州西湖的一些
词。
四十三年:欧阳修皇祐元年(1049)知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词,
到苏东坡次韵作此篇时正好四十三年。
电抹:如一抹闪电,形容时光流逝之快.吴潜《满江红》:“便
使积官居鼎鼐,假饶累官堆金玉,似浮埃,抹电转头空,休迷局。”
三五、十五日。李益《溪中月下寄扬子尉封亮》:“团团山中月,
三五离夕同。”
盈盈:美好的样子。
二八:十六日。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三五二八时,千里
与君同。”
第 6 页
共 45 页
赏析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上片写
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下片写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
全词委婉深沉,清丽凄恻,情深意长,表达了对恩师的怀念之情。
“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上阕起首两句描写了作
者泛游颍河所见到的景致。颍州有颍河汝水,最终汇于淮河之中。“霜
馀”两字交代作者到颍州时正值深秋,秋高天旱、草木枯萎,颍河也
失去了春夏时期波澜壮阔的气势,温婉细流涓涓而下。水声潺潺,在
作者听来,如怨如慕,恰恰吻合他此时思念恩师的心情。将河水拟人
化的写法,更显得情真意切。
“佳人尤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通过写颍州人对于欧阳修
的怀念,表达了词人自己深切的思念。其中有人生如梭的慨叹,时间
如同闪电一样快速逝去,只有像欧阳修那样为人、为政、为文,才能
够长久得被人们铭记。欧阳修在颍州期间,颇有政声,建树多多,深
得当地父老的敬重与爱戴。颍州父老为了纪念这位文坛巨匠作出的贡
献,不但世代传唱他在颍州创作的诗词,还立祠以表怀思。四十三年
转瞬飞逝,而恩师也已驾鹤多年,作者不由得慨叹时光无情,对先师
的怀念有增无减,令人动容。
下阕体例与上阕基本一致,均为由景及情,前面两句写颍河的晚
景。“草头秋露流珠滑”,深秋的晚上,已经开始降下露水,露珠晶
莹剔透且圆润光滑,但却不能长存。“三五盈盈还二八”点明月亮阴
晴圆缺的状态。南朝鲍照有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南朝萧
第 7 页
共 45 页
统《文选》为其作注释日:“二八、十六日也。”在这首《木兰花令》
里,词人以露珠的流逝与月亮的圆缺慨叹时光飞逝、人生无常,也是
对前文“四十三年如电抹”的诠释。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作者全词结尾处将主旨
进一步明朗化。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能记得醉翁的人还剩下几个。
恐怕只有作者与这倒影在西湖水底的明月。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写西
湖月能“识翁”,含蓄写出欧阳修在颍州时常常夜游西湖,用西湖见
证醉翁在颍州的所有功绩。
苏轼少年求学京城,得到欧阳修的赏识与提携。后来两人又政见
相同,诗文相和,成为忘年之交。在苏轼的人生中,欧阳修对其行文、
为政、处事,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正因如此,作者的慨叹与思念才显
得情意绵绵、动人肺腑。而此词更出彩的一点,在于词人将内心的真
情揉碎于水光月色之中,缠绵悱恻,娓娓道来,氤氲进人的内心深处。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追和之词,所和者为欧阳修咏颍州西湖的《木兰花令》
词。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八月,时苏轼知颍州。苏轼
和欧阳修师生情深,来到颍州游览西湖之时,想起往日欧公所吟西湖
之词,遂步其韵和作此首词。
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3
盼银河迢递,惊入夜,转清商。乍西园蝴蝶,轻翻麝粉,暗惹蜂
黄。炎凉。等闲瞥眼,甚丝丝、点点搅柔肠。应是登临送客,别离滋
味重尝。
第 8 页
共 45 页
疑将。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
商量。荷裳。被风暗剪,问今宵、谁与盖鸳鸯。从此羁愁万叠,梦回
分付啼螀。
翻译
盼望着银河的出现,入夜的时候却偏偏下起了悲凄的秋雨。刹那
间,园里的蝴蝶和蜜蜂纷纷飞起,匆匆躲避。是暖是寒。入秋夜雨本
是等闲之事,但今晚那丝丝点点的雨声却令人搅断柔肠。应该是因为
此时正是别离送友的时刻,所以这秋雨才这样让人断肠吧。
秋夜雨洒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风上画出的水墨画。能否
请求高高的梧桐树和烧残的灯烛细做掂量,不要在此时再添人的愁绪
池塘里,荷叶已经被秋风吹残,那今夜谁来代替荷叶为鸳鸯们遮风挡
雨呢?你将上路远行,从此旅途劳顿,梦醒之时,唯有悲切的寒蝉声
相伴。
注释
迢递(:高远貌。
清商:古代五音之一、即商音,其调悲凉凄切。此处借指入夜后
的秋雨之声。
西园:本为园林名,后亦泛指园林。
麝粉:香粉,代指蝴蝶翅膀。
蜂黄:本指妇女涂额之黄色妆饰,此处代指蜜蜂。
疑将:仿佛、类似。将,助词。
炎凉:是暖是寒。
第 9 页
共 45 页
炎:热。
凉:冷。
水墨:浅黑色,常形容或借指烟云。
疏窗:雕刻有花纹图案的窗户。
潇湘:本指湘江,或指潇水、湘水,此处代指竹子。
倩:倚近、靠近。
商量:斟酌、思考之意。
荷裳:用荷叶做衣服,这里指荷叶。
羁愁:旅人的愁思。万叠,形容愁情的深厚浓重。
螿:即寒蝉,蝉的一种,比较小,墨色,有黄绿色的斑点,秋天
出来鸣叫。
赏析
词的上片,词人开门见山地表述了他与好友聚少离多的现实,所
以分别的时候二人愈加地难分难舍。“盼银河迢递,惊入夜,转清商。”
一个“盼”字,写出了容若与友人的期待。只可恨“天有不测风云”,
“惊入夜,转清商”,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雨随风而至,一个“惊”字,
语意突转,尽显出乎预料之意。“盼”与“惊”形成鲜明的对比,词
的感情也由美好的期盼陡然直降,成了失落。“乍西园蝴蝶,轻翻麝
粉,暗惹蜂黄。”这场雨来得真的是太突然了,连院子里的蝴蝶都没
有准备好,吓得四处翻飞,扑棱着翅膀,鳞粉也飘落下来。一不小心,
又惊到了无辜的小蜜蜂。这样一来,园中蜂飞蝶舞,一片慌乱景象。
这个气候真是变化无常,明明之前还是晴朗温暖,一瞬间就变得风雨
第 10 页
共 45 页
交加、阵阵凉寒。这雨浙渐沥沥的,连绵不绝下个不停,而且点点滴
滴,敲打着心房,缠绵着柔肠。“甚丝丝、点点搅柔肠”,夜雨愁人,
上天看到世间的悲苦,流下眼泪,化作雨水,洒落在人间。如果说之
前容若还在隐忍着离别的伤心,这一句开始感情便出现了波澜。“应
是登临送客,别离滋味重尝。”是送友远行,再一次尝到了离别的滋
味,再一次忍受相思之苦。一个“重”字真是尽显无奈与怨恨。
到了下片,词人笔锋一转,开始嘱咐好友要努力加餐饭,在桂花
飘香的时节要如约归来。“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意境很是空淡
