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13篇)

更新时间:2024-04-01 06:46:19 阅读: 评论:0

2024年4月1日发(作者:数学哲学)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13篇)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13篇)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13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

教学方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

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1

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我努力在课堂中营造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

促使学生们在这种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的知识点很多,而且很抽象、枯燥。要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到并掌握知识,我

设计“比眼力”的小游戏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习需要。为了让量角器 “活”起来,我

精心设计了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来深入认识量角器的各部分;放开手,让他们自主

探索,寻找量角的方法。为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我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

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似退实进,教学过程设计中,我用了三个层次来进行引导。

第一层是课题的引入。一开始出示两个角(无法用眼睛观察比较),让学生比较大小,

引出比较的方法是先要知道角的大小。然后质疑:怎样才能知道这两个角有多大?从而引

出课题。

第二层是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

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学生自

主观察、认识、发现”的方法,研究量角器的特点。课堂中学生的回答非常活跃。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层次来学习的:

(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

(2)在量角器上读出两个角的度数。因为读角时学生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

混淆,学生通过这两个角的认读,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

清楚。我发现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找错的概率就小

了,读角的度数也较容易了。

(3)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

我用尝试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来探求量角的方法。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没有我想象的那

样好,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量角的过程上也没有讲在关键点上。在此过程中,我感觉到学

生学的并不透彻,还有部分学生不懂。

于是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

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这样通过互助互动环节,大部分学生学会量角了,也能掌

握其中的要领。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2

角的度量这节课数学概念比较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

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的东西)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

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因为量角的过程是那么的艰难:

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

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即使量的方法是正确的,内外刻度又会不知所措。《角的度量》

学生学的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因为之前看过华应龙的《我这样教数学》中有关于如何教

量角器这一部分教学的内容,所以很自信,我首先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

学生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习量角的需求。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第三层是探究

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的关系以及与角的两边张开程度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

观察、去操作,从而得出结论。

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1.在教学过程中,唯恐学生不明白有些内容讲重复的太多,导致下面练习的时间不

够。

2.当一个学生第一次尝试量角量错后,却忽略了他的再次量角。

3.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

4.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

5、 各个教学环节联系不紧凑,过度的地方处理的不够理想

当然,课无完课,人就是在错误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成长起来的。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3

有人说 “有教育就必然有公开课”,而教育家于漪先生却说过:公开课永远是一件

遗憾的艺术。我在和学生共同学习《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

念,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愿

望,以及主动探究的意识。有以下靓点

1、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进行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使学习过程成为问题解决的过程;

2、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呈现学习

内容,使学生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进行

教学法的加工,以及一定程度的创造。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题材,也可以创设更符合学

生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3、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初步学习将简单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隐含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是基础知识

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是思想 的“躯体”,思想是知识是“灵魂”。所以对学生而言是

不能从教材的字里行间读到的,要在教师引领、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感悟中慢慢体会。

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在本节课中,线段知识类比

角的度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感悟: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间,学生间以及学生主题与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的过程,教

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积极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会唤发学生学习热情。需以后

做好以下几点

1、抓基础:以教材为主,领悟编者意图,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对教材中新

增设的栏目给予重视。

2、抓规律:注重对相近知识的整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自己总结规律,而

不是教师代替其整理。

3、抓典型:通过典型事例的讲解,培养学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4、抓方法: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搞题海战术。

5、抓学生: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学法的指导,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做到及时

检查、反馈。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将尽自己所能,引领学生加强思维训

练, 注重方法引领,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乐园。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4

角的度量,一直是我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

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

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

了突破重点与难点, 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课题的引进。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

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

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习需求。其次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

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

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

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

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叉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

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

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一节课下来我发现还是有学生会把内圈刻度和外圈刻

度搞混,在画角和读角的大小的时候读错读数。还应再加强画角和读角的练习。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5

一、从教学环节反思

读讲精练教学法是以言语训练为主线组织数学课堂教学,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变

教师讲解为学生汇报讲解,然后在学生汇报讲解的浅显之处,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难

点进行研讨、争辩,促使学生间合作交流,使学生对教材中的每个重点字、词都理解到位,

剖析明白,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从开始时语言表述不清到表述完整、明晰,提高学生

的言语表达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本节课我深感此环节处理的不太好,教学

法体现极不明显。

1、指导学生读书环节:

