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日发(作者:无法抹去的记忆)
国学经典:中庸智慧:允执其中
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礼记》解释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论
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是谓尧、舜、禹三位传
说中的圣王,都以中庸之道为传世之宝,授受之际,叮咛告诫也。
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的“两端”是指矛盾对立的两极,只认识或者把握
其中的任何一极,都将失诸片面,必须“叩其两端”,从两端中作出优化选择,即求中是
也。这就是说,在一个命题涵盖范畴的极端情况之间,总可以找到一个“发而中节”,契
合事物本质特征,整体效果最佳,各方接受程度最高,恰到好处的优化解答,这就是中。
一旦得中,即“致和”,或称“致中和”,与上文借无线电学名词用的“调谐”同义;
这里的“和”,亦即“和谐”或称“和合”。“和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可见“中者,天下之大本也”。《论语·雍也》乃有高度评价“中庸之为德,其
至矣乎!”
先秦时代,许多学派都研究过事物对立面的调谐(统一)和变革(斗争)的关系。其
中道家认为祸福、正奇、善妖等对立面之间可以反覆无条件转化,颂扬弱胜强的转化,但
不明确变化的目的性;法家则强调对立的绝对性,主张强凌弱,大制小。儒家观念与他们
不同,以实现调谐为变革的目的,也以调谐为变革的高明手段。“允执其中”就是调谐观
念在方法论范畴的表述方式,也是中庸思想的高度概括,贯彻於儒家的全部理论和实践。
1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荀子·宥坐》篇记载孔子在鲁桓公之庙,看到欹器,有感而发的故事。夫子问守庙
者:“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听说过“宥坐之器,虚则欹(倾
斜),满则覆。”於是让弟子注水试验,可见“中则正,满则覆,虚则欹”。子喟然而叹
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这里说的“虚”和“满”都是两种极端倾向,宥坐之器因
而产生“倾斜”和“倒覆”的现象,只有“中”才能正,“守中”为“聪明圣智”之举
欤!
如前所述,作为“调谐”的“和”,是包括人际、人与自然,人自身生理和性灵,以
及万物之间的一切相互关系的优化相处原则;仁学讲求的中庸之道,追求的主要是人与
人,或人与事之间的“和”──调谐。尚“中”致“和”,做人要中,处世要中,思虑要
中,审事要中,惟中是求,惟中是律也。
2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本文发布于:2024-04-01 14:21: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952465625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国学经典:中庸智慧:允执其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国学经典:中庸智慧:允执其中.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