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考语文核心考点“文言翻译”例题解析

更新时间:2024-03-30 02:37:32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30日发(作者:关于知音的名言名句)

【免费】高考语文核心考点“文言翻译”例题解析

高考语文核心考点“文言翻译”例题解析

明常识

所谓“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在对文言句子理解的基础上将其翻译

成现代汉语。以直译为主,要求做到“信”“达”“雅”。“理解”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能读通、读懂并领会某一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能理解文言句子内部

以及分句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理解文言句子的内涵和深层含意。

解答文言翻译题要准确翻译好文言文中的关键实词、虚词,还要正确翻译文

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高考对文言实词、虚词的考查,近年不单独设题,

而是放在文言翻译中考查;对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一直不单

独设题,都隐含于翻译题目中进行考查。并且这四个点还是文言文翻译的评分点。

对文言实词、虚词,后面作专门讲解。本考点重点讲解文言特殊句式。如果对文

言文特殊句式的特点、标志不熟悉或不理解,就会造成阅读文言文的障碍和翻译

语句的不通畅。近年来,全国卷中经常涉及这一点,因此考生要给以足够的重视。

常见的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

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

表示判断:

判断句的类型

“……者,……也”句

“……者,……”句

“……,……也”句

无标志句

例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长乐

王回深父……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刘备天下枭雄

1

“为”字句

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判

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是”字句

(二)被动句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

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被动句的类型 例句

“于”字句:谓语+于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见”字句:见+谓语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受”字句:受+谓语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为”字句:为+动词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所”句

“被”字句

无标志句

(三)省略句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

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

省略句的类型

省略主语

省略谓语

省略宾语

省略介词

省略兼语

(四)变式句

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总称为变式句,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掌握这些变式句的特点,有助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变式句的

类型

具体情况 例句

例句

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以相如功大,拜(其)为上卿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而刘夙婴疾病

2

主谓倒装 谓语在前,主语在后 渺渺兮予怀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

宾语前置 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

用“之”或“是”作宾语前置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标志

中心词+定语+者

中心词+之+定语+者

定语后置 中心词+之+定语

中心词+而+定语+者

中心语+数量定语

动词+以+宾

状语后置 动词+于+宾

形容词+于+宾

(五)固定句式

何所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

“……的(人、事、物)是什么”

(1)代词性固定结构。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

何如

可译为“怎么样”

(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比……怎么样”。同义结构还

有“何若”“奚如”“奚若”等

然则

是以(以

是)

有所……、

无所……

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可译为“既

然这样,那么”

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可译为“因此”。同义结构还有“以此”

“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有”“无”是动词,“所……”

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可分别译为“有……

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唯利是图

求人可使报秦者

马之千里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申之以孝悌之义

能谤讥于市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有以……、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

3

无以…… 的作用。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方法”“没有用来……的方

法”

表示比较和选择取舍的固定结构。只表示比较时可译为“与……

……孰与 相比,谁(哪一样)……”。表示比较之后进行选择取舍时可译为

(若)…… “哪比得上”,这种情况还可以与选择连词“与其”配合使用,

译为“与其……不如……”

(1)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其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

……之谓

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

助词。可译为“说的就是……”

(2)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

固定结构。可译为“……叫作……”“……称作……”

如……何、

若……何、

奈……何

都是表示怎样对待、处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结构。其中“如”“若”

“奈”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意思;“何”

是补语,“怎么”“怎样”的意思;中间插入的成分作“如”“若”

“奈”的宾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何……为 都是表示询问或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

(wéi)、 “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

何以…… 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

为(wéi)

(惟)……

(是)……

何……之

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其中“唯(惟)”是限定

范围的副词,可译为“只”;“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

词,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

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反问语气。其中“何……”是宾语,

“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有”是谓语动词。可译为

“有什么……呢”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亦”没有实在意义,只起加强语气

的作用;句末“乎”可用“哉”“邪”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

为“不是……吗”

不亦……

4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它表示的语气比较委婉。句末“乎”可用

得无……

“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

吧”“莫非是……吧”“能不……吗”。同义结构还有“得毋……

乎”“得非……乎”等

无乃……

所以

表示疑问的固定结构。它表示的语气是委婉的。句末“乎”可用

“与(欤)”“耶”等语气词替换。可译为“恐怕(只怕)……吧”

“莫不是……吧”。同义结构还有“不乃……乎”等

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庸……乎 译为“哪……呢”

其……乎

(邪)

译为“难道……吗”

