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日发(作者:墨尔根)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8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
《角的度量(二)》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个内容,教学反思:《角的
度量(二)》。如何正确的量角和画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
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不懂得该读内圈还是外圈的刻度。为了较好的突破这个
难点,教学中我充分地让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1.自主认识量角量谈发现
在出示量角器后,我并不急于介绍它的结构和用法,而是让学生先进行观察,
并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进行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汇报。由于留
出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已发现量角量有个中心点;有内外两圈刻度,都
是从0到180度;外圈刻度0度刻度线在左边,内圈的0刻度线在右边……这样,
学生自主的发现了量角器上的“秘密”,而不是老师直接告知他们的,这为接下
来的量角和画角作好了很好的铺垫,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角的度量(二)》》。
2.自主动手操作谈感受
在学生认识量角器之后,接下来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借助量角器来量角和画
角了。同样的,我也不急于告诉孩子如何量角,而是让学生先自已尝试用量角器
量角,量完后再来谈感受说做法:你是如何量的?量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有
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让学生就这三个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在同伴的互帮互
助,不断修正和完善中,学生们自己总结出量角的方法,而且还能清晰地根据量
角器进行分辨:如果角的一条边与左边的0刻度线重合就该读外圈的刻度;相反
的就该读内圈刻度。0刻度线在左边就读外圈的刻度,如果0刻度线在右边就读
内圈的刻度。知道该怎么量角后了,画角就水到渠成了。
从课堂反馈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还是有一少部
分学生在量角的时候还不是很准确。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课前准
备不充分。尽管课前已强调学生要买有中心点的规范的量角器,但因学具盒里所
提供的量角器不够规范,它没有中心点,有一部分学生直接利用学具盒里的而没
再重新购买,导致量角读数时误差较大。二是考虑不周全。对于中下生来说,读
数时只强调外圈内圈刻度还不够,如在120到130度之间,虽然懂判断要读外圈
还是内圈刻度,但有一部分学生对于是125度还是135度还比较模糊。因为角的
出现是静态的,学生没看到角的两条边的旋转过程,所以还会判断错误。如果教
学中能引导学生想象角的动态形成过程,相信在判断上定能减少失误。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
这一课时,我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首先由两个角比大小,大多少的问题提
出,引出产生角的“计量单位-度”的必要性。通过认识1度的________,认识
量角器的原理的构造。再尝试量角的过程中掌握量角的操作步骤。我的教学准备
有:PPT、量角器、三角板。
在教学环节上,在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明确每个构
造的名称,本结构过于仓促,导致学生再后面量角的过程不能准确的使用量角器
各部分的名称,还有上节课角的认识,顶点-边-边的认识时间也不够,所以无法
正确的表达。掌握量角的步骤时,先让学生尝试量∠1的度数,我在学生当中巡
视,有几个学生发现要点点重合。虞茂豪同学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发现了量角
的步骤,于是请他在黑板上演示。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了量角的步骤,并完成书
上量角步骤文本横线。为方便记忆,板书三句口诀“点点重合,线边重合,在内
读内圈,在外读外圈“。然后每个学生量∠2的度数,我每个学生都看过去,操
作不当给予纠正。临近下课,由学生上讲台量黑板的一个角,会量会说的就可以
出教室。量角过程花了大量时间,整整用了一节课,导致本课时花了两节课多的
时间。午间批改习题完成质量来看,学生还是掌握的很不理想。
本文发布于:2024-04-01 06:49: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9253721793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角的度量》教学反思8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角的度量》教学反思8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