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名人事迹12篇

更新时间:2024-03-31 12:53:52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31日发(作者:景色的作文)

中国科学名人事迹12篇

中国科学名人事迹12篇

中国科学名人事迹篇1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大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邓稼先成长于中国,毕业在美国,虽然美国有很多优越的条件,

仍留不住他那颗热血沸腾的赤子之心,他冲破万难只求投入祖国的革

新之中,在祖国的请求下,他义无反顾抛弃了妻女,抛弃了财资与幸

福,参与了祖国的原子弹设计之中,他拒绝了俄罗斯专家留下的公式,

开创了原子弹的篇章,在很多日日夜夜,在很多挑灯夜战的日子里,

光靠人工计算,终于研究出了中子与原子之间的微妙关系,以世界最

快的速度造就了原子弹的理论技术,爆发了第一颗原子弹,在第一次

宏大而令人激动的胜利后,他马不停蹄,又以第一次的胜利为鼓舞,

仅3年时间又炸响了中国第一颗氢弹,但在一次原子弹试验中,其未

能爆炸,很多公司推开责任,唯独他,独自一人走进爆心,查找并抱

回了那颗失败的炮弹头,也为他1986年的悲惨离去埋下了伏笔。

在他弥留之际,与于敏写下了一篇对国家国防的建议书,并连续

第 1 页 共 19 页

努力,至死不懈。

他,是祖国的强力保护者,以身献国。

他,是民族的忠诚捍卫者,大爱人民。

他,更是自我的奋斗者,一刻不停。

古人曾云:“昨夜寒滍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

绕阶行,人静静,窗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归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恰恰能证明他所研发生活

的环境了。

我中国有此英豪,壮哉!豪哉!

中国科学名人事迹篇2

20xx年神舟7号载人飞船放射胜利,每当这件事从我的脑海中

掠过时,我就会想起那位被誉为“航天之父”,“科学泰斗”——钱

学森。

今天,我又读起了《钱学森的故事》,不禁陷入了深思。当时的

“上海交通大学”特别重视分数,初入交大的钱学森也不甘落后,成

果在班上名列前茅。一年暑假后期,钱学森患了伤寒病,只好休学一

年。可在这一年里,他买了许多书,在家里专心阅读。靠着这种精神,

他又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主政飞机设计专业。钱学森怀着简单

的心情离开了中国,去美国学技术,在美国的留学期间,他刻苦专研,

成果不但比美国人好,还比外国人都好。这让他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

是多么的自豪!今天,我又读起了《钱学森的故事》,不禁陷入了深

第 2 页 共 19 页

思。当时的“上海交通大学”特别重视分数,初入交大的钱学森也不

甘落后,成果在班上名列前茅。一年暑假后期,钱学森患了伤寒病,

只好休学一年。可在这一年里,他买了许多书,在家里专心阅读。靠

着这种精神,他又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主政飞机设计专业。钱

学森怀着简单的心情离开了中国,去美国学技术,在美国的留学期间,

他刻苦专研,成果不但比美国人好,还比外国人都好。这让他觉得作

为一个中国人是多么的自豪!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钱学森知道了这个

好消息,就要立刻回国,他情愿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也要回归祖国。

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希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低得上5个师

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让他离开。”读到这里,我想

大家气得心里咚咚跳,牙齿咬得咯咯响,太可恶了!

“我是中国人,我要报效祖国。”最终,钱学森终于克服了重重

困难,投入了祖国的怀抱中,和人民共同呼吸,共同患难,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一心只想着报效自己最挚爱的祖国。

然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飞上了天空,第一枚州际导弹放射

胜利。”钱学森倾注大量的心血。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

原子弹的放射里至少向前推动20年。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导

弹之王”。

“我是中国人,我要报效祖国。”我想:钱学森爷爷一句简洁而

平凡的话,却让我们大家读完这故事后从心底涌出天大的自豪感,对

祖国的喜爱和对钱学森爷爷的敬佩之情。当然,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

第 3 页 共 19 页

国少年更要努力学习,长大后向钱学森爷爷一样报效祖国,把祖国的

明天建设更好!