定考向

常见设问方式: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熟技巧

谨记“7字诀”

——保留法

所谓“留”,就是保留(照录)文言文中的某些词语,如现代汉语中仍然常用

的成语和习惯用语,以及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官职、书名等的专有名词。

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保留法:

(1)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可以保留不译。例如:“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

之患也”可译为“因此君子有终生无法忘记的忧心之事,却没有短暂的忧心之事”。

(2)专有名词可以保留不译,如人名、物名、地名、朝代、年号、帝国、国

号、职务、典章制度和度量衡单位等。例如:“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

曰”可译为“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让人对项羽说”。

(3)成语可以保留不译。例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可译为“如

此劳苦功高,却没有封侯的奖赏”。

5

——删削法

所谓“删”,就是略去不译。文言句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

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等,白话中没有相当的词对译,

而删去之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便可略去不译。文言实词中有些重文和

互文,有时也可略去不译,有的则可以合并译出。

例如:“登轼而望之”,其中“而”连接两个动作,在时间方面前后相承,不

必勉强译为“而且”。

又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其中的“因利乘便”互文,可以合译为“(秦

人)趁着十分有利的形势”。

再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仿佛”“若”只译其中的一个即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昼夜勤作息”,“作息”为偏义复词,其中的“息”无实意,不译。

——替换法

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替换文言词语。在翻译文言语句时,替换法的运用有以

下几种常见类型:

(1)有些文言词语现在已经不用了,应换成现代词语;有些单音节词在现代

汉语中已不能独立使用,应以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替换。例如:“吾尝终日而思

矣”可译为“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其中“思”就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思考”

替换了。

(2)通假字要换成本字,译成本字的意思。例如:“距关,毋内诸侯”可译为

“把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进来”,其中的“距”就译成了本字“拒”的意思“把

守”,“内”译成了本字“纳”的意思“让……进来”。

(3)古今异义词、同形异义词和偏义复词要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例如:“沛

公居山东时”可译为“沛公居住在崤山以东时”,“山东”是古今异义词,翻译时

就换成了“崤山以东”。

(4)活用的词语、固定结构要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例如:“吾从而师之”可

译为“我跟从他以他为师”,“师”为名词的意动用法,翻译为“以……为师”。

(5)判断句、被动句中的标志性词语要对应译出。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也”为判断句,应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

6

——增补法

所谓“增补”,就是补充上省略了的成分。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增补法:

(1)省略了的主语、谓语、宾语要补上。例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是“(公)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辞)”的省略,因此应译为“(你)估计我回到军营中,你再

进去(辞谢)”。

(2)省略了的介词“于”等要补上。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是“将

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的省略,因此应译为“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

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3)判断句要补上判断词。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判断句,

应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调序法

所谓“调序”,就是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过来。以

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调序法:

(1)主谓倒装句。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为主谓倒装句,应译为“你不聪

明,到了极点”。

(2)宾语前置句。例如:“大王来何操”可译为“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

(3)定语后置句。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可译为“村中有个好事的少年”。

(4)状语后置句。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可译为“靛青,是从蓝

草中提取的,但比蓝草颜色更深”。

——凝缩法

所谓“凝缩”,就是把文言文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简化。例如: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分析:上面的句子中“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四个词语都是“并吞”

之意;“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之意;“意”“心”意思也相同。因

此,可以凝缩翻译为“秦有并吞天下的雄心”。

——变通法

“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上述几种方法都用上了,还

难以准确翻译时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

7

学会变通地翻译。如: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

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

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

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

子弟”。③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

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

(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本见本专题考点1“真题示法”例

1),完成后面的问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尝试解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尝试解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第一步:找出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大致了解其主要意思。

第二步:根据“7字诀”,具体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采分点。本题涉及通

假字、一词多义、判断句、省略句等。(1)换:“锡”是通假字,通“赐”,赐予;

“虔”,恭敬;“必”,一定。补:“而必使(之)亲临”是省略句。(2)留:“苏轼”、

“公亮”是人名要留。换:“尝”,曾,曾经;“救正”,指纠正弊病;“讥”,讥讽;

“固宠”,加固宠幸。删:“云”为句尾语气词,要删。

第三步:疏通句意,字字落实,然后翻译成流畅的语句。

【答案】 (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

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8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提示:在翻译

句子之前,请先找出“关键实词”“关键虚词”“文言句式”,并作解释)

