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日发(作者:乔迁之喜的贺词)
第
45
卷第
3
期
2014
年
6
月
土壤
通报
ChineseJournalofSoilScience
Vol.
45,No.3
Jun.,2014
土壤植硅体碳积累潜力影响因素分析
丁新泉
1
,
刘敏超
2
,
闫翠香
1*
(
1.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浙江诸暨311800;2.五邑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广东江门,529020)
摘
要:土壤植硅体封存有机碳(phytolith-occludedorganiccarbon,PhytOC)是植物在地质历史时期固碳的重要形式之一,不同
植物、不同器官、不同组织、不同生长时期的植硅体形态、含量、大小、分布、组合有所不同。土壤中植硅体碳积累潜力主要受气候
变化、植物生产力、植硅体固碳效率、植硅体碳稳定性、土地利用方式、农艺措施、国家宏观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对各因素进
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同时指出,固碳机理、植硅体固碳高效品种选育、人为干扰下农林生态系统植硅体碳循环过程为今后植硅体
碳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植硅体;植硅体封存有机碳;碳汇;影响因素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64-3945(2014)03-0749-05中图分类号:S151
丁新泉,刘敏超,闫翠香.土壤植硅体碳积累潜力影响因素分析[J].土壤通报,2014,45(3):749-753.
DINGXin-quan,LIUMin-chao,YANCui-xiang.InfluencingFactorsofCarbonSequestrationPotentialwithin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carbonofSoil[J].ChineseJournalofSoilScience,2014,45(3):749-753.
一方面是因为
碳汇研究是碳循环研究热点之一,
温室效应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重视,另一
方面,碳汇的影响因素具有很多不确定性。传统观点
认为,农作物以及草本植物的有机物质会快速分解,其
碳汇为零,新的研究发现农作物及草本植物的植硅体
中封存了大量的碳,称为植硅体封存有机碳,也称植硅
体闭蓄碳,简称植硅体碳
[1]
。在碳循环研究中,
富含植
硅体的农作物(如黍、粟)其碳封存效应不容忽视
[2]
。植
硅体形态、含量、分布、组成分析在土壤、考古、古气候、
古环境以及植物起源研究等领域已经得到非常广泛的
应用。植硅体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土壤溶液中的
(Si(OH)
4
,沉淀在细胞内的非晶质二氧化硅矿
)单硅酸
物,它存在于植物的叶、茎、根的细胞壁、细胞腔和皮层
的间隙
[1,3,4]
。在其沉淀过程中能够封存部分植物细胞的
植物死亡、腐烂、燃烧后,植硅体及其封存碳会
有机碳,
被长期保存于土壤或沉积物中,植硅体碳是植物千年
至万年尺度固碳的重要机制之一
[1,5]
。
植
已有研究显示,
硅体碳是生态系统中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生
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一直没有对植硅体碳汇潜力进行
评估和计算,研究不同农作物植硅体碳含量,可以进一
步认识人类活动对碳循环变化和温室效应的影响
[6]
。
得到相
为了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评估精度,
对准确的区域碳收支评估结果,就必须增强陆地生态
系统碳循环过程的综合观测,不断积累长期定位观测
资料和空间化的区域资源环境数据,提供可靠的、充足
的数据支撑,才有可能为区域碳管理提供科技服务
[7]
。
植硅体封闭碳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组成部
分,要实现区域尺度的评估和测算,必须揭示土壤植硅
体碳积累机理及潜力影响因素。
1
1.1
土壤植硅体碳积累潜力影响因素
植物生产力
植物生产力越高,植硅体碳
在同样的植被类型下,
积累的就越多。温度
[8
 ̄11]
、水份
[10,11]
、营养
[12,13]
等环境因子
是农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间
优化施肥对提高
套作显著增加了农田的总生产力
[14]
,
水稻生产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3]
。草原生态系统中,
适度放牧能促进草原生态系统地
除了环境因子之外,
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增加,但强度过大则使其明显下
降
[15]
。
土壤微生物通
土壤微生物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过为植物获取限制性养分调节植物生产力,尤其是在
贫瘠的生态系统。
1.2植硅体固碳效率
禾本科植物含有丰富的植硅体,其种类繁多,生物
量大,它们是植物硅循环、硅同位素组成研究的良好载
体,目前,陆地植物硅同位素研究较多的物种有小麦、
收稿日期:
2013-07-22;
修订日期:
2013-12-25
基金项目:
浙江农林大学科研发展基金项目
(2012FK032)资助
(1979-),男,江西金溪人,硕士,主要从事环境科学与植物资源研究。E-mail:dingxq@zafu.edu.cn
作者简介:
丁新泉
*
通讯作者:
E-mail:
yancx@zafu.edu.cn
750
土
壤通报
第
45
卷
竹子、水稻和香蕉
[1]
。禾本科和莎草科等草本植物一般
被认为是沉积植硅体最多的植物
[16]
,
也正是这些草本
类型一般能产生较多的植硅体碳,其中湿地禾本科(如
水稻)和莎草科SiO
2
含量达到干重的
10% ̄15%,旱