无论你是怎样的人,心里都要眷恋着祖国,心里首先要想着报效

祖国,喜爱祖国。

中国科学名人事迹篇3

竺可桢一代的留学生归国后,许多人成为了学科奠基人。丁文江、

翁文灏开创中国地质学,是现代科学中国本土化的先锋,后来生物学

方面也消失许多开创性的学者。继地质学与生物学之后,在竺可桢的

领导下,气象科学实现了在中国的本土化和体制化,1930年元旦中

研院气象研究所开始发布我国领土领海的气象预报,结束了由外国人

垄断中国气象预报的历史。

“他们归国后,办刊物、学会,建系教课都是从无到有,正是在

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走出那么一大批大师”,樊洪业说。

“几乎空白”是竺可桢这代留学生归国后面临的科学上的大环

境。不妨先梳理一下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对第一代科学家当

时的境况大致有个印象。“世界史上的近代科学是16到17世纪科学

革命的结果,最早是随着天主教及古希腊的东西传入中国,晚明时期

中国人跟着传教士接触到西方科学,看到了世界地图,知道了地圆

说。”樊洪业说,现代科学传入中国是一个渐变过程,这个过程断断

续续,时有波折,自传教士利玛窦入华算起,西方科学的传入历经

300余年,始终到1840年的战争,西方大炮轰开中国大门,中国人

第 4 页 共 19 页

才意识到,要想船坚炮利,就得有理化学问,现代科学这才全面引入

中国。

可以说,等到竺可桢等人归国,中国已有了一些科学传播的土壤,

比如一些崇尚西学教育的新式学堂,但早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依旧

占据着许多人的头脑。“竺老一生除了研究气候、气象,专注更多的

是科普,尤其对看风水、祭祀祈雨这些封建迷信特别痛恨,他认为这

是中国人思想没有解放,不想靠自己的努力来转变现状,反而寄期望

于神灵,这是没有走出中世纪。”何亚平说,竺可桢为此写了许多科

普文章,他始终提倡科学文化就要用科学精神来改造国民性,也始终

在为科学扎根中国做着“土壤改良”。

“第一代科学家引入现代科学,是一个群体的作用,竺可桢是其

中的杰出代表。”樊洪业说,竺可桢回国时,还是北洋政府时期,那

时中央集权比较弱势,实业不发达,经济上比较困难,要想做些科学

研究与传播,只能靠学人自己找门路,好在当时教授个人的地位高,

收入较多,有些人会自己贴钱办刊物、办学会。

这一时期科学传播的主角是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社是一个以唤

醒国人科学意识为己任的同人团体,由留美学生任鸿隽、赵元任、杨

杏佛等人在康奈尔大学创立,竺可桢曾在其中任第四任社长。1918

年中国科学社核心成员归国。在1915年至1927年期间,中国科学社

吸纳科学家最多、学科掩盖面最广、社会影响最大,成为居于中国科

学界首位的代表性组织。包括竺可桢在内的中国科学社社员们热忱地

在《科学》杂志和其他场合进行着全方位的科普宣传。1916年和1917

第 5 页 共 19 页

年留学期间,竺可桢就在《科学》上发表了16篇作品,1917年写就

的《论早婚及姻属嫁娶之害》和《食荤与食素之利害论》,现在看来

已是常识,但在当时,有许多国人对此还比较生疏而且不能接受这些

科学学问。

“当时,有一种氛围,无论是哪个国家的留学生回来,都想把外

国在用的那一套搬回国内,各种学会随之涌现”,樊洪业感觉当年的

学术氛围好也与之有关,学界同人间彼此砥砺、互相救济,一起办研

究所、图书馆,印杂志,为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做了许多事。“就群体

特点来讲,第一代科学家敬业精神特别强,办一件事认专心真,这一

点竺可桢就是最好的例证。”

中国科学名人事迹篇4

袁隆平小时候的故事

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

中学。

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爱思索,爱提问。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