疏缈。潇湘和下片开头“疑将”连在一起看,秋夜雨洒落在疏窗上,
那雨痕仿佛是屏风上画出的潇湘夜雨图。“潇湘”二字本就是离愁别
恨的代名词,在这里无非是纳兰心事的一种寄托。“倩一叶高梧,半
条残烛,做尽商量”,这句子纳兰说得婉转,窗外夜雨梧桐、屋内泣
泪残烛,怎不让人伤神。因此纳兰说,能否请梧桐和灯烛细做掂量,
莫要此时再添人愁绪。“荷裳一被风暗剪,问今宵谁与盖鸳鸯”,已
至秋天,荷塘自然也是一片萧索,此情此景,像极了李商隐那首《宿
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里的句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
声。”到了“从此羁愁万迭,梦回分付啼萤”,纳兰终于将“送别”
二字明写在了词面上,“雨夜”“寒蝉”渲染了离别的气氛,离别后,
愁惰万叠,只恨造化弄人。词人把这样的话放在词末,惜别离愁之意
溢于言表。
全篇都围绕着“立秋”和“夜雨”展开,从景物着手,用景物烘
托,营造离别的氛围,悲凉凄切之情更为细密深透。
第 11 页
共 45 页
创作背景
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秋天,梁汾以母丧南归,纳兰在他
还乡奔丧时写下这首《木兰花慢》为他送别。
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4
江南游女,问我何年归得去。雨细风微,两足如霜挽纻衣。
江亭夜语,喜见京华新样舞。莲步轻飞,迁客今朝始是归。
翻译
流落黄州他乡的歌女,你问我哪一年能回朝廷?今天,细雨微风,
你仍挽起麻衣裤,将如霜白的两脚插在水里。
临皋亭里,我俩悄悄夜语,仿佛喜悦地看到了当年京城宫廷那流
行式的舞景,和那舞女轻飘如飞的莲花舞步。贬居他乡的文人,今天
算是启程返回京城。
注释
纻衣:麻衣。
江亭:长江畔上临皋亭。
京华:京城开封。
迁客:指流浪的文人,常与骚人连在一起。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遵照圣旨离黄赴汝,仍
任团练副使。该词是临行之前苏轼写给妻子王朝云的,表达了二人对
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
赏析
第 12 页
共 45 页
上片,写王朝云与苏轼一样过着艰苦的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开头两句,以发问的句式,突出王朝云这位“江南游女”的憧
憬,问苏轼“何年归得去”朝廷?文后并未立即回答,为下片的行文
留下了回味的伏笔。接着第三、四句,采用特写细节的笔法,通过“两
足如霜”这些细节,以小见大地突出“江南游女”王朝云饱尝风雨,
与苏轼患难与共的坚强性格。
下片,以梦幻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再现了王朝云与苏轼美好的
夜话。“江亭夜语,喜见京华新样舞,莲步轻飞”。先推出“夜语”
的背景“江亭”。这是极为美丽的长江线上的景观。再推出梦幻般的
昔日风流镜头:“喜见京华新样舞,莲步轻飞”。“新样舞”令他们
眼花缭乱,“莲步轻飞”,令他们神魂颠倒。一个“喜”字,生动地
传达了他们当年的荣耀,一个“见”字,准确地重现出昔日的风光。
正因如此,“迁客今朝始是归”就暗含了苏轼的人生命运将被改变,
令人感到万幸。“迁客今朝始是归”恰好与词的开头“何年归得去”
问语相呼应,王朝云的欲归去的美好心愿得以满足。事实上,苏轼离
黄赴汝并不很久,第二年又奉宋神宗之命复朝奉郎赴登州,接着任尚
书礼部郎中、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等职。
全词,以苏轼与王朝云之间的对答为中心线,疏解了苏轼积郁四
年多的愁情。尤其 “江亭夜语”,更使苏轼风流蕴藉,心旷神怡。
从与王朝云的“夜语”到他们“始是归”的现实,既是苏轼宣布贬居
生涯的终结,更是苏轼写作离别诗词艺术境界的升华。以点代面,淋
漓尽致。
第 13 页
共 45 页
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5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
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
云龙。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
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
飞鸿。
翻译
古老的徐州啊形势极为险要,这里曾经消磨了多少豪杰英雄。遥
想身披铁甲的双瞳人项羽,身跨乌骓驰骋千里流血流汗,率众浴血奋
战营帐如云;最终四面楚歌八千人风云四散乌江自刎,想必他那冤魂
啊,怎肯撇下八千江东子弟的阴魂而自过江东。到而今只有黄河如带
蜿蜒于远方,纷乱参差的山峰高低逶迤起伏如龙。
取得胜利的刘邦陵阙而今也秋风萧瑟,禾黍离离长满关中。当年
项羽操演兵马的戏马台已残破不堪,燕子楼上空留风流韵事的传说,
早已人去楼空。人生百年如秋风中的匆匆过客,暂且开怀畅饮一饮千
盅。回望夕阳照射着凄凉的荒城,独自倚立阑干目送着远去的飞鸿。
注释
形胜:地理形势优越。
铁甲重瞳:指西楚霸王项羽。
重瞳:眼中有两个瞳子。《史记·项羽本纪》:“
第 14 页
共 45 页
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苖裔
邪。”
乌骓:项羽所骑战马。
汗血:汉朝时得自西域大宛的千里马,又称天马。《艺文类聚》
卷九十三“兽部上”引《史记》
谓:“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马好,名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
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马,宛马曰天马。”此借以形容项羽所骑名
马。
玉帐:指军中营帐。
楚歌:指四面楚歌。
黄河如带:据《徐州府志》卷二“山川”:黄河在城东北,自河
南虞城县流入郡界,经砀山、萧县,入铜山界。《史记》:“
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乱山回合:据《徐州府志》记载,徐州周围有许多山,城北有九
里山,城西有楚王山,城南有太山,城东南有奎山、三山,城东有子
房山(一名鸡鸣山)、定国山、圣水山,城东北有彭城山、桓山、寨
山、荆山,故称。因云龙山较著名,故举其大者。
云龙:即云龙山,又名石佛山。《江南通志》:云龙山,宋武微
时憩息于此,有云龙旋绕之。《旧志》
亦称:山有云气蜿蜒如龙,故名。
汉家陵阙:本句化用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词
句。
第 15 页
共 45 页
禾黍满关中:《诗经·王风·黍离》序说,西周亡后,周大夫过
宗庙宫室,尽为黍离,彷徨不忍去,乃作此诗。后用为感慨亡国、触
景伤情之词。这里化用其意。关中,指今陕西省一带。《关中记》:
“东自函谷,西至陇关,二关之间,谓之关中。”西汉帝王陵墓,均
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故称。此句是说,刘邦虽然夺取了政权,
取得了胜利,但如今陵阙照样为漫山遍野的庄稼所遮掩。