地禾本科(如小麦、甘蔗)SiO
2
含量占植物干重的
1% ̄
3%。因此,草原长期的植硅体积累率通常比森林要大
5 ̄10倍
[17]
。植物的植硅体碳含量并不完全由植硅体
含量多少决定,而与其植硅体本身的固碳能力和效率
硅在植物内主要以二氧化硅胶
相关
[18]
。
(SiO
·
)的形
2
nH
2
O
态存在于表皮细胞和细胞壁上,研究表明,当水稻根外
溶液pH<9时,硅以单态硅酸的形式由一种转运蛋白
主动从外界转运进根部,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
[19]
。随
着植物的生长,
Si在植物体特定细胞中的沉积量增
加。硅在水稻和雷竹体内的分布遵循“末端分布律”,水
稻体内硅含量高低顺序是稻壳>叶片>茎>根
[20]
,
硅
在器官中的分配因生育期及栽培季节不同而异
[21]
。雷
竹各器官硅含量高低顺序是竹叶
>竹枝>竹秆,硅含
量随着竹龄的增长迅速积累
[22]
,
雷竹中的Si主要积累
在竹秆,这与竹秆的生物量以及竹秆的机械屏障等生
理作用有关
[23]
。
不同的植物,
其植硅体的形态、大小、分布及其组
合等特征大不相同。影响植硅体形态、大小、分布、组合
的因素错综复杂,同一个植物的不同器官和部位所产
生的植硅体形态组合各不相同,不同的植物种属也可
能产生相似的植硅体形态,同一植物体上的同一器官
和部位的不同生长阶段所产生的植硅体类型也不尽一
致。尽管如此,利用植硅体的形态、大小、分布、组合等
特征可以恢复古植被、古环境和古气候信息,甚至可以
恢复植物生长期间的温度、湿度和土壤水等环境信息
[6]
,
因此,
综合利用植硅体的形态、大小、分布、组合等特征
信息,可以对植物进行分类,理论上,可以鉴定植物的
植硅体固碳效率,得到固碳效率高的植硅体形态组合
信息。
1.3植硅体碳稳定性
土壤中的植硅体碳较为稳定,植硅体是植物生长
过程中形成的硅质细胞,封闭了来自细胞核和原生质
中的碳,避免了外部碳的污染和混入
[24]
,
在地层中抗腐
蚀,抗高温,要其完全分解,一般要达到1000℃以上。
一般情况下,它们可以封存在土壤剖面数千年至万年
以上,成为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部分,研究土壤中植硅
体碳的积累潜力包括其稳定性已经引起关注全球气候
变化科学家的极大兴趣
[1,5,18]
。
植硅体碳稳定性主要概括为其在土壤中的难移动
性和化学稳定性。其剖面分布特征表明植硅体在水耕
人为土中不易移动。与原始土壤相比,
水耕人为土表层
植硅体含量有较大程度的增加,说明植稻有利于植硅
如果能强化秸秆还田,
体在土壤表层富集
[25]
。
植稻对于
土壤长期固碳具有意义
[25]
。Parr
等通过火山灰和古土
壤中有机碳和植硅体碳研究发现,经过2000多年的分
解,植硅体碳所占土壤碳的比例由表土不到10%上升
说明植硅体碳在土壤中具有
到2000多年前的82%
[18]
,
很强的稳定性,这为植硅体碳积累奠定了基础。水耕人
为土剖面
[25]
和芦苇湿地生态系统土壤剖面
[26]
的植硅体
含量呈现出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含量逐渐降低的趋
势。Carter指出植硅体的形态特征在绝大多数植物体
内具有高度的稳定性,能够长期保存完整且不易被污
染。植物体内稳定碳同位素与对大气CO
2
浓度也有明
因此,植硅体碳同位素分析的方法在古代大
显的响应,
气CO
2
浓度恢复上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
[24]
。
2
2.1
区域尺度土壤植硅体碳积累潜力的
影响因素
土地利用方式对大尺度土壤植硅体碳积累潜力
的影响
土地利用对陆地碳汇影响的评价具有很大的不确
植硅体碳作为碳汇中较为稳定的固碳形式,准
定性
[7]
,
确的测量和评估对于陆地碳汇评估具有重要推动作
用。近几十年来,全球人类扰动导致的土地利用/覆被
类型频繁更替和变化,正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库稳
定性的改变,这不仅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而且还
大规模的土地利用变化
/
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27]
。
覆被类型变迁对生态系统碳库稳定性、特别是对环境
在人
的潜在影响在我国尚缺乏系统的研究
[28,29]
。因此,
类扰动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
的形势下,研究我国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对土壤
碳库稳定性及其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变化会影响植物群落组成以及土壤养分
的循环
[30]
,
农田植物生产力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凋落物
年产生量必然会有较大的变化,从而改变植硅体碳的
通量。从传统耕作转变为免耕农地可以提高土壤的植
硅体碳
[31]
。
草地的植硅体碳积累速率要大于林地
[17]
,作物
/
覆被类型品种、间套作、耕作强度、放牧强度使得全球
碳收支评估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影响机理还需进
一步深入探索。另一方面,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碳汇影
响的评价需要各种生态系统类型的调查样点和高精度
给区域尺度的碳汇评
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空间图
[7]
,
估带来一定的难度。
本文发布于:2024-04-01 05:22: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9201443042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土壤植硅体碳积累潜力影响因素分析_丁新泉_刘敏超_闫翠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土壤植硅体碳积累潜力影响因素分析_丁新泉_刘敏超_闫翠香.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