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金太阳23-74C)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

更新时间:2024-03-30 16:43:40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30日发(作者:伊水缘)

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金太阳23-74C)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

2022~2023年度高三年级阶段性检测(五)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必修2前四单元。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盛唐时期规定,宰相进入内廷议事,必须有谏官随入,以便随时提出批评意见,谏官平时

可以对君主和宰相面折廷争,也可以随时向皇帝“上封事”;肃宗时又明确规定,要求谏官

必须10 天上一次封事,直论朝廷得失。这反映出唐朝

A.君臣权力相互制衡B.谏官确保决策正确

C.宰相地位受到威胁D.制度建设不断发展

2.据下表可知,清初的边疆政策

A.因地制宜,随俗而治B.延续传统,不断创新

C.满汉分治,强化皇权D.体系完备,注重实效

3.有学者讲道∶在古代,没有哪个民族比雅典更重视自由演说。在雅典,演说家只有通过自

己的雄辩才能赢得多数人民的支持,完成自己民主改革的使命。这些人往往成为城邦事务的

实际领导者,利用人民的信任推动公民大会的决议。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雅典城邦

A.民主运行机制存在缺陷B.政治程序较为混乱

C.民主政治方式受到破坏D.遵循主权在民原则

4.有学者指出∶“(12世纪开始)热潮再度兴起的真正原因是罗马法中的部分章节可以用来

帮助皇帝征战意大利。……人们必须制定出凌驾于一切地方法律之上的帝王法。”该学者意

在强调,罗马法复兴主要是由于

A.教会法规统治着欧洲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世俗权力的现实需要D.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5.美国纽约州在1821年取消对白人选民的财产资格要求的同时,规定本州黑人公民必须拥

有价值250美元的“自由支配地产”或财产才能享有投票权。这一规定违反了

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

C.地方自治原则D.联邦主义原则

6.1875年宪法确定了法国共和体制,虽然这是一个“连自己名称都几乎不敢宣布的不光彩的

共和国”,但他终于站起来了。在此以后,法国虽相继出现了两次君主复辟运动(1889年布

兰勒主义和1894年德雷福斯案件),但都宣告失败。这说明

A.法国大革命是不彻底的B.法国复辟势力异常强大

C.共和政体已是大势所趋D.法国政治势力选择妥协

7.清代张德坚的《贼情汇纂》指出∶"贼(拜上帝会)见庙宇即烧,(见)神像即毁,其毁神

像者,亦欲以威劫人也。神祇在天,土偶本自无灵,贼党不知,乡愚亦不知,以为神且砍头

折足,何况于人?神且不敢为祸,人何敢违?"这可以说明,拜上帝会毁庙行为意在

A.打破传统,引入西方观念B.慑服人心,壮大自身力量

C.笼络乡民,扩大社会影响D.塑造偶像,重组地方组织

8.1940年颁布的《八路军政治工作条例》规定,救亡室或俱乐部都由连队全体大会选举

产生;救亡室或俱乐部干事会须每月向大会作一次工作报告。在大会上,每个

都可以对有关本连队的各种生活问题提出建议。这一规定旨在

A.提高对日作战的力量B.创新军队民主形式

C.确立党对军队的领导D.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9.从1870年9月5日起,在伦敦、伯明翰、新堡以及其他城市,大批英国工人和群众举行

集会和示威游行,要求政府立即承认1870年9月4日革命所产生的法兰西共和国,并要求

在外交上给予支持,反对肢解法国。英国工人的这一做法

A.践行了无产阶级的共和诉求B.体现了工人阶级觉悟的提高

C.支持了巴黎公社的武装斗争D.得到了英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10.在《四月提纲》中,列宁明确地提出了土地国有化的主张,以国有土地建设规模较大的

