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0日发(作者:秋天作文200字)
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
汉字是华夏民族之根,是书法艺术的载体。汉字的演变经历了漫长
的过程。店铺这里为大家正整理了关于汉字演变大篆和小篆的资料,
希望大家喜欢。
1、产生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
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
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因其带有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
《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
⒉、字迹
《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籀》九
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
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
宝鸣)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
像鼓一样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
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700多字,
现存300多字。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
“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
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
3、特点
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
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
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笔势圆整。线条比金
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
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同一
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1、产生
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春秋战国时的“文字异形”,
秦始皇统一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
统一了文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
①“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即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的区域性文字—
—六国文字)
②“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这就是说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
简化了大篆的形体结构,改变了大篆的叠床架屋,复杂的写法,逐渐
整齐统一,稳固定型而成,如“商: (大) (小)”
③把原来没固定形式的偏旁部首统一起来,使一个偏旁只有一种
固定的写法,如“ (心), (衣), (水)”并确定了每个偏旁在汉字
形体中的部位,不能随意正反,左右颠倒。每个字的书写笔数也基本
固定了。这就使字体基本上定型化,统一化了。
2、字迹
《说文》保存了小篆9353字体。小篆的真迹是秦代重要书法家李
斯所书的七种刻石:《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刻石》《芝罘
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秦始皇统一中国以
后,踌躇满志,到处巡狩,立石记功,颂扬他统一中国的功德。这些
记功于碑石上的字,都是李斯的小篆。
3、特点
曲折宛转的风格。小篆在大篆圆转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起笔和收
笔大都是浑圆。转角处都带弧形,曲折引长而划一,使线条更匀称圆
转,字形长圆,体势雄健,已线条化了。观《峄曲线之美,线条匀净
圆畅,柔中带刚。历来被视为篆书的正宗。因笔画圆劲丰腴如筷子,
古称“玉筋篆”,后代的篆书家,如唐山刻石》运笔宛转自如,
字态活泼矫健,极尽代的李阳冰,南唐徐弦,无不从李斯的风范中立
下根基。
用线条代替了图形。小篆是规范的字体,比大篆更整齐定型。用
线条代替了复杂的图形,基本上脱离了图画,确定了汉字的符号性。
异体字也基本上废除了。但仍保留大篆某些象形写实的特点。
另外,匀圆宛转的线条,弧线的连笔,起讫不清,不便书写。
“篆书”这个名称,在当时还没有。直到汉代“隶书”出现以后,才
把这种文字称为“篆书”。因此,篆书是相对隶书而言的。小篆正式
通行的时间不长。汉代就已不常用了,但是两千多年来,印章一直用
小篆镌刻,篆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
本文发布于:2024-03-30 10:38: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7663281772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