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0日发(作者:感动女朋友的暖心话)
从朝贡文书看清代的朝贡体系—兼评何新华《清代朝贡文书研究》
2016年,何新华先生的新著《清代朝贡文书研究》由中山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该书被誉
为是国内外第一步系统研究清代朝贡文书的著作,是作者继《威仪天下:清代外交制度及其
变革》、《清代贡物制度研究》、《最后的天朝:清代朝贡制度研究》、《天下体系:一种建构世
界制度的中国经验》等著作之后,第五本系统研究清朝朝贡制度的专著,作者对清代的朝贡
文书做了详细而系统的梳理,史料翔实而丰富,全书共搜集了532件朝贡文书,涵盖了清朝
与当时世界上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各种文书交往,并且作者在很多地方都给出了自
己独到的解释,填补了清代朝贡文书方面的研究空白,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独具特色的朝贡文书制度
朝贡文书作为朝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一种外交专用文书,作为
一种重要的史料,见证了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互动交往和关系变迁。自古以来,没有朝贡文书,
周边国家的朝贡要求就会被拒绝,朝贡文书不够规范,朝贡要求同样会被拒绝。朝贡文书并
非清代所独有,清代之前的明朝时期,朝贡文书已将发展得很是完备。但是,由于清朝自己
的满族特性、合法性的不足以及满文的使用,清代的朝贡文书有迥异于前朝的特点和风格。
清朝的朝贡文书涵盖了从清朝入关前直至灭亡时期,时间跨度差不多伴随清王朝的始终。因
此,系统的了解清代的朝贡文书,对于梳理清朝与不同国家的交往内容、历史有着重要的意
义。何新华指出,朝贡文化具有五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是话语分析意义。何新华指出,朝贡文书作为古代中国的世界秩序的重要的话语体系,
其运用的语词、句式和篇章都充满了权力结构、思想基础和秩序,这无疑是进行话语分析最
好的文本。
第二是公文价值。清代朝贡文书的体裁格式在国内、国外完全一致,朝贡文书可以看作国内
文书制度的延伸。因此完整的研究清代朝贡文书,甚至可以补充国内同类文书的缺失,是完
整研究中国古代文书制度不可避免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是外交史料价值。对清朝朝贡文书的梳理,有助于理解清代的朝贡外交制度,从内容上
把握清朝与相关国家的交往、外交政策与变迁,以及文书体现的交往内容。
第四是比较文化价值。与中国来往的相关国家处在不同的宗教文化影响下,其朝贡文书也有
各自鲜明的特点。例如,同处于儒教文化圈的越南、琉球和朝鲜三国的朝贡文书多引据经典,
讲究尊卑和大义,具有鲜明的儒家文化特色;东南亚曼陀罗体系内的国家,如泰国、老挝等
带有小乘佛教的特点,中亚游牧部落国家具有鲜明的伊斯兰特色,南亚国家则具有藏传佛教
特色,欧洲国家的朝贡文书具有基督教特色。
第五是文学价值。在儒家文化圈的朝贡文书,由于汉化程度高,文书中融入了中国文学传统
的词赋等元素,用典丰富,有很多骈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全书从事实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总体上概述清代朝贡体系的研究,作者将朝贡文书