示范农场。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要求将全国一切土地无偿地分

配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按照家庭人口多少平均地进行分配。列宁这一政策的调整

A.凸显了处理问题的灵活性B.为集体农庄建立提供了经验

C.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D.旨在建立稳定的工农联盟

11.有人曾回忆∶“当时,李济深、何香凝、程潜、张治中等民革领导人,都是‘通天’干

部,他们都可以找周总理,甚至向毛主席等中共领导人反映情况,交换意见。而且李维汉等

统战部领导经常去看望他们并征求意见,周总理有时也到他们家中去。”这反映出

A.政治协商制度已经确立B.革命统一战线得到贯彻

C.中共接受民主党派意见D.民主党派具有特别权力

12.1952年10月,斯大林在答复中国共产党访苏代表团的询问时表示∶"如果你们不制定宪

法,不进行选举,敌人可以用两种说法向工农群众进行宣传来反对你们,一是说你们的政府

不是人民选举的;二是说你们国家没有宪法。”由此可知,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五四宪

法的制定

A.源于外部力量的压力和推动B.增强了新中国政权的合法性

C.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D.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13.1956年,在苏联与波兰、匈牙利产生矛盾后,中国代表团坦率向苏联指出了社会主义国

家之间必须承认独立平等的原则,苏联于当年10月发表了有关宣言,采纳了中国关于社会

主义国家之间也应该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见。这表明

A.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政策B.中苏在不结盟基础上发展关系

C.苏联的国际地位走向了衰落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

14.21世纪以来中国外交在不断转型,进一步从“被动应对”向“争取主动”转变,中国对

国际体系的参与由融入向塑造转变,即角色从“接受者”、“应对者”向“建设者”、“塑造者”

转变。这一转型

A.表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B.缓和了亚太地区的紧张局势

C.开启了中国融入全球的进程D.解决了经济的逆全球化问题

15.1954年7月,《华盛顿邮报》刊载了一幅漫画。漫画中三个学生

分别是∶左侧头缠绷带者是法国,中间脸上贴着胶布者是美国,最

右侧的是英国。墙上是印度支那地图,一位老者在质问∶“同学们,

现在我们学到了什么?”三人陷入了思考。漫画意在说明当时

A.西方国家内部矛盾在加剧

B.冷战中心转移到东南亚

C.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企图

D.大国强权政治不得人心

16.国际著名机构普华永道预测,未来三十多年,中国、巴西、印度、

印度尼西亚、墨西哥、俄罗斯、土耳其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可达3.5%,而美国、英国、加拿

大、法国、德国、意大利及日本,在这期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6%。这一状况

A.激化了新兴国家间的矛盾B.反映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C.导致了逆全球化思潮兴起D.增强了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

17.西周时期,春耕开始之际,周王及诸侯要到相近的公田上举行籍田礼。《礼记·月令》记

载∶“孟春之月……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率)三公、九卿、诸候、大

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这一做法

A.表明了国家对土地的占有B.体现了礼仪教化至上的政治理念

C.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D.有利于营造重视农业的社会氛围

18.下表所示为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部分道的户数和人口数占全国总数的百分比。据此

可知,当时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北方政治局势动荡

C.北方经济仍占优势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19.16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农业“连续遭遇危机”,再加上圈地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双重影

响,失业人口不断增多,从而引发了持续的社会动荡。这些状况

A.引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加速了英国殖民扩张进程

C.阻碍了英国宗教改革进程D.推动了英国工业文明发展

20.埃及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指出∶"当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和西欧开始时,中国、印度、

欧洲和其他一些中东国家和地区拥有世界80%的人口,最不发达国家和最发达国家之间的最

大差距不过是1∶2,200年后,这种差距变成了1∶60。"这种变化折射出

A.南北矛盾不可调和B.世界工业中心已转移

C.世界市场萌芽初显D.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

21.右图所示是辛亥革命前江苏不同身份近代企业创办者的

企业资本占比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近代企业的发展

A.得益于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B.与传统社会结构密切相关

C.根源于政府对工商业的认可

D.是外国资本主义人侵的结果

22.下表是1929~1948年无锡农户情况调查统计。据表可

知,这一时期的无锡

A.蚕丝行业发展迅速B.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较高

C.耕地面积大大减少D.蚕丝是服饰的主要原料

23.下表所示为“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结构变化情况。据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A.工业落后局面初步改变B.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C.现代工业体系开始建立D.社会主义公有制已初步建立

24.下图是1992~201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变化折线图(单位∶亿元)。这一变化主要得

