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0日发(作者:满面春光)
关于汉字的小故事(精选13篇)
导语:汉字,又称中文字、中国字、方块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接下来
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汉字的小故事,欢迎借鉴。
汉字的小故事 篇1
汉字除字形之外,还有一个字音问题。在某些时候,字音成为表示字义的唯一的手段,
此外,汉语中同音词较多,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汉语的谐音正是巧妙地应用了这
些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的汉字,表达了耐人寻味的意思。
过去,老百姓被压迫、被欺凌,有痛苦和对抗的情绪,却不敢直接说出来,就常常用
汉字的谐音,写出许多与时政有关的歌谣。如宋代流行的歌谣:
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
杀了穜蒿,割了菜,吃了羔儿荷叶在。
歌谣中运用了谐音手法,大骂当时的奸臣贼党童贯、蔡京、高俅、何执中等人。“筒”
与“童”音谐,“菜”与“蔡”音谐,“羔”与“高”音谐,“荷”与“何”音谐,分别
用打、泼、杀、吃等表达和他们不共戴天的情感。
这种汉字的谐音经过反复使用之后,形成一种修辞方法为谐音体。从子夜歌起便不断
被使用。比如:“始欲识郎心,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这首歌描写爱
情的波折,开始相恋时,希望两颗心能合而为一,专心相爱,可是情况后来发生了变化,
就像理好的丝进入了破织机一样,既不成帛,也不成匹。它的“丝”与“思”音谐,以
“丝”寓“思”,“匹”与匹配的“匹”谐,指不能成双。在情歌中常见的还有以“芙蓉”
为“夫容”,“莲”为“怜”或“连”,以“藕”为“偶”,以“丝”为“思”,以“梨”
为“离”,以“晴”为“情”等。
谐音不仅在民间歌谣中体现,而且广泛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俗生活中。
比如,在民间,由于以福为吉,将福作为家庭或个人追求的目标,所以,每逢过年,
一定会在大门上贴“福”字。有时故意将“福”字倒过来贴,取“福到了”的口彩。这里
的“到”与“倒”谐音。再如,民间年画中鱼是最流行的题材,一般是光身的小胖娃娃,
双手抱着一条大鱼,而且有莲池、莲花等。以“鱼”谐“余”(表示富余),以“莲”谐
“连”,这幅画的主题是“连年有余”,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希望每年的日子都能过得很
富余、富足。
汉字的小故事 篇2
文字狱,是指旧时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皇帝和他周围的人故意从作者的
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严重者会因此引来杀身之祸,以至于所有家人和亲戚都受到
牵连,所谓“诛灭九族”。
明太祖朱元璋是个平民出身的皇帝,文化修养不高,做了皇帝后变得阴狠、猜忌、嗜
杀。光是为了臣下奏章中有他犯心病的字眼,就杀掉了许多人。当时,一个叫林元亮的人
写的《谢增禄表》中,有“作则垂宪”四个字,本来是称颂皇帝的习惯用语。谁料朱元璋
大怒,认为是骂他“做贼”(“作则”的谐音),就把林元亮杀了。另一个叫许元的人写
的贺表里有“藻饰太平”,朱元璋认为这是说他“早失太平”(“藻饰太平”),这样,
许元自然也难逃一死了。
清初的皇帝很忌讳胡、蛮、夷等字眼。当时戴名世的《南山集》里,有诗《天下己
任》,是歌咏顾炎武的,说他“慑服胡王羞汉臣”。这本集子里被朝廷认为“大不敬”的
字眼还有多处,戴名世因此被杀。吕留良写的诗里有“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
的句子,“清”、“明”两个字多义,可以理解成凉爽的风、皎洁的月,也可以理解成清
朝的风、明朝的月,因此吕留良被猜疑为不满清朝的统治。沈德潜的《咏黑牡丹诗》有这
样两句:“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其中的“夺朱”用的是《论语》里的典故,可是
明朝的皇帝姓朱,“夺朱”就被说成是清朝夺取了明朝的天下;“异种”本来是“奇异之
种”的意思,但这里也被解为“非我族类”的别族,指满族。所以乾隆看到此诗时大怒,
沈德潜当时已死,就把他的尸体拉出来鞭打一通,以正其大逆不道之罪。
清朝的文字狱比明朝更多,被杀者数字惊人。据记载,仅庄廷垅(应该是金字旁)
《明史》一案,“所诛不下千余人”。从康熙到乾隆,就有10多起较大的文字狱,被杀
人数之多可想而知。
汉字的小故事 篇3
谜语和汉字的字形、字音或字义有密切的关系。谜语,按谜底可分为字谜和非字谜两
大类。
“谜语”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谐隐》。刘勰认为,谜语是由
