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发(作者:一山飞峙大江边)
苏北地区新老融合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 ——以江苏省灌云县侍圩村农房改
善规划为例
发布时间:2022-04-28T05:38:46.945Z 来源:《建筑实践》2022年41卷第1月第1期 作者: 顾萌 葛大永
[导读] 近年来江苏省大力发展苏北地区住房改善,新老融合型
顾萌 葛大永
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 要 近年来江苏省大力发展苏北地区住房改善,新老融合型社区有利于延续乡村文脉、节约公共资源配置、提升存量建设用地利用效
率,具有广泛的实践基础和推广意义。本文以灌云县侍庄街道侍圩村规划设计为例,探索苏北地区新老融合型农村社区在“规划-设计-营建”
建设全过程中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 新老融合 新型农村社区 村庄建设
1.引言
201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苏发〔2018〕19号),着力
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生活品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文件特别提出,尊重农民留乡意愿,有效发挥传统村庄
的自然凝聚属性,依托现有的规划发展村庄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新老融合型社区有利于延续乡村文脉、节约公共资源配置、提升存量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具有广泛的实践基础和推广意义。在近年来各地苏北农房改善实践中,也有相当比例采取了新老村融合的选址模式,
如何在“规划-设计-营建”的建设全过程中处理好新老村在环境肌理、村庄风貌、设施共享、在地营建等方面的关系,是本文重要的探索方
向。
2.苏北地区新老融合型农村社区建设策略
苏北地区处于黄淮平原与江淮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平坦开阔,村庄普遍规模较大、分布较散[1],在空间风貌上,也普遍呈现出行列
式、形式单一、风貌较为杂糅等特征。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也有些区域忽视了对传统农村生活方式的尊重与延续,形成了照搬城市
住区的机械性居住空间,不仅使新社区难以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求,也使相较苏南地区原本就缺乏文化积淀的苏北地区乡村文脉进一步缺
失,降低了农村社区的活力[2]。而新老融合型农村社区,正是依托现状规模较大、建设基础较好的规划发展村庄拓展建设,进而承载周边
村民进一步集聚的建设形式,对比于完全脱离老村选址新建,新老村融合建设的形式在传承村庄文脉、促进公共设施共享、建设资源集约
等防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其建设策略和方法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2.1 注重多元需求响应
新老融合型社区建设应对新村和老村的建设需求予以全方位的关注和响应,应“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各有侧重”主要体现在老村需
求一般侧重于“织补提升”,即在村庄原有基础上,根据实际建设需求,以“轻介入、微改善”的方式,因地制宜地推进村庄内部空间整理、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而新村需求则侧重于“整体建设”,即以老村为依托确定发展方向,在原有基础上有序拓展新建农村聚落,
同时按省、市及当地农房建设的相关的政策要求,科学谋划村庄布局,制定农房建设方案,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相互融合”
主要体现新老村共同的发展方向,即要在环境肌理、村庄风貌、设施共享、产业发展等方面相互融合,激发产业、优化环境、提振人气、
增添活力,共同塑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2.2 注重地域性视角
地域性视角主要是通过传承村庄文脉的设计,在形态布局、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及产业发展等方面都遵循和延续地域特征,并通过一
定的规划设计方法在空间形象、人文内涵等方面予以加强,以提升村庄外在标识性和内在精神价值,让居民更有“归属感”的一种设计思
路。在苏北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更应注重地域性的视角。应积极传承和保护各类历史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增强农旅
结合,寻找保护和展示的契机和载体。对老村的文脉、记忆等,也应予以尊重和延续,如新村建设应合理延续原有村庄建筑组群、街巷走
向、院落形式,实现村庄自然有机生长,避免新老村庄在空间尺度、街巷格局、建筑体量、风貌色彩等方面不协调。同时,也要注重地域
文化的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当地村民面对的现代化生活的服务、生产需求和生态保护需要,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