由于学生刚从二年级升到三年级,看书习惯差,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比较低,

加之选用的教学内容文字少,图较多,这就需要教师应及时给低年级学生以具体的读书提

示,起到指导的作用,而不能范范的让他们想“从书中看明白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上

课时我看到好多学生看书时茫目,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这也是造成后面学生汇报讲解

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觉得读书提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区别对待,低年级

学生的阅读提示必须浅显易懂,让学生一目了然,然后带着问题去看书,效果应该会好一

些。

2、学生汇报讲解环节:

以言语训练为主线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此环节正是突现

学生主体地位的所在之处,但是低年级学生小,从书中读不出自己理解出的知识,只能照

书念出看到的一些词句。这时,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点拨、

疏通学生讲解的积极性,并且及时帮他们扫清思维障碍,讲解时的疑惑,这样使讲解的学

生学的更明白,没学到此部分知识的学生也能学会,学的不对或不到位的学生重新学习,

达到全体都理解、学会的目的。本节课我感觉学生讲解不到位,关键在于我引导、点拨不

到位,使学生的学习只停留于书面上,没有深度去理解,去挖掘,始终由我牵着学生在看,

在说,很牵强。主要表现在:

(1)引导学生关注量角器为什么是比较角大小的一种好方法时,本意想利用读讲精

练教学法中的八个技巧之一“咬文嚼字”,使学生从中找到“方便”、“准确”二字加以

理解,教学完用量角器量角后,再返回来理解“准确”、“方便”二词用在此的含义,但

是,课上处理的却很匆忙,很浅显。

(2)学生讲解把握不够充分,一名学生讲解时,老师应关注到其他学生的反应,有

不同意见或补充应及时给其机会,不应为了赶时间而视而不见,打消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造成学生不再想发言的局面。这一点是我没有深刻理解“讲解”环节的含义,应该让学生

互相讲,互相交流,有了争论,教师再点拨、引导,这样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

态,使课堂活而不乱,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3、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时

角1与角2的测量方法相同,学生讲出了其中一个角的测量方法,另外一个角的测量

方法一带而过,没让学生说一说或尝试操作一下,感觉处理欠扎实。现在想想,如果将另

外一个角的测量放在初试验证环节,让学生用量角器仿照书上的样子,实际摆一摆,放一

放,这样降低了摆放量角器的难度,也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方法落实到操作体验上,使学

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

4、练习是本节课处理最失败的环节。时间再短也应保证练习的扎实与有效。

练习是为了巩固新知,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所以它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读讲精练教学法将练习定为分层精练,要求练习的数量不要多,但包含的思维程度要大,

这样提高了练习的效率,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1)本节课的第一个练习是为了检验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是教学中我处

理此题非常欠妥。对于第3个角“钝角”的测量,学生汇报出现了不同答案,我没有在课

堂上处理、纠正,而是为了赶时间奖其放在课下进行。问题的出现就说明学生对本节课的

重点知识“学会用量角器准确测量角的度数”掌握还不太明白,草草处理只会使学生对知

识一知半解,模棱两可,本节课的教学也没有真正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从教以来从来没

有犯过的错,在这么重要的比赛中却因自己只顾一味的考虑时间而铸就了教学中不应该出

现的严重错误。这是一个教训,类似的事情决不会再次在我执教的课堂上发生,再精彩的

练习可以不要,不处理,但是既然练习了,就一定要进行的扎实、到位,为学生的学习负

责。

(2)拓展练习的处理也很欠妥当。学生猜想完后,都急于知识正确答案,因此,学

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应该及时给学生出示答案,消除发言学生对自己答案的怀疑,

然后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猜想的理由和依据,这样既能使学生充分理解用量角器测量角这

一教学重点,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起到训练言语、思维条理性的目的。

从整节课上我看到了自己对读讲精练教学法研究实在不成熟,但是,从这些遗憾中,

让我对读讲精练教学法的认识更深了一层,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有针对性的

运用好读讲精练教学法,真正领悟到读讲精练教学法的'精髓所在,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

水平。

二、从教学能力上反思

1、不能合理把握、分配教学时间。

本节课看似简单,其实操作性很强,能上好这样一节课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课前

虽然我对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都做了精心的计划,但是,具体实施时却不很理想。

2、教学环节衔接的过渡语激励性不强。

过渡语的使用应该使学生愿意听,能听进去,并且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指引着学生很

自然的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中。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注意过渡语的精心推敲,语言要简

