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日发(作者:游玩作文300字)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15篇)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1
蒙古族清明节习俗:
不同地区的蒙古族祭奠习惯也略有不同。在XX市,清明节要到祖
坟上添土祭奠。添完土后,共同喝稀粥,吃布胡勒(全羊),然后到附近
打猎。在XX市,清明节当天吃乌审肉(冬季留存的肉),同时分送给邻
居,清明节前后3日上坟祭祖。蒙古人不哭坟,就是祭祀奶食白酒。
按照蒙古族传统,清明节要烧“吐勒希”给祖宗上供。“吐勒希”
包括炒米、黄油、鲜肉、茶叶、枣、布块和纸钱等。蒙古族每年要在
除夕傍晚和清明节对祖先供奉两次图勒希(焚烧饮食物等祭品以祭祀祖
先)祭祀。这些祭祀,通常只有男性成员参加。前往祖坟上土烧纸的图
勒希作为固定的图勒希祭祀,只有清明节时在埋葬地进行,这时女性
也是不前往的。
一般情况下,蒙古族的女性一生当中一次也不祭拜祖先的埋葬地,
只有在女孩小的时候也就是处于上小学阶段时才会被带领着参加传统
的图勒希祭祀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就逐渐远离与祖先的祭拜活动。
女性禁忌习俗广泛地存在于阿尔泰语系诸民族中。有些村屯还要宰杀
猪羊并在坟地上搭起锅,向先人坟墓献馐斯(全羊)。
蒙古在清明节时大都选择和家族一同祭奠已故先人,一般对老祖
宗(五世以上者)坟墓,各家要共同祭奠。之后,把祭奠后剩下来的酒食
聚集在一处,人们按辈分、长幼依八字形排坐,由长者给每人分酒食,
接受分赠者向长者请安问好,以此共同悼念祖辈和失去的亲人。
完成祭祀活动之后大家聚在某一家,大多是在世老人所在的儿子
之家进行聚餐,大家共同缅怀已故祖辈和失去的亲人,感激在世长者
为这个家族的昌盛而付出的辛勤劳动和精神付出得以换来今日的幸福
生活。这样不仅可以相互促进感情而且可以加强团结提高家族凝聚力。
蒙古族清明饮食习惯:
蒙古人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抓羊
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
稀奶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传统宴客菜,
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
苏饼,蒙古人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蒙古牧民
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
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
意为“红食”。
蒙古人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
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
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种,可
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
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若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
门,以示美好的祝福。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2
唐代以前我国北方并没有清明节上墓祭扫的例规,到了唐代时清
明节上墓祭扫已成风气。唐代是我国南北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
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
1、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据说它发
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
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2、斗鸡
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
仅是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3、踏青
杜甫有诗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唐代清明时
节,郊外就遍地美女了。
4、扫墓
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
“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
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
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
“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
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3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
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
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
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
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尤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
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
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
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
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
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植树
清明节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
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
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清明节植树的习
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
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
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
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
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
以示赐福驱疫。
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游乐
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
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
cùjū)。
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
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
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
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
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
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
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
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
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
“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
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
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
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
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
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
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
下拴横板而成。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4
清明节的民间传统习俗
传统习俗一: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
续不断的风俗传统。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
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
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传统习俗二: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
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
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
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
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传统习俗三: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
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
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传统习俗四: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
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
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传统习俗五: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
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
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传统习俗六: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
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
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
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
行,极具水乡特色。
传统习俗七: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
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大
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传统习俗八: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
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传统习俗九: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
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
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
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
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传统习俗十: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
“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的习俗起源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
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
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
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
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
合并为一日。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
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
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
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
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
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
