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发(作者:景色的作文)
中国科学名人事迹12篇
中国科学名人事迹篇1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大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邓稼先成长于中国,毕业在美国,虽然美国有很多优越的条件,
仍留不住他那颗热血沸腾的赤子之心,他冲破万难只求投入祖国的革
新之中,在祖国的请求下,他义无反顾抛弃了妻女,抛弃了财资与幸
福,参与了祖国的原子弹设计之中,他拒绝了俄罗斯专家留下的公式,
开创了原子弹的篇章,在很多日日夜夜,在很多挑灯夜战的日子里,
光靠人工计算,终于研究出了中子与原子之间的微妙关系,以世界最
快的速度造就了原子弹的理论技术,爆发了第一颗原子弹,在第一次
宏大而令人激动的胜利后,他马不停蹄,又以第一次的胜利为鼓舞,
仅3年时间又炸响了中国第一颗氢弹,但在一次原子弹试验中,其未
能爆炸,很多公司推开责任,唯独他,独自一人走进爆心,查找并抱
回了那颗失败的炮弹头,也为他1986年的悲惨离去埋下了伏笔。
在他弥留之际,与于敏写下了一篇对国家国防的建议书,并连续
第 1 页 共 19 页
努力,至死不懈。
他,是祖国的强力保护者,以身献国。
他,是民族的忠诚捍卫者,大爱人民。
他,更是自我的奋斗者,一刻不停。
古人曾云:“昨夜寒滍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
绕阶行,人静静,窗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归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恰恰能证明他所研发生活
的环境了。
我中国有此英豪,壮哉!豪哉!
中国科学名人事迹篇2
20xx年神舟7号载人飞船放射胜利,每当这件事从我的脑海中
掠过时,我就会想起那位被誉为“航天之父”,“科学泰斗”——钱
学森。
今天,我又读起了《钱学森的故事》,不禁陷入了深思。当时的
“上海交通大学”特别重视分数,初入交大的钱学森也不甘落后,成
果在班上名列前茅。一年暑假后期,钱学森患了伤寒病,只好休学一
年。可在这一年里,他买了许多书,在家里专心阅读。靠着这种精神,
他又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主政飞机设计专业。钱学森怀着简单
的心情离开了中国,去美国学技术,在美国的留学期间,他刻苦专研,
成果不但比美国人好,还比外国人都好。这让他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
是多么的自豪!今天,我又读起了《钱学森的故事》,不禁陷入了深
第 2 页 共 19 页
思。当时的“上海交通大学”特别重视分数,初入交大的钱学森也不
甘落后,成果在班上名列前茅。一年暑假后期,钱学森患了伤寒病,
只好休学一年。可在这一年里,他买了许多书,在家里专心阅读。靠
着这种精神,他又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主政飞机设计专业。钱
学森怀着简单的心情离开了中国,去美国学技术,在美国的留学期间,
他刻苦专研,成果不但比美国人好,还比外国人都好。这让他觉得作
为一个中国人是多么的自豪!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钱学森知道了这个
好消息,就要立刻回国,他情愿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也要回归祖国。
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希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低得上5个师
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让他离开。”读到这里,我想
大家气得心里咚咚跳,牙齿咬得咯咯响,太可恶了!
“我是中国人,我要报效祖国。”最终,钱学森终于克服了重重
困难,投入了祖国的怀抱中,和人民共同呼吸,共同患难,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一心只想着报效自己最挚爱的祖国。
然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飞上了天空,第一枚州际导弹放射
胜利。”钱学森倾注大量的心血。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
原子弹的放射里至少向前推动20年。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导
弹之王”。
“我是中国人,我要报效祖国。”我想:钱学森爷爷一句简洁而
平凡的话,却让我们大家读完这故事后从心底涌出天大的自豪感,对
祖国的喜爱和对钱学森爷爷的敬佩之情。当然,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
第 3 页 共 19 页
国少年更要努力学习,长大后向钱学森爷爷一样报效祖国,把祖国的
明天建设更好!