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肯定值相乘。老师进一步解释

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

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

得正数?”袁隆平尽管没有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

第 6 页 共 19 页

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加了逻辑思维本领。

有一次,老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袁隆平觉得

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应当能够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

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可是老师说,这样分不对,就

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确定有道理可讲。他

自我想不出来,老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

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怀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

志。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剧烈的求知

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中国科学名人事迹篇5

中国科学家钱人元的故事

钱人元生卒年:1917年9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汤家桥。

江苏常熟人

1931年,在苏州中学化工科学习。1935年,化工科毕业,进入

浙江大学化学系学习。1939年,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物理系助教。

1940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理化系任助教及教员。1943年,赴美

国留学,在加州理工大学化学系学习。1944年,在威斯康星大学化

学系做研究生并任研究助教。1947年,到依阿华州立大学化学系学

习。1948年,回国,在厦门大学化学系任教授级讲席。1949年,到

第 7 页 共 19 页

浙江大学化学系任副教授。1951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6

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63年起,当选为中国化学

会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理事长兼高分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

委员等。1977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1981年,任所

长。1985年,当选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高分子部聚合物表

征和性能委员会委员。1990年,当选为太平洋高分子协会理事。

钱人元研究领域:

物理化学家、高分子物理学家,开拓了中国的高分子物理与有机

固体电导和光导的应用基础研究,并结合实际在丙纶纤维的开发等工

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钱人元作品:

主要著作有《无规与有序:高分子分散态的基本物理问题研究》、

《有机晶体中的电子过程》、《高聚物的分子量测定》等。

曾获奖项:

1956年,获中国科学奖金三等奖。1977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

先进个人。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获国家创造三等

奖。1987年,获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科技提高一等奖。1988年,获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

家科技提高一等奖。1994年获“求是科技基金会”奖。

中国科学名人事迹篇6

第 8 页 共 19 页

科学家张民觉轶事

原籍山西岚县的美籍华人张民觉博士(1908—1991),英文名

Min-ChuehChang,是世界有名的生殖生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在

半个多世纪的研究生涯中,他发表了350多篇科学论文,荣获许多高

级别奖项,3次荣获诺贝尔奖提名。

张民觉从不承认自我聪慧过人。他说:“假如我这一生在生殖生

理学做出了一点贡献的话,那主要是我有幸在恰当的时间、地点,与

最佳人选在最佳的课题上努力所致。”但作为科学家,张民觉确有许

多不一样于常人的特质:他思路宽敞,思维敏锐,治学严谨,进取心

极强。他钻研的科研课题一般都是关乎人类生活和社会提高的大课

题。他坚信“科学研究没有捷径”,一旦确定自我的研究方向,即心

无旁骛,全力以赴。他常常以试验室为家,争分夺秒,不分昼夜,埋

头工作。

在张民觉生前,与他有书信来往;同时与他的国内亲属——元配

夫人李民淑、长女张燕林有比较多的交往;与他的美国朋友朱迪丝·玛

坎和长子张板桥也有过接触。所以了解到张民觉一些鲜为人知的轶

事,现披露如下,以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敬意。

成果卓著,却未曾申请一项专利

张民觉在数十年的研究生涯中,直接承担、参与和指导了多项重

要研究,取得了具有宽阔应用前景的重大成果。例如在20世纪50年

月,张民觉经过许多而巧妙的试验证明:大多数哺乳类动物的受精过

程,实际上是精子在输卵管里等候卵子,而不是人们想象的卵子等候

第 9 页 共 19 页

精子;精子在雌性生殖道里是经过了必需的生理变化,才能与卵子结

合受精的。这就是“精子获能”现象。同年澳大利亚学者澳斯汀博士,

也在试验中发觉相同的现象。国际生理学界将他们俩的研究成果命名

为“张氏—澳斯汀原理”。这一现象的发觉,不仅仅有助于解开精卵

受精之谜,并且对实现精子体外获能和试管受精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张民觉的科研小组在哺乳动物进行体外授精方面的开创性实践