分为朝贡下行文书、朝贡平行文书和朝贡上行文书,每一类文书包含有不同的体裁和类型,
作者分别详细介绍了诏书、诰命、谕祭文、敕谕等下行文书,表文、状文、奏本、奏折、祭
文等上行文书以及咨文、照会、柬文、信函等平行文书。从第二章到第八章,作者分别研究
了不同国家和地区清朝与之交往的朝贡文书。这些国家涵盖了诸如琉球、越南、朝鲜这样典
型而实质的朝贡国,也包括暹罗、南掌这类典型而实质的朝贡国,也包括暹罗、南掌等一般
的朝贡国,还有欧洲国家等名义上的朝贡国。第九章以后作者叙述了晚清时期清朝的近代朝
贡文书的变迁,展示了从朝贡文书到近代外交文书的转变的动态过程,便于与前文典型的朝
贡文书对比和比较。同时,为了方便比较分析,作者在每一章都选择了不同的朝代该地区同
一国家与中国的朝贡文书,便于学者从纵向的角度进行分析。
作者对朝贡文书下性文书的表文研究颇为详细,他将表文格式分为进贡表文,请封表文和谢
恩表文四大类(表文扮演了国书的功能),而对表文的材质也分为了纸质表文、金叶表文和
银叶表文和蒲叶表文。根据他的考证,蒲叶表文就是贝叶文。同表文密切相关的表文的用印
制度,加盖王印之处分别与不同文书的不同的地方。被颁发王印的属国王印规格不一,清朝
颁给朝鲜的王印使用了金质材料,龟纽式,其余国家分别为镀金银质和龟纽,这无疑显示出
清朝对朝鲜的厚待和中朝关系的密切。属国王印的字体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起初仅有
满文到满汉分璧,但满文楷体,汉文加篆,再到满汉军用篆体三个阶段。呈文皇帝的表文用
封筒、木盒、象牙筒、漆盒等装盛着,清朝对表文的处理程要经历七个阶段,进表前的审查
翻译,礼部的接收,内阁的翻译,票拟,添加说贴,并提供节略给中堂,最后进呈皇帝,由
皇帝批准执行,最后进行存档保存。
二、争论中的朝贡体系
目前,学术界关于朝贡体系的争论主要在历史学者和政治学者中展开。自从费正清教授创造
这一术语以来,朝贡体系就备受争议。马克满考尔承认这一术语本身并不是描述东亚地区国
家关系的本身术语,而是西方的发明。不少学者都认为,这一术语无法涵盖古代中国对外交
往的全部形态,有的主张以宗藩关系、藩属体系、封贡关系取代之。应该说,这些说法有一
定的道理,但是未能从根本上推翻朝贡体系这一说法,因此,本文扔延续朝贡体系这一说法。
除了朝贡体系的名称之争,还存在虚实之争。国内有学者如厦门大学的庄国土教授为代表就
研究了越南的朝贡文书,指出属国的朝贡文书的虚幻。小泉顺子也以中泰朝贡文书的虚假,
学术界对于朝贡体系的否定主要是以朝贡文书的虚幻来进行的。也有学者发现中国在于欧洲
国家的交往中,同样存在将平等、互相尊重的朝贡文书转化为显示尊卑关系的朝贡文书,扭
曲了西方国家的真实意图,因而朝贡体系是虚幻的。
也有学者采取折衷的态度,何新华和李云泉等都认为朝贡体系是虚实结合的。
本文认为,朝贡体系依靠两种机制发挥作用:承认和误认。不少相关的朝贡国家并不满意中
国将平行的朝贡文书变成显示尊卑关系的朝贡文书,但是却很少公开拒绝或者撕破脸。尽管
对于这个文书并不满意,事实上很多属国还是按要求完成了朝贡活动,并且在几年后的朝贡
活动中重复着完成朝贡的活动。
本文认为,承认和误认作为两种重要的机制,为保证朝贡体系的正常运转和做作用发挥了重
要作用。对于典型的朝贡国如朝鲜、越南和琉球等,由于汉化程度高,其朝贡文书一般由汉
文书写,他们自然能够理解文书的含义和内容,对于朝贡文书的意义和内涵,他们是承认的。
对于部分朝贡国而言,尽管他们不满意朝贡文书的尊卑关系但不没有因此而他们曾参与的朝