无论你是怎样的人,心里都要眷恋着祖国,心里首先要想着报效
祖国,喜爱祖国。
中国科学名人事迹篇3
竺可桢一代的留学生归国后,许多人成为了学科奠基人。丁文江、
翁文灏开创中国地质学,是现代科学中国本土化的先锋,后来生物学
方面也消失许多开创性的学者。继地质学与生物学之后,在竺可桢的
领导下,气象科学实现了在中国的本土化和体制化,1930年元旦中
研院气象研究所开始发布我国领土领海的气象预报,结束了由外国人
垄断中国气象预报的历史。
“他们归国后,办刊物、学会,建系教课都是从无到有,正是在
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走出那么一大批大师”,樊洪业说。
“几乎空白”是竺可桢这代留学生归国后面临的科学上的大环
境。不妨先梳理一下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对第一代科学家当
时的境况大致有个印象。“世界史上的近代科学是16到17世纪科学
革命的结果,最早是随着天主教及古希腊的东西传入中国,晚明时期
中国人跟着传教士接触到西方科学,看到了世界地图,知道了地圆
说。”樊洪业说,现代科学传入中国是一个渐变过程,这个过程断断
续续,时有波折,自传教士利玛窦入华算起,西方科学的传入历经
300余年,始终到1840年的战争,西方大炮轰开中国大门,中国人
第 4 页 共 19 页
才意识到,要想船坚炮利,就得有理化学问,现代科学这才全面引入
中国。
可以说,等到竺可桢等人归国,中国已有了一些科学传播的土壤,
比如一些崇尚西学教育的新式学堂,但早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依旧
占据着许多人的头脑。“竺老一生除了研究气候、气象,专注更多的
是科普,尤其对看风水、祭祀祈雨这些封建迷信特别痛恨,他认为这
是中国人思想没有解放,不想靠自己的努力来转变现状,反而寄期望
于神灵,这是没有走出中世纪。”何亚平说,竺可桢为此写了许多科
普文章,他始终提倡科学文化就要用科学精神来改造国民性,也始终
在为科学扎根中国做着“土壤改良”。
“第一代科学家引入现代科学,是一个群体的作用,竺可桢是其
中的杰出代表。”樊洪业说,竺可桢回国时,还是北洋政府时期,那
时中央集权比较弱势,实业不发达,经济上比较困难,要想做些科学
研究与传播,只能靠学人自己找门路,好在当时教授个人的地位高,
收入较多,有些人会自己贴钱办刊物、办学会。
这一时期科学传播的主角是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社是一个以唤
醒国人科学意识为己任的同人团体,由留美学生任鸿隽、赵元任、杨
杏佛等人在康奈尔大学创立,竺可桢曾在其中任第四任社长。1918
年中国科学社核心成员归国。在1915年至1927年期间,中国科学社
吸纳科学家最多、学科掩盖面最广、社会影响最大,成为居于中国科
学界首位的代表性组织。包括竺可桢在内的中国科学社社员们热忱地
在《科学》杂志和其他场合进行着全方位的科普宣传。1916年和1917
第 5 页 共 19 页
年留学期间,竺可桢就在《科学》上发表了16篇作品,1917年写就
的《论早婚及姻属嫁娶之害》和《食荤与食素之利害论》,现在看来
已是常识,但在当时,有许多国人对此还比较生疏而且不能接受这些
科学学问。
“当时,有一种氛围,无论是哪个国家的留学生回来,都想把外
国在用的那一套搬回国内,各种学会随之涌现”,樊洪业感觉当年的
学术氛围好也与之有关,学界同人间彼此砥砺、互相救济,一起办研
究所、图书馆,印杂志,为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做了许多事。“就群体
特点来讲,第一代科学家敬业精神特别强,办一件事认专心真,这一
点竺可桢就是最好的例证。”
中国科学名人事迹篇4
袁隆平小时候的故事
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
中学。
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爱思索,爱提问。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
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肯定值相乘。老师进一步解释
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
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
得正数?”袁隆平尽管没有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
第 6 页 共 19 页
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加了逻辑思维本领。
有一次,老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袁隆平觉得
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应当能够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
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可是老师说,这样分不对,就
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确定有道理可讲。他
自我想不出来,老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