益于

A.企业经济结构发生改变B.对外开放提升企业积极性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D.进出口贸易得到政策支持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汉初吸取秦亡之诚,调整基层社会统治政策,设置三老、孝、悌、力田,以扶植、利用

社会领袖。但由于废除了里老一职,而设在县乡的三老官属人数有限,影响力无法逼及里中

每家每户,新政犹有缺失。西汉中期,循吏政治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兴起,重视在地方行政中

推行教化。汉宣帝时,颗川太守黄霸率先在里中增设“父老”,并在主政朝廷时迅速向全国

推广,形成通制。然而里父老普遍设置以后,承担的事务却超出原定的教化,转向户籍、赋

税、治安方面。东汉前期,基层社会中已经有殷实中产人家结成互助组织,集资买田,出借

给担任父老者,补偿其损失。与此同时,真正有实力的家族又设法逃避担任里吏,而追求郡

县右职,力争进入全国性官场,通过在官僚体系中占据高位来提升和维系社会地位。社会领

袖借助从官僚体系中获得的政治地位,更加牢固地控制了地方。这是汉晋之际政治、社会结

构最显著的变化之一。

——摘编自陈侃理《秦汉里吏与基层统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基层统治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基层统治的影响。(8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孙中山率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这一口号被称之为“中华

民族复兴的第一声”。1911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

翻了腐朽、堕落的清朝政府,这是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的探

索。可以说,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也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树立了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摘编自康沛竹、尚娜娜《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里程碑》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实践中,在付出巨大牺牲和

残酷代价之后,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以武装斗争反抗国内外反动统治的革命道路。在斗争中,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带领人民创造性地

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党领导人民沿着这条适合中国情况的

正确革命道路,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

“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历史证明,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才能救中国。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

了根本社会条件。”

——摘编自刘建武《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的百年担当与辉煌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里程碑”

的内涵。(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

造的社会条件。(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青年一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使命。

(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国”和“治国”的伟大实践,形成了一套与西方“政党政治”

不同的“人民政治”的制度系统和政治文化。新中国的政治文明是与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西

方政治文明不同的新的政治文明。它脉接于马克思主义,又扎根于中国国情,不断形成和完

善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之中,并为新中国的伟大成就提供了充分证明。

——摘编自徐俊忠《关于新中国政治文明与政治类型的思考——兼谈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定

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人民政治”提炼出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

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严密,条理清楚。)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630年之后的10年间,英属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先后有2万人抵达,其中有10%是仆

人,10%是没有技能的劳动者,上层贵族与最下层仅占1%,剩下的79%是有技能的劳动者,

如工匠、技工、商人、农民等。而在弗吉尼亚的切萨皮克,高达3/4的英国移民是契约奴,

他们由卖身的贫农或流放的罪犯组成;在南方的中大西洋地区,契约奴也占大部分。但1700

年之后,前来北美的契约奴尽量避免去条件艰苦的南方殖民地,他们更愿意去宾夕法尼亚州

和纽约州等条件相对好一点、机会相对多一点的北部地区。

——摘编自钱满素、张瑞华《美国通史》

材料二

到18世纪,随着黑奴数量的增加,黑奴制度逐渐代替了契约奴的劳动制度,因为使用

黑奴更有利可图。蓄养黑奴,开支可减少一半,奴隶主能剥削奴隶一生,黑奴没有像契约奴

那样有规定的期限,而且黑奴的子女也是奴隶主的财产。使用印第安人为奴,需要防止印第

安人部落的袭击和援助;使用白奴需要防止他们逃跑,且有使用期限;而使用来自远方的黑

奴,他们既无处可逃,又比印第安人和白人强健、耐劳,且他们世代可以为你所用。由此可

见,黑奴制代替契约奴劳动制是必然的趋势。

——摘编自王铭《欧美近代史专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世纪英国移民北美殖民地人员构成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黑奴贸易兴起的原因。(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人口构成对美国文

化的影响。(4分)

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金太阳23-74C)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

本文发布于:2024-03-30 16:43: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7882201775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金太阳23-74C)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金太阳23-74C)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pdf

标签:中国   人民   英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