戏马台:在徐州城南部,与云龙山相对。项羽因山为台,以观戏
马,故名。宋武帝刘裕为宋公时,在彭城,九月九日大会宾僚赋诗于
此。元嘉二十七年魏太武帝南侵,立毡屋于戏马台,以望城中。见《徐
州府志》卷八“古迹”。
画眉人远:据《汉书·张敞传》记载,京兆尹张敞擅长为妇画眉,
“长安中传,张京兆眉怃。”“怃”(读wǔ)妩媚。此借“画眉人”,
指称与盼盼交好者。萨都剌《彭城杂咏呈廉公亮佥事》(五首之四)
谓:“何处春风燕子楼,断碑落日古城头。画眉人远繁华歇,无
数远山生暮愁。”可与本句对读。
燕子楼:旧址在徐州城北。
寄:暂居,形容人生短暂。人生百年寄,
古诗云:“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苏轼《将往终南和子由
见寄》
诗谓:“人生百年寄鬓须,富贵何啻(chì)霞中莩。”本句由
此化出。
目送飞鸿:嵇(jī)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九首》
第 16 页
共 45 页
云:“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李白《鞠歌行》
曰:“平生渭水曲,谁识此老翁?奈何今之人,双目送飞鸿。”
又,李白《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
谓:“何意到陵阳,游目送飞鸿。”此或化用其意。
创作背景
这阕词是萨都刺在元文宗至顺三年(133(2)春三月,从翰林国
史院应奉文字,出为江南诸道御史掾史时,路过徐州所作。
赏析
上片主要追忆项羽的历史事迹,并感叹他的失败。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开句似乎平平,但一句“消
磨”顿使历史变得沉甸甸的让人难以拾起。
“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历史在苍茫中走来,词
人用寥寥几笔刻画出项羽的英雄形象,并自然地转入他那苍凉的败绩
场面中,“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历史大潮浩荡而
过,成者王侯败者寇似是人间不变的铁律,但是谁能阻止历史的脚步?
“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本来壮阔的徐州之景,在这
里成为了项羽失落地走过历史的见证者。
下片,词人将对历史的感慨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
然而下片仍是从项羽对手刘邦开始,“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
关中。”刘邦虽在徐州彭城这里战胜了项羽,但同样也逃不掉历史长
河的消磨。
“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这些都是历史沧桑的铁
第 17 页
共 45 页
证。
“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顾历史之后,词人
再将目光投向自身,百年枯骨,人生寄蜉蝣于天地,何必怀往古之忧
呢?
“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历史如过眼烟云,个人得失
虽然让人惆怅,在这流动的历史大河面前却渺小至极,如此一想,再
回首看这荒城、落日、飞鸿,看透人世间不过如此,心中百感交集。
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6
减字木兰花·送赵令
春光亭下。流水如今何在也。岁月如梭。白首相看拟奈何。
故人重见。世事年来千万变。官况阑珊。惭愧青松守岁寒。
翻译
往日春光亭下的流水,现在在哪里啊?日月如梭,我们头发都白
了,打算怎么办啊!
友人再一次相见,我已不能适应变化不测的世事。出仕的热情淡
薄了,自愧不如青松,青松在寒时也能守住本色。
注释
梭:织布机上的部件,穿引很快。多用以比方往来迅速,如日月
如梭。
拟奈何:打算怎么办。
官况阑珊:意谓出仕为官的热情淡漠了。
况:况味,境况和情味。
第 18 页
共 45 页
阑珊:衰落,即将残尽。
青松守岁寒:指青松耐寒冷,终岁不凋。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四月东坡自杭返朝过高邮
之时。是时,词人与高邮令赵晦之再一次相见,感慨颇多,于是写下
这首词送给他。
赏析
上片“春光亭下。流水如今何在也”,是说词人早年与赵晦之相
识在春光亭下,那亭下的流水已不知逝去到什么地方了,回忆起当年
交友,情深谊厚。从此词的下文“岁月如梭。白 首相看拟奈何”看,
“春光亭下”云云,当指第一次密州相见之时,那时词人刚四十岁,
尚属壮年,至此时的第三次赠词,词人已是五十六岁,故得称“白首”,
且时隔十六年,也与“岁月如梭”相合。
下片:“故人相见。世事年来千万变。官况阑珊。”词人在“故
人”面前,倾诉着自己别后的仕宦坎坷经历,有如赵晦之早年的失官
东武令和“三仕已之无喜愠”等遭遇,但自己则更为悲惨,“官况”
可谓大起大落,几度挫折,正是“世事年来千万变”的反映。结句“惭
愧青松守岁寒”,是说自己难能如青松耐守岁寒一般,而倍感惭愧。
词中的“白首相看拟奈何”、“惭愧青松守岁寒”诸句,虽慨叹
时光流逝,无奈“岁月如梭”;但是词意却隐含着“壮志难酬”和坚
守职责、不惧磨难的积极内涵。读之令人肃然起敬。全词曲尽心态,
含蓄哿慨,笔力纵横,铸语自然。
第 19 页
共 45 页
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7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翻译
无论行走还是静坐,无论独自吟咏还是互相唱和,乃至卧倒床榻,
我都独自一人;久久的站着凝望让我倍加伤神,更无奈这春寒招惹我
的愁绪。
这份愁情有谁曾见到,让我眼泪滚滚,把自己原先的粉妆冲洗得
一丝不留;愁病交加,把灯芯挑了又挑,终究难以入眠。
注释
独行:一人行路;独自行走。
独坐:一个人坐着。
独唱:独自吟咏、吟唱。
独卧:泛指一人独眠。
伫立:久立。
伤神:伤心。
无奈:谓无可奈何。
轻寒:微寒。
残妆:亦作“ 残妆 ”。 指女子残褪的化妆。
一半:二分之一。亦以表示约得其半。
相仍:依然;仍旧。
寒灯:寒夜里的孤灯。多以形容孤寂、凄凉的环境。
第 20 页
共 45 页
不成:不行,不可以。
赏析
朱淑真是是一位才貌出众、善绘画、通音律、工诗词的才女,但
她的婚姻很不美满,婚后抑郁寡欢,故诗词中“多忧愁怨恨之语”。
相传她出身富贵之家,至于她的丈夫是什么样的人,其说不一。有的
说她“嫁为市井民家妻”,有的说她的丈夫曾应礼部试,后又官江南,
但朱与他感情不合。不管何种说法可信,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她所嫁
非偶,婚后很不幸福。就所反映的内容看,这首词与她婚姻上的不同
有密切关系。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两句,连用五个“独”字,充分
表现出她的孤独与寂寞,似乎“独”字贯穿在她的一切活动中。“伫
立伤神”等两句,紧承上句,不仅写她孤独,而且描绘出她的伤心失
神。特别是“无奈轻寒著摸人”一句,写出了女词人对季节的敏感。
“轻寒”二字,正扣题目“春怨”二字的“春”字,全词无一语及春,
惟从“轻寒”二字,透露出春天的信息。“著摸”一词,宋人诗词中