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怀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
志。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剧烈的求知
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中国科学名人事迹篇5
中国科学家钱人元的故事
钱人元生卒年:1917年9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汤家桥。
江苏常熟人
1931年,在苏州中学化工科学习。1935年,化工科毕业,进入
浙江大学化学系学习。1939年,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物理系助教。
1940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理化系任助教及教员。1943年,赴美
国留学,在加州理工大学化学系学习。1944年,在威斯康星大学化
学系做研究生并任研究助教。1947年,到依阿华州立大学化学系学
习。1948年,回国,在厦门大学化学系任教授级讲席。1949年,到
第 7 页 共 19 页
浙江大学化学系任副教授。1951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6
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63年起,当选为中国化学
会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理事长兼高分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
委员等。1977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1981年,任所
长。1985年,当选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高分子部聚合物表
征和性能委员会委员。1990年,当选为太平洋高分子协会理事。
钱人元研究领域:
物理化学家、高分子物理学家,开拓了中国的高分子物理与有机
固体电导和光导的应用基础研究,并结合实际在丙纶纤维的开发等工
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钱人元作品:
主要著作有《无规与有序:高分子分散态的基本物理问题研究》、
《有机晶体中的电子过程》、《高聚物的分子量测定》等。
曾获奖项:
1956年,获中国科学奖金三等奖。1977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
先进个人。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获国家创造三等
奖。1987年,获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科技提高一等奖。1988年,获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
家科技提高一等奖。1994年获“求是科技基金会”奖。
中国科学名人事迹篇6
第 8 页 共 19 页
科学家张民觉轶事
原籍山西岚县的美籍华人张民觉博士(1908—1991),英文名
Min-ChuehChang,是世界有名的生殖生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在
半个多世纪的研究生涯中,他发表了350多篇科学论文,荣获许多高
级别奖项,3次荣获诺贝尔奖提名。
张民觉从不承认自我聪慧过人。他说:“假如我这一生在生殖生
理学做出了一点贡献的话,那主要是我有幸在恰当的时间、地点,与
最佳人选在最佳的课题上努力所致。”但作为科学家,张民觉确有许
多不一样于常人的特质:他思路宽敞,思维敏锐,治学严谨,进取心
极强。他钻研的科研课题一般都是关乎人类生活和社会提高的大课
题。他坚信“科学研究没有捷径”,一旦确定自我的研究方向,即心
无旁骛,全力以赴。他常常以试验室为家,争分夺秒,不分昼夜,埋
头工作。
在张民觉生前,与他有书信来往;同时与他的国内亲属——元配
夫人李民淑、长女张燕林有比较多的交往;与他的美国朋友朱迪丝·玛
坎和长子张板桥也有过接触。所以了解到张民觉一些鲜为人知的轶
事,现披露如下,以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敬意。
成果卓著,却未曾申请一项专利
张民觉在数十年的研究生涯中,直接承担、参与和指导了多项重
要研究,取得了具有宽阔应用前景的重大成果。例如在20世纪50年
月,张民觉经过许多而巧妙的试验证明:大多数哺乳类动物的受精过
程,实际上是精子在输卵管里等候卵子,而不是人们想象的卵子等候
第 9 页 共 19 页
精子;精子在雌性生殖道里是经过了必需的生理变化,才能与卵子结
合受精的。这就是“精子获能”现象。同年澳大利亚学者澳斯汀博士,
也在试验中发觉相同的现象。国际生理学界将他们俩的研究成果命名
为“张氏—澳斯汀原理”。这一现象的发觉,不仅仅有助于解开精卵
受精之谜,并且对实现精子体外获能和试管受精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张民觉的科研小组在哺乳动物进行体外授精方面的开创性实践
和胜利阅历,为日后实现人的体外授精和试管婴儿问世,奠定了良好
