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日发(作者:圣诞树)
北大荒版画的开拓者——张路
劳动。时任《北大荒画报》负责人的张作良回忆说:“30年
前的北大荒,还是荒无人烟的地方。张路一到这里,就加入了垦
荒的行列,拉犁、播豆、伐木……住在临时搭的马架子里,为了照
顾体弱和有病的,他总是睡在大通铺上靠近门口的地方,早
晨起来,从门缝灌进的雪把鞋都掩埋了。他以自己的辛勤劳作和
一颗温热豁达的心,赢得了周围人们的尊敬和友情。”
年底,张路因绘画才能被抽调到牡丹江农垦局北大荒画报社,
参加垦区美展的创作活动。《北大荒画报》创刊于1959年3月,
负责人是爱才的张作良,他陆续从“右派队”调来张路、尹瘦石等。
由于自然灾害,资金匮乏,该画报仅出版一期就停刊了。但它反
映了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的英雄业绩,培养和团结了一大批
垦区的美术工作者。
张作良回忆说:“1959年秋,有一天,有人贴出了一张‘张作
良你想干什么’的大字报。这一下子我好紧张,们也都乱了营,
整个画报社热烈的创作气氛一下子被打下去了,个个噤若寒
蝉……正在这四顾无援的当儿,有天晚上,我正在凄冷荒凉的郊
外散步,张路避开众人耳目,偷偷对我说:‘我们大家画画反映垦
区建设事业,当然没有错,关键是我们这些有尾巴的人,给你惹
1 / 10
了麻烦。我想,两全的办法是干脆遣散我们。’我当然不会这样做,
但我却(被他的话)深深地感动了。”
1960年,张路与垦区美术工作者晁楣、张祯麒、徐介城、张
钦若等人赴哈尔滨,为北方大厦创作了一批反映垦区题材的作品。
这批作品参加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牡丹江农垦局政治部联合主
办的“北大荒美术作品展览”,在北京展出,张路创作的《满网》
等十四幅作品参展。
这段时期,张路创作了大量的木刻作品。如套色木刻《小猪
养护员》《洗衣》《小蘑菇》《高梁熟了》《伐木队来了小客人》《晨
曦》等作品,还有黑白木刻《乡村的春天》《鸭子》《公鸡和母鸡》
《母鸡孵蛋》等作品。
1961年,辽宁美术出版社发行张路创作的套色木刻《东方
红》。同年8月,《早春》《雨后》《见缝插针》等12幅作品参加
中国美协、牡丹江农垦局联合主办的“牡丹江垦区版画展”。《见缝
插针》等6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朵云轩出版了套色木刻作
品《虹》。
1962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张路与晁楣、张祯麒、杜
鸿年等人到新疆写生。在新疆期间张路广泛搜集素材,并创作了
《颂歌》《花帽市场》等作品。同年,张路调入中国美术家协会黑
龙江分会创作室,任专职创作员。
1963年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版画展览”
2 / 10
同时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开幕,张路创作的《公社新村》
(套色木刻)、《父女俩》参加展览。
1965年,张路随省美协一批版画工作者赴大兴安岭铁道兵
部队深入生活,并组织辅导美术学习班,至次年8月结束。创作
了《民兵考核》《新苗》《进得去、出不来》等套色木刻作品。
同是“右派”难友的黄苗子在《张路木刻集》序言中说到:“他
爱上了北大荒,他那时并不是以一个艺术家身份到那儿的,可是
他毫无怨言,就是由于祖国瑰丽的大自然使他陶醉,使他忘记了
自己的一切。”
从1962年到“文革”前,也许是张路最愉快、创作欲望最强
的一段时光,他在东北重新找到了爱巢。让他重新任创作员,实
际上对他在政治上给予了一定的承认。短短的四年里,不少高质
量的文学作品插图和套色版画,相继从他笔下问世。
四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张路被定为“黑帮分子”,艺术
创作再次被迫停止。1969年,张路被下放到哈尔滨阿城县舍利
公社农村插队落户。
黄苗子在回忆文章中说: “张路从如痴如醉的创作生活中被
‘动乱’中断了近十年的艺术行动!‘黑帮的生活和不平等待遇把他
的创作权利剥夺殆尽’,别人不屑做的、被鄙视受侮辱的苦差 刷
大标语,画大牌匾,以及数不清的琐碎杂务,由他默默承担起来。
3 / 10
他有时苦着脸说: ‘你们是有福的,是创作员,而我是待命分配
的黑帮,连领(创作)材料的资格也没有。’”
张路的夫人林永惠回忆他的生活时说:“尽管当时的生活条
件是那样的艰苦,心情又很压抑,但他总是把老乡们的冷暖疾苦
放在心上。这三年期间,他几次帮助社员上市里联系看病、住院。
对特别困难的,就接到我们家里来住。当时生产队的老乡们收入
很少,他经常用自己的钱和粮票接济他们。之余还经常帮助会计