炼,切实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评价语落实不够恰到好处。

教学中,我评价学生不够及时,评价语不够贴切,不够恰到好处,因此,就显得对学

生的评价平淡,无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易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教师的评价

语不能泛泛而言,这样就显得评价语苍白无力,而应该要有针对性,起到激励学生与调动

学生发言积极性的作用。

4、课堂教学语言欠严谨。

数学教学要求语言简炼、准确,每一句话说出来要强调它的作用,要使学生有一定的

思考,没有用的话尽量不说或少说。在教学中,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还时常有口误

现象,属于本人教学欠严谨,需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要时刻注意严格要求自己,把每一

节课都当成比赛来讲,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5、教学不够大方,拘谨。

在教学中,总感觉自己放不开,顾虑太多。有时抛不开教案,有爬教案的思想,再者

欠缺创造性教学的魄力,尤其在比赛时,自己感觉很拘谨,很规矩,怕教学思想或教学方

法、手段用不对,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内在的知识欠缺,也缺乏比赛经验,锻炼机会少。

6、自身的讲课艺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听完别的老师的课,我更加感觉到自己讲课的艺术性不够好。课上,我应该合理利用

自己的体态语,例如手势、眼神、表情等,这些都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再有就是如何在数学课上充分利用自己的语气、声音的轻重、高低、抑扬顿挫来吸引学生

听讲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四十分钟内始终能紧跟老师的思路专心学习。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6

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达到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具体说来,

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同,确定一条边为0度,

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且顺序相反,学生往

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

方向不同则数法不同。

本课教学中,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

活动中交流的机会。

教学时,先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己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你

会发现什么?课上开始,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后,

我根据汇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

先让学生试着量,然后说出测量度数及方法。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准确,

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但学生的思维在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

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

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通过动手操作训练,学生

基本上学会了量角的大小方法,教学效果不错。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运用自主学习造成后面知识教学

时间上比较紧迫。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7

“角的度量”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大小基础上进行的,是小学阶段几何初步知识的一个

重要资料,也是操作性课题,感觉比较抽象、枯燥。这节课中数学概念教多,有1°的认识、

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量角对四年级学

生而言,有必须的难度。

课堂上我首先经过故事讲述、动态演示1度角的产生;还让学生闭眼感知想象1°的角

有多大,自我画1°的角。使“度”的概念形象化,并且分解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难点。刚

开始我发现有些学生拿着量角器就想量角,但却不知怎样放在要量的角上。于是我及时让

学生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一样的角,并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一样的角。认识量角器时,我

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我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看看有什么发现。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

看,学生的回答很不错,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两行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行

从左往右,一行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度”“量角器上有很多刻度”等。但在读角时

学生却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这时我让学生在量角器上读出内圈和外圈相对

的两个角的度数如(30°、150°),学生经过这两个角的认读,认识到读角时要注意把内

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

同时还要注意读量角器上没有标数的角如(75°)这样能够让学生注意,不仅仅要会

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并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

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来。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一样的角

就容易了。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说如何量角的。学

生经过一系列的学习,掌握了量角的方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8

“角的度量”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大小基础上进行的,是小学阶段几何初步知识的一个

重要内容,也是操作性课题,感觉比较抽象、枯燥。这节课中数学概念教多,有1°的认识、

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量角对四年级学

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课堂上我首先通过故事讲述、动态演示1度角的产生;还让学生闭眼感知想象1°的角

有多大,自己画1°的角。使“度”的概念形象化,而且分解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难点。刚

开始我发现有些学生拿着量角器就想量角,但却不知怎么放在要量的角上。于是我及时让

学生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认识量角器时,我是让

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看看有什么发现。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

学生的回答很不错,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两行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行从左

往右,一行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度”“量角器上有很多刻度”等。但在读角时学生

却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这时我让学生在量角器上读出内圈和外圈相对的两

个角的度数如(30°、150°),学生通过这两个角的认读,认识到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

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同时还要注意读量角器上没有标数的角如(75°)这样可以让学生

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

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来。

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尝

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说如何量角的。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掌握了量

角的方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9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的整理复习课很多都上成了练习课,因重复练习,而缺少新意;

因题海战役,而显得枯燥无味,给整理复习课教学留下了一丝阴影。我所执教的这节课主

要是对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通

过查缺补漏进一步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

本节课通过“猜一猜”的游戏,直接引题,不但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

活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课上通过“知识花”的形式把知识要点进行了归类

完善,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自主梳理,理清了知识间的来龙去脉,做到“横成片竖成