基础。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首例“试管婴儿”——女婴路易斯·布
朗在英国曼彻斯特一家医院诞生。新闻界在报道此项重大消息时,还
以醒目的标题称她是“张民觉的女儿”。完成世界首例试管婴儿试验
的英国医生斯蒂伯托和爱德华,在回忆完成这一医学史上奇迹的过程
时,数次提到张民觉的名字。张民觉从此有了“试管婴儿之父”的美
誉。
又如1961年美国FDA(食品药品管理局)正式批准厂商以Enovid
的商品名上市的首批口服避孕药,就是张民觉和美国科学家品克斯在
“二战”结束之后,在世界人口爆增的形势下合作研究、创造的。这
在20世纪60年月,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它标志着生理学原理直接应
用于人口掌握,它的广泛应用使“性”与“生育”分别,易为人们掌
握,深受广阔妇女欢迎。几十年来,数以亿计的妇女服用过这类口服
避孕药。即使是当今市面销售的口服避孕新药,也大都是在当年开发
的药物基础上不断改善的成果。张民觉所以获得“口服避孕药之父”
的称誉。
第 10 页 共 19 页
可是,淡泊名利的张民觉没有申请过一项专利,而是广施爱心,
无条件地将自我的科研成果奉献给全社会,造福于全人类。他甚至把
自我尚未发表的研究资料,拿出来供别人使用。应对众多的荣誉和头
衔,他一向坚持平常心态,不止一次地宣称:作为科学家,我只看中
在学术上要有所建树,用自我的专长服务于人类社会。
身在异邦,心系中华
张民觉是1938年9月,经过中英庚子赔款留学考试赴英国留学
的。1941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46年,他应邀从英国到美国,
在麻省伍斯特基金会试验生物学研究所担当研究员。原计划只做一年
研究就要回国。但由于研究的深化和不可中断,加上同行科学家的挽
留,而未能成行。1956年挚友张香桐离美回国,他也表示:“我也
真想回去,我的根在中国。”1972年,他参与了以任之恭为团长的
“美籍中国学者参观团”来华访问,亲自向周恩来总理提出回国工作
的请求。周总理语重心长地劝解他:“你是搞科学研究的,在美国环
境、条件挺适合的嘛。你有心帮忙中国搞四化建设,渠道和方式有许
多许多。”
张民觉因为自我学成后未能回国服务,一向抱有负罪感。常常在
各种场合公开自责:“几十年来,流落海外,未能回国出力,该打屁
股!该打屁股!”
1988年,张民觉的长女张燕林赴美国夏威夷大学解剖系做访问
学者。张民觉惟恐她滞留美国,督促她说:“时间到了你就赶快回国,
报效祖国。”就这样,张燕林按时回到国内。可见,张民觉是把对中
第 11 页 共 19 页
华的“大爱”,置于对家人的“小爱”之上的。
其实,张民觉经过其他方式报效中华,还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
例如多次回国讲学,奔跑于各研究机构之间,把自我的研究阅历和生
殖生理学的最新发展动向介绍给国内学者;把国内的科技人员邀请到
美国他的试验室工作,或介绍到其他科研机构工作;向上海计划生育
研究所和山西计划生育研究所捐赠自我珍藏的期刊资料和图书。另
外,他还多次捐款给清华大学、山西大学,资助故乡岚县设立“张民
觉奖学金”、创办“民觉小学”;给山西雁北地震灾区和山西三晋文
化研究会捐款;等等。
张民觉在美国的亲属一开始对他的捐献行为不知情也不理解。儿
子张板桥在《父亲留给我们的财富》一文中这样说:“过去,父亲对
家乡予以多次热忱的帮忙,我们都不甚清楚。在美国,父亲的积蓄都
到哪里去了给我们的为什么会越来越少我们感到非常怀疑。当我们长
大成人,了解到中国当时的政治背景,并且得知家乡的父老乡亲连吃
饭都有困难,才理解了父亲寄钱给家乡是多么的重要!我们还了解到,
他的部分寄款是用于资助家乡岚县教育事业和创办艾蒿沟小学时,我
们才真正感悟到:父亲的举动是那样的雪中送炭,那样的难能可贵,
那样的让人敬佩!父亲是想让家乡的人民和美国人民一样受到同等的
教育,过上同等富有的生活。父亲还要我们以他为榜样,日后更多地
喜爱祖国,关怀亲友。”
中国科学名人事迹篇7
第 12 页 共 19 页
就像是做了一场梦,梦醒来的时候,他已经去了稻香四溢的另一
个世界。
对于他的最初记忆,是在一次看电视节目,一位主持人眼含热泪
地跟我们讲,作为中国人,天地君亲师,你们可以遗忘和背叛,但谁
都不能遗忘袁隆平爷爷,谁也不能不尊敬袁隆平爷爷。
听老人说,中国上世纪60年月,在大饥荒中去世了许多人。我
还听到身边许多人表达着对袁隆平爷爷的感谢,是他转变了中国的
“粮食命运”,让许多中国农夫的生活发生了转变,甚至世界上的其
他国家种植粮食发生了转变。当听到袁爷爷去世的噩耗传来,人们简
直不敢相信,一遍又一遍地为袁爷爷祈祷。
因为袁爷爷,中国人,不仅仅是不再饿肚子了,他们更加自信,
更加英勇!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当遗忘袁爷爷,他是国家的英雄,他
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让不少国家免除饥饿的人。
国士无双,当是袁隆平爷爷,我辈幸福,当忆袁隆平爷爷。袁爷
爷只是带着梦(禾河下乘凉梦,杂交水稻灌溉世界梦)的种子去了远
方。
我作为中国人,感到自豪,我会永久牢记袁爷爷,沿着他前进的
道路走下去。有了袁爷爷的引领,我们会奋勇向前!
中国科学名人事迹篇8
他,一个视世界上最廉价的东西为钱的人;一个恪守--不要失去
信念,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人,是他使中国拥有核武器的
第 13 页 共 19 页
大国梦得以实现。他就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934年在
