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日发(作者:滚丝)
清明节的三大风俗
清明节的三大风俗分别是什么
清明节快到了,你了解古代清明节会有哪些活动吗?又有哪些风俗呢?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清明节的三大风俗,欢迎大家参考阅读,盼望能够关心
到大家!
清明节的三大风俗
自唐宋以来,清明节是整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一个大节日,其习俗
活动之丰富在中国传统节日中足以和春节一比高下。这里我们把其传统习
俗分为三大部分:祭祀、春游、饮食。
(一)、清明节的祭祀活动
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另外两个鬼节是七月十五、十月一)。
“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
清明祭祀的参加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
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头,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
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
时之敬。”参与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
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加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
规模极盛。
祭祀的对象。作为鬼节,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
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节属于鬼节而通常不被冠以鬼节
之名,就在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亲近者的亡魂,重在表达
孝思亲情。另外两个鬼节则连恶鬼、野鬼也一并祭祀,重在安抚鬼魂,不
让它们作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也有清明节祭祀其他鬼神的做
法。上海旧俗就有在清明节进行的专祭厉鬼的祭台会仪式,祭祀那些饿鬼、
幽鬼孤魂,防止它们成为恶鬼作乱。这种祭台叫祭厉台。旧上海还有清明
节的前一天迎请城隍神的做法。在清明节这天,城隍神要坐大轿出巡祭厉
台,以赈济安抚孤魂野鬼,其场面非常盛大喧闹。
祭祀的时间。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旧时,北京人祭
扫坟墓不在清明当天,而在接近清明的“单日”进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
当天祭扫坟墓。浙江丽水一带则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
称为“前三后四”。在山东,旧时,多数地区在清明当天扫墓,少数地区
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内扫墓;现在,一般都
在清明这天去扫墓。晋南人则将扫墓的时间分为两次。一次在清明前几天,
是各家分头去扫墓。其次次是在清明当天,一个村里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
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上海人扫墓时间,新坟旧坟有别。凡是新近过
世的,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没做过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节这天请僧道诵
经做法事或道场。假如是老坟并已做过法事或道场,扫墓不肯定在清明当
天,可以前后放宽些,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范围,俗谓:“前七后
八,阴司放假。”意思是过早或过迟都会失灵。
祭祀的场所。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
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离祭祀对象
最近,简单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
寄予。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实行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
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
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状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
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祭祀的方式或项目。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
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
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
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行轻忽的
一项祭祀内容。《清通礼》把修整坟墓解释为“扫墓”名称的来由:“岁,
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
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过去由于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
竿上,或用石块、坷垃压在坟墓边。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
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
谓之掰钱。”这样,凡是祭扫过的坟墓就有纸幡飘飘,构成清明前后的特
有景观。没有纸钱者,一般就是缺少后嗣的孤坟了。后来,一般不再讲究
禁火,就把纸钱烧掉。旧时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烧包袱”。所谓
“包袱”,被祭祀者当作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
谓的“包袱皮”,即用白纸糊的一个大口袋。这口袋有两种样式:一种是
有图案的,用木刻版印上梵文,中间印莲座牌位,写上亡人的名讳,如“已
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
只贴一张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包袱里装有各种冥钱。所供奉祭品主要是
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力量能拿得
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二)、清明节的春游活动
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近自然、到郊外春游游玩,是清明
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旧时,清明季节的郊野之中,众人春游的场景是
特别盛大喧闹的。当时游乐活动在清明节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差不多
与祭祀平分秋色。至少不像今人这样一提到清明节,就把主要留意力都放
在清明扫墓上。有学者认为清明节主要是一个欢乐的节日,此话不无道理。
有人会说,清明祭祀是肃穆或哀痛的,与轻松愉快的春游岂不冲突?
