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发(作者:关于爱国的读后感)
龙源期刊网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历程及评价
作者:刘小倩 赵美怡
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07期
摘 要: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宏观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的调整,
中国农村的扶贫开发历程也经历了几个阶段性调整,由此产生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全球贫困
地区的借鉴和学习。本文主要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历程进行了描述及优劣势分析,为目前
中国扶贫开发事业作出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国农村 扶贫历程 评价
一、农村经济改革下的扶贫(1978-1985年)
在1978年,中国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方面采取比较优势发展
战略;实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流通体制改
革;扩大企业的自主权等;同时把对外开放最为一项基本国策。这一时期打破了分配上的
平均主义,上交之后剩余的粮食都归自己所有。加之国家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扩大
了收购农产品的种类,使农民根据当地的优势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
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这些举措带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收益。
这一时期总体来说是中国历史上减贫效果最显著的时期,加之这一时期实行了计
龙源期刊网
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引起的贫困。这期间按中国国家
贫困标准估计,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1985年的1.25亿,对应的贫困
发生率由30.7%下降到14.8%。 但由于区域之间资源禀赋、历史、地理位置等原因,出
现了区域性不平等的现象,特别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对此国家采取了
一些专项举措和政策,如以工代赈、“三西”农业建设、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确定
等,至此区域性的扶贫开发开始,扶贫工作被提上国家发展日程。
二、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扶贫开发(1986-1993年)
这一时期东部沿海地区受改革开放的影响率先发展,区域发展差距拉大,中国经
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由于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工业、城市方面,以及农业生产的基础
条件恶化,农业发展缓慢,粮食产量大幅度减少。在这种背景下,于1986年成立专门负
责扶贫工作的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这表示扶贫工作从道义上转向制度上;
由输血式转向造血式,主要解决农民吃穿困难的绝对贫困问题。确定了贫困县、贫困标准
和贫困人口。并安排有专项扶贫资金来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
这一时期农村的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按中国政府贫困估计标准,从1986年的
1.31亿人下降到1993年的8066万人。但东、中、西部比例从1988年的25:37:38
变为1993年的20:29:51。农民负担问题显著,从1988-1992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
入按当年价格计算年均增长9.5%,而农民人均负担支出增长16.7%,农民收入增速低于
农民负担支出的增速。
三、高速经济增长背景下的扶贫开发(1994-2000年)
龙源期刊网
这期间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中国市场由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城
乡居民生活向小康水平奋进。但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扶贫开发力度的加深,农村
的贫困更加注重生存环境、教育、医疗卫生等各方面,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脱贫难度日益
凸显出来。用普适性的扶贫措施是不能够解决的。所以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指
出继续推进瞄准机制,重新确定国定贫困县592个,其中中西部占82%,农村贫困人口
占国家人口的72.6%;同时计划涉及农业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医疗、培訓、技术推广等
各个领域。
这一时期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在1993年是1221元,增加到2000年的2253元。
农村贫困现象极大缓解,按中国现行农村贫困标准估计,到1999年底全国农村绝对贫困
人口下降到3412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7%。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主
要是通过目标瞄准机制,确定国定贫困县、县级贫困县。从而发放资金、提供政策支持,
从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成本,但也会造成一些问题。目标瞄准不准确,就会导致非贫困县的
贫困人口享受了贫困县的扶贫资金、政策,本身就贫困的贫困县就被排除在外,更加的贫
困。这就偏离了扶贫的目的。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扶贫开发(2001-2010年)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趋势,中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以
及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契机,更加使得中国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时期中
国农村的贫困特征发生了变化,一是不平等性严重,二是农村贫困人口的需求发生了变
化,三是贫困群体需要更多的关注,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基于贫困特征的变化
和国家新时期发展目标的要求,国家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
龙源期刊网
年)》,包括对国定贫困县的标准重新确定;区域瞄准由贫困县向贫困村转移,共确定
14.8万个重点村;确定低收入贫困标准;编制村级扶贫开发规划;建立贫困人口档案。
同时应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做好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贫工作等工作,
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对扶贫参与度进一步提高。
这一时期,国家利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以及农
村经济政策的改革,按绝对贫困标准测量,从2000年贫困人口3209万人,贫困发生率
3.5%,下降到2008年的1004万人,贫困发生率1%。减贫工作取得了成效,但是减贫
速度与前两期比趋于缓慢,在2004年之后减贫速度才保持上升。农村贫困人口西部地区
占比大。这一时期仍然存在着目标瞄准不准确的问题,虽然目标瞄准已经到达村一级,由
于瞄准机制的不健全,仍存在着非贫困村享受了贫困村的待遇,各省纷纷抢占扶贫资金的
现象;扶贫政策不具有针对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政策越来越在乎农户参与度,
在乎农户的自身发展能力。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扶贫开发(2011-2020年)
《新纲要》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
三保障”;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农村主要公
共事业的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新纲要》也确定了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为18个连片特
困地区,为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不同区域给出不同的扶贫政策,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这
一时期总结了中国过去30多年扶贫特点,以区域的经济增长来带动脱贫,但目前依靠区
域经济增长来脱贫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为了防止经济增长减贫效应的下降,实现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出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
龙源期刊网
战的决定》,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加强各种扶贫政策的完善;做好宣传工作,调动全员参
与扶贫的积极性。在2016年出台《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
实行产业发展脱贫,转移就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等来提升贫困地区区域发展能力。
这一时期的贫困标准按2010年2300元人均纯收入每年改变,农村贫困人口总数
发生了变化,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2238万人,贫困发生率12.7%,减少到
2016年的4335万人,贫困发生率4.5%,六年共减少7903万人。由于三农政策的进一
步强化、相关扶贫政策的补充完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6977元增加到
2014年的9892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扶贫政策更具有法律性、规范性、科学
性和前瞻性,扶贫政策更加完善和具体,扶贫工作机制更加严格。但这一时期的脱贫难度
加大,贫困原因多元化,返贫现象时有发生,存在错评、漏评、错退、漏退现象,扶贫资
源没有得到真正合理的利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M].中国统计出版社,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
司, 2011.
[2]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张磊,2007.
[3]中国扶贫开发历程[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张磊,2007.
作者简介:刘小倩(1993.01—)女。湖北钟祥。单位:贵州财经大学欠发达地区
经济发展研究中心。2015级硕士研究生。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政策。贵州省贵阳市花
龙源期刊网
溪区党武镇花溪大学城贵州财经大学。
本文发布于:2024-03-31 04:43: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8314251780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历程及评价.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历程及评价.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