屡见,有撩拨、沾惹之意。如孔平仲《怀蓬莱阁》诗:“深林鸟语流
连客,野径花香着莫人。”杨万里《和王司法雨中惠诗》诗:“无那
春愁着莫人,风颠雨急更黄昏”。“著摸”即“着莫”,朱淑真词与
杨万里诗用法完全相同。轻寒为什么撩惹春愁,失去爱情幸福的女词
人深有体会。寡居的李清照感到“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声
声慢》);对自己的婚姻深感不满的朱淑真在“伫立伤神”之际,不
禁发出“无奈轻寒著摸人”的吟咏,足见两位女词人在“轻寒”季节,
第 21 页
共 45 页
有着共同的伤心之处。
下片进一步抒写女词人愁怨。“此情谁见”四字,承上启下,一
语双兼,“此情”,既指上片的孤独伤情,又兼指下文的“泪洗残妆
无一半”写出了女词人以泪洗面的愁苦。结穴处的两句,描绘自己因
愁而病,因病添愁,愁病相因,以至夜不成眠的痛苦。
这首词语言自然婉转,通俗流丽,篇幅虽短,波澜颇多。上片以
五个“独”字,写出了女词人因内心孤闷难遣而导致的焦灼无宁、百
无一可的情状,全是动态的描写。“伫立伤神”两句,转向写静态的
感觉,但意脉是相承的。下片用特写镜头摄取了两幅生动而逼真的图
画:一幅是泪流满面的少妇,眼泪洗去了脸上大半的脂粉;另一幅是
她面对寒夜孤灯,耿耿不寐。
“剔尽寒灯”的落脚点不在“剔”字(剪剔灯心的动作)而在“尽”
字。“尽”字是体现时间的。所谓“梦又不成灯又烬”(欧阳修《玉
楼春》)显然是彻夜无眠。对于孤凄愁病的闺中人,只写这一泪、这
一夜的悲苦,其他日子里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又何况是“此情谁见”,
无人见,无人知,无人慰藉,无可解脱!自写苦情,情长词短,其体
会之深,含蕴之厚,有非男性作家拟闺情之词所能及者。
创作背景
朱淑真虽家世显赫,婚姻却十分不幸,这首词正是由于自己的婚
姻的不幸,所嫁非偶,日夜思念自己的意中人所写。朱淑真书写时心
中充满矛盾,但字里行间却透露着对知音的渴望,对自我才华的肯定,
对自我实现的期待。
第 22 页
共 45 页
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8
减字木兰花·寓意
云鬟倾倒,醉倚阑干风月好。凭仗相扶,误入仙家碧玉壶。
连天衰草,下走湖南西去道。一舸姑苏,便逐鸱夷去得无。
翻译
酒醉后头发散乱,依靠着栏杆发现眼前一片美景。倚仗别人搀扶
我,进入仙家的境地。
一望无际的枯草,我从水路取道苏州,就随着范蠡退隐江湖离开
仕途么?
注释
云鬟:古代通称妇女的头发。此处特指苏轼自己的头发,这与古
代成年男子束发的习俗有关。
倾倒:有散乱的意思。
姑苏:指苏州。
鸱夷:春秋战国时期,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消灭吴国之后,主动退
隐江湖,改姓更名,到齐国时称为鸱夷子皮。
赏析
上片写醉后所见的美景以及醉态中的奇想。首句“云鬟倾倒”,
直接描写酒醉后头发散乱的状态。次句“醉倚阑干风月好”紧承前句,
当苏轼醉后倚栏而望时,忽然发现了一个美的境界:“风月好”。从
某种意义上说,人在醉酒后拥有本真的自我,再加上恰好与自然美景
相遇,这种“酒中趣”就显得不俗了。“凭仗相扶”一句,承上句一
第 23 页
共 45 页
个“醉”字,仍写醉意朦胧的状态。就在这时,苏轼突发奇想,“误
人仙家碧玉壶。”苏轼从年轻时起就博览群籍,不免于“杂学旁搜”,
神仙方术之类书籍也莫不毕览,由该词所写可见一斑。这里 “仙家
碧玉壶”的神话传说,不仅紧扣上文酒醉之事,而且充分表露了苏轼
童真与诙谐的个性。
下片写赴杭州途中所见的景物,以及途经苏州时的怀古之思。“连
天衰草”句,显示了江南仲冬时的季节特征,展现了苏轼在旷野中行
进时一片苍凉、凄清的景象,多少也透露出苏轼在宦游中某种疲乏、
栖遑(huáng)的心态,为下文引发对于人生道路的思考预伏一笔。
接着“下走湖南西去道”一句,是叙事,暗写当前赴杭任之事。“湖”
字“当指太湖”,并与苏轼此次取道湖州至杭州的履历相印证,以确
定本篇的写作时间,是颇为精当的。 “一舸姑苏,便逐鸱夷去得无”
两句,写经过姑苏时,引起对当年归隐江湖的越国功臣范蠡的联想,
以及对苏轼自我人生道路的思考。尽管苏轼的这种思考是偶发的,并
不符合苏轼的“奋厉有当世志”(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的
人生理想。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十一月,苏轼赴杭州通判任途中经
过苏州,该词是苏轼在苏州即景遣兴之作。
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9
乐府诗集----《木兰诗》【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第 24 页
共 45 页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
溅。
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
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
明驼千里足(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
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
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
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
(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
第 25 页
共 45 页
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
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
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
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
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
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
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
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
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
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
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
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
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