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
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
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
方的认可,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
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
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
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
曾于《清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
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
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
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节的相关禁忌
1、清明祭祀为何说“清明拜山”
此处的清明拜山指的是扫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诸多墓园在山上,
故称为拜山。
北方通称为扫墓或上坟。含义都是一样的,即祭祀逝者的一种活
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
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在中国,祭祖是和孝道绑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参加祭祖,就是一个不
孝顺的人,一个忘记祖先的人。
2、清明节扫墓有民族之分吗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是我国最大的祭祖和扫
墓的日子。因此我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也
有些民族会在其它日子里进行类似活动。
3、清明扫墓的通常程序如何
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是首先要先扫墓,就是将墓园打扫干净。
其次是祭祀,这一程序很关键,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相感,
因为山有灵而无主,先人有主而无灵,与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
的灵气。这就是风水。
扫墓时,人们携带供品、财帛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先人
墓前,再将财帛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上边压些纸钱,让
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也就是:修正墓地—上香—上供—敬酒—拜祭—放炮—彻供
4、清明扫墓越早越好吗
这是不一定的,一般来说早上七点到下午四点前完成扫墓山活动,
因为阳气已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若是时运低的人,很容易会招
惹阴灵缠身或骚扰。
5、怀孕的妇女能清明节去扫墓吗
通常来说怀孕的妇女要避开清明扫墓活动,不仅如此。严格说来,
女性来例假,最好也不要参加此类活动,特别是不能在下午三点后参
加清明扫墓活动。
6、清明节可以在家拜祖先吗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墓地去举行,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
不能回乡参加清明拜山活动,那么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里
阳台或客厅,朝家乡方向,摆上祭拜用的供品,烧上三支香,鞠躬三
次,默念相关词语。然后,再烧财帛。
7、清明节悼念逝者买什么花合适
通常是菊花,因为我国古代把菊花当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怀念
的含义。白色菊花是最适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绿草,如百合,绿叶,
康乃馨等,会更漂亮。黄色菊花有长寿菊之称,比较适合看望病人。
8、清明节早上为何要看看自己的额头
扫墓的当日早上,洗漱之前,先照镜看自己的额头,看看有没有
乌黑的气色,如有则表示时运较低,尽量当日避开扫墓为宜;若一定
要去,可随身佩戴玉器(古玉更好),来作为化解。
9、扫墓之前需禁食吗
扫墓之前最好禁食:当你动身开始扫墓,就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
了,衣着整齐,以表示对先人的礼貌和尊重。
10、扫墓为何需要奉香给山神土地
扫墓时,除了将带来的香烛炮、鲜花果品、财帛、酒等物及先人
生前喜欢吃的东西(祭祀礼品多寡随意),摆放在墓前外,还要燃点
香烛,奉香给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因为山神土地是墓地的守护神。
此后才是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献花,然后烧化金帛,奠酒(即将酒
洒在地上,这代表向先人敬酒),后即可撤供离开。
11、扫墓时为何不得嘻笑怒骂
因为墓地是阴灵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过坟墓及供品,大声喧哗、
嘻笑怒骂,污言秽语,乱跑乱碰,随处小便,这样做不单只对自己的
先人不尊敬,更且对附近的灵体构成滋扰。更不能践踏别家坟墓或对
墓穴设计评头品足,会被视之为亵渎,遇到不好的气场,那便惹到一
身麻烦回家。
12、为何要谨慎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中国,祭祖并不只是纪念祖先,而是明显得带着向亡灵敬拜,
祈求的意思。谨慎在先人墓地照相,无论是扫墓者自身合影,还是扫
墓者与墓地合影。更忌讳照相时将其它坟墓拍进镜头。否则,你的运
势很可能下降,各方面失衡。
13、清明节忌讳探视朋友亲人吗
最好不要清明节当天去探视亲朋好友,隔天去探视为宜,因为清
明节是祭奠的特殊时候,此时去探视亲朋好友很说不过去的,或者说
不吉利。当然,你也可以请亲朋好友在外面吃饭为宜。
14、选择清明时期结婚好吗
同上理,结婚是人生大事,最好避开选择清明节时期结婚。当然,
结婚的择日讲究还很多。
15、清明节可以出去旅游吗
清明节的重要活动就是去踏青,春暖花开的时候去感受一下大自
然的美好,无可厚非。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别人祭扫比较
多的山!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能说对亡者不敬的话,晚上活动要
谨慎。因此清明节休假出去旅游不能说是对不起列祖列宗。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5
1、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
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
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
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
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2、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
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
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3、踏青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
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
踏青的习惯。
4、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
“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5、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
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
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
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
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6、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
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
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7、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
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
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
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
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
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
处成阴。
8、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
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
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9、蚕花会
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
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
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
10、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
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
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2.各地清明节的习俗
1、上海清明节习俗
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扫出行人
次近千万。由于改革开放推动公墓化的兴盛,而相关选址以外省的苏
州、嘉兴等地为主。因此前往上述区域的人次达到一百余万之多,从
而在清明前后数天往往会造成出省交通的拥挤。
此外,青团是江南地区的清明时令点心。其主体由糯米粉制成,
经青艾(草头汁)调和而呈绿色糕团,一般为豆沙馅或芝麻馅。食用时保
留了寒食的习惯。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
2、河北清明节习俗
在河北的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扫墓烧纸在清明
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选择
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
3、福建清明节习俗
福建闽南并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
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
节附近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方式是,清理完坟墓环境后
(如杂草、树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祭拜完后在坟墓上,
用小石头压上“墓纸”,代表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清明节当天一般
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润饼,这是源于寒食节的习俗。
4、四川清明节习俗
四川都江堰放水节祭祀大典,祭祀李冰父子清明会(二王庙庙会)。
5、山西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
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
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
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
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
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
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
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
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
缘故。
3.清明节话题作文
天,阴沉沉的;雨,细绵绵的;风,冷飕飕的……不免给人伤感之意。
走在烈士陵园外的小路上,心中的伤感也逐渐加深……
陵园前的松柏,因为烈士们而长得高大挺拔;路旁的野花,因为烈
士们而开得灿烂美丽;如今的我们也因为烈士们而茁壮成长!
走进陵园,静悄悄的,抬头仰望那矗立着的墓碑,心中便好像找
到了依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八个大字刻在五边形的墓碑上,
好像在时时刻刻的提醒着人们:铭记耻辱。继续向前走,胸前的小百
花显得格外庄重,放慢脚步,来到烈士们的墓前,绕着墓走了一圈,
最后,轻轻放下手中那一朵小白花。
伴着庄严的音乐,向东走进了历史遗迹保护馆。里面保存着战争
时期,先烈们所用过的水壶、子弹、枪等,心中顿时油然而生出崇敬
之感。
走出陵园,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看着四周高大的建筑先进的科学
技术,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幸福。我反问着自己:这些生活是由谁换
来的?
