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日发(作者:手示)
中国两种土壤分类系统之比较
李雪霏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水平的反映,随着土壤学研究的深化和研究方法的进步,土壤分类
也在不断发展。1978年5月中国土壤学会召开了全国土壤分类学术交流会,讨论了我国土壤
分类的指导思想、分类依据、土壤命名及土壤分类系统等重大问题,拟定出土壤分类草案。
经进一步补充与修改后,草案被采用为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土壤分类暂行方案。这个分类
系统一般被认为属于发生学分类系统。而7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开始引起中国
土壤学界的重视。传统的发生学分类法在实践中日益暴露了其缺点。中国土壤学家吸取了以
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土壤分类经验,充分注意中国土壤的特色,于1985年提出了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初拟,并于1987年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二稿)”。该系统根据诊
断层和诊断特性进行分类。
发生学分类系统和诊断分类系统是现在中国土壤界并行的两种分类系统,下面我将对它
们进行简要的比较。
分类基础
发生学分类系统
土壤发生分类是以地带性学说为基础, 从
成土条件和中心概念着手,以典型土壤剖
面和生物气候条件来判断土壤类型。
当生物气候条件发生变异时,就可能出现
不同的土壤类型【1】。
其缺点是缺乏定量指标。
诊断分类系统
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定量土壤分
类。
系统分类完全根据土壤属性,就是根据31 个
诊断层和25 项诊断特性,划分出14 个土纲、
一系列亚纲、土类和亚类的。虽然生物气候
条件是有影响的,但决不能只根据生物气候
条件来划分土壤类型。【2】
等级单位系
统
基本5级(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
种),试行土纲,共6级
其中土纲、土类、亚类为高级单元,土属
为过渡单位,土种、变种为低级单元。
7级分类制: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
属、土种、变种
系统分类重点是土纲。
分级依据 发生分类中高级分类中的基本单元是土
类。土类是相对稳定的,土纲、亚纲并不稳
定
土纲-成土过程的共性与属性上明
显的共性。例:铁铝土纲
土类-独特的成土过程和剖面性
态。质的差别。例:红壤、黄棕壤
与砖红壤之间质的差别。
土属-地方性因子(母质、水文等)
土种-基层单元,发育程度(成土过
亚类-次要的/新的(叠加的)成土过
程。例:褐土的各亚类。
土纲:根据主要成土过程产生的或影
响成土过程的性质划分
亚纲:土纲的辅助级别,根据影响现
代成土过程的控制因素所反映的性质
(如水分状况、温度状况、岩性特征等)
划分
土类:亚纲的续分,多根据反映主要
成土过程强度或次要成土过程或次要
控制因素的表现性质划分
亚类:土类的辅助级别,主要根据是
程的量的方面),举例:红壤-耕层
与土层的厚度 、盐土、碱土-盐化、
碱化的程度 ( 这些特征可因自然/
人为影响而改变)
变种-肥力变异,如表土质地等。
可因耕作、施肥而改变
中心和边界 发生分类中心概念明确,但边界常呈交叉
【3】。在发生分类制的某一土类中可包含
不同发育程度的亚类【4】。
命名原则 采用连续命名法和群众命名相结合的方
法,在高级分类等级中采用传统习用的土
类、亚类名称,而在基层分类单位中主要
采用经过整理提炼的群众习用名称。
土种名称一般只有二、三个字,使用较方
便,有的变种名称是在土种前面加上肥力
水平的形容词而构成。【5】
否偏离中心概念,是否具有附加过程
的特性和是否具有母质残留的特性划
分
而系统分类则以属性为依据,根据检索系统
找出其应有的位置,而且只能找到一个位置,
不可能重复,也不会交叉。
分级连续命名法:土纲、亚纲为一段,土类、
亚类为一段。在此基础上加上颗粒级别、矿
物组成、土壤温度状况等,构成土属名称。
土种另列一段,单独命名。
名称结构:以土纲名称为基础,前面叠加反
映亚纲、土类和亚类性质的术语,分别构成
亚纲、土类、亚类的名称。性质术语一般限
2个汉字。一般地,土纲3个字,亚纲5个
字,土类7个字,亚类9个字;复合亚类在
两个形容词之间加连接号”-”,如石膏-盐
磐盐积正常干旱土。
土纲均为世界通用名称。有的直接引自ST,
如有机土、灰土、火山灰 土、变性土、干
旱土、新成土;有的参照UN,如铁铝土、
淋溶土、 雏形土、人为土
检索方式 没有明确的检索途径 首先按照14个土纲检索表所列土纲的顺序,
根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检索其土纲的归