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
(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
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
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第 26 页
共 45 页
【赏析】
木兰诗描述了古代的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巾
帼英雄的生动形象和高贵的品质。全诗的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
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诗一开始就使读者产生了疑问,然后交代了木兰从军的原因,作
者没有直接述说,而是从木兰的心理活动入手写,在叙事的同时注重
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
勇敢的妇女形象。
诗歌第二部分写木兰踏上了征途,写木兰离别了父母奔赴战场,
也显出战事紧迫。虽然木兰能毅然替父从军,但她毕竟还是个女子,
对家乡、对父母毕竟是有依恋之情的。这样突出了她的女子身份,非
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从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
人入胜。
接下来写了木兰立功归来后的情景。先写木兰立功回来后见天子,
可是木兰并不在乎官位和赏赐,她只是想尽快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
可见她归心似箭,同时也显示了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爱功名富贵
的优良品德。
木兰回到故乡后,诗歌使用排比细致写出了木兰全家闻讯后的喜
悦。随后又写木兰回家的举动,描绘了木兰迫不及待想变回女儿身的
激动心情。
整体来说,木兰诗表达了木兰勤劳,善良,纯真,朴实,勇敢的
性格和她深明大义,孝敬父母,效忠国家,不为名利所动的精神。
第 27 页
共 45 页
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0
原文
《木兰花慢·别西湖两诗僧》
嫩寒催客棹,载酒去、载诗归。正红叶漫山,清泉漱石,多少心
期。三生溪桥话别,怅薜萝、犹惹翠云衣。不似今番醉梦,帝城几度
斜晖。
鸿飞。烟水氵弥氵弥。回首处,只君知。念吴江鹭忆,孤山鹤怨,
依旧东西。高峰梦醒云起,是瘦吟、窗底忆君时。何日还寻后约,为
余先寄梅枝。
注释
心期:心灵契合的欢快之情。
三生:佛家语,指前生、今生、来生。杭州北山有三生石,传为
释圆观转世后与故友李源相会处(袁郊《甘泽谣》)。
弥弥:茫茫。
吴江鹭忆:彭传师于吴江筑亭,
有句云:“猛拍栏杆呼鸥鹭”句。此指祖皋之去处。
孤山鹤怨:林和靖养鹤孤山,以此自娱。此指诗僧的居所。
注释
①心期:心灵契合的欢快之情。
②三生:佛家语,指前生、今生、来生。杭州北山有三生石,传
为释圆观转世后与故友李源相会处(袁郊《甘泽谣》)。
③弥弥:茫茫。
第 28 页
共 45 页
④吴江鹭忆:彭传师于吴江筑亭,有句云:“猛拍栏杆呼鸥鹭”
句。此指祖皋之去处。
⑤孤山鹤怨:林和靖养鹤孤山,以此自娱。此指诗僧的居所。
鉴赏
词的上半阕写主客晤对的清欢。一起三句将诗酒清游的胜概写出,
便有一种笼罩全篇的力量。“嫩寒催客棹”,不说自己起了游兴,而
说是好天气催动了我的作客之舟。这种拟人化的写法,突出了风日之
美,有一种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嫩寒”,已被人格化,一个“嫩”
字给瑟·瑟的轻寒赋予一种令人爱赏的色彩,是通感技法的又一佳例。
“红叶”两句,复笔写景。山上是满林红叶,石间有潺潺清泉,
绘声绘色,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漱石”一句,不只是写出了水漱石
根的清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向往山林的归隐心曲。卢祖皋在此
用典,就将一种脱落簪绂,息影山林的心愿诉诸其中了。“多少心期”,
即多么快慰的意思。 当读者正随着词人的妙笔徜徉于林泉清美的
意境中时,作者却将我们带入了这样一个神奇的世界,即天竺寺后有
三生石,与冷泉亭、合涧桥相距不远,是有名的景观。然而词中所述,
不限于景物的铺陈,而是一种两面关合的用典。作者写带有佛家轮回
色彩的传说,除了符合杭州实景而外,还切合对方的和尚身份,好像
这眼前的景物与两位诗僧,都是前生所熟知的,都是具有宿缘的。卢
祖皋在此强调了他对这种山林清致的向往和依恋。“依薜萝犹惹翠云
衣”,个“惹”字尤能将无情草木化为有情。作者这样运笔,不但使
文气跌宕,富有变化,而且还能唤起人们绵绵无尽的离情别绪来。歇
第 29 页
共 45 页
拍两句,再将笔势收拢,点出今番之帝城醉梦,不如溪山之云水徜徉。
“不似”意即“不如”。从这里我们可以想见作者那颗高尚的心灵在
追求着一种清远,超脱,然而现实的黑暗龌龊,使他转向山林,转向
自然,去寻求人性的复归。
下片设想离别后的思念,文笔活泼,妙喻联翩,意思是说:鸿鸟
已飞向烟水茫茫的远方,只有你们才知道它留下的痕迹。这是以鸿鸟
比喻自己漂泊无定的行踪。接下去,作者以错综之笔就自己与诗僧两
面关锁写来,脉络清晰。“吴江鹭忆”,指作者的去处。“孤山鹤怨”,
指二僧挂搭之地。林和靖梅妻鹤子隐于孤山,与二僧相近,故移以指
二僧。这样写来便觉清超,也显示了词人高超的功力。
“高峰”句妙在奇思,高峰云起,并不稀奇,一经“梦醒”二字
点染,便成了奇笔。把朝云出岫比作高峰睡醒,词人以拟人化的手法,
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山河。“瘦吟”句是写对诗僧的忆念,暗用李白《戏
赠杜甫》“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瘦”字又形象地
表达了相思的苦怀。歇拍二句,自相问答,饶有趣味。什么时候再相
聚会呢?那就请你寄来报春的梅花吧。这样的结尾,更显得雅致,有
韵味。
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1
送归云去雁,淡寒采满溪楼。正佩解湘腰,钗孤楚鬓,鸾鉴分收。
凝情望行处路,但疏烟远树织离忧。只有楼前流水,伴人清泪长流。
霜华夜永逼衾裯,唤谁护衣篝?今粉馆重来,芳尘未扫,争见嬉
游!情知闷来殢酒,奈回肠不醉只添愁。脉脉无言竟日,断魂双鹜南
第 30 页
共 45 页
州。
翻译
白云归雁都已经远去,给我留下的只是这嫩寒时节的满天秋色。
解佩分钗,临别互赠信物,鸾鸟铜镜也一人一半。凝情遥望去路,只
见远树含烟,织成一片离忧。自己滴不尽的眼泪,只有楼前的溪水与
之相伴长流。
秋深夜浓,寒霜降落,衾被不耐严寒,有谁替我整理衣篝。回到
同住的旧馆,想起你还没离开的时候,落花不扫,只是在院子里嬉戏
游玩。如今只知心情烦忧时以酒浇愁,却不知这酒百折回肠,不能醉
人反而让人多添几分惆怅。整天默默无语,只希望能化为凫鸟飞去与
你相聚。
注释
佩解:分别时解佩相赠。
钗孤:指分钗留别。钗,两股笄并为一起,是首饰的一种。
鸾鉴:饰有鸾鸟图案的梳妆镜。
衾裯:寝时覆体之具。衾,大被。裯,帐。
