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日发(作者:职业发展策略)
《命运的捉弄》观后感
•
相关推荐
《命运的捉弄》观后感(精选5篇)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是时候写
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
为大家整理的《命运的捉弄》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命运的捉弄》观后感 篇1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此
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
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命运的捉弄》观后感,仅供参考,欢
迎大家阅读。
这部电影很有意思,命运的捉弄,最终结局是男主主角如愿以偿,
但是估计也有人会想到那两个失去了爱人的可怜的人,真是切题。
整部影片的气氛都很活跃,幽默,不过一直在下雪,虽然总觉得
有点冷,但是却也加入了很浓厚的俄罗斯的味道。剧情也是很神奇,
很搞笑,男女主角要kiss的时候总是会被打断还有很多的台词十分的
有深意,中间还有很多的温馨的段落。
整个故事可以说是有缘千里来相会,男主角阴差阳错的就到了女
主角的家里,而且还发生了很多的冲突和对话。我想正是在那种很温
馨的暧昧的气氛之中,男女主角才慢慢的爱上了对方,虽然只有短短
的一夜,但是却发生了很多的故事,而两个人也在这之中一次次的加
深了互相的了解,最终坠入爱河。
整部电影十分的精彩,就是有点长,不过绝对不是难以忍受,中
间很多的片段很温情,很有意思。大结局也很好,女主角到了男主角
的家里,也见到了他的母亲和朋友,相信他们可以走下去的。
《命运的捉弄》观后感 篇2
看了电影《命运的捉弄》,娜佳和热尼亚没有在一起,她嫁给了
伊里波特,生了个女儿,然后又离婚了。他也和别人结婚了生了一个
儿子叫科斯佳。
二十年后,女儿也重复母亲年轻时的经历,她有一个对她忠心的,
博学多才,智商很高,终日忙碌的男友。甚至在新年的时候,还是电
话不断,和她不能专心的说上几句话。在新年之夜没能在十二点之前
赶回家陪她。他没有象伊里波特那样对娜佳不信任,他聪明的对待了
喝醉的科,让他的手下把他拉走。最终伊拉克里还是痛失娜斯佳。这
是他门两个人的错,我觉得,他应该早就把手机关掉,他应该在新年
的时候好好陪女朋友。而她,如果男友很忙她如果真的爱他,在生气
之后,还是会原谅他的。这就是他们为什么没能在一起的原因。难道
科真的就适合她吗?不是的,这是命运的安排,我认为比科好的人适
合她的人有很多…从此她就过上幸福的生活了,可是现实生活中,能
有这个命运的人也是很少有的,所以这部影片只是告诉我们应该怎样
选择适合自己,相互爱恋的人。是第一部中的放弃,还是第二部中的
抓住命运给的机会。
这是每一个现代青年人面对的重大感情与幸福的问题。
爱情是很复杂的,它让人快乐赛神仙,又时常痛苦不堪。
我的面前只有一座小桥,在山花灿烂中我追赶蝴蝶的脚步,追忆曾
经的美好,憧憬未来的希望。
《命运的捉弄》观后感 篇3
就像很多人,包括我在内,会把《真爱至上》作为圣诞节的保留
节目,神奇的大俄会在每年的新年夜在电视上和广场上的跨年晚会前
放这部电影,年复一年从未间断。【每年看同一部电影真的不会腻
么?】前年我在彼得堡的冬宫广场跨年,零下二十度的冰天雪地里,
大俄人民手持啤酒咖啡小面包一起看这个看了不知多少遍的电影,还
嗨到飞起,我想这样纯粹的快乐难道不也值得羡慕么?所以,羡慕别
人出双入对的单身狗们有了跨年新去向,厌倦人山人海堵到死不想出
门秀恩爱的小情侣们也有了跨年新选择,沉迷于各电台跨年演唱会的
少年妹子们也有了新方案——看《命运的捉弄》HIA HIA~~
说到这部电影,就要说到梁赞诺夫爱情喜剧三部曲《办公室的故
事》《两个人的车站》,此部相较于其余两部在国内知名度较低,但
是不乏另两部的梁赞诺夫式幽默。戏谑轻松的影片氛围,荒诞滑稽的
情节,些许矫揉刻意厚带来的暗讽,这一切都不只是如今的国产喜剧
抖包袱耍段子那么简单。电影里的场景是北国厚厚冰雪的寒冷,但同
时也是室内安逸舒适的温暖,全剧轻松幽默皆大欢喜,但你又会在观
影过程和结束后不免生出一丝淡淡的忧伤。这样的矛盾与融合,对立
和统一,便是俄罗斯民族性格渗透在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
俄罗斯人自己告诉我,他们就是这样的极端与激烈,因为这样才
算鲜明的活着。他们是坚定地命运论者,可是这从不妨碍他们热切的
爱,勇敢的追求,正因如此,他们更加活在当下,有一戈比花一戈比,
今天何须担忧明日的烦扰?
