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发(作者:期中考试总结与反思)
北京市大兴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2022.11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探源工程”)立足于通过一系列重大考
古发现和多学科综合研究,以证实中华文明具有5000多年历史这一事实。
于2001—2003年进行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备性研究”,设置了9个课题,初步摸索
出一套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
2004—2005年,开展“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文明形态研究”。这一
时间段是龙山时代晚期到商朝初年。这一时期的环境背景和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及其在文明形
成过程中的作用、各个都邑性遗址的年代、中原地区文明形成期的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结
构、中原地区早期文明形态等问题,是探讨的主要内容。因为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已经
建立,又有较多历史文献和古史传说作为参考,相关研究比较容易推动。
2006—2008年,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把研究的时间范围扩展到公元前3500年—公元
前1500年,空间范围从黄河中游扩展至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
主要研究该时间段中各个地区都邑和区域中心性遗址及其所属考古学文化的年代、环境变
化、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和社会结构变化。
2009—2012年,研究的时间范围依然是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500年,重点研究课
题包括黄河、长江及西辽河流域考古学文化年代谱系的完善和各地文明化进程中重大事件的
年代学研究,各地区环境变化与文明演进的关系研究,各地区技术和生业的发展以及铜、玉、
盐等重要资源与文明形成的关系研究,都邑性聚落和各个区域中心性聚落反映的社会结构研
究,文明形成过程中精神文化的发展状况研究,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的整体性研究。
2013-2018年,对上一阶段设置的年代、环境、生业、都邑和聚落反映的社会结构以及
整合研究等几大课题继续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阶段性结项报告。
材料二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各课题组对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20多处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
1500年的都邑性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
“距今4000多年的一个春天,晋南临汾盆地中的陶寺大城东南城墙外‘观象台’内,
上层贵族们已经陈设好了石磬、鼍鼓、俎豆和牺牲,神情肃穆,一道灿烂的阳光从第四道缝
隙中精准地射入这特殊的建筑,直达圆心。”陶寺遗址发掘领队何驽绘声绘色地给记者讲述
了根据新发现的遗迹复原出的古人“礼天”细节。正是工程以聚落考古学方法为核心的多学
语文试卷第1页(共9页)
科结合的田野工作全面展开,极大深化了对这片史书记载的陶唐之地距今4300年至3900
年社会发展的认识。
随着探源工程的实施,多学科结合的田野工作,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气度恢弘的良渚都邑
画卷:良渚古城巍然屹立,其内有以高耸的莫角山为核心的建筑群,其外水网密布,沟通着
处处村邑和千顷稻田,祭坛和墓地散布其间,水利设施环护外围……这正是探源工程研究充
分展示出的良渚社会的复杂化程度和发展水平。
自工程启动以来,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持续的钻探与发掘,获得了一系列重
要成果:发现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车辙、最早的“紫禁城”——宫城、最早的
中轴线布局的大型“四合院”宫室建筑群,等等。
“这些大型的中心性聚落、城址和聚落群领地都有几十平方公里,与中国古代历史上记
载的邦国规模相当,墓葬所显示的等级规模以及社会阶级矛盾或族群争斗表明了区域文明的
出现,是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最好例证。”探源工程“公元前3500年至前1500年黄河、长
江及西辽河流域区域聚落与居民研究”课题负责人张弛研究员表示。
材料三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是一项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
参与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国家级研究项目。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秉持“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理念,围绕公元前3500年
到公元前1500年期间的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
四处都邑性遗址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其他中心性遗址实施重点发掘,并对这
些遗址周边的聚落群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
在此基础上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对各个区域的文明化进程、环境背景、生业形态、社
会分化、相互交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模式与机制、道路与特点进行多学
科综合研究。
探源工程冲破“文明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的桎梏,根据中国的材料,兼顾
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即:生产发展,人口增加,
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以
国家的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按照这一标准,探源工程提出,在距今5100年到4300
年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出现了早期国家,跨入了文明阶段;提出了在距
今5500年前,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的社会上层之间,形成密切交流,
形成了对龙的崇拜、以玉为贵的理念,以某几类珍贵物品彰显持有者尊贵身份的礼制。
1.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研究内容的一项是(3分)
...
