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0日发(作者:高温中暑)
论卡夫卡《城堡》之归属感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论卡夫卡《城堡》之归属感
摘要:人和动物的区别有一部分是人存在着很严重的归属感问题,虽然动物也有群居
生活的,但是没有一种动物的归属感会像人类这样强烈,“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落寞感是感
情上愁绪的催化剂,“每逢佳节倍思亲”就会成为那一行行的清泪滴落在心头荡起无限的涟
漪。《城堡》中的主人公K在这座小镇中拼命的追逐,只是为了给自己寻找一个归属,一个
依靠。但苦苦追求一生,却只落得个无疾而终。
关键词:归属、城堡、生存、理想。
《城堡》的主要内容是主人公K想进入城堡却终生不成功的故事。由这种种的困难可
以看出,他只是一个没有身份、地位、背景的小人物,不可能以一个存在疑问的小小的土
地测量员的身份进入城堡,甚至在村子里立足都是举步维艰。
K是一个不存在归属感的人物,他的名字可以看做其中一个原因,小说中很多人物都
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就像是K心中想娶的女人弗丽达,作为K和克拉姆之间联系的桥梁的
信差巴纳巴斯和他的家人,那个一开始就桀骜不驯的城守的儿子希伐若,还有那两个被派
来作为K的助手的亚瑟。这些人都是围绕在K周围的各种各样的大人物或小人物,他们都
以一种固定的名字作为一种固定的个体存在着。只有K,一个特殊的存在。也许这本就是
他的名字,但是我更多的是认为K在代表着像他一样为了某个目标而不懈奋斗的一类人,
所以他没有名字,没有身份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关于生存问题,古人有自己的思考:在中国,孔子认为我们应该适应世界。老子认为
我们该“无为”。在印度,人们选择了“逃离世界”。他们相信生与死之永恒“圆舞”,即轮
回。而他们所追求的是“最后救赎的,一切欲望都鸦雀无声的,心灵宁静的状态”。即叔本
华所说的“涅槃”。而在古希腊,我们则更多的看到了理性。“晦涩者”赫拉克利特说:“人
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还有我们所熟知的毕达哥拉斯定理以及阿基米德定理。当然也
有“理论上—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实践上—我需要我一无所需”的苏格拉底。
其实,活着便存在一个归属的问题。首先,作为一个实体便会占有一定的空间,你心
中向往的那个地方便是你身心的归属地,K的归属地便是在这个村子、在城堡找到一个属
于自己的生存的空间。其次,还存在一个社会地位的问题。假如K只是想找一个安身立命
的地方,只在村子里慢慢的混到老死即可,又何苦要苦苦追寻那看似很近却相距很远的城
堡呢?他追求的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更是一个地位,所以他进入村子的时候会说自己是土
地测量员,是想让自己的身份看上去和其他人不一样从而更容易的生存下去。通过村子周
边的人和事物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碌碌无为,平平庸庸的村子,每个人搜是麻木的,没有思
想的。正如《城堡》中那股无形无相而又无处不在的力量在支配着这个世界,确定每个人
的位置。我们连想一下,如果那两个助手没有设计陷害,弗里达没有离开K,他们俩真的
走到了一起,或者离开了城堡,他们真的会幸福吗?答案我想是否定的。这座城堡给了他
们太大的压力,K很大程度上是不会为了爱情而放弃自己的追求的,弗丽达在过惯了那种
很多妇人都羡慕的日子后也很难很快的就甘于平静。即便她愿意,克拉姆又是否会愿意自
己的情妇和别的男人私奔?而且还是一个和自己形成强力反差的一无所有的穷人?这是显
得很世俗,但如果不是这个世界这么世俗,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爱情悲剧。
自从人类产生阶级分化以来便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人们的归属关系是被严格界定的,
谁想要打破这一位置关系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可悲的是就算是有人成功的打破了这界定,
那也只是少数人进入了另一个阶级,而其原本的阶级地位并未改变。依然清晰地记得《城
堡》中,那些进村子办公的城堡官员办公的样子,来到村子里先睡一觉,睡醒了就躺在床
上办公,如果很不幸的他们睡了一天,那么结果就是起床后就会城堡,那些等待的人一天
白白在等待中耗费过去。也许没有小说中描写得那么犀利,但这就是政治,这就是我们所
