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喷泉》案例

更新时间:2024-03-30 16:01:55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30日发(作者:温馨怎么写)

《小喷泉》案例

《 小喷泉》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科学与技术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热胀冷缩》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和操作实验,知道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热胀冷缩的特性

比液体更明显,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

2.通过设计制作小喷泉,提高选择材料、设计制作和评价改进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

【教学难点】

设计、制作、改进小喷泉

三、【教学活动】

活动一: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本领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通过设计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实验,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

活动器材:烧瓶、塑料瓶、纸饮料盒、气球、透明水槽、冷水、热水、热水瓶。

活动二:设计、制作、改进小喷泉

活动目标:

1、通过设计制作小喷泉,提高选择材料、设计制作和评价改进的能力。

2、养成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

活动器材:带有玻璃管的烧瓶、烧杯、装有红色水的烧杯、透明水槽、保温瓶、

热水。

活动三:空气热胀冷缩性质的应用

活动目标:

1、知道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小组和全班的交流,养成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科学精神。

活动器材:录象、乒乓球、烧杯、热水。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本领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 问题: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 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教师可以为学

 预想:

 实验验证

(1)设计方案并交流

(2)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

(3)交流:实验过程和结果

 归纳小结: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

质。

活动二:设计、制作、改进小喷泉

学生活动

 情景:小喷泉

 设计:小喷泉

 制作:小喷泉

 试一试:制作的小喷泉

 交流:小喷泉喷水的效果

 讨论:为什么小喷泉有的能喷出

水,有的却喷不出水?

 改进小喷泉,使它喷得更高

 试一试:改进后的小喷泉

 交流:改进后的小喷泉喷水的效果

指导要点

 学生在讨论小喷泉喷不出水的原

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水和

空气的多少、浇热水的部位等。

 实验中要使用热水,教师要加强巡

视,注意安全。

生提供玻璃瓶、塑料瓶、纸盒、气

球等材料。

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材

料进行实验。

 实验中要使用热水,教师要加强巡

视,注意安全。

 小结:小喷泉喷水的原因

活动三:空气热胀冷缩性质的应用

学生活动

 情境:空气热胀冷缩性质的应用

 讨论:在炎热的夏天,为什么打足

了气的三轮车的车胎会爆裂呢?

 讨论:冬天,打足气的篮球,为什

么第二天又瘪了?

 交流:你还了解哪些空气热胀冷缩

性质的在生活、生产中应用

 拓展:瘪了的乒乓球,你有办法让

它复原吗?

指导要点

 教学中的情境,教师可以课前制作

成录像。

 在小组和全班的交流中,教师要鼓

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设计说明

“小喷泉”是《科学与技术》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中的一个教学内容。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设计和操作实验,知道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

热胀冷缩的特性比液体更明显,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通过设计制作小喷泉,提

高选择材料、设计制作和评价改进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

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是探究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教学难

点是比较空气与液体热胀冷缩的特性。

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学生在此前已经对固体和液体

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认识。教材的安排是先设计制作小喷泉,然后再来学习

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样的安排,可能会使学生设计小喷泉缺少科学知识

的依托。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对教材稍加了调整。在教学时,让学生学习空气

的热胀冷缩性质,再次基础上来设计、制作、改进小喷泉。

本课的教学采取探究式教学法。由此,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是“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本领”。学生们将对空气是不是具有热胀冷缩

的性质进行预想。然后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在活动中,学生将通过设计

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实验来提高自己的设计实验的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和

分析,得出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活动二是“设计、制作、改进小喷泉”。学生们小组合作,选择材料、设计

方案、动手制作。在试一试自己制作的小喷泉时,可能会发生有的小组的小喷泉

水喷得高,有的小组的小喷泉水喷得低的现象。这时,我将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学生将改进小喷泉,使它喷得更高。

活动三是“空气热胀冷缩性质的应用”。在教学中,我将会组织学生进行观

察、交流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事例。学生还将运用空气热

胀冷缩性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让瘪了的乒乓球复原”。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将学生位置置于主体地

位,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生成的问题。

叶澜教授曾经对“课堂”做过这样精辟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

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

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是由预设和生成这两类具有矛

盾特性的活动交织在一起的共同体。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具有生命力和主动性的

人,教学总是充满各种变化因素,因此教学又必然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动态的、

变化的过程,具有鲜明的生成性。

探究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的特点,如

何对空气进行研究?在活动中,学生遇到了问题。教学时,我没有给学生直接的

答案,而是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让学生自己动脑开展研究。

在讨论交流中,学生首先想到了用一个容器把空气装起来,接着又发现只把

空气装起来是不行的,还需要把装空气的容器密封起来,学生又想到了容器密封

性的问题。于是,有的小组选用了烧瓶,有的小组选用了饮料包装盒,有的小组

选用了试管,并用胶带把容器进行了密封。

但学生在实验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饮料包装盒在实验中热胀冷缩的现象比

较明显,而用烧瓶、试管做实验现象不明显,效果不好。那怎么办,如何来解决

这一问题呢?

学生们又动起了脑筋。经过讨论,学生们想出了烧瓶口上套小气球办法,把

原先的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后再进行实验,真的就看到了空气的热胀冷缩

现象。学生们为自己的成果而雀跃。

科学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一段生命历程,再

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科学探究情景。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

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发表的观点,提出的问题乃至错误的

回答等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因此,当课堂上学生的个性思维

如潮水般喷薄而出时, 教师面对如此之多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不能拘泥于预设

的教案不放,必须尊重学生,积极生成,只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才

能在动态中生成,在生成中精彩。

《小喷泉》案例

本文发布于:2024-03-30 16:01: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7857151774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小喷泉》案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小喷泉》案例.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学生   空气   设计   实验   教学   性质   活动   具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