A. 环境背景在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B. 经济技术发展状况。
语文试卷第2页(共9页)
C. 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结构。
D. 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探源工程”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研究手段是多学科结合。
B. 研究重点是历史文献和古史传说。
C. 研究分阶段有序推进。
D. 研究的空间范围从中原扩展至更广大区域。
3.根据材料二,对“都邑性遗址”的解说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出土了石磬、鼍鼓、俎豆等祭祀用品。
B.发现了大型公共设施遗迹。
C.出土了都邑整体规划图。
D. 发掘出宫室建筑群基址。
4.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关于“距今5100年到4300年前文明阶段”的理解与推断,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农业得到发展。
B具备大规模公共建设的能力。
C形成礼仪制度。
D广泛使用文字。
5.基于对三则材料介绍角度的理解,给三则材料各拟一个题目。每个题目不超过15个字。
(6分)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 题。(共18分)
(一)余少学南中,一时诗人皆授以作诗之法。如何汉魏,如何盛唐,抑扬声调之间,
规模不似,无以御其学力,裁其议论,便流入为中、晚,为宋、元矣。余时颇领崖略,妄相
唱和。稍长,经历变故,每视其前作,修辞琢句,非无与古人一二相合者,然嚼蜡了无余味。
明知久久学之,必无进益,故于风雅,意绪阔略。其间驴背篷底,茅店客位,酒醒梦余,不
容读书之处,间括韵语,以销永漏,以破寂寥,则时有会心。然后知诗非学之而致,盖多读
.
书,则诗不期工而自工。若学诗以求其工,则必不可得。读经史百家,则虽不见一诗而诗在
其中。若只从大家之诗,章参句炼,而不通经史百家,终于僻固而狭陋耳。
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古今志士学人之心思愿力,千
变万化,各有至处,不必出于一途。今于上下数千年之中而必欲一之以唐,于唐数百年之中
..
语文试卷第3页(共9页)
而必欲一之以盛唐。盛唐之诗岂其不佳,然盛唐之平奇浓淡,亦未尝归一,将又何所适从耶?
是故论诗者但当辨其真伪,不当拘以家数。若无王、孟、李、杜之学,徒借咀嚼之力以求其
似,盖未有不伪者也。一友以所作示余,余曰:“杜诗也。”友逊谢不敢当。余曰:“有杜诗,
不知子之为诗者安在?”友茫然自失。此正伪之谓也!
(取材于黄宗羲《诗历题辞》)
(二)今有两人,其一人心地超然,所谓具千古只眼人也,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
为文章,但直抒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
一样绝好文字;其一人犹然尘中人也,虽其专专学为文章,其于所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
然番来覆去,不过是这几句婆子舌头语,索其所谓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绝无有也,
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此文章本色也。即如以诗为喻,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
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自有诗以来,其较声律、雕句文、用
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只见其綑缚龌龊,满卷累牍,
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何则?其本色卑也。本色卑,文不能工也,而况非其本色者哉!
(节选于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二》)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销永漏 销:消磨
.
B. 各有至处 至:好,独到
.
C. 必欲一之以唐 一:统一衡量(评判)
.
D. 友逊谢不敢当 谢:感谢
.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皆授以作诗之法 ②以破寂寥
B.①然后知诗非学之而致 ②终于僻固而狭陋耳
C.①则虽不见一诗而诗在其中 ②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
D.①其一人心地超然 ②其本色高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是故论诗者但当辨其真伪,不当拘以家数
所以论诗的只应辨别它的真伪,而不应拘泥于家数派别
B.有杜诗,不知子之为诗者安在
达到杜甫诗的水平,不知道你学写诗的目标还在哪里
C.如写家书,虽或疏卤
如写家信,虽然时有粗疏
D.其于所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
对文章的规矩布置,则足够完美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语文试卷第4页(共9页)
A.黄宗羲少年时期向当时的诗人学习古代名家作诗之法。
B. 黄宗羲钟情于自己在特定境遇下有所触动而创作的诗。
C. 黄宗羲反对以失去自我为代价刻苦学习唐代大诗人的诗。
D. 唐顺之以为沈约的诗不讲究声律,不斟酌句文。