电影的男主米亚克夫是极具表演天赋的一位演员,他可以用眼神
代替台词,用表情传达心境,这样善于情绪感染的人,全世界也难找
第二个了。而他的身上,正是典型的俄罗斯男人的可爱与偏执,天真
与孩子气。
而说到电影的艺术价值,这部片子多为室内剧,小景的把控更能
见导演功力吧,虽然梁赞诺夫的穿帮剪切被各种诟病,但瑕不掩瑜,
场景的切换和全剧的氛围总是契合的刚刚好,就像我爹饭后的那支烟~
而典型俄式气息的场景色彩又能深切的感知到温暖与冰冷的碰撞。
关于电影,说的是因为各种阴差阳错而让原本天各一方的两人相
遇相知继而产生一段奇缘的故事,在此不剧透。只是想起特别俗套的
一句话,缘分真是妙不可言,来的时候挡都挡不住。这样的电影,很
能给人燃起希望,就像女主的名字,娜佳(大名为娜杰日达,俄语意
义为希望)(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找不到对象啦~),因为男女主角的
爱与奇妙就像无线电波,渗透在三个小时的电影里将你biubiubiu全
线击溃,在零下二十度的北国老城里氤氲着满满暖意,使我在北方的
大雪里四季如春,也让没有暖气南方的你屏蔽周围的一切湿冷。
忽然觉得,或许下一秒奇遇会穿越三千公里20摄氏度来拥抱你,
只要你不放弃。然而更重要的是,当幸福来敲门要勇敢迎上,不然你
如何知道他有多爱你笑时的眉眼。
俄罗斯人的爱情便是这样,笑着沉默,哭着看见远方,不只是沉
重的信仰,更是轻快地希望。
可能这便是此片年年贺岁的缘由,愿有缘人千里相会,愿长存希
望。
豆瓣短评里我只写了一句话:遇见你是此生最美的意外。
对啊,我们都是活在红尘里的小小人儿,若是能有一场倾心的遇
见,被命运捉弄又何妨?