处的社会。地位的不同,导致每个人的命运是不一样的,从而归属感也就大大的不同了,
也许这样的办公状态也就慢慢的成就了村子中的人们麻木没有焦点的生活方式。
K妄图在城堡中为自己谋求一个位置就如同西绪福斯在奥林匹斯山谋求位置一样是永
远都不可能的。不同的是西绪福斯还可以参加奥林匹斯山的宴饮,而K却连城堡都进不去。
西绪福斯被惩罚,K被边缘化。
说到迷茫的寻求自己的心中的归属,很多作品中都有和K一样的人物。《围城》中的方
鸿渐与K很是相似。他们都是那么的盲目却不自知。方鸿渐的一生是失败的,在海外留学
时不好好学习,到头来只拿个假文凭狼狈回国。去三闾大学教书终于暴露了自己的弱点,
自己胸无点墨,却也瞧不上这个酸诗人,那个靠一堆卡片讲课的教书匠。谈恋爱不认认真
真的选择,一会儿觉得鲍小姐风情万种,一会儿又看到苏文纨柔情似水。最后,毫无诚意,
糊里糊涂的与孙柔嘉结了婚,婚后两人为各自的鲁莽忍受着种种无休止的争吵。说到底,
方鸿渐是没有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一直在随波逐流,就连结婚此等人生大事他都
那么随意。是婚姻葬送了方鸿渐吗?倒不如说是方鸿渐自己葬送了他的婚姻。他自己并没
有给自己的人生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导致了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存在着极其严重的偏差,
使他走向失败。
《城堡》中的爱情更是给人一种随意的感觉。K和弗丽达甚至都没什么深入的交流就
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K是有目的的,也就是他是有自己的事业的,他当然抱有和弗丽达
结婚的观念,但是在没有达到自己进入城堡的目的之前他是不会同弗丽达结婚的,他没有
赞同弗丽达离开村子的想法。可是,弗丽达真的爱K吗?值得怀疑,她既然想离开,后来
为什么又竭力劝说K接受在学校打杂,这一个K并不想干的差事。虽说K对他两的爱情并
不怎么上心,可是最后毕竟是弗丽达抛弃了K。如果真心付出的话,我相信她不会做先松
开橡皮筋的那一个。由此,我们想到弗里达是克拉姆的情人,这是个众人羡慕的地位。她
会轻易放弃吗?当然我们知道《城堡》并不是一部什么才子佳人的艳俗小说。那弗丽达为
什么要放弃优越的位置而去和K这样一个被边缘化的人去游荡呢?她当然是受人指使的,
她进入K的生活,担当的是一个监视或者羁绊的角色。试想,我们所处的社会又何尝不是
如此呢?
K知道必须孑然一身,这样才能去做点儿什么。但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有限了,简
直是蚍蜉撼树。他也不能付出感情,那样就有了羁绊,有了弱点。可是这样做使得他孤立
无援,这是人生的悲哀。
关于K的形象,在这部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就是一类不为任何缘由而放弃自己心中理
想的那一类敢于追求、敢于突破常规、敢于探索、敢于反抗的人。对于自己的信念永不放
弃,对于那些企图扼杀自己的实力,永不妥协。
《城堡》所传达的人生观是悲观了一点儿。尽管社会很黑暗,但我们需要像K这样的
人。永不妥协、永不放弃,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一个民族需要几个仰望星空的人。”
人类更需要有人喊出“上帝死了”的宏声。别忘了我们的潘多拉盒子里还有希望。
参考文献:《城堡》.卡夫卡著.钱满素|汤永宽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红与黑》.司汤达著.杨剑敏译.21世纪出版社.
《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著.酆哲生译. 哈尔滨出版社.
《希腊神话》.施布瓦著.刘超之|艾英译.西藏人民出版社.
《西方哲学史》.希尔贝克著.童世骏|郁振华|刘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围城》.钱钟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本文发布于:2024-03-30 16:37: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7878253025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论卡夫卡之《城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论卡夫卡之《城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