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次年赴美留学。在美期间,他始终眷恋着自己
的祖国。1949年中秋之夜,月圆夜静,在美国的十几位中国留学生
围坐在钱学森四周共度中国的传统佳节。他们怀念故国,传递着新中
国诞生的喜迅,一个个归心如箭。当夜,他们静静地商议了回国的计
划。
美国海军部次长金布尔知道后,气急败坏地说:“钱学森知道得
太多,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然而,阻力在于他来说便
是动力,疯狂的迫害,百般的阻挠更激起他归国的意志。1955年10
月1日,坚持了五年回国斗争的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
国后,钱学森撰写了《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论第六次产业革
命通信集》等作品。
“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的很。真正宏大的是中国人民,
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就是钱学森,一个马克思主
义者的肺腑之言,一位人民科学家的真诚心声。
中国科学名人事迹篇9
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一流数学家。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
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
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举,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
第 14 页 共 19 页
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
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
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
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
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有名的“华氏定
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
身教授,他的家属也伴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非常优裕。
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喜爱
祖国的华罗庚的心。
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
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与社会主义建
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
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
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
党和人民的热情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
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
的黄金时期。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果,同时满腔热
忱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
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
文,出版了9部数学着作、11本数学科普着作。他还被选为科学院
第 15 页 共 19 页
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从初中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
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中国科学名人事迹篇10
60年月,我国的原子弹、氢弹爆炸胜利,使全国人民为之兴奋,
使敌视中国的人震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为研制
两弹立下不朽功勋的科学家邓稼先是一位为国舍己的人。
1958年,国家下达了研制原子弹的命令。这是一项肯定保密的
工作。年轻的邓稼先被选为主要研制者之一。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
说:“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死了也值得。”
从此,他开始了隐秘的研制工作,人们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一