《命运的捉弄》观后感 篇4
一、苏联喜剧是一杯绵长的热茶
我接触到的第一部苏联电影是初中时在电影频道佳片有约看的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记得当时看到以卡佳抱着女儿出院为结尾的
上半部结束后,我就迷迷糊糊睡着了。童年时对苏联电影第一个印象
就是【巨长】,长得就像他们如火车般长的名字那样:原来一部完整
的电影是可以分成上部和下部的,苏联人完全是在以超过普通电影两
倍的长度,以及慢别人两倍的讲故事速度在拍电影,这种精雕细琢的
精神可歌可泣,同时也让电影本身具有了一定的槽点。
真正开始对苏联喜剧产生兴趣是因为我的老毛子文化引导人熊猫
学长对喜剧教父梁赞诺夫的推荐。爱情三部曲中已经完食了《办公室
的故事》和《命运的捉弄》两部。当我开玩笑跟熊猫说:苏联人的性
子真的不是一般的慢,当一部长度三小时的电影演到80分钟时,唯唯
诺诺的男主角才问女主角你叫什么名字?这个点要是放到弹幕视频网
站一定会被争相吐槽的吧?熊猫很冷静地高端黑了一回:哦,不会被
吐槽的,因为根本不会有年轻人耐心看完这个电影吧=。=
玩笑归玩笑,近年来放眼世界,除了科幻灾难,战争史诗,文艺
类电影能花费大量时间谋杀观众脑细胞外,真的很少看到扎根于现实
生活题材,真正引发社会人共鸣的超长剧情片。这不禁让人感叹,3小
时的喜剧片兴许只能永远存在于七八十年代美好的苏联,存在于大家
互称”“的社交环境,存在于人文关怀并不会显得酸溜溜的年代。
不能否认的是,老一辈苏联电影工作者质朴的创作思路和直白、简单
的表达方式非常可贵。
如果让小时候的我来总结《莫斯科》,几乎不动脑筋就能判定这
是个社会悲情片:一个妙龄少女高考落榜成了工厂女工,被电视台花
心摄像师勾引,怀孕后又被始乱终弃,最终成了独立抚养女儿长大的
女强人。怎么想都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女性悲剧。小时候的烂木头
是有点太过悲观,也太注重故事本身了。长大后的烂木头重新把这部
鸿篇巨制翻出来看了一遍,着眼点从卡佳的不幸遭遇和柳德米拉的荒
诞人生扩散到电影本身的表现手法上,方才品出苏联电影崇尚百折不
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剧味儿。
二、苏联喜剧的独特治愈能力
对苏联电影的第二眼印象是【亲切】,这种感觉是看完《办公室
的故事》后产生的。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刚好看完一部以苏联解体前
的罗马尼亚为背景的堕胎题材电影《四月三周两天》,很少在一部洋
电影里看见似曾相识的东西,感情上更偏亚洲。在80年代的前苏联有
着钢板床、半导体、小鱼缸、热水瓶,单薄稀缺的物资,高档吃食唯
有靠走私货;伴随着物质稀缺的还是压抑的两性关系、站在弱处的女
性。虽然是一部题材沉重的电影,当影片开头女主角为了帮助好友堕
胎而游走在各个倒卖进口食物、饮料、化妆品的寝室的一连串镜头后,
烂木头不禁感叹:这不是以前的中国么?经历过同样的社会主义所有
制历史时期的我们其实对苏联电影以及苏联背景电影中展现的生活现
象,是能够感同身受的,甚至能产生很强的认同感与亲历感。如果说
《四月三周两天》是以一个极小的切入口,一个小概率极品事件来折
射社会弊病,略带消极了一些,那《办公室的故事》则是一部浓缩了
70年代苏联工薪阶级社会百态,主色调积极向上却也不忘体恤社会人
艰辛生活的艺术精品。
在这部大众路线的纯正喜剧片里我们可以看到:官僚的事业单位、
爱捕风捉影的小社员、老大难的女长官、上班磨洋工的女秘书、爱偷
窥漂亮姑娘的咸湿公务员大叔、道貌岸然翻脸不认人的势力鬼、想升
官必须拉拢局长的马屁意识、有人生孩子必须人人凑份子钱的制度,