和胜利阅历,为日后实现人的体外授精和试管婴儿问世,奠定了良好

基础。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首例“试管婴儿”——女婴路易斯·布

朗在英国曼彻斯特一家医院诞生。新闻界在报道此项重大消息时,还

以醒目的标题称她是“张民觉的女儿”。完成世界首例试管婴儿试验

的英国医生斯蒂伯托和爱德华,在回忆完成这一医学史上奇迹的过程

时,数次提到张民觉的名字。张民觉从此有了“试管婴儿之父”的美

誉。

又如1961年美国FDA(食品药品管理局)正式批准厂商以Enovid

的商品名上市的首批口服避孕药,就是张民觉和美国科学家品克斯在

“二战”结束之后,在世界人口爆增的形势下合作研究、创造的。这

在20世纪60年月,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它标志着生理学原理直接应

用于人口掌握,它的广泛应用使“性”与“生育”分别,易为人们掌

握,深受广阔妇女欢迎。几十年来,数以亿计的妇女服用过这类口服

避孕药。即使是当今市面销售的口服避孕新药,也大都是在当年开发

的药物基础上不断改善的成果。张民觉所以获得“口服避孕药之父”

的称誉。

第 10 页 共 19 页

可是,淡泊名利的张民觉没有申请过一项专利,而是广施爱心,

无条件地将自我的科研成果奉献给全社会,造福于全人类。他甚至把

自我尚未发表的研究资料,拿出来供别人使用。应对众多的荣誉和头

衔,他一向坚持平常心态,不止一次地宣称:作为科学家,我只看中

在学术上要有所建树,用自我的专长服务于人类社会。

身在异邦,心系中华

张民觉是1938年9月,经过中英庚子赔款留学考试赴英国留学

的。1941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46年,他应邀从英国到美国,

在麻省伍斯特基金会试验生物学研究所担当研究员。原计划只做一年

研究就要回国。但由于研究的深化和不可中断,加上同行科学家的挽

留,而未能成行。1956年挚友张香桐离美回国,他也表示:“我也

真想回去,我的根在中国。”1972年,他参与了以任之恭为团长的

“美籍中国学者参观团”来华访问,亲自向周恩来总理提出回国工作

的请求。周总理语重心长地劝解他:“你是搞科学研究的,在美国环

境、条件挺适合的嘛。你有心帮忙中国搞四化建设,渠道和方式有许

多许多。”

张民觉因为自我学成后未能回国服务,一向抱有负罪感。常常在

各种场合公开自责:“几十年来,流落海外,未能回国出力,该打屁

股!该打屁股!”

1988年,张民觉的长女张燕林赴美国夏威夷大学解剖系做访问

学者。张民觉惟恐她滞留美国,督促她说:“时间到了你就赶快回国,

报效祖国。”就这样,张燕林按时回到国内。可见,张民觉是把对中

第 11 页 共 19 页

华的“大爱”,置于对家人的“小爱”之上的。

其实,张民觉经过其他方式报效中华,还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

例如多次回国讲学,奔跑于各研究机构之间,把自我的研究阅历和生

殖生理学的最新发展动向介绍给国内学者;把国内的科技人员邀请到

美国他的试验室工作,或介绍到其他科研机构工作;向上海计划生育

研究所和山西计划生育研究所捐赠自我珍藏的期刊资料和图书。另

外,他还多次捐款给清华大学、山西大学,资助故乡岚县设立“张民

觉奖学金”、创办“民觉小学”;给山西雁北地震灾区和山西三晋文

化研究会捐款;等等。

张民觉在美国的亲属一开始对他的捐献行为不知情也不理解。儿

子张板桥在《父亲留给我们的财富》一文中这样说:“过去,父亲对

家乡予以多次热忱的帮忙,我们都不甚清楚。在美国,父亲的积蓄都

到哪里去了给我们的为什么会越来越少我们感到非常怀疑。当我们长

大成人,了解到中国当时的政治背景,并且得知家乡的父老乡亲连吃

饭都有困难,才理解了父亲寄钱给家乡是多么的重要!我们还了解到,

他的部分寄款是用于资助家乡岚县教育事业和创办艾蒿沟小学时,我

们才真正感悟到:父亲的举动是那样的雪中送炭,那样的难能可贵,

那样的让人敬佩!父亲是想让家乡的人民和美国人民一样受到同等的

教育,过上同等富有的生活。父亲还要我们以他为榜样,日后更多地

喜爱祖国,关怀亲友。”