切出头露面的事都没有他参与,连他的妻子和亲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
工作,在做什么。他也只能把对亲人的感情埋在心里,过着长期的独
身生活。和他同时代的同学,有许多成了有成就出名气的科学家、活
动家,他的名字却没多少人知道。
后来,原子弹、氢弹爆炸胜利,人们仍旧不知道邓稼先就是两弹
的元勋。有一次,他的好友、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回国探亲,点名
要见他。两个人会面后,杨振宁问他在哪里工作,又问起爆炸原子弹
的事。他只能回答是在京外单位工作,丝毫没讲自己正是造原子弹的。
长期艰苦工作损害了邓稼先的身体。1986年,他患癌症病逝。
始终到报上发布了他去世的消息,全国人民才知道邓稼先这个名字。
他不图个人的名和利,舍弃了个人的幸福,几十年悄悄无闻地为国家
第 16 页 共 19 页
大业奋斗,却从不懊悔。临终前,他欣慰地说:“我可以瞑目了。”
中国科学名人事迹篇11
在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中,有许多人都是留学国外又回国服务的。
有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16年20岁时,到美国留学,成为康奈尔大
学桥梁专业的`研究生,很快以优异的成果获得硕士学位。为了获得
实践的机会,他晚上上课,攻读博士学位,白天到一家桥梁公司实习,
亲自绘图、切削钢件、打铆钉、油漆,终于成了一个既懂理论又有技
术的人才。美国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书从各地寄来,请他担当工程
师。
但是,茅以升没有接受聘请,而是决定回国了。美国有些人劝他:
“科学是没有祖国的,是超越国界的。科学家的贡献是属于全人类的。
中国条件差,你留在美国贡献会更大。”茅以升回答:“科学虽然没
有祖国,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
我。我要回去为祖国服务!”
1919年,茅以升带着一身本领回到国内,开始了为国造桥的事
业。现在浙江省钱塘江上那座宏伟壮观的大桥,就是茅以升设计并主
持建筑的。
中国科学名人事迹篇12
今天,我要来说一个宏大的人物,他,就是邓稼先。
第 17 页 共 19 页
邓稼先为祖国重新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的丰功伟绩却是鲜为人
知的,可见他是一个悄悄付出、不图名利的真英雄!
邓稼先在获得博位后,立刻回国,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
造和研究的第一线,带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胜利地设计了中国的
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防、防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当时,
以他的学业,或许在国外能有更好的发展,但他却在获得博士学位后,
立刻乘船回国,为祖国做贡献,让我们摆脱了任人宰割的时代。
邓稼先在会始终努力执着于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即使在他手术期
间还是和于敏联合署名了一份,关于中华民族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
议书,直到最终一刻,他才肯放下手头的工作。正如书中所说,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邓稼先被称为“两
弹元勋”,他当之无愧。
对于他和奥本海默的事迹,其实他们俩的地位是一样重的,差别
在于,一个擅长倾听别人的意见,一个再也自己的意见。一个骄人,
一个坦白,一个锋芒毕露,一个不引人注目。除了谦诚,我想不出其
他词来描述邓稼先的虚心和淳朴,也正是因为这样,人们对他肯定信
任。他是真正的中国共产党的抱负党员。
还有一件事,就是大家先为了证明美国人的话是谣言,便亲自进
行调查,并向杨镇守表明,这完全是中国人制造的,没有任何外国人
参与。这虽说是一件小事,我们却能看出他的爱国心、责任感。1982
年,在有一次下井工作时,某一个信号检测不到,大家都非常着急,
纷纷劝他走,可他却从容镇静地说:我不能走。短短四个字,描述了
第 18 页 共 19 页
他对这份工作的重视与负责……
就是这样一个邓稼先,一个悄悄付出、不求回报的邓稼先;一个
一心爱国、精忠报国的邓稼先;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
一个集爱国心、责任心、大爱之心于一身的邓稼先!
他只是千百万中国人中的一个,他也是平民,一个普平凡通的人,
但支撑他释放自己最大力气的,或许就是那个永久不变、满腔热血的
爱国之心!
第 19 页 共 19 页
本文发布于:2024-03-31 12:53: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860831621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科学名人事迹12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科学名人事迹12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