以及小人物主人公对以上各类牛鬼蛇神的神吐槽。可以说这是一面反
映苏联办公室文化的七色棱镜,放到烂木头眼里居然又成了:这不也
正是中国么?同样的素材和人物叠加在一起,拍出一部如泣如诉的主
旋律电影也是有可能的吧?可即便有那些”如果真的存在在我身边还
真的蛮讨厌“的角色以及国家机关是社会大染缸的背景构架,却也并
不能掩盖导演赋予电影的豁达基调。这也正是我佩服梁赞诺夫的地方:
以社会环境来做坚实的创作土壤,真实还原生活中小人物略带悲剧的
命运,却能通过滑稽机智的对话,出乎意料的情节发展,让原本针尖
对麦芒的一对主人公化敌为友,甚至谱成恋曲,从而用幽默元素淡化
了电影中彰显的种种人际关系矛盾,也从唯唯诺诺的小人物身上挖掘
到了性格上的珍贵之处。这让我想起一句老话:艺术就是取之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的存在。在我看来,真正优秀的喜剧电影是不能单纯与搞
笑画上等号的,脱离生活,最后没能给予观众正向引导的喜剧只能算
是段子的合成体。
三、小人物的电影世界
就好像宝莱坞歌舞有宝莱坞的”1个故事,2个主角,3段歌舞
“的固定模式一样。苏联喜剧也有着它的讨喜路线,那就是用【小人
物】的视角来讲故事。在《办公室》中扮演最终征服女局长的小公务
员的安德烈米亚科夫活脱脱就是一个苏联版的葛优,在梁赞诺夫的另
一部喜剧片《命运的捉弄》里同样扮演了一个性格呆头呆脑的老实人,
外科医生热尼亚。在整体观感上,我本人实际上会更偏爱《办公室》
一些,多人物之间的嬉笑怒骂让影片富有乐趣也更有热闹,而《命运》
则多了一丝苦涩之味:一次不合时宜的醉酒让本来要飞往莫斯科的他
乘错了飞机,来到了列宁格勒。巧的是,在这里竟然存在着一条和卢
卡申本来要去的地址完全相同的地点,在迷迷糊糊之中,他展开了陌
生女郎娜佳上错花轿嫁对郎的神奇姻缘。
在看到故事梗概的时候我理所当然的把它想象成了一部纯喜剧,
又是阴差阳错的男女关系,又是因为种种误会而展开的欢喜冤家故事,
这显然会是梁赞诺夫的拿手好戏,可以说闭着眼睛拍也能拍出花儿来。
我几乎就能想象出在具备了喜剧矛盾的前提下,影片所展现出的鸡飞
狗跳的欢乐效果。实际上这部电影的成熟度相当高,是一部不能从表
面就判断为喜剧的喜剧。与《办公室》那种108将,将将都是可爱奇
葩的人海战术比,《办公室》的主要人物只有大年夜意外共处一室的
热尼亚与娜佳,以及他们原本分别的恋人,主要场景也仅仅在室内;
缺乏支线以及其他彩蛋,单单依靠两位主演在有限空间中耍嘴皮子是
十分考验导演功力和编剧剧本的,不知道的人会以为,这难道是密室
推理剧么?
进错房,上错床的创意放在今天看可能一点都不稀奇,我们甚至
连男女灵魂上错身的老梗都看过好多遍了,而《命运的捉弄》里为什
么会有这样一场浪漫的闹剧完全和当时前苏联的城市规划有关,几乎
每一个苏联城市都有着相同的路段名称以及标准的公寓外形,过去当
一个外乡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会感到寂寞,失落,因为他身边一切
的东西都不相同:建筑,街道,以及生命本身;但后来这种情况改变
了,当你外出办公时,相似的城市规划能让你找到家的感觉。国家的
建设者把苏联人民的生活套进了具有标准尺度的框框里,就好像电影
开头的彩色动画一样,房子都是相同的房子。在标准苏联公寓中遭遇
“不标准”的爱情是整部电影的泉眼。
这部完成于1975年的电影是梁赞诺夫爱情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虽
然在受欢迎程度上似乎没有其他两部来得高,或许是因为不够娱乐不
够讨喜的原因,却是我个人认为梁赞诺夫十分走心的一部电影。大凡
喜剧电影,你总能从开场10分钟内就看到谁和谁在片尾能喜结连理,