结账,给生产队会议室画宣传画和写美术字,给邻居的孩子辅导
功课……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老乡们对他的信任和爱戴,
整个生产队一提起省美协的老张,没有不伸大拇指的。”
阿城县文化馆的领导,听说省里的一位版画家在下边插队落
户,就专程来生产队请张路给他们讲课,办版画训练班。县城离
生产队有三十多里路,张路经常步行去给他们辅导,讲课,指导
学员进行版画创作。经过三年多的辛勤培育,学员的作品多次参
加省和全国的美术展览并获奖,数名被吸收为省美术家协会
会员。
1973年,张路结束为期三年的插队生活,从阿城农村回到
哈尔滨家中。在自由被禁锢的几年间,他创作了近百幅版画小品
和中国画作品,其中包括黑白木刻《硕果累累》《猎雁者》《猪仔》
《牛犊》《五朵花》《秋收》《锦鸡》《鸬鹚》,套色木刻《鹿坊鸣
笛》《海燕》《火红的乡村》等,中国画作品《夏荷》《觅》《憩》
4 / 10
《邻家小咪》《天鹅》《洛阳纸贵》《鸡雏》《早春三月》等。
1977年,就在“四人帮”倒台,艺术的春天来临之际,张路突
然发病倒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妻子一遍一遍地说:“只要
再给我两年时间……”他带着对艺术的无限眷恋,离开了人世,年
仅58岁。第二年,落实政策,张路被错划“右派”得到纠正。
五
张路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版画、连环画,还有中国画等方
面。
20世纪50年代初,张路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期间,主要
从事连环画的创作,更多的是在《连环画报》上发表作品。1955
年发表在《连环画报》的作品《警惕》,只有8幅,但通过他熟
练的表现手法,还是准确地把握了角色的特点。比如孙玉兰,不
仅警惕性高,而且机智灵活。特务张万禄也没有按脸谱化处理,
而是以普通人的面目画出来。第四幅、第五幅,表现张万禄偷偷
写字条时,怕被人知道,张路设计了将一张纸遮住半个灯泡的细
节。这个细节生动真实,让阅读者强烈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
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期间,张路不仅画了许多传统连环画,
还对低幼连环画有兴趣,他画过《狐狸搬家》《胖嫂回娘家》等少
儿读物。
我对他的《胖嫂回娘家》印象深刻。这篇作品最初发表在
1955年的《连环画报》上,后来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过“小折
5 / 10
页”。“小折页”非常小,大概是128开,每个故事大约8幅,出版
于60年代初。我小时候看过这套“小折页”,爱不释手。这套系列
“丛书”中,唯有《胖嫂回娘家》故事幽默风趣。张路画得造型准
确,画面简洁,让人难以忘怀。
张路一生的艺术创作中,成就最高的当属版画。
日本美术评论家小野田耕三郎评价张路作品时说:“无论在
《放鹿场》还是《鸭雏》中,作者并没有机械地照搬自然形象,
而是经过自己头脑的再创造,给自然形象以新的、生动的表现。
这是由于作者有着卓越的造型能力,才能达到的高度。另外,作
者融合了剪纸的特点,同时又使其特点得到一种新的面貌。尽管
木刻和剪纸使用的材料、工具以及制作方法都不相同,然而它们
不是没有可以互相融合的因素。同时剪纸本来就是中国农村妇女
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巧妙地利用它的特点,对版画创作是大有
益处的。”
在张路的刻刀下,我们发现,似乎缺少“大跃进”时代的大场
面,更多是大森林和北大荒的小动物们。其实,张路早在人民美
术出版社工作时期就喜欢动物创作。到了北大荒,他厌恶人与人
之间不断的争斗,北大荒的苍凉之美感动着他。他的木刻作品,
动物题材偏多,也表现北大荒的花花草草,与大家的视野不同。
在张路的内心里,看不见阶级斗争,在他的雕刻刀下,大自然所
赋予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不论是山川草木,还是牛羊鸡鸭,都是
6 / 10
在阳光下。这些景象就是他内心的童话世界,也是他的理想国。
他真实地挥洒着对大自然的热爱。黄苗子说,张路心地善良,“他
跟羔羊和小鹿一样,爱用天真的眼光去欣赏美……他爱上了北大
荒”。
美是相通的。张路创作的版画被大家认同,尤其他良好的绘
画基础和高超的绘画技巧,使他成为创作集体的核心人物。
张作良说:“北大荒版画集群的主要特点,就是开创了大型多
层次套色,色调浓重浑厚,刀法雄健奔放。这种艺术形式完全是
源于那片土地上大型农业机械作业和开垦荒原的宏伟气魄。张路
在这个集群里,恰恰是一位独具风格和艺术个性的版画家。他另
辟蹊径,走自己的路,用纯真稚趣的眼光欣赏大自然,追求那种