贡体系,他们的确按照朝贡制度的要求完成了朝贡体系其他环节的要求和内容。误识作为一
种机制,成为了朝贡国与天朝上国的清朝彼此公开的秘密,虽然彼此对此不太满意,却没有
闹到因此而影响朝贡体系的地步。
本文认为,误认作为一种机制,并非只是存在于清朝的朝贡文书中,何新华提到,在中国与
暹罗建立朝贡关系的过程中,吞武里王朝的国王郑信给中国皇帝的平等文书,被清朝转移为
表文格式,但是曼谷王朝的开创者却担心中国责任仍然以郑信后代郑华和郑佛等名义继续与
清朝保持朝贡关系,泰国尽管对清朝对清朝的这种行为表示不满,但是为了谋取自身的朝贡
利益,有时候经常会利用这种误认来谋取自身的利益,于是文书的不平等代替以实际的利益
需求。何新华以顺治十三年(1656)清朝颁给荷兰国的敕谕为例,回应这种指责,认为以
17时世纪清帝国与荷兰的客观实力相对比而言,中国确实是天朝上国,荷兰是小国,如果
在那个普遍盛行等级制的封建王朝时代,将信件翻译为一份平等的信件,反而扭曲了原文具
有的上下尊卑含义。
如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进贡表文中,虽然中文译本对描述英王和英国力量强大的词汇做了
降级处理,而对于中国和乾隆皇帝的词汇做了升级处理,这一升一降的处理改动,使得英国
国书平等的外交国书转换为符合中国朝贡文书体例的上行文书,但是英国主张的基本信息是
没有错误的。这似乎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朝贡国愿意接受清朝的误认,这并不损害他们实际的
利益诉求,相反,用能够取悦中国皇帝的方法传递文书更能打动中国皇帝的心,能够更好的
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另外,朝贡文书是作为朝贡体系的一个环节存在的,仅仅是文书上的误认也无法否认朝贡体
系的虚幻。即便对西方国家,在清朝前期,依旧按照朝贡礼仪、赏赐和回赐的环节。因此,
从朝贡文书的角度来看,本文倾向于认为朝贡体系是真实存在的,并且也有部分欧洲国家短
暂加入到这一体系中来。
三、清代前期朝贡体系的建立—以中琉关系为例
何新华的书中收录了大量中琉关系的文书档案。通过这些朝贡来往文书,我们可以基本还原
那段清代中琉建交时候的曲折历史,在明清易变的年代,清朝的正统性不足,南明依旧存在,
琉球向南明朝贡,而不像清朝朝贡。双方朝贡关系的建立就是清朝取代南明成为琉球朝贡国
的过程。
顺治四年(1647)清朝给琉球颁发了第一道敕谕,再到顺治八年、十一年和康熙元年的四道
敕谕,在这段时间还经历了十一年(1654)、康熙元年的再送诏书,从敕谕的内容和诏书来
看,清朝要求琉球缴回明朝的封诰、印、敕,遣使来京作为建立朝贡关系的条件。顺治六年
(1649)年,琉球向清朝上了投诚表文,仅仅表示归顺之意,未提缴回明朝的敕印,并且以
贡物没有准备齐为理由,推迟向清朝派遣使臣,显示出琉球在明清易代时期复杂的观望心态
和认同危机。清朝对此十分不满,与顺治八年()清朝派遣琉球通使谢必振前来琉球晓谕。
顺治九年,谢必振给琉球国长史司咨文,指责琉球“游移携贰”,“失信于天朝”,警告琉球“勿
生疑怀怠“,应该立即遣使入京。在清朝的压力下,琉球国王与顺治十年(1653)给福建布
政使咨文,迫于压力,缴回明朝敕印,并求“清朝之符节”,这就扫除了清朝与琉球关系的一
大障碍,并且琉球国王决心遣使进贺清朝,并给琉球进贡人员颁发了执照,这些都标志着中
琉宗藩关系的初步建立。清朝对此十分满意,赏赐琉球国王很多礼物,并打算派张学礼、王
垓等携带给琉球国王的诏书敕谕去琉球。到达福建以后,由于南明郑氏政权活动频繁,控制
海洋,师团滞留福州,未能成行。直至康熙元年,南明逐渐败亡以后,东南沿海的反清活动