并为他们的结合感到顺理成章。但《命运的捉弄》恰恰不是这样,男
女主人公没有电光火石地一见钟情,而自认为是各自生活的失败者。
男主人公热尼亚善良,热爱弹吉他唱歌,有着一个比他机灵好多的女
朋友戈雅,他把戈雅奉为找寻了好多年的女神,并在前一个小时的电
影中不停唠叨着她的重要性;女主角娜佳不急不慢地登场,这位知性
优雅的女王范姐姐芳龄35岁,有过一次不和谐的婚姻,目前正和一只
身材高大的壮硕男子伊波利特约会。两个人从机关枪论战一直到互相
体恤,在电影的大版篇幅里展现的都是发乎情止于礼的成年人操守,
而直到双方都被小心眼的恋人误会后,才逐渐敞开心扉,彼此吸引,
最后吻到了一起。
这个让国内导演也许1个半小时就能讲完的故事,梁赞诺夫活活
拍了3个小时。当他们好不容易有了好感,我们以为电影要结束时,
又让他们突然起了冲突;当热尼亚好不容易强吻了娜佳时,又让元男
友伊波利特几次过来插足,看得观众好不着急;当我们熬过好几个白
雪皑皑的街景和火车站镜头拼凑的MV后,娜佳才终于从列宁格勒飞
到了莫斯科另一个第三区25号12号公寓,和热尼亚拥抱在一起,上
演了《论荒谬异地恋的可能性》和《每一位高龄女王都需要一枚弱气
小受》。
实际上我不禁会问,一次歪打正着的旅行真的可以促成一对知心
爱人么?那不小心就在大年夜被放了鸽子的元女神戈雅,和一次次被
气得脸色发绿最后甚至神志不清穿着毛大衣在浴室里冲凉的伊波利特
又算怎么回事?命运捉弄的不仅仅是热尼亚和娜佳这对重获幸福的小
伉俪,实际上也捉弄了从舞台中央不知怎地就转成路人了的戈雅和伊
波利特。很少有大团圆的爱情喜剧在我眼里显得那么尴尬,梁赞诺夫
或许是预见到了观众的不买账,于是让温存过后的娜佳对热尼亚母亲
说:您是否会觉得我太过轻浮?热尼亚母亲站在小情侣的对面说:时
间会告诉我们答案的.。一个滴水不漏的喜剧导演就是给我们编故事的
同时,不把尾巴织得太过花哨。
的确是这样,梁赞诺夫并没有许诺我们一个HAPPY ENDING,连
《办公室》里长相厮守打磨了那么多年的局长大人和小社员都是在打
打闹闹中一路扬长而去,生活就不是一本好念的经,又何况迷糊一夜
中结缘的这一对呢?缘分的天空之下,有好命的主人公运的男女在因
缘际会之下走出标准化的门锁牵手成功,谁知道下一年的冬天谁又能
中到彩券,品尝命运跟你开的玩笑。
《命运的捉弄》观后感 篇5
在电影的选择上,有时我有一些很固执的想法,我总是认为,一
个国家(或地区)的一个时代过去了,或者说一种制度改变了,那么
曾经这个时代所赋予她的电影的某种特质就会丧失,而如果这种特质
恰恰是我所喜欢的,那么随着这种特质的丧失,我对于这个国家(或
地区)的电影的热爱也就丧失了。这种情况发生过两次,一次是香港,
一次是苏联。
当然香港和苏联的情况刚好相反,香港是不能再随心所欲地拍片
了,起码鬼片、赌片都没法拍了。当然这也不仅仅是因为广电总局的
“关照”,毕竟在香港当地这些电影还是可以上映的,问题在于哪部
电影不想利益最大化,想要内地的市场你就必须按照内地的游戏规则
来,你就必须有所妥协,你有杜琪峰那样的勇气舍弃内地市场吗?好
莱坞也不敢啊。
与香港不一样的是,俄罗斯电影随着苏联的解体(一定程度上)
可以随心所欲地拍片了,然而问题也来了,最有俄罗斯独特魅力的电
影,恰恰是苏联主旋律电影,你拍商业片,干得过美国吗?你拍文艺
片,除了塔可夫斯基,你干得过西欧吗?尤其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苏
联电影才是真正无可替代的。苏联电影本身是苏联政府的喉舌,是为
苏联政策服务的。而苏联的最大政策就是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美好,
而这也是苏联电影的核心内容。我非常喜欢苏联电影。在这种喜爱里,