对!就是长眠在地下的烈士们,他们用血肉之躯为我们铸成了城墙。
他们不怕牺牲,他们可以为了我们,用他们的身躯去抵挡日本侵略者
的炮枪弹雨,他们的血不仅染红了长江,还染红了随风飘扬的国旗,
更染红了我们中国人的心!
走在回家的路上,天渐渐暗了,路上的街灯亮了,再次回头看着
高大的墓碑,我又再一次向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先烈们默默致敬!
雨,一直下;心,不能平静……
4.清明节话题作文
清明,正是桃花遍野的日子。山上大片大片的桃花中几棵高大的
老树显得有些突兀,冬天的狂风叫那本就危在旦夕的它们格外衰老。
秃秃的树枝擎着干涩的分叉,显得有些哀寂。都说春天是新生的孩子,
我倒觉得像那快要去世的老人,抱着刚出生的孙子,那种独特的结合
不仅不会让人感到唐突,而是一种别样的美感。
小草冒出那娇绿的新芽,一个劲地向上蹿,也不怕那厚实的泥土
折断了腰。一切都在以最快的速度拼命与时间竞跑,就连夏日里那倚
在墙边风儿吹过才肯动一动的慵懒的爬山虎也努力地攀上墙体,长出
紫色的小芽。春天是一场竞速快跑,所有的生命都从冬天的沉睡中醒
来,一切都焕然一新。
春天是个漂亮的姑娘,带来一片又一片美好色彩。杜鹃花舒展鲜
艳的花瓣,映着山峦,红红一片,好不热闹。春姑娘披着一身艳丽的
新装,用长长的裙摆,给连绵起伏的山脉染上一层新绿;用和煦温暖的
春风,将冰冷刺骨的溪水吹进一丝温暖;用淅淅沥沥的春雨,把唇焦舌
燥的大地从昏睡中敲醒。方才因春天温柔的呼唤而苏醒的万物,睁着
惺忪的睡眼,让这个细雨里的季节显得更为迷离。春姑娘那如墨色蝴
蝶般的睫毛,每扑闪一次,便送来阵阵春风。春天那浸染着各种颜色
的美好画布,给冬日的素银装束泼上满满春光。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春天演奏着舒缓的交响乐,描绘着饱
蘸墨色的绮丽画卷。清明踏春,将春天的美好尽收眼底,何尝不是一
件乐事呢?
5.清明节话题作文
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今天是清明节,我又想起唐代大诗人杜牧的经典名
句。今天没有像往年一样下雨,暖暖的春风吹在身上,给人丝丝暖意。
写完作业,我和妈妈去逛商场,到了买饮料的地方,看到许多人
的推车里、篮子里都放了许多罐头,我十分不解,问妈妈。妈妈说:
“应该是罐头降价了吧!”我点了点头。但问了服务员阿姨后,知道妈
妈的回答是错误的,罐头根本没降价,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只听有人
说了一句:“妈妈给闺女买罐头!”我高兴极了,心想:以后每逢清明
都可以吃罐头了!
第二天,我们回了老家去给奶奶上坟。走在墓地里,一阵阵悲凉
涌上心头。我看到大人们将买了的纸钱用手划开,呈一个花形,纸纸
上印满了金币、纸钱……,在奶奶的坟旁,看着烧掉的纸变成灰被风吹
到了天上,我想:为死去的亲人烧纸,就是要给他们送钱,将自己的
哀思化为美好的祝愿,将祝福带给死去的亲人,这就是人们美好的遐
想吧!
我站在奶奶的坟旁,望着远处的桃花、杏花、梨花……都含苞欲放,
光秃秃的柳树枝上也长出了嫩绿的柳条,无不迸发出春天的活力!深吸
一口气,如同吮吸着春天的甘露,沁人心脾!!