“隐语”发展来的。在曹魏时代,正式形成今天通常所说的谜语。南朝的《世说新语》一
书,记载了有关曹操和杨修的几则谜语故事。其中一则说,杨修为曹操建筑相府大门,刚
架好椽梁,曹操看到,让人在大门的门板上题了一个“活”字。杨修看到这个字后,便让
人们把大门拆了重修,说:“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宋代以来,制谜猜
谜活动广为流行,形式繁多。因元宵节赏灯时要将谜语写成纸条,贴挂于灯上供人品猜,
于是又有了“灯谜”之称。这种习俗至今在许多地方保留着。
字谜的谜面和谜底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有的是综合利用字形、字义间的关系。比如:
“看时圆,写时方,寒时短,热时长。”它的谜底是“日”字。因为作为事物的“日”
(太阳),看去是圆的;写作“日”,是长方形;作为时间单位的“日”,冬季夜长昼短,
夏季夜短昼长。
有的是利用字形结构和笔画关系,这种谜语比较常见。比如:“自小在一起,目前少
联系。”谜底是“省”字。因为“自”、“小”两个字合在一起,是“省”字;“目”、
“少”合在一起,也是“省”字。
还有的是利用错觉造成字谜。比如:“先写了一撇,后写了一画。”谜底是“孕”字。
前半句以“了”和一撇构成了“乃”字,后半句以“了”和“一”构成了“子”字,
“乃”“子”合在一起就是“孕”字。再如:“道士腰中两只眼,和尚脚下一条巾。虽然
平常两个字,新进秀才想不清。”谜底是“平常”两个字。因为“道士”谐音是“倒
‘士’”,即“干”;再加“两只眼”,就是“平”字。和尚的“尚”字下面再加“巾”
字,就是“常”字。
此外,还有以谜面为字的谜语。如:“乙。”它的谜底是俗语:“说一是一,说二是
二。”因为“乙”与“一”的读音相近,“乙”在序数中排在“甲”后面,表示第二。
汉字的小故事 篇4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
“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
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
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
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
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汉字的小故事 篇5
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
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
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
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
pípa,是同音词。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
不同。
汉字的小故事 篇6
团字和圆字的汉字故事一天上午,“团”在逛街,突然见到了“员”,他热情地上去
打招呼:“你好啊!圆!”“员”说:“我不认识你啊?”
“团”说:“我们之前还在一起去给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团圆,怎么天气一热,你
把外套脱掉了,就不认识我了?”
汉字的小故事 篇7
话说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则天登基后,她想给自己取一个非常适合自己的名字,
中国要名字要表达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且把自己的光辉也展现出来。可是取什么字才能
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汉字肯定不能体现,于是武则天想自己造一个
从来没有的字出来,这样肯定就没有重复了。说造就造当时对日月有一种封建迷信,都觉
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则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让自己和日月一样永远高挂在天空,
所以就有了那个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曌:zhao
曌字的意思:大概有日月当空、明亮阔大的意思吧。
汉字的小故事 篇8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
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
"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吧!"
