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发(作者:高中议论文题目)
赋的文体特征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言:“赋者,铺也。”赋在内容上“体物写志”,即通过摹写
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形式上,赋“铺采摛文”,即注重铺叙,辞藻华美,浓
墨重彩。赋将散文章法与诗歌韵律合一,句式长短错落,声韵和谐,多用排比、对偶,以
铺陈事理、保存诗意。铺叙、夸张、渲染乃赋体特征。
赋以楚辞为滥觞,出现于战国后期,荀况《赋篇》首次以赋名篇。其流变经历骚赋、
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阶段。骚赋为楚辞体,体制未定,乃诗向赋之过渡,如屈原《离
骚》。汉赋(古赋),篇幅较长,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多用主客问答,韵散夹杂,喜用
典故难字,为赋正宗,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骈赋(俳赋),乃东汉抒情小
赋于六朝之变体,多为四六言,讲究平仄押韵骈偶用典,辞藻绮丽,体格渐卑,如江淹《恨
赋》《别赋》。律赋为唐宋时科举考试所用试体赋,题、字数、韵式、平仄皆有严格限制。
文赋于唐宋古文运动时之散文化赋体,不刻意求对偶声律辞采典故,句式参差错落,押韵
比较自由,通篇贯穿散文气息,重视清新流畅,如苏轼《赤壁赋》。
铺采摛文 体物写志” ——关于赋的几点认识
我国古代文坛,有“诗、词、曲、赋”并称之说,而且由来已久,广为人知。两千年
来,赋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它同诗、词、曲、散文、小说一道,组成了蔚为壮观的文学画
廊,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增添了光彩。今年三月,《光明日报》率先开展“百城赋”征文活
动,截至目前为止,已刊发近五十篇作品,势头正劲。在《光明日报》的带动下,哈尔滨、
沈阳、苏州等城市,也掀起征赋热潮。10月22日我市征赋结束,共刊作品42篇,可谓
前所未有,盛况喜人。我的这次讲座,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举行的,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 什么是赋
赋,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以铺陈扬厉的手法状物写情,讲究押韵和对仗,是非
诗非文、亦诗亦文,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郭绍虞先生把赋概括为跨诗与文
的“两栖动物”。对于赋,古代主要有三种说法。
首先,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这是对赋的重要解释。它
指出了赋文体形式的由来,即源于古诗,由古诗衍化而成赋,所谓“雅颂之流亚”。同时
它还指出了赋的特征,与诗为类。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古籍进行了分类,也将赋和
诗分在一起,称之为“诗赋略”。这不仅是班固自己的认识,也包含了班氏所继承者刘歆
的认识。《艺文志》在讲到诗歌发展时说,春秋之后,“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
志之赋作矣”。布衣而能作诗,故有乐府民歌的兴盛;文人的创作,从荀子、宋玉起,则
以赋的形式体物言情。荀子、宋玉之作与布衣之作虽在文体形式上有差别,却终属同源而
分流。班固的看法是两汉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看法,也是后世普遍承认的定说,值得重视。
其次,《汉书·艺文志》中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这里所说的“赋”,
本指春秋时代贵族礼会之际不歌诗,而是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称之为赋,可见赋在这里
是作动词用。春秋以后,“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贵族已经不需要同时也没有机会运
用背诵几句诗的形式,来委婉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了。到了汉代,民间诗歌归乐府掌管,而
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几乎全都不依赖音乐,歌咏,而靠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吟诵于
唇吻。于是,这种“不歌而诵”的流传形式,便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人们遂称为
这种“不歌而诵”的文体为“赋”,由原来的动词而变成名词了。这样,以“歌”与“诵”
来区分诗与赋,可谓抓住了赋的特征。赋虽然和诗一样讲究韵律,但它的韵律与歌曲无关,
也就是说赋的韵律是为了诵读,而不是为了配乐演唱。当然,后来有些诗也“不歌而诵”
了,但那是诗与音乐逐渐分离的结果,不能由此而证明诗歌原始阶段具有歌唱的特征没有
本文发布于:2024-03-31 01:07: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8184381778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赋的文体特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赋的文体特征.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