其实这种想法是出于简洁教条地看问题,也是不了解民众的精神与生活的
表现。初唐统治者就曾基于类似看法,下令禁止寒食的扫墓共郊游,但是
后来不得不解除这种禁令。清明季节祭祀能与游乐并行不悖,我认为有这
样几条缘由:第一,中华民族有很强的天人合一观念,在自然界生气萌动、
气候宜人的.清明前后投入自然的怀抱,是出于人的本能的冲动,是合于
人的本性的,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体现。这一时间,人的这种冲动或
要求是难以抑制的。其次,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在庄重的仪式之后尽情欢快
的节日文化传统,而清明节的源头之一上巳节正是一个这样的节日,何况
魏晋之后上巳节就已演化为一个纯粹郊游宴饮的的节日。上巳节在郊野尽
情游乐的传统必定在清明节俗中得到体现。第三,清明节的节期前后有十
来天,祭祀可在一天内完成,其他时间可以纯做春游。第四,民间对生死
一直有一种流传广泛的旷达观念,认为人出自黄土又归于黄土,是一个自
然的过程,只要是尽寿而终,不是早夭,就不是很令人哀痛的事情,甚至
老人的高寿而亡是一件喜事,所谓“红白喜事”。这样,祭祀正常寿终的
亲人和祖先,就不是一件真正哀痛的事情,只是表达孝敬和思念之情,在
完成一个严肃的仪式。一些女性的哭坟也是按礼法所为的仪式的一部分,
或者是发泄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仪式完成之后的游春就是自然的事情。
所以,人们能普遍地将扫墓与春游结合起来。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
了这种扫墓与郊游并行不悖的情形:
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
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下面列举几项传统的春游活动。
春游。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其含义,就是脚春游草,在郊野游玩,
欣赏春色。清明前后正是春游的好时间,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
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任凭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春游的机会,故妇女
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快乐,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
俗。人们春游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
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
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
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
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
习俗有关。今日看来,随便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放风筝。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
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
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
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
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
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许多人在清明节
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全部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
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荡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
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
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嬉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
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
嫔妃、宫女们玩耍。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创造于春秋
后期,开头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进行大规
模的拔河竞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除以上活动外,清明节的传统嬉戏还有踢球、斗鸡等。
(三)清明节的节令食品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令食品。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
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
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
了眼睛光明。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许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
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
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聚
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
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
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
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
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春游带的
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
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
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
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
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
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
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聚吃晚餐,
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
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把吃剩的螺蛳壳往屋里抛,据说声音能吓跑老鼠,
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巢,不再出来骚扰蚕。吃藕是祝福蚕宝宝吐的丝又常
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
字,以合“清明”之“青”。
清明节传统美食
1、清明螺
到了清明季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季节螺蛳还未繁殖,
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
2、青团子
每逢清明之时,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
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
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头制作团子。
3、鸡蛋
民间有句俗语说,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清明节这天
鸡蛋除了吃,还可以玩,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
蛋”。画的五颜六色鸡蛋可以吃;而“雕蛋”则仅供玩赏。
4、薄饼
“清明吃薄饼”意思是清明节一家人在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
闽南多数地方还保留这样的风俗习惯。
5、芥菜饭
一到清明季节,闽东各地无论城乡,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据说每年
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可以终年不长疥疮。也有在三
月三,煮泥鳅面祭祖送人习俗。
6、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清明节吃馓子是深受到了世人
的宠爱,由于南北方的差异,各地方做的馓子用料也就各不一样,北方馓
子大方潇洒,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致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7、艾粄
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
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
8、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
当地人称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毛茸茸、鲜嫩
嫩的,正是采摘的好季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节。在泰宁,制作暖菇
包南北片有些差异。南片制作,用的是新奇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圆月,
类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弯月,更像水饺。南片的一般在清
明前夕吃,图的是新奇口味,不讲太多法规。
9、其他
此外,由于南北各地在过清明季节时还有很多的食品习俗,例如:蛋
糕、夹心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养分食物。
清明节气的古诗
1、《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季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清明即事》
〔唐代〕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3、《清明夜》
〔唐代〕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4、《清明日对酒》
〔宋代〕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5、《郊行即事》
〔宋代〕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非常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本文发布于:2024-04-01 20:28: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9745111799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清明节的三大风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清明节的三大风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