大大的减弱,康熙又命重新抄写了1654年的旧诏,并重发了敕谕,在敕谕中解释了延期的
原因,表达了对册封使延期的处置和令其戴罪立功。这一次使团顺利到达琉球,琉球国王页
与康熙二年(1663)年派遣谢恩表文,并请求留下诏书,敕谕,作为传国之宝,清琉的朝贡
关系初步稳定下来。
四、从文书看朝贡体系的内容
传统对朝贡体系的研究,往往认为该体系是一个朝贡、册封互动的关系,属国寻求经济和贸
易上的优惠,而清朝则关注政治上的好处和礼仪上的地位。这些看法过于简化了朝贡体系的
丰富内涵。何新华的朝贡文书,无疑像我们展示了更多属于朝贡体系的主要内容,这些领域
主要有:
1. 完整的册封环节,通常包括请封-册封、敕谕-谢恩环节。这设计到三类文书,首先,属
国首先提出请封要求,呈交清朝请封表文,随后,清朝派天使携带敕谕到所在国进行册
封,册封结束后,属国通常会上奏谢恩表文。
2. 对属国国王、世子、王妃的去世诰命
3. 辩诬。发生在中国和朝鲜之间的辩诬事件最为丰富。如康熙十六年(1676)朝鲜国王李
陈情奏本,对仁祖反正一事进行申辩,请求清朝不将此事作为篡位来记载,以此维护朝
鲜王朝的正统性;乾隆十三年(1771)年,李请刊正史辩诬奏本,以《明纪辑略》和《皇
明适纪》两书所载朝鲜多有诬误,请求清朝予以刊消;等等
4. 日历,包括颁布历法、日食等。、
5. 民事纠纷。处理商人被盗,清朝分赔银两,处分伴送官员。
6. 祈报海神、天后的谕祭文。在中琉关系中这类文书最为突出,由于琉球距离中国较远,
海洋气象汹涌,因此,前往琉球的清朝官员为保平安,往返途中会发布一些祈祷、报答
海神的祭文。何新华的书中收录了不少的谕祭海神的文书。
7. 留学。乾隆二十七年(1762)琉球国王上书为准官生回国上书乾隆皇帝,按例请求在清
朝留学三年的留学生回国。
8. 领土纠纷。何新华的文书中选取了许多中越之间关于领土纠纷的交涉,这些时间主要发
生在雍正年间和乾隆年间的领土纠纷。
9. 调停属国纠纷。传统的研究往往认为,清朝在属国之间相互纠纷时候,往往置之不理,
任其争吵。但对比一些朝贡文书,发现清朝绝非无所作为,如康熙七年(1668),清朝
给安南国王黎维禧敕谕中,要求安南退还侵占的莫氏政权的领土,莫氏政权得以复国。
可见对于清朝的干涉,安南还是不得不听的。此外,书中还收录了乾隆年间调停暹罗与
缅甸争端、中亚的巴达克山和博罗尔、霍罕与布鲁特,甚至直到清朝衰落时期的光绪年
间,清朝仍旧成功调停了布鲁克巴内部部落之间的纷争。
另外,从朝贡文书中,可以看出在朝贡体系下,清朝和属国承担的义务。
清朝对属国应尽的义务主要有:
1. 兴灭继绝与维护属国政权的合法性。乾隆五十九年(1794)颁给安南国王的敕谕中,详
细讲述了黎氏宗族可能逃离中国中国之事,向安南查明逃往中国的黎氏系捏造,表明会
严查,并肯定了安南对中国的恭顺,试图使安南放心,后来查明逃往清朝的的确系黎朝
贵族,但是清朝从人道主义的考虑将黎朝贵族安插在中国内地,而不交还安南。这样,
一方面断绝了黎朝回国复国的可能性,保存了黎氏后人的延续;另一方面,又表明中国
对安南现政权的维护,维护安南现政权的合法性。又如对暹罗的郑氏政权,清朝最初认
为已经建立吞武里王朝的郑信僭窃称王,不肯承认其政权的合法性,要求其幡然悔悟,
效忠尔主,但又根据泰国形式的变化,将谴责郑信的檄谕留在广东,坐观事态发展,何
新华对此认为,清朝一方面坚持兴灭继绝的政策,另一方面也执行了现实主义外交政策,
因此,清朝的对外政策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
属国的义务有:
1. 协助清朝进行军事援的义务。如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吴三桂叛乱时,清朝向安南