这个清明节,使我懂得了许多,想起了许多……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6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1.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
《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
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
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
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
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
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
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
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2.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
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
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3.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
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
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
大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
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
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
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
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
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5.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
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
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
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
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清明扫墓期间的五个禁忌
1、不带隐形眼镜,烧纸钱时护好眼。医生说,烟灰、粉尘入眼,
会引起眼部过敏、角膜炎等症状。万一出现症状,要及时用清水洗眼。
另外,扫墓时不要戴隐形眼镜。
2、不要过度悲伤,控制情绪,防心病。医生提醒,患有心脑血管
疾病、血压偏高的人,扫墓时要注意稳定情绪,需带上急救药品,身
旁最好有亲人陪伴。
3、警惕花粉过敏。眼下正是花粉传播的时期,花粉飘浮在空中,
被人吸入体内后,常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鼻腔及全身发痒等过
敏症状。医生提醒说,有花粉过敏史的人出游前应带抗过敏的药物,
并戴口罩、手套等“防护装备”。
4、不吃野菜,防中毒。扫墓、踏青后,挖野菜带回家也成为不少
人的选择。医生提醒,市民如果误食有毒的或被污染的野菜,要进行
人工催吐,并及时送医院诊治。
5、不空腹,适当添衣物防感冒。清明节前后,早晚温差大。医生
建议,扫墓、踏青时出门不宜过早,不要空腹上路;不要过度劳累,更
要注意增添衣物保暖。但“春捂”须有度,如果“捂”过了头,易诱
发中暑招惹“春火”。
清明节的传统食物
1.青团子。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
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
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
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
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
这便大功告成了。
2.鸡蛋。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
清明节吃鸡蛋其源起是先秦时代某些地区有禁火习俗,多日的禁火寒
食,煮熟的鸡蛋是度过这一时期的最好的食品储备。
3.暖菇包。暖菇包是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学名鼠曲草,
又叫佛耳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
草,毛茸茸、鲜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
节。
4.子推馍。“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
约250—500克。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
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
5.薄饼。厦门民谚有云“清明吃薄饼”,意思是清明节一家人在
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
6.朴籽粿。制作朴籽粿,首先将朴籽树叶和果实(核)捣烂,与大米
舂成粉末,然后发酵再配糖,最后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
一般朴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朴籽为草
绿色,个个咧开嘴大笑,总是给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觉。粿品呈浅绿色,
味甚甘甜,据说吃了还可解积热,除疾病。
7.清明饭。每逢清明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从野外采集各种供食
用的青草药,用来制作清明叛。
8.枣糕。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
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
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9.芥菜饭。清明时节,闽东各地无论城乡,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
据说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可以终年不长疥
疮。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鳅面祭祖送人习俗。
10.大葱和蛋饼。清明节,青岛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
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11.馓子。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
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
12.艾粄。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
病”。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7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日食品。由于寒食节与清
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
在山东,吃鸡蛋和凉馒头,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
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
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
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
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
特色的节令食品。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
用刀鱼。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
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
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
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
马兰头等。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
“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寒食节与清明节:
古时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
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
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山东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
一。一般叫清明,少数地区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垦利
地方自清明节前三日算起,称“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
第四日为清明,人们于这四天内扫墓、踏青。鄄城以清明前一日为寒
食节,又称清明节为“鬼门关节”。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8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
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
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除扫墓祭
祖外,其各地食俗也是丰富多彩的。
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
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
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
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
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