【导学号:76082041】

徐勉字修仁,东海郯人也。勉幼孤贫,早励清节。年六岁,属霖雨,家人祈

霁,率尔为文,见称耆宿。及长好学,宗人孝嗣见之叹曰:“此所谓人中之骐骥,

必能致千里。”年十八,召为国子生,便下帷专学,精力无怠。同时侪辈肃而敬

之。祭酒王俭每见,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每称有宰辅之量。

六年,除给事中、五兵尚书,迁吏部尚书。尝与门人夜集,客有虞皓求詹事

五官。勉正色答云:“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故时人服其无私。勉虽居

显职,不营产业,家无畜积,奉禄分赡亲族之贫乏者。门人故旧或从容致言,勉

乃答曰:“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如不才,终为他

有。”及卒,帝闻而流涕。谥简肃公。

(选自《南史·徐勉传》)

1.祭酒王俭每见,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

关键实词:“目”,名词作状语,用目光;“非常”,古今异义词,“非”译为

“不是”,“常(器)”译为“普通(人)”。

关键虚词:“之”,代词,代指徐勉。

文言句式:“祭酒王俭每见(之)”为省略句,“此子非常器也”为判断句,“非”

表否定判断,译为“不是”。

译文:祭酒王俭每次见到他,都用目光送他离去,说:“这个人不是普通人。”

2.勉虽居显职,不营产业,家无畜积,奉禄分赡亲族之贫乏者。

关键实词:“居”,担任;“畜积”,积蓄;“奉”为通假字,通“俸”,俸禄;

“赡”,供养;“贫乏”,穷困。

关键虚词:“虽”,有两个义项,一是虽然,一是即使,此处为“虽然”;“之、

者”,此处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文言句式:“奉禄分赡亲族之贫乏者”为定语后置句,“贫乏”作了“亲族”

的定语,现代汉语语序为“奉禄分赡贫乏亲族”。

译文:徐勉虽然身居显要职位,但不经营产业,家里没有积蓄,他将俸禄分

9

送出去以供养穷困的亲族。

3.勉乃答曰:“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如不才,

终为他有。”

关键实词:“遗”,“遗留”;“才”,属于名词作动词,译为“有才能”;“致”,

获取;“辎”,财物。

关键虚词:“乃”,副词,于是,就;“以”,介词,把;“之”代词,代指子

孙;“则”,副词,那么。

文言句式:“人遗子孙以财”为状语后置句,“以财”作了“遗”的状语,翻

译时要前置;“我遗之清白”为状语后置和省略句,现代汉语语序为“我(以)清

白遗之”;“子孙才也,则自致辎”为省略句,该句省略了表假设关系的虚词,翻

译时要加以补充,应该为“(如果)子孙才也,则自致辎”。

译文:徐勉就回答说:“别人把财产留给子孙,我把清白留给他们。子孙如

果有才,就会自己取得财物;如果没有才,财产终究要为他人所有。”

【参考译文】

徐勉字修仁,是东海郯人。徐勉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很小就自我勉励,恪

守高洁的节操。六岁时,恰逢连绵大雨,家人祈祷放晴,徐勉随意写了一篇祷文,

竟被有名望有学问的老人称道。年龄稍大后喜爱学习,同族人徐孝嗣见到他赞叹

说:“这就是所说的人中的骏马,一定能到达千里之外啊。”十八岁时,被召为国

子生,他就闭门苦读,专攻学业,精力很好,不知疲倦。同辈人都对他肃然起敬。

祭酒王俭每次见到他,都用目光送他离去,说:“这个人不是普通人。”常称赞他

有宰辅的气度。

天监六年,被授官为给事中、五兵尚书,迁任吏部尚书。他曾经跟门客夜间

举行宴会,有个叫虞皓的门客请求做詹事五官。徐勉端庄严肃地回答说:“今晚

只可谈风月,不应说及公事。”所以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无私。徐勉虽然身居

显要职位,但不经营产业,家里没有积蓄,他将俸禄分送出去以供养穷困的亲族。

门客、老友有人随口进言,徐勉就回答说:“别人把财产留给子孙,我把清白留

给他们。子孙如果有才,就会自己取得财物;如果没有才,财产终究要为他人所

有。”等到他去世,皇帝听说后流泪痛哭。谥号为简肃公。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刘)几,字伯寿,生而豪俊,长折节读书,第进士。从范仲淹辟,通判邠州。