2.3 注重“规划-设计-营建”全过程介入
苏北地区乡村通常呈现出如村庄用地偏粗放、村民和集体经济实力偏弱、村庄常住人口以老幼为主、人居环境和服务配套较为滞后、
乡村设计力量不足、村民治理能力较弱等的一些特征,在新老融合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更应注重建设的全流程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建
立“一竿子捅到底”的乡村营造路径和工作平台,使“规划-设计-营建”的全过程都能够一以贯之的遵循地域性、经济性、生态性等原则,以便
更好的缩减施工成本、增强经济节约、落实设计意图、满足多方需求。
3.苏北地区新老融合型农村社区建设实证研究
3.1项目概况
本次项目规划设计的对象灌云县侍庄街道侍圩村,是苏北城郊一座产业强村,拥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灌云豆丹”在当地规模最大的
农业园区,也是一处白墙红瓦的苏北水乡村落,有着依托老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需求,项目融合“老村环境改善”“新村整体建设”双目标
以及农房“整治”“插建”“新建”三种模式,形成了苏北农房“全场景”的改善建设行动,通过规划建设,侍圩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提升,村庄
民居保留整治保留142户、插建35户、新建75户。村民住房条件、生产生活环境改善明显,村民游园、栈道、农家书屋、健身步道等一应俱
全,并留有充裕的公共活动场所。在灌云县、连云港市形成了较强的模范带动效应,也对苏北地区新老融合型社区建设具有一定推广意
义。
(1)规划目标与思路:以村庄建设行动引领村庄发展,处理好新老村在环境肌理、村庄风貌、设施共享、在地营建等方面的关系,塑
造苏北城郊新老融合型的新型社区典范。新村以现代集约、高品质社区建设为重点,老村以风貌改善、设施提升为重点,同时以新老村融
合发展为目标,围绕“豆丹产业”“苏北老家”两个特色主题,培育特色产业,营造共享公共空间,处理好新建、插建、整治等不同类型农房
改善的建设需求,完善服务设施需求,使新老村特色更加鲜明,自然风貌得到保护,村民生活环境得到提升,村民和集体共享发展成果。
(2)规划方法与内容:以“串起来、长出来、靓起来”三项为工作抓手,“规划-设计-营建”全过程引导农房改善行动。规划上,一是通
过产居融合、特色发展的整体策划,将村庄空间串起来,增加文化、农旅体验的特色空间,引导形成灌云豆丹“乡村第一站”;二是延续老
村肌理、组织新村建设,同时围绕民生共享,提升新老村公共服务、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使新村长出来,融进去。三是通过特
色路径梳理、特色空间设计,融合文化体验展示、游憩交往、村民活动等多重功能,“点靓”空间品质;设计上,以乡土化、精细化的设计
为规划实施提供引导;实施上和治理上,以“在地设计+经验指导+本地施工”的创新营建模式助力项目落地,以增强村民参与,倡导议事制
度为途径,培育村民自治行动。
3.2规划——基于“老家”新生活需求的新老村融合规划路径
(1)产业发展融合:融合,做强“一只虫”,带动致富。侍圩村形成以豆丹为名片,黄桃、莲藕、无花果等多元特色果蔬种植为产品的
产业特色,规划提出以乡村“豆丹第一站”为核心品牌,同时鼓励多种特色产品、多种经营共同发展,一产巩固特色优势,二产增加仓储等
轻加工服务,三产拓展农旅平台,增加新老村民的就业岗位。规划实施后,村庄特色产业实现了专业化的运营管理,新建1600平方米保鲜
库,将进一步谋划农产品深加工,目前已带动接近500个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每月收入都四至五千元;规划通过盘活闲置农房,吸引多户村
民回乡经营农家乐;此外,村庄建设完成后,还经常举办各类县、市级文化活动,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村庄。
(2)公共服务融合:增服务、促交往,公服共享。围绕新老村共享提升,集中在新老村交界处建设村庄核心公共空间,设置村民书
屋、儿童沙坑游园、豆丹文化游园多处公共场地,增进新老村民交往,增加村庄道路联系,新接四类管线,共享一座设施;同时围绕新老
村差异化需求略有侧重,如老村道路着重增加纵向联通,打破过长的布局模式,新村则注重道路线型构建于老村充分融合,自然衔接,同
时增加村庄现代化要求所需充电停车位等。
(3)村庄肌理融合:老村“插花”+新村“小条组团”的新建模式,延续老村肌理。规划根据原有条带状的机理,采用老村“插花”、新村
“小条组团”的组合进行布局,灵活增补服务设施,使新老村庄有机串联。新村房前屋后的处理,也延续原有不设院墙、院前设置长条菜园
的文脉肌理,并在宅间道路、入户空间等方面与老村协调一致。
(4)建设风貌融合:保留、插建、新建分类导控,靶向发力。本次规划建筑涉及老村的建筑保留整治、插建和新村民居新建共三种模
式,规划分别提出按需提出了建设策略(图2)。
第一,对保留民居进行“渐进式”的提升,不粗暴进
行简单涂刷,只在窗框、墙裙、山墙勾线等部位进行细节提升,同时落实“厕所革命”改善老村卫生条件,满足新时代乡村“回得去”的生活
需要;第二,对插建建筑进行引导管控,一方面提供户型参考,基于农民自建模式,规划针对场地对建筑面宽限制的具体情况,从当地农
房建设图集中选择了适应性较强的两种户型,并根据村民需求进行了适应性改造,另一方面还以图示的形式提出管理细则,对插建住宅的
宅基使用、四邻避让、建筑风貌控制、院落空间引导等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适应了村民更加多元的户型需求,也细化落实了农房建设管