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
的馓子最为有名。
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
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
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
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
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
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
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
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清明果
清明果也有叫清明稞的。
浙江南部各地采摘田野里的棉菜(又称鼠曲草),中草药书上称
“佛耳草”,有止咳化痰的作用,拌以糯米粉捣柔,馅以糖豆沙或白
萝卜丝与春笋,制成清明果蒸熟,其色青碧,吃起来格外有味。
每到清明,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扫墓时用
来祭奠先人的。在我印象中,清明节的到来就意味着能品偿那青绿飘
香的清明果了。
清明果形状有些像饺子,但味却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种叫
艾叶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开黄色小花,叶小形如菊
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每年清明前,女人们手提竹蓝,三
五成群来到田野喜滋滋地采摘艾叶,青青鲜鲜的艾叶满满当当地堆在
蓝子里,煞是好看诱人。艾叶采回家后,便开始了繁杂的制作清明果
的工序,女人们又像摩术师,青青的艾草一转眼就变成美味可口的清
明果了。
小时候我就特别好奇,这明明是草,怎么就变成了后来的清明果
的?外婆她们也懒得理我,就让我在边上看着,她们将艾叶捣烂与米
粉搅伴在一起,那白色的米粉遇到绿绿的艾叶汁顿时变成碧绿色的粉
团,鲜嫩欲滴,还是半成品就让我垂涎。准备好了清明果的皮子,馅
也是很讲究的,条件好的人家更是花样繁多,制作精细。有熏肥肠伴
芥菜末的,有豆腐干和着韭菜的,还有其他各类美味的搭配,但无论
什么馅少不了辣椒粉,这样做出来的果吃起来才觉得够味过瘾。面和
馅都准备完毕,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包果了,这包果和包饺子有异曲同
工之效,但包清明果似乎更精致些,那褶折得就像花边一样,一个个
碧绿剔透,可爱极了,看她们包清明果也是一种享受,就好像一件件
艺术品从她们手中飞出。那一个个码放整齐的清明果谗得我只得咽下
直流的口水,耐心地等待蒸熟的那一刻。
年年艾叶绿,年年果泛香。乡亲们总也忘不了在城里的亲朋好友,
总在清明时节给我们送来自己做的清明果,那亲情,那美味至今都难
以忘怀。时过境迁,清明果已不再是单纯的清明祭祖的意义了,他含
着浓浓的亲情,带着纯纯的乡情。如今,远离故土的我一想起那青青
绿绿的清明果,便会从心底里涌起淡淡的乡愁和甜甜的回忆。
又是一年清明至,由于工作原因我没能回到家乡给外公、外婆扫
墓,但父母却捎回了家乡的清明果。见果如见人,我又想起了乡里乡
亲亲亲热热在一起制作清明果的情景,那份融洽,那份自然,那份亲
昵是那么温馨和美,但这些在都市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已很难找到
了。只有这青青香香的清明果依然充满诱惑,依然耐人寻味。
清明时节雨绵绵, 艾果柔柔乡情牵, 春风伴梦回家去, 又见村头
起炊烟。
欢喜团
四川成都一带有以炒米作团,用线穿之,或大或小,各色点染,
名曰“欢喜团”。旧时,在成都北门外至“欢喜庵”一路摆卖。清人
《绵城竹枝词》有诗云:“‘欢喜庵’前欢喜团,春郊买食百忧宽。
村醪戏比金生丽,偏有多人醉脚盆。”
画卵
在一些地方,于清明头一夜,把鸡鸭卵煎熟,染成蓝黄杂色,在
卵壳上加以雕镂成画,作为冷食礼品赠送。据说吃画卵,在隋唐时盛
行全国。
枣糕
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
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
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9
1、扫墓需要奉香给山神土地
扫墓时,除了将带来的香烛炮、鲜花果品、财帛、酒等物及先人
生前喜欢吃的东西祭祀礼品多寡随意,摆放在墓前外,还要燃点香烛,
奉香给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因为山神土地是墓地的守护神。此后才
是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献花,然后烧化金帛,奠酒即将酒洒在地上,
这代表向先人敬酒,后即可撤供离开。
2、扫墓时不得嘻笑怒骂
因为墓地是阴灵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过坟墓及供品,大声喧哗、
嘻笑怒骂,污言*语,乱跑乱碰,随处小便,这样做不单只对自己的先
人不尊敬,更且对附近的灵体构成滋扰。更不能践踏别家坟墓或对墓
穴设计评头品足,会被视之为亵渎,遇到不好的气场,那便惹到一身
麻烦回家。
3、谨慎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中国,祭祖并不只是纪念祖先,而是明显得带着向亡灵敬拜,
祈求的意思。谨慎在先人墓地照相,无论是扫墓者自身合影,还是扫
墓者与墓地合影。更忌讳照相时将其它坟墓拍进镜头。否则,你的运
势很可能下降,各方面失衡。
4、清明节忌讳探视朋友亲人
不要清明节当天去探视亲朋好友,隔天去探视为宜,因为清明节
是祭奠的特殊时候,此时去探视亲朋好友很说不过去的,或者说不吉
利。当然,你也可以请亲朋好友在外面吃饭为宜。
5、清明节穿衣配饰
忌穿到大红大紫的衣服,应穿上素色的服饰。
6、清明节拜祭辈分
当然需要讲究,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
长女、次男、次女……余此类推。拜祭完毕后,祭品让祖先祝福过,众
人可食取祭品。最后当然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烛点完后可离开。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10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
民俗学家认为“寒食墓祭”大约在南北朝时形成习俗。据《旧唐
书·玄宗纪》记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
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
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寒食墓祭于是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后来寒食与清明混为一体,清
明节祭祀遂成习俗。清明节祭扫先人墓地,历来为百姓十分看重。如
果不祭扫,就会被认为是“断后”。因此无论多穷困,这天都要到祖
坟上去压一张黄表纸,以尽缅怀思念之意。清明节一个祭祀祖先的节
日,主要项目是扫墓。清明节的起源,有传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
祭”之礼,后来被大众纷纷仿效,在这天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
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民间传说中寒食扫墓的源头,则有两说。
一说三国时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后朝廷却没有为之盖庙,
于是百姓在寒食期间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后朝廷自省措置不当,正
式附祭诸葛亮于先祖(刘备)庙,但寒食野祭的风俗却已经形成,并演变
为各人祭扫先人的坟墓;另一说则称寒食扫墓的习俗与寒食节同时形成
于春秋时期,都因纪念隐士介子推而起。还有人认为,寒食扫墓来源
上古先民在春分时祭祀高禖的习俗。高禖即高母,在人们只认其母,
不认其父的原始社会,高母就是祖先。祀高禖就是祀祖先。而寒食节
的原本节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时间上与古时祀高禖的时节是一致的,
故唐玄宗立寒食为祀祖节。后世寒食节缩减成最后三天或两天,或者
直接与清明节结合在一起,所以寒食扫墓也就成为清明扫墓了。
清明节还有那些习俗
射柳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
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
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斗鸡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
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
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
宗最喜斗鸡。蚕花会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
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
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
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
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
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
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
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拔河早期叫“牵
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
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
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清明节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节日,有着许多传统习俗,这
些传统习俗都是我们重要的财富,我们应当重视传统节日,了解传统
节日,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也是每一个国人的责任!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11
清明节气习俗大全一览:踏青、蹴鞠、荡秋千、放风筝、植树、
碰鸡蛋
清明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粿互赠,不仅讲究禁火、
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
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
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
坟,生死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
节日。
1、踏青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