中国科学名人事迹篇7

第 12 页 共 19 页

就像是做了一场梦,梦醒来的时候,他已经去了稻香四溢的另一

个世界。

对于他的最初记忆,是在一次看电视节目,一位主持人眼含热泪

地跟我们讲,作为中国人,天地君亲师,你们可以遗忘和背叛,但谁

都不能遗忘袁隆平爷爷,谁也不能不尊敬袁隆平爷爷。

听老人说,中国上世纪60年月,在大饥荒中去世了许多人。我

还听到身边许多人表达着对袁隆平爷爷的感谢,是他转变了中国的

“粮食命运”,让许多中国农夫的生活发生了转变,甚至世界上的其

他国家种植粮食发生了转变。当听到袁爷爷去世的噩耗传来,人们简

直不敢相信,一遍又一遍地为袁爷爷祈祷。

因为袁爷爷,中国人,不仅仅是不再饿肚子了,他们更加自信,

更加英勇!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当遗忘袁爷爷,他是国家的英雄,他

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让不少国家免除饥饿的人。

国士无双,当是袁隆平爷爷,我辈幸福,当忆袁隆平爷爷。袁爷

爷只是带着梦(禾河下乘凉梦,杂交水稻灌溉世界梦)的种子去了远

方。

我作为中国人,感到自豪,我会永久牢记袁爷爷,沿着他前进的

道路走下去。有了袁爷爷的引领,我们会奋勇向前!

中国科学名人事迹篇8

他,一个视世界上最廉价的东西为钱的人;一个恪守--不要失去

信念,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人,是他使中国拥有核武器的

第 13 页 共 19 页

大国梦得以实现。他就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934年在

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次年赴美留学。在美期间,他始终眷恋着自己

的祖国。1949年中秋之夜,月圆夜静,在美国的十几位中国留学生

围坐在钱学森四周共度中国的传统佳节。他们怀念故国,传递着新中

国诞生的喜迅,一个个归心如箭。当夜,他们静静地商议了回国的计

划。

美国海军部次长金布尔知道后,气急败坏地说:“钱学森知道得

太多,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然而,阻力在于他来说便

是动力,疯狂的迫害,百般的阻挠更激起他归国的意志。1955年10

月1日,坚持了五年回国斗争的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

国后,钱学森撰写了《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论第六次产业革

命通信集》等作品。

“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的很。真正宏大的是中国人民,

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就是钱学森,一个马克思主

义者的肺腑之言,一位人民科学家的真诚心声。

中国科学名人事迹篇9

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一流数学家。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

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

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举,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

第 14 页 共 19 页

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

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

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

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

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有名的“华氏定

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

身教授,他的家属也伴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非常优裕。

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喜爱

祖国的华罗庚的心。

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

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与社会主义建

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

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

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

党和人民的热情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

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

的黄金时期。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果,同时满腔热

忱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

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

文,出版了9部数学着作、11本数学科普着作。他还被选为科学院

第 15 页 共 19 页

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从初中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

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中国科学名人事迹篇10

60年月,我国的原子弹、氢弹爆炸胜利,使全国人民为之兴奋,

使敌视中国的人震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为研制

两弹立下不朽功勋的科学家邓稼先是一位为国舍己的人。

1958年,国家下达了研制原子弹的命令。这是一项肯定保密的

工作。年轻的邓稼先被选为主要研制者之一。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

说:“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死了也值得。”

