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日发(作者:怎样珍惜时间)
中华传统剪纸艺术文化有哪些
剪纸的由来
据考古研究发现,剪纸的由来最早可追溯到公园六世纪,但也有人认为剪纸发展历
史还更早。那么剪纸的由来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剪纸的由来吧。
中国的剪纸工艺有它独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据说最早的剪纸艺术是在公元前的春
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当时,人们利用各种薄片材料,通过雕、镂、
剔、刻、剪等多种镂空雕刻技法,在诸如金箔、皮革、绢帛、树叶等材料上剪刻纹样,
制成各种工艺品,这便是所谓的早期剪纸艺术。
到了唐代,民间开始流行剪纸招魂的风俗,这就促使剪纸艺术开始进入大发展。从
出土文物可看成,那时的剪纸技艺水平已经相当高了,剪纸画面构图完整,细腻精致。
此外,唐代时期,人们还利用剪纸做印花板,将厚纸雕刻制作漏版印花板,然后将染
料漏印到布匹上,打造出美丽的图案。
明清时期,剪纸技艺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这时候的剪纸工艺应用就更加广
泛了,例如民间彩灯的花饰,扇面的纹饰,刺绣的花样等,均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
经过加工而成的。而那时,民间更多的人是将剪纸作为一种家居装饰物,用以美化家
居,比如窗花。
剪纸种类
窗花
用于在贴窗户上作装饰的剪纸。以北方为普遍,北方农家窗户多是木格窗,有竖格、
方格或带有几何形花格,上面张糊一层洁白的“皮纸”,逢年过节便更换窗纸并贴上
新窗花,以示除旧迎新。窗花的形式有装饰窗格四角的角花,也有折枝团花,更有自
由的各式适合花样,如动物、花草、人物,还有连续成套的戏文或传说故事窗花。总
之适应不同形状的窗格作成不同的布置。有一种布置较特别,即跨越窗格的窗花,在
山东民间称作“窗越”。
喜花
婚嫁喜庆时装点各种器物用品和室内陈设用的剪纸。一般是将剪纸摆衬在茶具、皂
盒、面盆等日用品上,有贴在梳妆镜上。喜花图案题材多是强调吉祥如意、喜气洋洋
的寓意。色彩为大红。外形样式有圆形、方形、菱花形、桃形、石榴形等,配置以各
种吉祥的纹样如龙凤、鸳鸯、喜鹊、花草、牡丹等。构图布局有“花中套花”的方法。
礼花
摆附在糕饼、寿面、鸡蛋等礼品上的剪纸。在广东潮州一带称作“糕饼花”、“果
花”,浙江平阳一带称作“圈盆花”。礼花题材多取吉祥喜气的图案。在山东为庆贺
生子的“喜蛋”上贴剪纸,或将蛋染红露出白色花纹。在福建农村互相馈赠寿礼用乌
龟图案以象征长寿。有龟形糕饼,也有龟形剪纸。
鞋花
用作布鞋鞋面刺绣底样的剪纸。其形式一般有三,一是剪成小团花或小散花,绣于
鞋头,称“鞋头花”,二是适合着鞋面的形状剪成月牙形,称“鞋头花”,三是由鞋
头花的两端延伸而至鞋帮,称“鞋帮花”。另外还有一种“鞋底花”,旧时多用于
“寿鞋”。或绣于布袜底上。鞋花布局一般多疏朗,题材有花草、小鸟等。有的鞋花
在局部剪开而不镂空,此称“暗刀”,是绣花时套针换色的依据所在。
门笺
又称“挂笺”、“吊钱”、“红笺”、“喜笺”“门彩”、“斋牒”。一般用于门
楣上或堂屋的二梁上。其样式多为锦旗形,天头大、两边宽,下作流苏。多以红纸刻
成,也有其它颜色的或套色的。图案多作几何纹或嵌以人物、花卉、龙凤及吉祥文字
的,如“普天同庆”、“国泰民安”、“连年有余”、“风调雨顺”、“金玉满堂”、
“喜鹊登梅”、“福、禄、寿、喜、财”、“五业兴旺”等。张贴时或一张一字、或
一张一个内容,成套悬挂,一般以贴五张为多。贴门笺除有印春除旧之意外,也有祈
福驱邪之意。
斗香花
一种套色剪纸,多用于祭祖祀神等民俗活动时的装饰用,旧时祭祀总要烧香,一般
香作细条状,叫“线香”;也有粗条状并盘绕成各种花纹,其纹如篆字,旧称“香篆”。
这种香篆均需覆斗形底座并有竹签支撑。在底座和撑架上便装点着彩色的剪纸,称
“斗香花”。斗香花题材有人物和神仙(如八仙、和合、寿星)等吉祥图案。多以蜡光
纸刻制,每套十张左右。
剪纸团花
剪纸的一种布局格式。呈圆形花样、四面均齐。这种装饰格式在剪纸中尤能显示其
优异性,由于纸张可折叠,如对角折叠二次、三次、四次不等,便可剪出四面均齐的
团花。我国最早的剪纸实物,新疆出土的北朝时期剪纸,即为团花格式,如“对鸟团
花”、“对猴团花”、“八角形团花”、“忍冬纹团花”、“菊花纹团花”。可见团
花格式是剪纸中最为古老的格式。
剪纸旗幡