玩,观赏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
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明踏青在山东极为普遍。临朐、滕州的儿童一早就到村外踏青、
放风筝。有的用柳条做成口哨吹,哨声十分动听。有的地方,儿童仰
脸大口呼气,据说可以泄内火。大部分地区都有打秋千的习惯,潍坊
地区的秋千有三种:一种是直秋千(适合老年人玩),第二种是转秋千,
第三种是翻秋千。即墨比较重视清明节,这天人们一起床就换上节日
服装,特别是妇女,个个打扮得漂漂亮亮,到处串门,先看新媳妇坐
寒食(新媳妇要像举行婚礼那天一样在炕上坐着),然后去打秋千。秋千
甩得高,意味着生活过得好,所以大家都你争我抢,兴高采烈地打秋
千。这一天,妇女玩得十分痛快,因此,当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
年”的说法。
2、蹴鞠
蹴鞠(cù jū),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
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至今我们叫足球。
3、荡秋千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
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
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
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4、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
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
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
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
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5、植树
清明是在寒食后的一天,属于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草木吐绿的
时节。悼念之后当仰起头迈向未来,冬天之后就是春天。人们在寒食
之时,祭祀哀思;寒食之后,就出去踏青、放风筝、荡秋千,插几枝
柳,看它日后成荫。而且在寒食之时,偶尔会不小心把山上的草木烧
掉了;寒食过去,清明到来,是时候多种些树木补上了。先人的精神,
当像山上的树木,是长青的;人的生命,也当像新种下的树木,在这
春风中成长、向上。因此清明也是我国传统的植树节。清明商机无数。
6、碰鸡蛋
每到清明,总有几个小朋友愿意碰鸡蛋,碰鸡蛋就是将两个鸡蛋
对在一起,互相捏,看谁能把对方的鸡蛋捏破。因为不能吃热食,所
以这个游戏成了小朋友们的最爱。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12
节日简介
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
托哀思,根据至真道人讲述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留下的优良传
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
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然而,如果缅怀先人方式不当,与父辈沟
通不足,反而会疏离亲情,冲淡家庭感情。
习俗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
相
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
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
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
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
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
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
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
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
"(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
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
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
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认可,
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
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
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
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
《清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
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
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
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
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踏青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
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
其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
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
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
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
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
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
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
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
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
火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
宜提倡的。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
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
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
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游乐
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
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cù jū)。
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
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
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
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
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
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
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
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
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
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
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
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
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
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
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
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
下拴横板而成。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
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
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
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
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今日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
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
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蹴鞠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
荡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在
这些活动中,"蹴鞠"就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蹴鞠,就是现在足球
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
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
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
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
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