从此,他开始了隐秘的研制工作,人们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一

切出头露面的事都没有他参与,连他的妻子和亲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

工作,在做什么。他也只能把对亲人的感情埋在心里,过着长期的独

身生活。和他同时代的同学,有许多成了有成就出名气的科学家、活

动家,他的名字却没多少人知道。

后来,原子弹、氢弹爆炸胜利,人们仍旧不知道邓稼先就是两弹

的元勋。有一次,他的好友、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回国探亲,点名

要见他。两个人会面后,杨振宁问他在哪里工作,又问起爆炸原子弹

的事。他只能回答是在京外单位工作,丝毫没讲自己正是造原子弹的。

长期艰苦工作损害了邓稼先的身体。1986年,他患癌症病逝。

始终到报上发布了他去世的消息,全国人民才知道邓稼先这个名字。

他不图个人的名和利,舍弃了个人的幸福,几十年悄悄无闻地为国家

第 16 页 共 19 页

大业奋斗,却从不懊悔。临终前,他欣慰地说:“我可以瞑目了。”

中国科学名人事迹篇11

在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中,有许多人都是留学国外又回国服务的。

有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16年20岁时,到美国留学,成为康奈尔大

学桥梁专业的`研究生,很快以优异的成果获得硕士学位。为了获得

实践的机会,他晚上上课,攻读博士学位,白天到一家桥梁公司实习,

亲自绘图、切削钢件、打铆钉、油漆,终于成了一个既懂理论又有技

术的人才。美国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书从各地寄来,请他担当工程

师。

但是,茅以升没有接受聘请,而是决定回国了。美国有些人劝他:

“科学是没有祖国的,是超越国界的。科学家的贡献是属于全人类的。

中国条件差,你留在美国贡献会更大。”茅以升回答:“科学虽然没

有祖国,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

我。我要回去为祖国服务!”

1919年,茅以升带着一身本领回到国内,开始了为国造桥的事

业。现在浙江省钱塘江上那座宏伟壮观的大桥,就是茅以升设计并主

持建筑的。

中国科学名人事迹篇12

今天,我要来说一个宏大的人物,他,就是邓稼先。

第 17 页 共 19 页

邓稼先为祖国重新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的丰功伟绩却是鲜为人

知的,可见他是一个悄悄付出、不图名利的真英雄!

邓稼先在获得博位后,立刻回国,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

造和研究的第一线,带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胜利地设计了中国的

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防、防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当时,

以他的学业,或许在国外能有更好的发展,但他却在获得博士学位后,

立刻乘船回国,为祖国做贡献,让我们摆脱了任人宰割的时代。

邓稼先在会始终努力执着于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即使在他手术期

间还是和于敏联合署名了一份,关于中华民族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

议书,直到最终一刻,他才肯放下手头的工作。正如书中所说,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邓稼先被称为“两

弹元勋”,他当之无愧。

对于他和奥本海默的事迹,其实他们俩的地位是一样重的,差别

在于,一个擅长倾听别人的意见,一个再也自己的意见。一个骄人,

一个坦白,一个锋芒毕露,一个不引人注目。除了谦诚,我想不出其

他词来描述邓稼先的虚心和淳朴,也正是因为这样,人们对他肯定信

任。他是真正的中国共产党的抱负党员。

还有一件事,就是大家先为了证明美国人的话是谣言,便亲自进

行调查,并向杨镇守表明,这完全是中国人制造的,没有任何外国人

参与。这虽说是一件小事,我们却能看出他的爱国心、责任感。1982

年,在有一次下井工作时,某一个信号检测不到,大家都非常着急,

纷纷劝他走,可他却从容镇静地说:我不能走。短短四个字,描述了

第 18 页 共 19 页

他对这份工作的重视与负责……

就是这样一个邓稼先,一个悄悄付出、不求回报的邓稼先;一个

一心爱国、精忠报国的邓稼先;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

一个集爱国心、责任心、大爱之心于一身的邓稼先!

他只是千百万中国人中的一个,他也是平民,一个普平凡通的人,

但支撑他释放自己最大力气的,或许就是那个永久不变、满腔热血的

爱国之心!

第 19 页 共 19 页

中国科学名人事迹12篇

本文发布于:2024-03-31 12:53: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860831621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科学名人事迹12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科学名人事迹12篇.pdf

标签:中国   科学   美国   研究   科学家   回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