理需求(图3);第三,对整体新建建筑进行了详细的户型和整体规划设计。以满足现代农村实际生活和适老化需求为原则,进行了50-150
平方米不等的三类户型设计,同时适应组团化的社区氛围形成,细分南北入户的不同类型。
同时,通过提取地方特色的屋顶、门窗构件等元
素,及山墙勾线等手法,协同运用在整治、插建、新建建筑上,使村庄建筑整体风貌均为白墙红瓦,和谐统一,和而不同(图4)。
3.3.设计——以人为本,留住“老家”温度的乡村场景设计方法
(1)提取原生设计元素勾勒村庄场景意象。通过村庄原生的特质提取设计要素,用暖黄色调的石块、原色的木质、赭石色的涂料等作
为母题,应用在村庄的各种细节中,还原村庄暖、透的特质,营造温馨“苏北老家”的视觉感受和村庄意象(图5)。
(2)乡土材质尺度还原“乡味”。以适宜乡土的尺
度、材质、氛围进行塑公共空间。如在村庄中心过于空旷的空间植入不同的功能团块,划分为更适宜乡村的小尺度公共空间,再通过乡土
门头、矮墙等进行限定,营造归属感,找回推开屋门回到老家的乡愁意境(图6)。
(3)复合化多功能塑造对村民“有用的”公共空间。在设
计中,避免造景化的塑造,力求形成对村民有用的、可以复合化使用的公共空间。如在村中心公共空间设计中,通过文化展示、休憩、儿
童活动等功能植入,老人们可以坐在长廊里聊天,同时方便照看在沙坑中玩耍的孩子,参观者则可体验豆丹文化和村庄故事。进而形成了
村庄风土人情传承和展示的空间序列,让逐渐淡化的、具有温度的乡土生活场景得到延续。
3.4.营建——低技高效,追求微介入、代价小、见效快、能推广的营建模式
(1)“在地规划设计-全程陪伴指导-先进营建团队领衔-本地工匠协作-村民自主参与”的多方共建模式。基于项目“时间紧、任务重、财
务薄、技术弱”的现实考虑,项目创新营建模式:规划设计团队从设计之初就运用在地化的设计方法,通过微介入、接地气的方案增加实施
落地性;在施工过程中,现场派驻设计指导专员,融合村民、集体、建设方等多方意见,快速响应问题、反馈设计、传导施工;在施工团
队选择上,一方面以当地施工队为主体,村民为辅助,带来施工便利、成本节约,同时聘请外地乡村营建经验较为丰富专业团队进行施工
组织,传播先进的营建方法。通过这种“在地设计+经验指导+本地施工”的组织模式(图7),有利于设计和实施的深度融合、最大程度的节
约各方成本,同时快速提升当地乡村营建经验,留下本土乡建团队,形成了微介入、代价小、见效快、能推广的在地营建模式,通过工作
方式的创新,项目实施较为顺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公共服务、风貌环境等得到有力提升,受到当地各方较大认可,并在灌云县、连云
港市内形成了对村庄营建模式、建筑整治方式等的传播和借鉴。
(2)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培育自治机制。实施过程较好的执行
了“村民为主体,多方共同缔造”的方式,针对细节繁多的营建过程,村民代表、村集体、街道建设主体、各条线部门、施工设计团队等各
方形成了会办制度,线上线下随时沟通交流、尊重村民意见。如在老屋庭院施工改造时,村民提出保留的老银杏掉落的银杏果会卡在砖缝
隙里难以清理,设计师根据这一情况,选用块石磨面拼贴的方式,让面层上掉落的果实、树叶等更容易清扫。同时,积极吸纳赋闲村民参
与村庄建设,在村民中形成了“种植组”“建造组”“监督组”等各类成员角色,唤醒了村民建设村庄的热情,后期还形成了自觉维护建设成果的
良好氛围和相关制度。
(3)适应“此时此地”的营建工艺。在施工中,追求用符合“此时、此地”的材料,工艺和方法,如利用村民闲置的长条石材作为老屋门
前道路铺装,同时用最方便,当地工匠最熟悉的营建技术重点解决功能需求,在此之上的材质的拼接和组合,要结合现场,给工匠留有更
大的发挥空间。
(4)灵活的施工指导方式。乡村营建受不定因素影响较大,若每项改动都通过施工图进行调整,对工期、成本影响较大,因而设计团
队通过多元的手段快速响应问题,深化设计方案,解决实施问题(图8)。
4.结束语
在苏北地区新老融合型农村社区 “规划-设计-营建”的建设全过程中,应从村庄基底和村民实际需求出发,注重响应新老村不同的建设
重点、注重延续新老村文脉的地域性方法,才能更好的融合新老社区、提升规划建设品质、留住乡愁记忆、探寻振兴之道,真正让村民“住
得好、留得住、能致富”。
作者简介:顾萌,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城乡规划师
[1]葛早阳. 苏北乡村空间特色化设计方法探析——以宿迁市双河村乡村规划为例[C]//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
文集(18乡村规划),2019::10.26914/.2019.028119.
[2]孟繁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精细化设计——以苏北地区村庄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4,30(03):17-21.
本文发布于:2024-03-31 02:45: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8243583030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苏北地区新老融合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江苏省灌云县侍圩村.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苏北地区新老融合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江苏省灌云县侍圩村.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