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
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
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蹴鞠的发源地山东淄博又兴起蹴鞠热,许多市民参与其中,既锻
炼了身体,又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
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
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
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
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尤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
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
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
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
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13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
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
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
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
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
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
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
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
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荡秋千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
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
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
“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
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
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
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
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
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
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
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
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
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
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
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
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
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
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
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
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
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
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
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清明通常在农历三月前后,
恰是大地春回的时节。经历了一个漫长寒冬之后,人们纷纷走出居室,
来到户外探寻春天的气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风,这些郊
游活动便被称为“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据《旧唐书》记载:
“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
流行。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到了宋代,踏青
之风盛行。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
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这一画卷,画
面人物就达 550多人,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
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
赵之珩表示,由于全国各地春天到来的时间不一,因而踏青节也
就有先有后。农历二月二为福建一带的踏青节,三月三为陕西一带的
踏青节。北京、东北由于春来得特别迟,到了五月初五才开始踏青。
由于踏青是一项有意义的习俗,因此代代流传。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
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
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
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
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
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
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
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
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
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
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
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
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
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
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
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
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
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
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
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
“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
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
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
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
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
理中之事了。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
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
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
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
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
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
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
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
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
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
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放风筝。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
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
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
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
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
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
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
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
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14
宁海习俗
捣菁麻糍
距清明不过一两天便是寒食节,寒食节的主要节俗是禁火,不许
生火煮食,所以只能食备好的热食,冷食,故而得名。而宁海人便将
寒食节与清明结合在了一起,保留吃清明麻糍的习俗。每年的清明前,
人们会先到田野采来绵菁、糯米菁等嫩草,煮熟捣糊,再拌入蒸熟的