邠地卤,民病远汲,几浚渠引水注城中。役兴,客曰:“自郭汾阳城此州,苟外

水可引,何待今日?无为虚费劳人也!”几不答。未几,水果至,凿五池于通逵,

民大便利。夏人寇周家堡,转运使陈述古摄渭帅,几移文索援兵,不听,率诸将

偕请,又不听,乃趣以手书。述古怒,移几为凤翔,且劾生事。朝廷以总管非转

运使所得徙置,遣御史出按,述古黜,几亦改鄜州。召判三班院。边吏告夏人趋

大顺,英宗问几。几曰:“大顺天险,非夏人可得近,正恐与赵明为仇尔。”帝曰:

“明之子奔马入城,几为所掩,卿料敌一何神也。”以为秦凤总管。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从范仲淹辟,通判邠州。邠地卤,民病远汲,几浚渠引水注城中。(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夏人寇周家堡,转运使陈述古摄渭帅,几移文索援兵,不听。(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抽样1:(1)跟着范仲淹,做了邠州的

阅卷点评

通判,邠地地势较高,百姓苦于到远

抽样1:第(1)句中“通判”作动词,“做

处取水,刘几开渠引水注入城中。(2)

了……通判”,得1分;“病”,意动用

西夏的敌寇驻扎在周家堡,转运使陈

法,“苦于……”,得1分;“浚渠”,译

述古害怕渭帅,刘几发文书索要援

为“开渠引水”,得1分。第(2)句中“移

兵,陈述古没有听从。

文”译为“发文书”,得1分;“不听”

抽样2:(1)听从范仲淹的征召,做了

前补出省略成分“陈述古”得1分。

邠州的通判,当地属于盐碱地,老百

抽样2:第(1)句中“辟”译成“征召”

“通判”作动词,得1分;“卤”

姓不愿到远处取水,刘几就想方设法

得1分;

把水引入城中。(2)西夏人进犯周家

翻译准确,得1分。第(2)句中“寇”

11

堡,转运使陈述古害怕渭帅,刘几发译为“进犯”,得1分;“移文”译为“发

文书索要援兵,陈述古没有听从。 文书”,得1分;“不听”前补出省略成

分“陈述古”得1分。

规范答案:(1)应范仲淹的征召,到邠州做通判。邠州土地盐碱,百姓苦于到

远处取水,刘几疏通渠道引水注入城中。

(2)西夏人侵犯周家堡,转运使陈述古代理渭帅,刘几发文书索要援兵,陈述

古不听从。

增分指导:①落实词类活用。译准词类活用词,一是要根据语法词性准确判断;

二是要译到位,即必须把它在语境中的词性连同词义译出来,可采用换词法、

扩充法。如上述试题中第(1)句中的“病”,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渠”,是名词

活用为动词,“寇”,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②落实古今异义词。这类词在试题中有两种情况,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

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这两类词均要翻译到位。

③落实通假字。翻译时,如果按照某字的一般意义翻译不通,就应该考虑该字

是不是通假字。

④落实疑难词。对于此类词,只要联系语境,善用多种推断方法,一定会准确

译出的。如上述试题第(1)句中的“卤”结合文意要能弄清其基本意义为“盐

碱”,第(2)句中的“摄”,在文中应是“代理”“临时担任”之意。

【参考译文】

刘几字伯寿,小时候为人豪放,特立独行,长大后改变志趣行为而读书,考

中进士。应范仲淹的征召,到邠州做通判。邠州土地盐碱,百姓苦于到远处取水,

刘几疏通渠道引水注入城中。工程开始的时候,宾客说:“自从郭子仪在邠州建

城,如果外面的水可以引入,怎么会等到今天呢?不要做劳民伤财的事了!”刘

几没有回应。

不久,水果然引到,在大路旁边凿了五个水池,百姓大为便利。西夏人侵犯

周家堡,转运使陈述古代理渭帅,刘几发文书索要援兵,陈述古不听从,刘几率

领诸将一同请求,他又不听,刘几就亲笔写信催促。陈述古恼怒,调刘几到了凤

翔,并且弹劾他生事端。朝廷因为总管不是转运使能够随意调动安置的,派遣御

史出京监察,陈述古被贬退,刘几也改任鄜州。后来,召回京城通判三班院。边

境官吏报告西夏人向大顺进军,英宗询问刘几。刘几说:“大顺是天险,不是西

12

夏人可以接近的,恐怕是正好和赵明为仇人罢了。”皇帝说:“赵明的儿子骑马入

城,差点儿被袭击,你推料敌人是多么神奇啊。”任命他为秦凤总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仕隋为武阳令,以爱利为行。元武民以柠牛依妇家者,

