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日发(作者:举手礼)
《尚书》解析:“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来自: 未来决定现在 >《古文阅读》
意思是:人心是危险难安的,道心却微妙难明。惟有精心体察,专心守住,才能坚持
一条不偏不倚的正确路线。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
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记载,《荀子·解蔽篇》中也有
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
知之。”
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
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
“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
这是中华十六字心决。含有所有中国治国世间法和修行出世间法得总纲。是说给悟道
的人听的,助其护国安民,和修已成道。历史上很多圣贤君主和名人,是悟道修行之人。
所以能人天感应,国泰民安。同时帮助有根性的善良人悟道成道。和打磨出治国安邦之才
利益天下。
悟道的人,才可以真正修道,然后可以洞察天下众生心,惟能使人心安定,不出现危
难的后果。第一句就涵盖无穷治天下妙法,不是几句话能全部一一阐述。唯有悟道之人。
才可真正开始修道。微一字真空妙有。非文字强行解释一相。
惟精惟一中精一字,都是证得无为法的修行人才可以用好,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区
别。是世间法把控的程度。一这个字,道德经里有阐述道生一,指的就是这个一,修行自
己真心本性回归方面的。允执厥中是具体指导世间治天下和修行自己的具体方法。
也是悟道后修证无为法的人,才可以学习和修证。慢慢学习运用。
原文出处
出自于《尚书·虞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引申分析
《荀子·解蔽篇》(第二十一)亦有:“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
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故人心譬如盘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
则足以见鬒眉而察理矣。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于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
心亦如是矣。”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永执厥中。对人心去粗取精才能让微弱的道心彰显
出来明亮起来,使得道心与人心同一,使得对事物的看法能够阴阳合一,兼顾统筹起来,
唯有如此才能寻求把握到那个合理的中的度。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说的是人心,拂拭就是实
现那个“惟精”的精的比较形象的一种操作法门。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说的是道心,道心的特点
是它很纯,却很微细而不容易察觉,不太明显经常会为人心忽视掉和掩藏掉,心运作起来
能够合乎道的规律,此心为道心,曰一。道心常常具有阴阳合一统筹兼顾的完整视野。
精就是去粗取精的精,把尘埃拂拭掉就是精的过程。而一就是太极,就是阴阳合和,
就是常常说的统筹兼顾。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建构一个完整的视野,就是我们在乌克兰问题
上的表述“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看待”。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允执厥中。”的意思是:人心是危险难安的,道心却微妙难
明。惟有精心体察,专心守住,才能坚持一条不偏不倚的正确路线。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允执厥中。”出自于《尚书·虞书·大禹谟》据传,这十六个
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
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
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
意深刻,意义非凡。
这里人心的“危”,指的是那些让人类有不好的感觉的所有经历,也就是说这个“人
心惟危”指的是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
舜提出“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允执厥中。”的意义:
“趋利避害”这种本能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人类远离危险。任何事物
都有两个面,“趋利避害”让人类避开危险的同时也会导致人只想去做让自己舒服的事而
不去做让自己不舒服的事。
舜准确的指出了“趋利避害”既是人类的优点,同时也是人类的缺点。表明了“趋利
避害”会让人类躲开自己认为不舒服的事,同时也就躲开了自己应有的责任。
尤其是那些拥有权力的人,一旦因为“趋利避害”的本性而躲开了自己认为不舒服的
事,那么也就躲开了他应尽的社会责任,他就会用权力去做让自己舒服的事。
舜在这里告诫禹要注意人“趋利避害”的本性会阻碍人的创新、进步,告诫禹在获得
权力的时候时刻警惕自己不要因为人“趋利避害”的本能而丢掉身上的责任。
这里的道心的“微”,指的是“自然规律”看不见、摸不着、也无法准确表达,“微”
也可以用“不明显”三个字代替。
就是“自然规律”不明显,很难像文字和图形一样给人以直观的印象。舜在这里是告
诉禹,人类根据经验总结自然规律,进而掌握自然规律的过程非常艰难;进一步把所归纳
的自然规律传授给后代则更加艰难。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直译:人心难易其诡,道心难得其
真,求真总须精纯专一,治世贵在守中固善。意译: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
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诚恳切的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
惟:语助,无实义。
危:凶险。
道心:指伦理道德的准则。
微:精微。
精:精心。
允:真诚。
厥jué:其。
允执其中,谓真诚地遵守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这里要澄清一下,古代治国的本质在于治理百姓,因此有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区分。
贵族的重要工作在于治理百姓,而百姓的重要工作在于从事具体的劳作。正所谓“劳心者
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古时候没有人权平等这一说。因此,要站在统治者的立场才能理
解这十六个字,也就是要依据统治者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纯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十六个字不仅没有什么意义,而且会产生歧义。这是因为古代智
者思维高深,但用词却十分简洁惜墨,体现了较高的文字修养,同时古代的语法与今天有
所不同,许多的表达方式从今天看来是从“反论”的方法来叙述事情的。而且最要命的是,
我们已经失去了当时的语境了,因此用任何现代语言解释只会挂一漏万。尽管如此,这十
六字仍大致可以作这样的解释:
一是治国重在治理人心。一方面由于人心难测又难以改变,所以对百姓不得不有所防
范。治国者须因事为制、随机应变,不可固守旧制,应把握“无德必亡,唯德必危”的尺
度;另一方面,要积极疏导,要从最易造成百姓心中纠结的社会问题入手,也就是要从百
姓的根本利益和基本需求层面思考问题,防范社会的结构性利益失。也就是要防止结构性
利益失衡成为人心不稳的根源。要以“人道”还治人心,适时教化,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警惕因人心不稳导致民怨迭起、社会不稳定,要扼制不确定因素的灾难性放大。
二是治国重在抓住事物发展的趋势。由于趋势生于微毫之处,故在“一阳初动处,万
物未生时”就要注重防微杜渐。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趋势生于微毫之处,往往不能被轻易察
觉,也不容易区分,如同“道”一样。因此要格外细心,慎始敬终,要以“地道”(注1)
格物致知,明察秋毫,保持必要的敏感性和判断力。(《道德经 ?二十一章》说,“道之
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
中有信”。《道德经 ?十四章》说,“博之不得,名曰微”)。
三是治国重在以精纯专一的态度探究事物的本质,不被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表面现象所
迷惑,要充分发挥统治者的主观能动性。
四是治国重在切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以不偏不易的务实态度(中庸之道)遵循
“天道”(客观规律),从而守中固善,统率治国纲领。(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
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从古代《易经》的观
点来看,十六字应看作一个整体,而且只有“惟精惟一”是统治者在主观层面上把握所有
治国真言的一把钥匙,也是古代君主及士人较为看重的四字真言。由于“惟精惟一”属于
主观层面的把握,因而象征了主体。而其余十二个字只是象征了三个不同层面的客体,分
别为人道、地道、天道,只能遵循和牢记,不能违背和超越。从而在总体上由主体和客体
共同构成了体现整体性的阴阳格局。
这里的“精”本义是“择米”,就是古代人在稻谷成熟后挑选好米,引申为“谨慎选
择事情”。“惟精”就是舜告诉禹解决“人心惟危”这种状况所采取的办法。前面说“人
心惟危”会导致人在面对事情的时候选择做那些让自己舒服的事,而避开那些让自己不舒
服的事。
本文发布于:2024-04-01 14:24: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9526821796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尚书》解析:“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尚书》解析:“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