用于民俗活动中剪成旗幡形的剪纸。如民间重阳节时,以色纸剪成三角旗插在重阳
糕上,非常好看。宋代浙江旧俗,如有病人,巫者执剪纸龙虎旗驱邪消灾。在丧礼中,
送葬用的“花幡”也有用素纸剪成。剪纸花幡与佛教中引路菩萨所持幡状物相关;另在
纪念逝者过周年时的斋事中也有剪纸而成的“招魂纸幡”,以及悬挂经堂梁上的
“疏”(其形也类似于幡)。
中华传统文化剪纸
剪纸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艺术形式。所谓剪纸,就是用剪
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每逢过节或新
婚喜庆,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
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热烈。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在过去,剪纸几
乎可以说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
从技法上讲,剪纸实际也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劳动
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
日趋完善。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
勾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抹。
其不同形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由于剪纸的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易于掌
握,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
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艺术本没有“民间”与“非民间”之分的。随着文明的不断发
展,社会阶层、职能分工的出现,形成了相对于“宫廷艺术”和“文人艺术”而言的
“民间艺术”这一历史的概念。不同品类作品体现着不同阶层的审美标准,应是相互
间分界的根本。就剪纸而言,并非凡是用纸剪刻的作品都可谓之“民间剪纸”。历史
上不乏有应贵族市民阶层节日习俗需求而专营剪纸的艺人,也不乏文人画家为艺人绘
稿、或专业艺术家运用剪纸技法创作的例证。这类作品与劳动群众为自己而创作的作
品有着质的区别,多已脱离劳动者的审美本色,也不可能为大众所普遍接受。有的作
品虽也在某些地区流传,但最终必将因为并非民众自己的创造而在变异中面目全非。
即使在今天,许多地区的群众性美术创作活动中出现的剪纸作品,也不能与民间剪纸
混为一谈。群众性创作活动也可以采用民间剪纸的形式,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
品,继而在民间流传,但其创作目的往往已脱离自身生活的需要,甚至是表达辅导者
的意图。二者之间虽有密切联系,但不是一个概念。
因此,在研究民间剪纸的范围时,切不可只从表面形式去看,认为凡是用纸剪出来
的都是民间剪纸,而忽视了是否为民众自己的精神生活所必须,是否被群众普遍理解
和接受,是否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些民间艺术的基本条件。当下民间文化基础理论的薄
弱,造成认识上的混乱,使得不少人认为,凡是生活在民间的艺人或工匠所作一诸如
象牙雕刻、鼻烟壶之类,都可归类于民间艺术的范畴,这是应予纠正的。包括民间剪
纸在内的民间美术,其创作、审美、应用与劳动者生活的土壤不可分离,使之和与其
并存的其他艺术品类清楚地区别开来。
本文发布于:2024-04-01 04:18: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9163062622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华传统剪纸艺术文化有哪些.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华传统剪纸艺术文化有哪些.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