10.围绕诗文创作如何“工”的问题,材料二是如何逐层论述的?请简要概括。(6 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小题.(共12分)
上李邕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朱凤行
杜甫
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
侧身长顾求其群,翅垂口噤心甚劳。
下愍百鸟在罗网,黄雀最小犹难逃。
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
注释:李邕,唐代书法家,曾任渝州刺史。李白游渝州时谒见李邕,因不拘俗礼,放言高论,使李
邕不悦,对李白颇为怠慢。李白临别即赠《上李邕》,以抒心志。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年间诏尊
孔子为宣父。
1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世人”两句意为世人见我没什么特别之处,听到我大言不惭都冷笑。
B. “宣父”两句意为孔子尚觉后生可畏,您李邕不可轻视我年少。
C. “君不”两句写朱凤立于高高的衡山巅,因为冻饿而嗷嗷哀号。
D. “下愍”两句写朱凤怜悯百鸟身处罗网,尤其同情最小的黄雀。
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大鹏”两句虚实结合,融情于景,营造了一种阔大高远的氛围。
B. “假令”两句极尽夸张,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豪迈奔放的风格。
C. “侧身”两句运用细节描写刻画朱凤形象,生动具体,有感染力。
D. “愿分”两句用鸱枭怒号来衬托朱凤的精神,使其形象更加鲜明。
13.同样写鸟,李白与杜甫分别借“大鹏”“凤鸟”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
要分析。(6分)
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1)《琵琶行》中的诗人由所见所闻生发悲戚:“其间旦暮闻何物? ① 。”
《登岳阳楼》中的诗人则由个人身世转为国事危难感伤涕零:“戎马关山北,
② 。”
(2)秋日乍暖还寒,《声声慢》的作者悲愁:“ ③ ,怎敌他晚来风急。”
语文试卷第5页(共9页)
故国晚秋,《桂枝香·金陵怀古》的作者远眺:“ ④ ,背西风、酒旗斜矗。”
(3)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⑤ ,
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警示
北宋当权者:“为国者, ⑥ 。”
(4)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崇礼尚德。孔子在《侍坐》中提出 “ ⑦ ”的主
张;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要“思国之安者, ⑧ ” 的观点。
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1)大观园第一个诗社是海棠诗社。海棠诗社的成员各有雅号,说说稻香老农、潇湘
妃子、蘅芜君、蕉下客分别是谁的雅号。(4分)
(2)《红楼梦》关于探春的判词是“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结合“秋
爽斋偶结海棠社”“敏探春兴利除宿弊”相关情节,谈谈你对探春“才”“志”“运”的理
解。(6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大 树 之 下
到大树下站一站,我相信,你的心情会好起来。
我心头时常会浮现好多棵大树的形象:故乡沂河岸边的古槐,浮来山的古银杏,陕北黄
陵的古柏……一个人的成长史中,应该有大树的身影。一棵大树给周围、给人带来的恩泽可
说是无限的。不止是物质上的奉献,还有精神上的感召。
人一生或许能见到或听说许多大人物,但你能见到或听说几棵大树呢?——那些几百岁
几千岁的大树。
我人生中第一棵大树在故乡,是一棵国槐,乡民称本地槐,据说有六百多岁了。我家挨
着沂河东岸,沂河发源于沂蒙山腹地,夜深人静时听得见水流浣沙之声。这棵树在河西岸一
座老庙里,佛像早已无存,惟树下或立或卧着多块古碑。这个破败荒凉院落,曾是我儿时乐
园,那棵树则是我十分敬畏的事物。伙伴们只要进入这棵大树荫蔽之下,就会滋生不一样的
情感。我们需三人手接手才能将主干合抱,谁也没见过比它更大的树。主干完全中空了,树
身布满吓人的窟窿,大着胆子拍一拍,便发出浑沌空洞虚无之声——那声音似有令我们灵魂
..
出窍之力。等我能读明白那些古碑上的文字时,我已离开了故乡与大树。
几十年来,我不时想,故乡若没有这棵树,不止缺了一道风景,亦缺了很多东西。连一
棵大树都没有的故乡,还能有什么呢?
另一棵更著名大树距我家也不太远,它在沂南县与莒县交界处的莒县,是有“天下银杏
第一树”之称的浮来山银杏。周围见过没见过它的人都会说起它。他们会问从浮来山回来的
人:白果树(银杏别名)还那样?那人就说:还那样啊。类似这样的对话在这棵树周围的人
群中,应当已进行了好几千年了。该树高 24.7米,主干周长 15.7米,需八人方能合抱,
树荫遮地一亩余。它的形态足以震撼人心,一树成大风景。主干如卧地礁岩,主枝如苍龙盘
语文试卷第6页(共9页)
本文发布于:2024-03-31 22:17: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8946503039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北京市大兴区2022-2023学年语文高三期中试题含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北京市大兴区2022-2023学年语文高三期中试题含答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