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日发(作者:消防规划)
内蒙古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成因研究
内蒙古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成因研究
摘要:内蒙古河套灌区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一首制大型自流灌区。
引黄灌溉对开展灌区农业生产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期的大水漫灌和
渠系水渗漏导致诱发下部盐分向表层聚集,产生土壤次生盐渍化。本文分析了影响河套地
区土壤盐渍化形成的因素,包括:成土母质、气候条件、黄河水水质、水文地质条件和灌
溉方式。旨在为合理利用地区水资源,治理土壤盐渍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河套灌区 土壤盐渍化 成因
1.研究区概况
内蒙古河套灌区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一首制大型自流灌区。由于地处干旱、半干旱、
半荒漠草原地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该地区土壤母质含盐,地下水位较高,在灌区开
展的过程靠灌溉,系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的地区。引黄灌溉对开展灌区农业生产和改善农
业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是显著的:大水漫灌和渠系水渗漏导
致地下水位居高不下,潜水蒸发严重,诱发下部盐分向表层聚集,矿化度增大,产生土壤
次生盐渍化。
水利部门资料,耕地中盐渍化土地所占的比例:1954年为11%~15%;1964年为
31.6%;1974年为58%;1978年达73.8%,2005年已达80.2%。据测定1963~1964
两年0~100cm土层中盐分增加了0.04%~0.4%,由于积盐重新分配的变化,使大量良田
沦为弃耕荒滩,它是现耕地的水盐承灌区,积盐状况十分严重。五原县荣丰乡荣丰二队
66.67hm2弃耕荒滩0~10cm土层含盐量为0.85%~3.04%,PH值为8.0~9.2。盐碱地问
题是困扰巴盟农业的一个大问题,严重制约了巴盟经济的开展。是河套灌区灌溉农业持续
开展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2.土壤盐渍化成因
土壤盐渍化是灌区的自然过程,主要是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不良的人为活动等因素
造成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成土母质
河套平原在地质构造上是一个封闭的长期沉降的断陷盆地。新生代以来新老断裂构造
发育,地质组成上为巨厚的,以细粒为主的内陆湖相泥沙质沉积物所充填。在气候上,新
生代以来经历了冷暖干湿交替的气候盘旋,并在第四纪未气候逐渐变得干旱,形成了以中
更新世纪晚期为区域性积盐期。这样的古地理环境,为地层中盐分积累和高矿化度水形成
创造了有利条件,长期湖相和湖相沉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土层积累了化学沉积物,主
要为钠、镁的氯盐和硫酸盐,在深层母质300~400m处含盐0.2%。土壤母质含有可溶性
盐类及地下水矿化度高是形成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内在因素。
2.2 气候条件
河套灌区地处内陆干旱地带,气候属大陆性蒙古草原型。因靠蒙古高压中心, 降雨少,
年降雨量130~220mm ,蒸发量大,多年平均蒸发量2,000~2,400mm。强烈的蒸发,
使土壤水分和浅层地下水垂直向上运动, 从而盐分集聚地表。
2.3 水文地质条件
巴盟河套灌区地形、地貌和土壤都不利于天然径流排泄,而有利于潜水蒸发排泄,这
是土壤次生盐碱化持续开展的主要自然因素。巴盟河套平原在地质构造上属于断陷盆地、
湖相沉积,盆地基底东南高、西北低,上更新纪晚期由于黄河的形成及其屡次改道,又在
湖相沉积层上覆盖了黄河冲积层,进而形成现今地形条件;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东西
坡降1/5000~1/8000,南北坡降1/4000~1/8000。由于黄河在南,地形南高北低,故地
面排水条件很差。又因为古黄河自南而北、自西而东流向,故形成西部含水层颗粒粗、东
部细,对地下径流排泄不利。主要依靠蒸发排泄,形成了以垂直交替为主的水盐动态特征,
由于本区大多数为轻质土,且蒸发能力很大,在地下水浅埋深条件下,潜水蒸发排泄量很
大,因而造成大量盐分积累于土壤耕作层。
2.4 灌溉方式
合理的灌溉方式,适宜的灌溉水质量不仅可提供作物需要的优质水分,而且可保持土
壤中适宜的盐分平衡和作物根区良好的通气状态以及适宜的温度。同时,有效的灌溉还能
防止水分分散和过分排水造成的浪费。但是灌溉不合理,只灌不排或灌排比例失调,不仅
造成水资源浪费,而且引起地下水位的上升,当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地下水中的盐分
会在蒸发作用下随地下水上升到作物根层并在根层土壤中积聚,从而出现次生盐渍化。据
统计,北方不同程度的盐渍化土地达667万hm2,绝大局部是由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所
以,灌溉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是双向的。
灌区是引黄自流灌溉,但黄河水因上游各地冲刷淋溶等,使灌区所灌的黄河水含盐量
高达0.021~0.049%。灌区地表蒸发水量占总耗水量的50%,约25亿m3,大量的盐分
存留在土壤中。据内蒙古水利厅2003年在灌区所进行的盐分动态观察资料,在灌区6,
070km2内,全年灌溉黄河水输入总盐量为108×104t,实测0-100cm土层中,全年增
加645×104t,为同期灌溉水输入总盐量的8.7倍,足见高矿化度黄河水参与积盐,可见
黄河水是灌区处于积盐状态的盐分主要来源之一。
3.结论
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应是综合性的,水利措施是根底,是先行措施,实现以井排为
主,井渠双灌,井沟结合,降低地下水位,控制地下水临界深度是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根本
措施。
参考文献:
【1】 甘师俊.可持续开展――跨世纪的抉择[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297~300.
【2】 魏由庆.从黄淮海平原水盐均衡谈土壤盐渍化的现状和未来[J].土壤学进
展,1995,23(2):18~24.
【3】 尤文瑞.临界潜水蒸发量初探[J].土壤通报,1994,25(5):201~205.
【4】 汤洁,林年丰.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工程研究[J].长春地质学
院学报,1996,26(1):54~58.
【5】 徐恒力,万新南,王增银等.水资源开发与保护[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222~
223.
【6】 郭元裕.农田水利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65~67.
【7】 张明炷.土壤学与农作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4.45~50.
【8】 方生, 陈秀玲.防治灌区土壤盐碱化与水资源开发利用[J.] 水利规划与设
计.1997,(4):23~27.
本文发布于:2024-04-01 05:38: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921118624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内蒙古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成因研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内蒙古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成因研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