衣篝:薰衣用的竹薰笼,篝,竹笼。
争见:怎见。
殢酒:病酒,困酒。这里指借酒消愁。殢,困倦。
竟日:整日。
双鹜:双飞的野鸭。
南州:泛指南方州郡。
第 31 页
共 45 页
赏析
上阕开篇以秋景寄托离情。那在云中归去的大雁,就如同离别的
李氏已经远去,此时伫立在溪楼上的词人,望着满眼秋色,感觉到了
淡淡的寒意,这寒意既是真实的初秋感觉,也是因离别而引起的内心
感受。后三句追忆惜别,解佩分钗,相恋的两个人互赠信物,依依惜
别。其中“鸾鉴分收”四字化用南朝徐德言和其妻破镜各留一半的情
景,暗示破镜难再圆的悲剧结局。
“凝情望行处路,但疏烟远树织离忧”两句写词人在情人离开后
所见所想。他静默地站立在原地,远望着吞没了情人背影的长路,被
淡淡疏烟、树影笼罩。词人用“织”字形容烟影交错的景象,静态中
表述出一种动态,离忧仿佛词人的内心一般绵软,让人不忍触碰。无
法挽留情人的词人,只能看着那楼前默默长流的水,独品伤悲,静静
地流泪。“伴人清泪长流”一句,把流水写得善解人意,这种移情入
景的手法,表面写水多情,实际上是在影射词人为情所苦。
在此后,词人开始预想没了恋人陪伴的生活。以往秋深雾浓时,
总有伊人为他打理衣服被衾,可如今再也不会有人记起这些了。“念
粉馆重来”,词人旧地重游,昔日二人嬉闹的地方,如今尘埃满院,
只剩下他一个人在她残留的香气中寻找记忆了。这里词人欲写苦情反
写蜜事,以今日的“无”来反衬往昔的“有”,离别对比,用笔曲折,
相思的苦痛如娓娓道来。
“情知”两句为词人以己之情揣度昔日恋人此时的心理,想象着
她也和自己一样正被别愁深深困扰,只能借酒来浇愁。但“举杯消愁
第 32 页
共 45 页
愁更愁”,酒喝得愈多,思念愈是干回百转,折磨词人。恋人所去之
地浮山在江北,而张孝祥所居之地在东南,二人虽然彼此牵挂,却遥
遥相隔不能在一起。所以词人“脉脉无言竞日”,看着双宿双飞的凫
鸟黯然销魂,遥想“南州”(暗指李氏居住的地方)。
整首词有景有情,有现实有回忆,也有预想,笔触柔情细腻,直
叙中亦有伤怀,平常而不流于呆板,婉转摇曳,情深款款。
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2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翻译
长空中,寒风翻卷朝云滚滚而去。朝行暮宿,千里途程,大地上,
金兵驱载妇女迢迢而去。莽莽黄沙,一片白草,月光清冷地照着只有
三两户人家的荒村,孤零零地,没有一点活气。
大雁南飞,却不能为词人寄书信倍加女主人公失去自由和国家之
创痛。这种种愁思,郁结难解,使得愁肠寸断,简直达到日也愁、夜
也愁的地步。那在燕山脚下的燕京(即中都,北京市)已经不远了,
回头遥望那难舍难忘的故国乡土,可要顺着此路回去就比登天还难了。
注释
辘辘:车行声。
白草黄沙:象征北方凄凉的景色。
无昼夜:不分昼夜。
燕山:府名。
第 33 页
共 45 页
赏析
这是北宋灭亡之际一位被金人虏去的弱女子写的词,描述被虏北
行之经历,抒发国破家亡之巨痛。作者之父本是阳武(河南原阳)县
令,在金兵南侵围城时,奋勇抵抗,壮烈殉国,妻、子一同遇难。“其
女为贼虏去,题字于雄州驿中,叙其本末”(韦居安《梅磵诗话》)。
由此可以想见作者写作此词时揪心泣血的情景。雄州,河北省雄县。
开头两句,写被金人用车载向北方出发时的情景。“朝”,点明
出发的时间是在早上;“云”,点明出发时的环境气氛是那么惨淡,
阴云密布;“横度”,形容阴云突如其来地漫过来。首句看似写景,
渲染自然气候之恶劣;实是暗喻当时政治风云的突然变化,形势险恶。
一个“横”字,把作者那种祸从天降的特殊感受强调了出来。因此,
次句“辘辘车声如水去”就直道其事了。“辘辘”,象声词,形容车
轮声。杜牧《阿房宫赋》有“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句,那
是描写六国宫妃被虏秦宫之后的可悲生活,这里是写作者被虏北上、
乘敌囚车、不知所往的惨痛情景。“如水去”,既写出被虏妇女之众
多,又表达了将一去不返的痛苦心境,比喻生动,含意深长,道尽了
国势危亡、一蹶不振,身为俘虏、前途茫茫的深哀大痛。
紧承“去”字,作者用“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再描写
沿途之所见。“白草”,我国西北地区所产之草,干枯时成白色,故
名。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有“北风卷地白草折”、“平沙莽莽黄入天”
之句,那是描写天山一带苦寒荒凉的景象;作者在此借用字面,渲染
出河北秋季枯草遍地、一片不毛的气氛。在这惨淡萧索的背景之下,
第 34 页
共 45 页
只见月光清冷地照着只有三两户人家的荒村,孤零零地,没有一点活
气。作者描述敌占区是这样地衰败不堪,凄凉已极,不仅揭示了金兵
烧杀虏掠造成的惨象,更衬托出作者被虏离乡、身临异地那种无比悲
苦的心境。上句侧重写白天之所见,下句侧重写夜晚之所见,而又互
文见义,彼此映衬,合成一幅北国荒寒图,作者的满眼血泪、一腔悲
哀也正涂染其上了。
上片写开始被押北行途中的情景;下片写继续北行直至雄州的情
景。上片侧重写所见,以写景为主;下片侧重写所思,以抒情为主。
“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这是继续被押北行途中的一个
特写镜头。作者眼看敌占区荒凉凄冷的景象,心头充满了国破家亡的
悲哀,忽然看到鸿雁从北往南地飞去,不禁更撩起了对故乡的怀念、
对亲人的追思。然而父母兄弟均死于敌手,即使鸿雁能够传书,自己
又不知道投书给谁,何况自己身为俘虏,失去自由,不仅不能象鸿雁
那样飞向南方故土,恐怕连投书的自由也没有。这种种愁思,郁结难
解,使得愁肠寸断,简直达到日也愁、夜也愁的地步,不知如何是好
了。
就在这种度日如年的愁境中,“渐近燕山”,来到雄州,离金邦
的京城——那在燕山脚下的燕京(即中都,北京市)已经不远了。这
句既照应词题,又开启下句“回首乡关归路难”。空见飞鸿南去,自
己身陷异域,只能回头遥望那难舍难忘的故国乡土,可要顺着此路回
去就比登天还难了。作者强烈的怀国思乡之情,深沉的亡国丧家之恨,
无可奈何的身为敌俘之悲,已经绝望的永别家园之痛,在此一齐倾诉
第 35 页
共 45 页
出来,字字饱含着血泪。全词“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凄
恻”(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的家国之恨,被虏之痛,怀乡之情,
仔细体味,真是撼人肺腑、感人涕下。
虽然全词写的为个人的不幸,却反映出当时广大人·民的普遍遭
遇。
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3
减字木兰花·立春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翻译
牵着春天的泥塑耕牛,拉起春天的泥塑犁杖,泥塑的耕夫站在二
者的近旁。春风无限,来自海上。于是请来春神的神功,把桃花红染
得像肉色红。
竖立春天的绿幡,剪成春天的彩胜。一阵春风,吹我酒醒。此地
不像海角天涯,卷起的杨花,颇似雪花。
注释
春牛:即土牛,古时农历十二月出土牛以送寒气,第二年立春再
造土牛,以劝农耕,并象征春耕开始。
春杖:耕夫持犁杖而立,杖即执,鞭打土牛。也有打春一称。
丐:乞求。
春工:春风吹暖大地,使生物复苏,是人们将春天比喻为农作物
催生助长的农工。
第 36 页
共 45 页
肉红:状写桃花鲜红如血肉。
春幡:春旗。立春日农家户户挂春旗,标示春的到来。也有剪成
小彩旗插在头上,或树枝上。