观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问什么人最能被苏联电影打动,那
一定是中国人,同样的意识形态带给我们一种共鸣。
到最后,苏联也没能建成社会主义。然而想象中的社会主义,却
出现在了苏联的电影中,在电影里,社会主义国家是如此的美好,人
们的生活是如此的幸福,真的会让你沉湎其中,不愿自拔。这个十一
的假期,我有幸再一次通过电影梦回苏联,观看了一部长达三个小时
的电影《命运的捉弄》。这部影片是俄国著名导演两赞诺夫的“悲喜
三部曲”之一,可能有人不知道这个导演,说说这三部曲的其他两部,
估计大家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是他。另外两部电影是《两个人的车站》
以及大名鼎鼎的《办公室的故事》。除此之外,《意大利人在俄罗斯
的奇遇》也出自他的手笔。在俄罗斯,他被戏称为“每一只狗都认识
的人”。梁赞诺夫的电影都有着那种传统的戏剧结构,精湛的台词,
以及好听的让人为难的配乐。《办公室》的故事不用说了,那首《我
的心儿不能平静》家喻户晓,没听说过名字不要紧,你一听就知道了。
而这部《命运的捉弄》更是把音乐运用到了极致。
我个人觉得,梁赞诺夫,绝对称得上是苏联小清新的代表人物,
他的电影里,从来不强调社会主义艰苦朴素的美德,相反,他更向往
生活的品质。这些拍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电影里所描述的衣食住行
如果拿到中国来,那绝对是资本主义大毒草。而在精神层面,主人公
们向往爱情、谈论诗歌、演奏轻音乐,这也是毫无疑问的腐化堕落。
《命运的捉弄》里的每首插曲,都跟邓丽君歌曲不遑多让,主人公们
对爱情的开放程度,绝对甩出《庐山恋》几条街加俩胡同。至于渗透
着俄罗斯文学血脉的台词,更是清新的不得了。《办公室的故事》里
有这样一个细节,安里多勒·耶里姆多维奇·诺瓦谢利采夫给洛德尼
拉·伯洛哥菲耶夫娜·卡卢金娜即兴念了一首他年轻时“写”的诗歌。
洛德尼拉·伯洛哥菲耶夫娜·卡卢金娜对此这样评价道:亲爱的安里
多勒·耶里姆多维奇·诺瓦谢利采夫,这首诗简直棒极了,尤其让我
惊讶的是,我居然不知道你年轻时的笔名是帕斯捷尔纳克。
有时候我在想,是当时的环境支持这样的作品,还是作者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让他竭尽全力带着镣铐舞蹈?也许两者皆而有之。就我看
过的这几部而言,不谈政治,是梁赞诺夫的电影中的一个特点,但他
的价值观,他所热爱的东西,却隐隐的和社会主义精神相抵,他的电
影更开放,更国际化,而这样的视角和社会主义苏联的背景交织在一
起,呈现出一种美妙的影像特征。也许这就像我们这些年疯狂回忆的
八十年代,既保留了以前平等的东西,又注入了后来自由的元素,于
是呈现出一种难以名状的奇妙氛围,让人们感觉不要再前进了,也不
要再后退了,就留在这里吧。尽管这一切很可能就是个误会。
也许我对梁赞诺夫的印象也只是一个误会,但我并不在乎这些,
在一个宁静的夜里,沉浸在一个长达三个小时的悲喜故事中,目睹那
个曾经全人类都向往的乌托邦,最后幸福的泪流满面,这就够了,生
活的意义,不就是这样吗?
本文发布于:2024-04-01 15:44: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9574953047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命运的捉弄》观后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命运的捉弄》观后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