线”,从而拓展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在这里,以学生“理”为主,教师“引”为辅,学生

积极主动地将所学的一个个零散知识串成线,形成更充实的知识网。

这样的形式既避开了整理复习的枯燥性,又帮助学生再次回忆了本单元的知识要点,

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学会了一些简单整理知识

的方法,培养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的意识。然后通过一系列有梯度习题的训练,不仅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而且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使学生在灵活掌

握解题方法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总之,本节课重在突出重方法、夯基础、

促思维的理念,以巩固梳理已学的知识、技能为主要任务,注重练习的有效性,以此培养

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但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本节课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

去多说、多做,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10

《角的度量》一课一直是我感到难以教学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

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

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四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感知角的度量的必要性。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

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

学习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习需求。

第二层是结合之前所学的度量知识,发现度量其实就是找到需要度量的对象含有多少

个“度量单位”,那么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呢?从而引出后续内容。

第三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

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

具备较好的观察、总结能力的。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

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都是90”;“我发现量角

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叉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

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

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

第四层是实际动手测量角的大小。这个环节出现问题较多的是,学生会把内圈刻度和

外圈刻度搞混,明明量对了却读错读数。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我要求学生量角前先观察

这个角是钝角还是锐角,这样就能很多程度上避免这类错误了。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11

这一课时,我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首先由两个角比大小,大多少的问题提出,引出

产生角的“计量单位-度”的必要性。通过认识1度的来源,认识量角器的原理的构造。

再尝试量角的过程中掌握量角的操作步骤。我的教学准备有:PPT、量角器、三角板。

在教学环节上,在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明确每个构造的名称,

本结构过于仓促,导致学生再后面量角的过程不能准确的使用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还有

上节课角的认识,顶点-边-边的认识时间也不够,所以无法正确的表达。掌握量角的步骤

时,先让学生尝试量∠1的度数,我在学生当中巡视,有几个学生发现要点点重合。虞茂

豪同学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发现了量角的步骤,于是请他在黑板上演示。然后师生共同

总结出了量角的步骤,并完成书上量角步骤文本横线。为方便记忆,板书三句口诀“点点

重合,线边重合,在内读内圈,在外读外圈“。然后每个学生量∠2的度数,我每个学生

都看过去,操作不当给予纠正。临近下课,由学生上讲台量黑板的一个角,会量会说的就

可以出教室。量角过程花了大量时间,整整用了一节课,导致本课时花了两节课多的时间。

午间批改习题完成质量来看,学生还是掌握的很不理想。

量角步骤技能的掌握很重要,需要学生在大量操作的情况下才能熟练掌握。为让每个

学生掌握,我实在花费了太长时间,两节课多,这是不符合教学安排的。

问题:要让每个学生在40分钟内很好的掌握量角的技能,要如何做到?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12

角的度量,一向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0°刻

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

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

挑战。

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到达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具体说来,

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一样,确定一条边为0

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经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

具体实施如下:

1、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进行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探索本事,使学习过程成为问题解决的过程;

2、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呈现学习

资料,使学生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进行

教学法的加工,以及必须程度的创造。既能够充分利用教材的题材,也能够创设更贴合学

生现实的、趣味的情境,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3、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初步学习将简单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隐含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是基础知识

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13

这节课是我第一次上,听说这节课一直使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知识点比较琐碎,如:

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数学语言,知识点多,操作起来

比较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

为了让每位孩子都能准确学会测量角的度数,课前让学生准备了量角器、三角板等学

习用具并预习了新知,课中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可对于大部分学生

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

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尤其对于旋转后的角,学生测量的

不太准确,这些都是学生所出现的问题。

而经过反思自己的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有:首先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指导

学生观察量角器上,建立刻度与读数的联系,认识1°角并在量角器上找出30°、45°、60°、

90°、120°的角,初步悟出量角器上内外圈刻度的不同读法。建立30°、45°、60°、90°、

120的角的表象,达到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的教学目标;其次是让

学生交流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部分学生有了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并已

尝试用量角器量角,课堂上就先让学生讲量角的方法,然后规范量角的步骤,接着进行变

式练习量不同方位的角,提高学生使用量角器动作的协调性,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最后,探究角的大小和角的边的关系。通过分组观察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画出

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13篇)

本文发布于:2024-04-01 06:46: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9251793043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13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13篇).pdf

标签:学生   量角器   教学   量角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