糯米粉中,放在石臼里捣匀,然后擀薄切块,做成清明麻糍。此外,
有人还会直接用菁叶、糯米粉拌和揉成团,嵌进馅料,馅料有甜有咸,
用蒸笼蒸熟,叫“菁团”。菁麻糍或菁团都是清明节必备的特色食品,
也是上坟时的主要供品。
加坟、请太公
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7天或者后8天。人们将菁麻糍、
纸幡、祭品都放在套篮担里挑上,前往先祖墓前祭扫。在祭扫的过程
中,要在坟头上加土,故亦称扫墓为“加坟”。生圹则要插红幡,拜
请土地公多加照顾。祭奠过后,同去的人在坟前围坐分吃先人“用”
过的食品。根据迷信的说法,这样的食用方式可以使人脚手轻健、永
保平安。
当然,这种习俗从古延续至今,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了。
现在的人会在扫墓当天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
后供上食品鲜花等。有时远在千里的儿女不一定回家过年,但清明必
定赶到,以尽孝道。晚上于自家的门前屋后设礼作祭,谓“请太公”。
祭祖
旧时,村中各姓都会集中在宗祠内祭祖。根据留存下来的宗谱看,
很多都有祭礼的明确规定,这称为“做众家”。一般宗族都有祀产,
村人轮流值祀,按到人头分胙,有分肉、分钱、分麻糍不同类型。
如果坟墓损坏,可以在这一天修理,不用拣日子。现在也有类似
的形式,但现在的清明节扫墓活动,更多的是希望借扫墓之际回顾历
史,重温历史,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以此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踏青
踏青又称春游,古时也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
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因此,
在宁海也一直保留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放风筝
放风筝宁海人称为“放鹞”。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在白天放
鹞,夜间也放。夜里放鹞时,人们会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
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
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人们希望
用这样的方式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从树木的习性说,这段时间种
植的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有清明植树的
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也
从另一个方面诠释了清明节的意义。
宁海人在清明时还作兴“吃蛳螺”。因这个时节蛳螺还未繁殖,
最为丰满、肥美,是采食的最佳时令,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
客家人食俗
客家人是汉民族南迁的一个民系,从中原迁徙到岭南岭北,甚至
迁移到世界各地,一直都祈求祖先的荫庇保护,所以厚葬和祭扫是客
家人每个家庭里的一项重要活动。厚葬表现为“背祖骨”和“二次
葬”。“背祖骨”就是客家人在辗转逃亡过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以
免抛离祖上遗骨一任异族他人蹂躏,一旦找到了新的安居处,寻觅得
风水宝地,将骸骨擦拭干净,置于“金斗罂”,重新安葬。
客家人的这种习俗沿袭下来,即使不再迁徙了,也会在下葬先人
三至十年间,重启坟墓,打开棺材,擦拭干净骸骨,贮于“金斗罂”,
再择风水宝地及良辰吉时,再来“二次葬”。葬礼也是重要而神圣的
祭拜活动。
客家人祭扫祖先坟墓不在“清明节”,而是在“春秋”祭祀。为
什么呢?原因有二:一是客家人都是客居在岭南岭北的山地里,“韩
江三角洲”靠山边的饶平、潮安、揭西、陆河等都是客家人居住的地
方,“珠江三角洲”靠山边的县也不用说,就是珠江三角洲中心的中
山市,其中的五桂山等地也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客家人在山区居住,
耕地极为有限,再加上要讲究风水,所以都将祖先葬于各个山头之上,
离住家都有一段路程。而清明时节又是客家人春耕大忙季节,“春争
时夏争日”,春耕生产农时绝不能因扫墓而耽误,所以时间上不容许
客家人清明去扫墓。
二是客家人生活较为贫困,“年到初七八,家家捋粥砵”;如果
有孩子开学,学费不能赊欠的话,连下蛋的母鸡都得卖掉;清明春耕
生产又得投资,因此此时扫墓,既无钱又无物,又如何面对列祖列宗
们?所以从财物方面都不容许客家人清明去扫墓。
客家人对中国传统的清明扫墓这一习俗进行了改革,改为“春秋”
祭扫。“春祭”就是春天的正月,较为富裕的家庭在正月初九开始祭
扫,有时间且有财物,在正月里去扫墓,该添土的添土,该拔草的拔
草,总之,该维修的维修。另外在祭辞中亦可以向祖先禀报新一年有
哪些计划,如何实施,祈求祖先灵佑!“秋祭”是在夏收夏种大忙过
后的农闲季节,一来有时间,二来有今年上半年的劳动成果可奉献于
祖宗的灵前,并祈请祖宗灵赐下半年同样有好的收成。客家人的这一
改革是非常明智的,更是从实际出发的。
清明节一大早,客家人边带着祭祀用品,锄头、镰刀等工具出发
了。按照当地习俗,亲人去世后都喜欢依山而葬。到达后,大家便动
手清除亲人墓地上的杂草,墓地周围的杂草也要清除干净。客家人认
为,杂草清除得比较干净,不仅是为了更好看,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已
故亲人的尊重和思念之情。杂草清除干净后,将贡品摆上,便可以进
行烧香祭拜了。每个人手持香火三鞠躬,然后将香火插在亲人的墓前。
如果是比较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辈,晚辈除了鞠躬之外,还需要行跪拜
礼。
客家人过清明节的另外一个重要风俗就是制作艾粄。各家各户将
大米和糯米磨成粉面,用碎青艾叶与之混合,做成青色的米粄,或蒸
或炸,味道十分清香可口。原本清苦的艾叶,在这时味道也变得十分
温婉,只剩下淡淡的清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艾粄,吃的不仅是美
味,更是享受一家人团聚的欢乐。不少在外地的客家人走的时候,都
要带一些艾粄。
历史典故
清明树
这是一个无雨的清明,乍暖还寒。
迷睡了多日的赵氏,突然在清晨苏醒过来,儿孙们一阵惊喜。
这是一座无碑的孤坟,坟土新培。
清明树赵氏被搀扶着站在坟前,身后跪着她的儿孙们。坟窑里焚
烧的火纸呼呼地舞动着。象是又再追忆半个世纪发生的那遥远而耳熟
的故事。
一个新婚不久已有生孕的妻子,把心爱的丈夫送出大巴山,送到
了抗日前线,转战数载音信全无。日本投降了,她带着儿子兴高采烈
地去寻找久别的亲人。然而,找到的却是一件手工缝制的已满是弹孔
的衬衣和一枚闪光的勋章。母子俩没有向部队提出任何要求,含泪返
回故乡。母亲带着对丈夫的永远思念,儿子带着从未见到生父的终身
遗憾,掩埋了一个仅装有两件遗物的棺木。
孤独的一座坟凸现在大巴山中一个无名而荒芜的小山上,孤寂凄
凉。而自从有了这座坟,每逢清明,荒山上孤坟旁便会多几棵新植的
松柏。年复一年,从没间断。不知不觉五十年过去了。秃山早已被绿
树覆盖,孤坟始终被松柏掩映。参天的大树与新植的小苗相间,构成
年轮分明的林带。起伏山林却没能掩盖赵氏一生的辛酸、坎坷和不老
的情结。
“赵哥,我又来了,带着我们的儿孙种清明树了。时间过的好慢,
一年见你一次真不容易呀。今天险些来不了啦,不过我迟早一定会来
的。我说过你不会寂寞不会被遗忘的,有这些清明树陪伴你,你并不
孤独。时间过得真快呀,一转眼,连咱们的儿子都当爷了。赵哥呀,
我这辈子也真够……不说了,我知道你不爱听那伤心的事。说些别的
吧!”赵氏低声自语着。火纸渐渐烧尽,纸灰随风轻轻飞升。
这个无雨的清明,一座孤坟的周围又多了数棵新植的松柏。其中
有一棵竟是一位八十多岁老妇人亲自种植的清明树。
第二年的清明时节,阴雨绵绵,在那棵清明树旁多了一座新坟。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15
潮汕清明节习俗一:上坟
人们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并在墓碑及墓堆上
挂纸条,举行祭礼。不少侨胞,也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
忘先人,不忘故土。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
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
潮汕清明节习俗二:踏青
郊游踏青。清明期间,春临大地,桃红柳绿,莺飞草长,人们三
五成群到野外去游玩踏青。这种风俗,很早便相沿下来,因而清明节
又有踏青节之称,潮汕人同样也有清明日郊游踏青的活动。有的地方
还有斗鸡、踢球、踢键子、荡秋千、放风筝等项目,十分逗人。
潮汕清明节习俗三:食薄饼
食薄饼。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 潮
汕清明吃薄饼有个传说:清康熙十四年间(1675年)郑成功之子郑经率
兵围攻闽南的漳州城,清军守将黄芳度出兵顽抗,围城数月,城里居
民饿死无数,尸横街巷,存活者便用草席裹尸掩埋。
同年10月间,清军投降,漳州百姓为悼念死难亲友,特做薄饼状
如草席裹尸,以此祭妃亡灵,此俗世代相传成风。 卷薄饼是用精面粉
拌人适量温水后,充分搅拌搓捏成团块状,置于炉火上面的煎盘(平底
铁锅),烙成圆形薄饼皮,然后包裹馅料。 料有咸、甜两种,咸馅用烹
熟的豆芽、韭菜拌人鸡肉或猪肉丝、香菇、虾干、蛋丝,油煎葱珠等
调料。入口时又在饼皮上涂抹香甜适口酱料即成美食。甜馅料用白糖
加工制成的酥脆薄片糖或再加入瓜册丝,芝麻等佐料包裹薄饼皮即成
薄饼。食时用薄饼皮卷成圆筒状就食。
清明时令,春韭性温,是保肝佳蔬,有行气理血,化瘀的功效。
民谚有“春食韭菜、法病消灾”之说。添加绿豆芽又有清热解毒和止
渴利尿的作用,疗效甚妙,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潮汕人清明食薄饼
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沿变来的。
清明日食薄饼,既有纪念寒食古俗的含义,也享用了一顿别具风
味的美餐。 蒸朴籽粿。潮汕有一种树叫朴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
叶子卵形或长椭圆形,果实圆,状如绿豆大点, 味甘甜, 无毒,有消
痰下气之效。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荫茂,朴籽树叶满丛嫩绿。
据传昔年元兵于清明前人侵潮州,杀戳掠夺,民不聊生,被迫无奈而
避人山林之中,饥不择食,只好采摘朴籽叶,果籽充饥,后人为永记
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叶”民谚。
潮人世代相传,清明节加工蒸制“朴籽棵”吃的风俗,沿袭至今。
朴籽棵是采摘朴籽叶和果实(俗称朴帜)捣烂,与大米一起混成粉末,过
筛出粉精。加工制作时将米粉添加白砂糖及发酵粉,
加入适量水份搅拌均匀充分发酵,然后装入陶制桃形棵印或梅花
形棵印。放置于蒸笼里(炊具)蒸熟。喷喷清香的裸品呈浅绿色,就成为
质优味香色美的朴籽棵。 扫墓。清明节在潮汕各地上坟扫墓的习俗十
分盛行。扫墓俗称“挂纸”,为与冬至扫墓有别也叫“挂春纸”。
潮州清明节习俗有些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隆重了,但是当代清明
扫墓,纪念英烈,机关团体和学校,常在清明节组织队伍到革命英烈
墓地、纪念碑和陵园举行纪念活动。
本文发布于:2024-04-01 20:33: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9748352625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清明节有哪些习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清明节有哪些习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