颁发敕谕,要求安南国王黎维禧协助清朝进攻吴三桂的叛军。另外,该书还收录了苏禄
国王上表祈求隶于中国版图,试图凭借中国的力量抗衡当时入侵的西班牙人势力,这也
从另一个角度暗示着,朝贡体系本身蕴含着军事保护的义务。
2. 协助追查犯罪。乾隆四十年(1775),清朝给安南国王两个总督咨文,要求督办在安南
送星厂中国国籍厂徒械斗事件。
五、晚清朝贡体系的变迁
传统学术界认为,晚晴时候,在西方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解体。中国尚自顾不暇,因此
对属国保护多以失败告终。《文书》一书记载的一份谢恩奏本显示,同治二年(1863),由于
清朝两广总督和两江总督的努力,先后登陆琉球的英法美三国分别于咸丰四年,咸丰五年和
同治元年撤离,琉球上奏表达感谢。这件事情充分说明,晚清时候虽然清朝的国力日衰,但
是清朝还是尽力的履行了保护朝贡国安全的义务。不过,清朝的国力毕竟有限,虽有心而力
不足,最终还是迫使接受列强对属国一个个的剥夺。
英国吞并缅甸后,缅甸的一些土司联合给清朝的地方官员的禀文中提高两次前往清朝求援,
但清朝并未发兵。并且在此希望清朝发兵救或者派大臣前去与英国调和,并表示如果复国无
望,愿意“投奔中华,永为子民”。可见晚晴时候收到西方侵略的属国都会不约而同的向清
朝求助,绝非偶然,而是这一体系的应有之义。只是由于清朝的国力不济才不得不放弃履行
这一义务。
另外,晚清的朝贡文书也有鲜明的变化:
晚清的显示尊卑关系的朝贡文书开始转变为以文字上平等关系的近代外交文书,主要是平行
文书为主,书写格式、称谓、称呼都增加了平等的成分。
总结 本书的不足
何新华的著作历经多年的写作、整理、解读和校对,填补了清代朝贡文书方面研究的空白,
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学术著作,推动了清史研究的发展。意义重大。但是,本书可能依旧存在
以下的不足之处:
首先,本文的写作是依照文书的格式将体裁相近的文书放在一起,这样,如果读者要了解某
一件事情的话,就必须从本书的所有相关文书进行总结才能更好的梳理,因此,这对于事件
为中心的研究仍是不太方便的。
其次,清朝的朝贡文书总量十分惊人,远非译本书就可以概括,如果该书以国家为列,将文
书编辑成系列图书集的形式出版,必将大大增加文书的史料价值。
最后,必须注意文书本身的局限性。由于清朝处于的天朝上国的地位,清朝掌握了文本话语
的主动权,一些事情,如果单靠清朝方面的文书记载,可能与事实相差甚远,如果能够与所
在国相关的文书对照和研究,就可能摆脱仅仅依靠中国外交文书的尴尬,同时避免了过分偏
向中国官方的立场,而忽略了属国的真实意图,误入中国中心主义的误区。然而这些并非何
新华的失误,整理和解读外交文书的工作量巨大,远非三年五载就能完成,文书一书已经开
了一个好头,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著作在此书的基础上前进。
本文发布于:2024-03-30 20:47: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8028383027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从朝贡文书看清代的朝贡体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从朝贡文书看清代的朝贡体系.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