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
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
将猎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
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
慌忙答道: "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汉字的小故事 篇9
新任县长来自山东。因为他必须挂断账户,他对主人说:“给我买两根竹竿。”
师傅听了山东口音的“竹竿”是“猪肝”,很快答应了,赶紧跑到肉店对店主说:
“新县长要买两个猪肝。”。“你知道你应该知道什么”那店主是个聪明人。他一听到就
明白了。他立刻切了两个猪肝,给了一对猪耳
离开肉店后,师傅想:“师傅让我买猪肝,当然这猪耳是我的”嘿嘿嘿嘿”于是他把
猎耳包好,塞进口袋,带回县衙门,他向县长报告:“向上帝报告,猪肝已经买了。”县
长看到主人买了猪肝,愤怒地说:“你的耳朵在哪里?”,大师吓得连忙回答:“我的耳
朵里有一只耳朵,我的口袋里有一只耳朵,我的口袋里有一只耳朵,我的口袋里有一只耳
朵,我的口袋里有一只耳朵,我的口袋里有一只耳朵,我的口袋里有一只耳朵,我的口袋
里有一只耳朵。”,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登基,她想给自己取一个非常合适的名字。中
文名字应该表达我的独特性,显示她的荣耀。但是你能用什么词使自己与众不同呢?如果
你使用一些熟悉的汉字,它就无法反映出来,所以武则天想创造一个她以前从未有过的词,
所以不能重复。当时,她对太阳和月亮有一种封建迷信,他们都认为太阳和月亮是神圣的。
武则天把自己比作太阳和月亮,想像太阳和月亮一样高高地挂在天空中。因此,有一个词,
太阳和月亮在天空:胡。
鞘:“赵
鞘”一词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明亮而宽阔。
汉字的小故事 篇10
最早的文字出现于商代。
当时人们尊尚鬼神,遇事占卜。他们把卜辞刻在龟甲和兽骨的平坦面上,涂上红色标
示吉利,黑色标示凶险。这些文字都是用刀刻上去的,大字约一寸见方,小字如谷粒,或
繁或简,非常精致。
它们经过几千年的沉睡,直到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才被发现。发现地是河南省安
阳城西北五里处的一个村子,那里是当年殷商(第二十代国君盘庚)的`故都。由于洹水决堤,
冲出许多甲骨,人们以为是龙骨,用来当药材治病。翌年,一个叫王懿荣的商人对这些甲
骨发生了兴趣,他赶到河南收集了许多,带回去研究。后来,刘鄂又继续收集,达到五千
多块。于是,便有一些学者将其定名为“甲骨文”。
古文字学家对十万余片中的文字进行研究,发现骨甲文字的结构已由独体走向合体,
有了形声字,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在四千六百多个甲骨文单字中,已经辨识了一千七
百多个。
汉字的小故事 篇11
汉字是我们中国的表意文字,从古到今,已经有许多年的历史了。
我的事例有两个,一个是写错字,一个是写漏字。一天,我吃完饭,就开始做作业。
做作业的时候。我有很多字不是写得不工整,就是写漏;不是写的不好,就是写得不工整;
我不是做作业时候去上厕所,就是做作业时看电视,我从不把汉字放在眼里。
后来我才知道我们一定要把汉字写好,妈妈总是说不写好汉字就不是中国人,我听到
这句话,立刻把汉字写好。
直到上四年级时,我发现我的字没有以前那么漂亮了,我想:如果我把汉字写好,要
花很多力气和时间,不写好字就不这么辛苦。但是,每当我把汉字写得不工整时,妈妈就
批评我,严厉地说:“你要把汉字写好,不可以半途而废!”我却左耳进右耳出,把妈妈
的话全忘了。直到今天,我才领悟到写好汉字是多么重要啊!
如果怕一点辛苦而不去把汉字写好,那么汉字这几千年的历史不就荒废了吗?我们一
定要写好汉字,把写汉字放到学习的第一位,这样就不会写不好汉字了。
汉字的小故事 篇12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
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
的牲口。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
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
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
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
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
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
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
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
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
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
果然,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
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样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
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
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
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
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
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
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汉字的小故事 篇13
“月”字也是一个象形字。因为古人发现月缺的时候多,月圆的时候少,所以用一个
弯弯的形状来表示月亮,也为了与“日”字区别开。有的中间加了一个点儿,来强调这是
月亮,但也有不加点儿的。现在的“月”字可就不那么像月亮了。
晋武帝时期,有个叫满奋的人,他是三国时魏国名将满宠的孙子,因为叔叔满伟被削
去了官职的事而忧虑重重,做事特别小心谨慎。
一天夜里,继位不久的司马炎叫满奋入宫议事。议事时司马炎发现满奋神情紧张,嘴
唇都在发抖,就问他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满奋回答说:“外面风很大,我觉得很冷”司马
炎笑着说:“外面虽然风大,可隔着琉璃屏根本吹不进来,怎么会觉得冷呢?”满奋听了,
不由得红着脸说:“我就像是南方怕热的水牛,看到月亮还以为是太阳,就忍不住喘起气
来。请陛下宽恕我的失礼。”司马炎因为满奋说了实话,所以并没有怪罪他。
后来“吴牛喘月”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到事情过分害怕,
导致失去了判断是非的能力。
本文发布于:2024-03-30 19:08: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796919618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关于汉字的小故事(精选13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关于汉字的小故事(精选13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