内在的美的韵味。他的众多的套色木刻和黑白木刻,都是巧妙地
利用中国传统绘画表现形式,强调神似和装饰趣味,大胆采用变
形、夸张、集中、概括的艺术处理方法,把生活中的美和情趣凝
聚在小小的画幅之内。由此,张路的版画在北大荒版画中,确定
了其独特的地位。”
张路的木刻,不论是黑白木刻,还是套色木刻,都有鲜明的
个人风格特征。黑白木刻《晾粮》着意表现下面的粮垛与上面树
的黑白呼应与反差,富有创意美:《长鼓舞》运用舞蹈者的裙身
和鼓的形状的对比,生动有趣;《奔跑的小鹿》突出了小鹿奔跑
的动感:《雉鸡》则采用非常规的构图,强化雉鸡美丽的羽毛。套
7 / 10
色木刻《猎人夜宿》《晨曦》着意强烈的黑白对比;《鸭雏》《小
鸭》利用拓印的微妙,达到意外效果;《颂歌》线条粗犷有力,色
彩单纯,表现新疆维吾尔族人们热爱音乐的场景。
《见缝插针》表现生活在北大荒的人们在山坡上种地,由于
平地较少,他们见缝插针,利用各种地形种植,表现北大荒人积
极开垦荒地,努力为国家多种粮食的精神。有趣的是,张作良回
忆说:“在北大荒反右倾运动中,一次批判会,张路竟在群众席上
角落里睡着了。熟睡时,他的手触到旁边的炉壁上,不禁惊叫一
声,于是四座哗然,闹了很大的笑话。可见,他采取的态度是你
斗你的,我搞我的,白天你斗,晚上我干。张路的著名代表作之
一《见缝插针》就是他当时状态很好的写照。”
黑白木刻《蛙》,创作于1976年。此时的张路,开放,与前
些年木刻创作思路不同,他开始注重装饰风格。蛙是真实再现,
写实;而几片荷叶则夸张变形,强调装饰性。写实的蛙与装饰风
格的荷遥相呼应,有着特别的美感和视觉冲击力。
套色木刻《小蘑菇》大约创作于1960年,是我喜爱的一幅
作品。这幅作品并不复杂,但充分展示了张路在创作中的思考与
实践,是一幅别具一格的木刻作品。画面是一个小姑娘采回蘑菇
的特写:她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嘴里叼着一朵黄色的萱花,
手边的筐里放满了采来的小蘑菇。尤为精彩的是,张路注意拓印
时的变化,将本来黑白分明的木刻油印效果,处理成多种灰调,
8 / 10
使物体的质感更加真实。小姑娘脸上的红晕自然生动,头发与衣
服的灰调子过渡协调,充分显示了作者对色彩的把握能力和对木
刻艺术的深刻理解。
六
在2014年全国美术家代表大会上,黑龙江美协秘书长赵丹
琪找到我,她告诉我,有个叫张路的画家,曾在人民美术出版社
工作过。随着对张路的了解日渐增多,2014年底,我想试着写写
张路,于是与赵丹琪联系,她发给我一些电子文件。
赵丹琪是张路的女儿,确切地说,张路是赵丹琪的继父。张
路一生不仅在政治上多难,生活上也一样坎坷。被打成“右派”后,
1962年,张路再次离婚。在哈尔滨他重组家庭。那时,赵丹琪很
小,一直拒绝接受张路,但张路一直视她为己出,当作独生女儿,
百般呵护。小丹琪胃不好,张路想方设法调剂饮食;她喜欢手风
琴,张路毫不犹豫地用自己多年的积蓄为她买了一架。但赵丹琪
多年来固执地只叫他为“叔叔”。
赵丹琪从心底接纳张路,是在1977年的夏天。“文革”后的
全国美展在京举办,22岁的赵丹琪同张路一同到北京参观美展。
妈妈说:“这次出门,管你继父不要再叫叔叔了,叫爸爸。同行那
么多人,别让人笑话。”赵丹琪试着叫了一声:“爸爸!”她看见了
张路的眼泪!
看到这段回忆,我的眼泪也差点出来。也正是看这行文字时,
9 / 10
赵丹琪打进一个电话。我以为,人生中,“这一刻”总是让人记忆
深刻!
张路这次进京,拜访了许多老画家、老朋友。他有着良好的
教育背景,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生活阅历,他是准备在美术界大
展宏图的!然而,好日子刚刚开了个头,从北京回去十几天,他
却突然辞世。
为了写张路的艺术小传,我走访了一些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老
领导,也翻看了50年代出版的每一期《连环画报》,看着他创作
的那些连环画故事,我感慨万千。张路离开人民美术出版社,是
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损失;他去了北大荒,是北大荒的幸运。他创
作的版画艺术在黑土地获得了新生,他成为北大荒版画的开拓者
和领路者。
10 / 10
本文发布于:2024-04-01 08:43: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9322291794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北大荒版画的开拓者——张路.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北大荒版画的开拓者——张路.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