久之,孳十余犊,将归,而妇家不与牛。民诉县,县不能决,乃诣允济,允济曰:

“若自有令,吾何与为?”民泣诉其抑,允济因令左右缚民,蒙其首,过妇家,

云捕盗牛者,命尽出民家牛,质所来,妇家不知,遽曰:“此婿家牛,我无豫。”

即遣左右撤蒙,曰:“可以此牛还婿。”妇家叩头服罪,元武吏大惭。允济过道旁,

有姥庐守所莳葱,因教曰:“弟还舍,脱有盗,当告令。”姥谢归。俄大亡葱,允

济召十里内男女尽至,物色验之,果得盗者。有行人夜发,遗袍道中,行十余里

乃寤,人曰:“吾境未尝拾遗,可还取之。”既而得袍。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诉县,县不能决,乃诣允济,允济曰:“若自有令,吾何与为?”

关键实词:“决”,决断;“诣”,到、去;“若”,代词,你;“令”,名词,县

令;“与”,动词,参与。

关键虚词:“乃”,副词,于是;“何”,疑问代词,什么;“为”疑问语气词,

呢。

文言句式:“民诉(于)县”为省略句;“吾何与为”为宾语前置句,语序为“吾

与何为”。

译文:那个百姓控告到县里,县里不能决断,(他)于是前去见张允济,张允

济说:“你自己有县令,我怎么能管这件事呢?”

2.允济过道旁,有姥庐守所莳葱,因教曰:“弟还舍,脱有盗,当告令。”

关键实词:“庐”,名词作状语,在茅屋里;“莳”,栽种;“教”,告诉;“令”,

名词,县令。

关键虚词:“因”,顺承连词,于是、就;“弟”,通“第”,只管、尽管;“脱”,

如果。

文言句式:“(汝)弟还舍”为省略句。

译文:张允济有次走在路边,看见有位老妇人在茅屋守护她所栽种的葱,就

告诉她说:“(你)尽管回家去,如果有人偷了葱,就来告诉县令。”

13

3.有行人夜发,遗袍道中,行十余里乃寤,人曰:“吾境未尝拾遗,可还取

之。”

关键实词:“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遗”,遗落;“寤”,明白、发现;

“还”,返回。

关键虚词:“乃”,副词,才;“之”,代词,它。

文言句式:“遗袍(于)道中”为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汝)可还取之”为省

略句。

译文:有位行人在夜里出发,在路上遗落了衣袍,走了十多里才发现,有人

对他说:“我们县境里的人都不拾取遗失的东西,(你)可以返回去取它。”

【参考译文】

张允济,是青州北海人。在隋朝任武阳县令,以爱人利民为政。元武县有一

个百姓带着母牛投靠妻子娘家生活,时间长了,(母牛)繁殖了十多头牛犊,(他)

将要返回自己的家时,而妻子娘家人不给他牛。那个百姓控告到县里,县里不能

决断,(他)于是前去见张允济,张允济说:“你自己有县令,我怎么能管这件事

呢?”那个百姓哭泣着诉说了自己的冤屈,张允济就叫身边的人捆着那个百姓,

蒙住头,走过那个百姓妻子的娘家,说是抓到一个偷牛的人,让各家各户把牛全

部牵出来,询问牛的来历,妻子娘家人不知是计,急忙说:“这是女婿家的牛,

我没参与过偷牛。”张允济立即叫身边的人撤去蒙头的布,说:“可以把这头牛还

给女婿。”妻子娘家的人叩头认罪,元武县的官吏很惭愧。张允济有次走在路边,

看见有位老妇人在茅屋守护她所栽种的葱,就告诉她说:“(你)尽管回家去,如

果有人偷了葱,就来告诉县令。”老妇人感谢而回。不久丢失了许多葱,张允济

召唤十里以内的男女全部到来,访求查验,果然抓到了偷盗的人。有位行人在夜

里出发,在路上遗落了衣袍,走了十多里才发现,有人对他说:“我们县境里的

人都不拾取遗失的东西,(你)可以返回去取它。”那个行人随后找到了衣袍。

14

【免费】高考语文核心考点“文言翻译”例题解析

本文发布于:2024-03-30 02:37: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117374523021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免费】高考语文核心考点“文言翻译”例题解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免费】高考语文核心考点“文言翻译”例题解析.pdf

标签:文言   翻译   结构   可译   句子   宾语   文言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