春胜:一种剪成图案或文字的剪纸,也称剪胜,以示迎春。
天涯:多指天边。此处指作者被贬谪的海南岛。
杨花:即柳絮。
赏析
海南岛在宋时被目为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之地,前人偶有所
咏,大都是面对异乡荒凉景色,兴起飘零流落的悲感。苏轼此词却以
欢快跳跃的笔触,突出了边陲绚丽的春光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在中
国词史中,这是对海南之春的第一首热情赞歌。苏轼与其他逐客不同,
他对异地风物不是排斥、敌视,而是由衷地认同。他当时所作的《被
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诗中也说“莫作天涯万里意,溪
边自有舞雩风”,写溪风习习,顿忘身处天涯,与此词同旨。苏轼一
生足迹走遍大半个中国,或是游宦,或是贬逐,但他对所到之地总是
怀着第二故乡的感情,这又反映出他随遇而安的旷达人生观。
《减字木兰花》上、下片句式全同。此词上、下片首句,都从立
春的习俗发端。古时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
民”(《后汉书·礼仪志上》)。上、下片首句交代立春日习俗后,
第二句都是写“春风”:一则曰“无限春风来海上”。作者《儋耳》
诗也说:“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风从海上来,不仅
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二则曰“一
第 37 页
共 45 页
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
浓郁。两处写“春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以后都出以景
语: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写桃花句,大
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成粉红。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
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写杨花句,却是全词点睛之笔。海南地
暖,其时已见杨花。作者次年人日有诗云“新巢语燕还窥砚”,方回
《瀛奎律髓》评此诗云:“海南人日,燕已来巢,亦异事。”原来在
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以此知海南物候之
异,杨花、新燕并早春可见。而早春时节,中原时或降雪。作者用海
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那么,海南即是跟中原一般景
色。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了。——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如前所述,此词内容一是礼赞海南之春,在中国古代诗词题材中
有开拓意义;二是表达作者旷达之怀,对中国旧时代知识分子影响深
远。这是苏轼此词高出常人的地方。以南北宋之交的朱敦儒的两首词
来对读,朱的《诉衷情》也写立春:“青旗彩胜又迎春,暖律应祥云。
金盘内家生菜,宫院遍承恩。时节好,管弦新,度升平。惠风迟日,
柳眼梅心,任醉芳尊。”这里也有“青旗”、“彩胜”、“惠风”、
“柳眼”、“醉尊”,但一派宫廷的富贵“升平”气象,了解南北宋
之交政局的读者自然会对此词产生遗憾和失望。比之苏词真切的自然
风光,逊色得多了。朱敦儒另一首《沙塞子》说:“万里飘零南越,
山引泪,酒添愁。不见凤楼龙阙又惊秋。九日江亭闲望,蛮树绕,瘴
云浮。肠断红蕉花晚水西流。”这是写南越的重阳节。但所见者为“蛮
第 38 页
共 45 页
树”、“瘴云”,由景引情者为“山引泪,酒添愁”,突出的是“不
见凤楼龙阙”的流落异乡之悲。朱敦儒此词作于南渡以后,思乡之愁
含有家国之痛,其思想和艺术都有可取之处,吴曾《能改斋漫录》卷
十七“颜持约词不减唐人语”条也称赞此词“不减唐人语”。但此类
内容的词作在当时词人中不难发现,与苏词相比,又迥异其趣。二词
相较,对异地风物有排斥和认同的差别,从而更可见出苏词的独特个
性。
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是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个字重复地
间隔使用,有的修辞学书上称为“类字”。(如果接连使用称“叠字”,
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清
人许昂霄《词综偶评》云:“《玉台新咏》载梁元帝《春日》诗用二
十三‘春’字,鲍泉奉和用三十‘新’字······余谓此体实起
于渊明《止酒》诗,当名之曰‘止酒诗体’。”本来,遣词造句一般
要避免重复。《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项练字要求,其
中之一就是“权重出”,以“同字相犯”为戒。但是,有的作者偏偏
利用“同字”来获得别一种艺术效果:音调增加美听,主旨得到强调
和渲染。而其间用法颇多变化,仍有高下之别。陶渊明的《止酒》诗,
每句用“止”字,共二十个,可能受了民间歌谣的影响,毕竟是游戏
之作。梁元帝《春日》诗说:“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春心日日
异,春情处处多。处处春芳动,日日春禽变。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
见。不见怀春人,徒望春光新。春愁春自结,春结谁能申。欲道春园
趣,复忆春时人。春人竟何在,空爽上春期。独念春花落,还似昔春
第 39 页
共 45 页
时。”共十八句竟用二十三个“春”字,再加上“日日”、“处处”、
“不见”等重用两次,字法稠叠,颇嫌堆垛。再如五代时欧阳炯《清
平乐》:“春来阶砌,春雨如丝细。春地满飘红杏蒂,春燕舞随风势。
春幡细缕春缯,春闺一点春灯,自是春心缭乱,非干春梦无凭。”这
首词也写立春,为突出伤春之情,一连用了十个“春”字,句句用“春”,
有两句用了两个“春”字,也稍有平板堆砌之感。苏轼此词却不然。
全词八句,共用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但不平均配置,
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显得错落有致;而不用
“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红似肉红”,“卷起杨花似雪花”,却分
别用了两个“红”字,两个“花”字。其实,苏轼在写作此词时,并
非有意要作如此复杂的变化,他只是为海南春色所感发,一气贯注地
写下这首词,因而自然真切,朴实感人,而无丝毫玩弄技巧之弊。后
世词人中也不乏擅长此法的,南宋周紫芝的《蝶恋花》下片:“春去
可堪人也去,枝上残红,不忍抬头觑。假使留春春肯住,唤谁相伴春
同处。”前后用四个“春”字,强调“春去人也去”的孤寂。蔡伸的
《踏莎行》下片“百计留君,留君不住,留君不住君须去。望君频向