属。然后往下检索亚纲和土类。
【1】 比如,地理发生学分类法在研究低纬地带森林土壤时,砖红壤、赤红壤和红壤是其
中的三个土类。其对于砖红壤特点的描述是“砖红壤分布于热带”,对于红壤特点的
描述为“红壤发育于亚热带干湿季比较明显的地区及排水良好的地形部位”,而对于
赤红壤特点的描述为“赤红壤区的气候、生物条件介于红壤和砖红壤地区之间”。
【2】 而在诊断分类法中,土纲的划分是严格按照土纲检索表自上而下的顺序对土壤诊断
层特征进行归类的。其中涉及到的土纲检索信息有以下几条:
5.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50cm 范围内的铁铝层。铁铝土( Ferralosols)
11.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25cm 范围内的低活性富铁层。富铁土
( Ferrosols)
12.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25cm 范围内的黏化层或黏磐。淋溶土
(Argosols)
13.其他土壤中有雏形层;或矿质土表至100cm 范围内有如下任一诊断层:漂白
层、钙积层、超钙积层、钙磐、石膏层、超石膏层、;或矿质土表下20 - 50cm
范围内有一土层( ≥10cm 厚) 的n 值< 0. 7 ;或粘粒含量< 80g/ kg ,并有有
机表层;或暗沃表层;或暗瘠表层;或有永冻层和矿质土表至50cm 范围内有
滞水土壤水分状况。雏形土(Cambosols)
从“中国土壤分类系统(1993) 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 的近似参比”(龚子同等,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基础的土壤参比》,土壤通报,2002.2)的表3中我们可以看
到,富铝湿润富铁土在以上三类土壤中均有分布。可见在诊断分类过程中考虑的仅
仅是土壤诊断层/诊断特性的内在属性,而并非以生物气候、地理位置等外在因素为
主。
②
【3】 按照发生学分类法,一些过渡性的类或亚类之间往往存在界限不清的情况。以草原
土壤为例,石灰性黑钙土和暗栗钙土(黑钙土与栗钙土间的过渡)、暗棕钙土与淡栗
钙土(栗钙土与棕钙土间的过渡)之间均有交叉。
【4】 除反映中心概念的典型亚类和附加过程的亚类外,有很多未成熟亚类, 如红壤性
土、黄壤性土、黄棕壤性土、黄褐土性土等等,这些幼年亚类与典型亚类在性质上
①
相差甚远。从系统分类观点看,这种差异可能是土纲水平上的差异。
比如,石灰土根据其颜色可分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
土四个亚类,但其特性却有明显不同。黑色石灰土的碳酸钙淋溶微弱,腐殖质较厚,
土壤反应为中性至碱性,这种土壤是石灰土中相对年幼的土壤。棕色石灰土的碳酸
钙淋溶较为强烈,土壤发育已开始有一定程度的脱硅富铝作用。而红色石灰土在发
育阶段上已接近红壤。
在诊断分类法中,黑色石灰土主要对应于黑色岩性均腐土和钙质湿润淋溶土,红色
石灰土主要对应于钙质湿润淋溶土、钙质湿润雏形土和钙质湿润富铁土。这样重新
分类后,各类土壤的属性差异一目了然。
【5】 在基层分类单元中主要采用经过整理和提炼的群众习用名称,对耕地土壤尤其如此,
像黑垆土,塿土等。这样命名的优点在于符合群众使用习惯,符合土壤分类的群众
性原则;其不足在于没有体现土壤属性特征。另外一些土类的名称是以景观命名而
非属性命名,如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荒漠土,山地草甸土,冰沼土等。
它的优点在于突出了土壤形成的地理环境特点,而缺点也在于没有体现土壤属性特
征。
参考文献
①龚子同等,以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基础的土壤参比,土壤通报,2002,33(1):1-5
②龚子同,陈志诚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参比,土壤,1999(2):57-63
③龚子同,陈鸿昭,王鹤林,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单元的分布规律,地理科学,1996,16
(4):289-296
本文发布于:2024-04-01 05:22: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920167624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两种土壤分类系统之比较解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两种土壤分类系统之比较解读.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