梦中来,免教肠断巫山雨”,共用五个“君”字,突出留君之难。这
都是佳例。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元符二年(1099)。苏轼在惠州贬所得到责授琼州别驾
昌化军安置,不得签书公事的命令,于绍圣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
离开惠州,七月二日到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贬所。这首词为元符
第 40 页
共 45 页
二年立春所写春词。
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4
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扁舟岸侧,枫叶荻花秋索索。细想前欢,须著人间比梦间。
翻译
离人的怀抱甚是伤心,老天倘若有感情,也会因离别而衰老;它
有时如轻丝般纤细却缠绵悠远,有时又如波涛般一浪高过一浪地涌上
心头。
湖边一叶扁舟停靠在岸边,枫叶、芦花在秋风里瑟·瑟发抖,将
前欢与现实形成对照,相聚时的欢乐是一去不复返了,除非相逢于梦
中。
注释
伤怀:伤心。
渺:茫茫然,看不清楚。
扁舟:小船。
枫叶:枫树叶。亦泛指秋令变红的其他植物的叶子。诗文中常用
以形容秋色。
荻花: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地下茎蔓延,叶子长形,
紫色花穗,生长在水边。茎可以编席箔。
须著人问比梦间:全句是说过去的事纵然真实,由于时过境迁。
也形同梦寐,须用梦间的事来比况过去人间发生的事。
赏析
第 41 页
共 45 页
是词写离愁。前阕议论抒情。首句“伤怀离抱”,开门见山直奔
主题。伤感是离别的情绪。诗人李贺曾吟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抒
发对国家兴亡的悲凉痛苦情感,两者比对。这种离愁“细似轻丝渺似
波”,细软得像轻丝那样缠绕不清,缥渺得像微波那样延续不断。后
阕回忆离别。一叶轻舟靠在岸边,红色的枫叶白色的芦花,金风萧萧,
行人告别远去。“细想前欢”,慢慢地回忆起以前相聚的欢乐,却不
能失而复得。“须著人间比梦间”,必须要让人世间改变成梦间。
全词缠绵悱恻,婉转细腻且真情灼然,可以想见,作者与文中女
子的感情一定非同一般。上阕用了李贺诗的名句,表达出内心无限的
深情,又以设问的形式问道:你能知道这番深意是怎样的吗?告诉你,
就如同细丝一般扯也扯不断,像水波一样前波刚去后波又来,永远不
可能断绝。下阕写到具体的场景,把人送走后,作者还独自站立在岸
边,目送着白帆远去后,才发现这里剩下的,只有白居易诗中“枫叶
荻花秋瑟·瑟”的萧疏。此景最能令人想起“前欢”,那是多么令人
魂飞魄散的极致享受,与眼前的孤独索寞形成的对比,就如同冰冷的
人间和美梦中的情景一样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强烈的对比,更加大了
作者心理上的落差,正是这种落差,令人感到了他的情意是何等真挚。
创作背景
词作编年未详,当是天圣末少年时期所作。这首词可能是作者青
年时期的作品,写的是与女子别离的凄切之情。这位女子究竟是什么
样的身份,与作者究竟是什么关系,现已很难厘定。
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5
第 42 页
共 45 页
题木兰庙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翻译
花木兰女扮男装去参军打仗,一去就是十二年。她在梦乡里,也
会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
只是为了替爷从军、保家卫国,多次想回家时竭力克制着自己与
边关将士大碗喝酒。想想木兰为了安靖边烽,万里从戎,她也将会和
王昭君和亲,死留青冢一样,永远博得后世敬爱!
注释
弯弓征战:言木兰代父征戎,勇敢善战。“梦里”
句:言木兰虽着戎装,仍思恢复和平环境下的少女生活。
拂云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喇特西北,堆上有明妃祠。
明妃:指王昭君。
赏析
诗人一开头先从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落笔,用“弯弓征战”四个
字,不但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这位巾帼英雄的非凡气概和神韵,而且生
动地再现了她征战十二年的戎马生涯。接着诗人进一步把笔触深入到
人物的内心世界:“梦里曾经与画眉”。木兰姑娘虽身着戎装,南征
北战,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不愧为英雄好汉。然而另一方面,她何尝
不希望早日结束征战生涯,向往和平宁静的少女生活。“梦里”、“画
眉”形象地表达了英雄的女儿情怀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憧憬。如果说,
第 43 页
共 45 页
“弯弓征战”是表现这位巾帼英雄外在的“阳刚”之美,那么,“梦
里”、“画眉”则是表示英雄内在的少女本色,使得对人物的描写入
木三分,有血有肉,增强了诗的艺术魅力。
诗歌的最后,陡翻新意,生发出卓特的史论。木兰把酒思乡的时
候,居然想到了汉朝远嫁番邦和亲的明妃王昭君。诗歌在构思上和诗
意上的跳跃,细想,她们之间有着太多的相似了,正是这些相似,才
能藉此来抒发花木兰内心的郁结。一则,她们二人都是女子;再者,
二人都是离家别亲来到边塞;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她们的身份、经历
以及到边关的原因各不一样,但是她们这两位弱女子的身上都承载着
家国、民族的重大责任,她们是来为国纾难的。这样的重任本应是男
性担当的,现在却让两位红颜女子来背负,并且还要承受着离别的痛
苦,在男权社会中,这是不正常的。难怪中唐诗人戎昱在《咏史》一
诗中对这一历史现象发出了如此的质问:“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这便是杜牧在此诗中没有直接发出,但却深蕴其中的议论,新见迭出,
确实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这首咏史绝句写得很有特色,一没有引用典故,二没有发表议论,
而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位光彩
照人的巾帼英雄的感人形象。诗人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把女英雄的
思想境界推向高峰,从而突出了这首诗的主旨。
创作背景
这首咏史诗是杜牧会昌年间任黄州刺史时,游历至木兰庙,触景
怀古,为木兰庙题的。庙在湖北黄冈西一百五十里处的木兰山。
第 44 页
共 45 页
第 45 页
共 45 页
本文发布于:2024-04-01 23:55: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9869592626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木兰诗原文翻译及赏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